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53
文件大小:2.3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5.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 5.3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5.4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5.5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5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52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 5.3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54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5.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BACK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5.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 5.3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5.4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5.5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5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 组成的平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 d 应,其电容量为 (5-1) 8-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E=anp E0—为真空介电常数, E,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S-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 组成的平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 应,其电容量为 d S C  = (5-1) ε—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ε0 εr, ε0—为真空介电常数, εr—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S— 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当被测参数变化→S、d或ε发 生变化时→C随之变化。当保持参数中两个 不变,一个变→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 测量电路就可转换为电量输出 /c &s d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当被测参数变化→ S、 d或ε发 生变化时→C随之变化。当保持参数中两个 不变,一个变→ 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 测量电路就可转换为电量输出。 d S C  =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分类:分为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三种 图5-1所示为常用电容器的结构形式。图(b)、(c)、(d) (f)、(g)和(h)为变面积型,图(a)和(e)为变极距型,而 图(i)()则为变介电常数型 (d) () 图5-1电容式传感元件的各种结构形式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分类:分为变极距型、 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三种。 图5-1所示为常用电容器的结构形式。图(b)、 (c)、 (d)、 (f)、 (g)和(h)为变面积型,图(a)和(e)为变极距型, 而 图(i)~(l)则为变介电常数型。   1  2 (a) (b) (c) ( d ) ( e ) ( f ) (g) (h) (i) ( j ) ( k) ( l ) 图5-1 电容式传感元件的各种结构形式

5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图5-2为原理图。当传感器的e 和S为常数,初始极距为d时,由式 (5-1)可知其初始电容量C0为 (5-2) 若极板间距离由d C1+ 缩M电容量增大了C=C+△C=-6S △C,则有 d-△d △d (5-3) 图5-2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

5.1.1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图 5-2为原理图。当传感器的εr 和S为常数,初始极距为d0时,由式 (5-1)可知其初始电容量C0为 0 0 0 d S C r   = (5-2 若极板间距离由d0 缩Δd,电容量增大了 ΔC 2 0 0 0 0 0 0 0 0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d d d C d d C d d S C C C r   (5-3 A  r d 图5-2 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一非线性关系 △C △C,≮: △d 图5-3电容量与极板间距离的关系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图5-3 电容量与极板间距离的关系 C  C1  C2 O  d 1  d 2 C  C1  C2 O  d 1  d 2 d 传感器的输出特性—非线性关系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1+ C=C+△C= 0 (5-3) d-△e △d △d 0 式(5-3)中若△ad<时,1-(△dld)2≈1,则式 △d C= Ca+c 0 (5-4 →C~M近似呈线性关系→变极距 型电容式传感器只有在1d很小时 才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式(5-3)中若Δd/d0<<1时,1-(Δd/d0 ) 2≈1,则式 0 0 0 d d C C C  = + (5-4) C~Δd近似呈线性关系→变极距 型电容式传感器只有在Δd/d0很小时, 才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2 0 0 0 0 0 0 0 0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d d d C d d C d d S C C C r   (5-3)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当0较小→对于同样的A变化→引起的AC可以增大→传 感器灵敏度提高。但过小→容易引起电容器击穿或短路→极 板间可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如 图5-4所示,此时电容C变为 S C (5-5) 8 0 0 Ea云母的相对介电常数2=7; 60—空气的介电常数, d—空气隙厚度; d,—云母片的厚度。 图5-4放置云母片的电容器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0 0 0    d d S C g g + = (5-5 εg——云母的相对介电常数εg=7; ε0——空气的介电常数, ε0=1; d0——空气隙厚度; dg—云母片的厚度。 当d0较小→对于同样的Δd变化→引起的ΔC可以增大→传 感器灵敏度提高。但d0过小→容易引起电容器击穿或短路→极 板间可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 如 图 5-4 所示,此时电容C变为 图5-4 放置云母片的电容器  g d g d 0  0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云母片的eg=70,其击穿电压≥1000kV/m,而空气 仅为3kV/mm→因此有了云母片,极板间起始距离可 大大减小。 式(5-5)中dge0g=C.→使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的线性 度得到改善 般起始电容C=20~100p,极板间距离 d=25-200m。最大位移应<1/10d→广泛应用于微位 移测量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云母片的εg=7ε0,其击穿电压≥1000 kV/mm,而空气 仅为3 kV/mm→因此有了云母片,极板间起始距离可 大大减小。 式(5-5)中dg/ε0εg=C. → 使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的线性 度得到改善 一般起始电容C=20~100pF,极板间距离 d=25~200μm 。最大位移应<1/10d→广泛应用于微位 移测量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512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 图5-5原理结构示意图。被测量通过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 盖面积S改变→从而得到电容量的变化。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沿长度方向 平移Ax时,则电容变化量为 △C=C Eoc (a-Ax)b cos, ab so6, bAx (56) 式中C0=aba/为初始电容。 电容相对变化量为 △C△x (5 a 电容量C~水平位移Ax呈线性关系。 图5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 5.1.2 图5-5原理结构示意图。 被测量通过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 盖面积S改变→从而得到电容量的变化。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沿长度方向 平移Δx时,则电容变化量为 ( ) 0 0 r 0 0 r r C C C a x b ab b x d d d        = − −   = − = − (5-6) 式中C0=ε0 εr ba/d为初始电容。 a x C C  =  0 (5-7) 电容量C~水平位移Δx呈线性关系。 图5-5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b  x a d x S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