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

安徽外国语学院教案20—一20学年第 学期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时48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考查任课教师授课班级安徽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九年二月D
0 安徽外国语学院 教案 20 ——20 学年第 学期 教学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时 48 学分 3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 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安徽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制 二〇一九年二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授课顺次:3授课时间第二周课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国情和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熟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教学方式:讲授双语口讨论口习题课口课堂练习口边讲边练口指导口其它口其他口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课程介绍15分钟讲授新课:40分钟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提问:古代中国有哪些文明成就?(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和君权。4、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到18世纪,荷兰、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使得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1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 授课顺次: 1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时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 的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国情和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熟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 殖民半封建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教学方式:讲授▇ 双语□ 讨论□ 习题课□ 课堂练习□ 边讲边练□ 指导□ 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课程介绍 讲授新课: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提问:古代中国有哪些文明成就?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公元前 5 世纪的战国时期,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 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 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和君权。 4、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以“三纲五 常”为伦理道德规范。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 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 义时代。到 18 世纪,荷兰、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推广到欧美各 国,使得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 15 分钟 40 分钟

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殖民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0分钟(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拓展:鸦片战争通过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取了大量权益。如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2、旧的被统治阶级一一农民阶级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4、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0分钟(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的富裕。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参考资料: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思考题、作业: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课后反思:2
2 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殖民主义体系开始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 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拓展:鸦片战争 通过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如领土 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 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 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 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三)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 2、 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 3、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 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 用的结果。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 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的富裕。 小结、布置作业 40 分钟 20 分钟 5 分钟 参考资料: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年 12 月)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 年 11 月 29 日) 思考题、作业: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 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课后反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授课顺次:授课时间第二周课时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进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熟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1840年至1900年间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教学方式:讲授双语口讨论口习题课口课堂练习口边讲边练口指导口其它口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复习5分钟讲授新课: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70分钟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有5次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中法战争:(4)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完整的破坏,有4种表现形式:直接夺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借地和直接驻兵。(三)勒索赔款,抢掠财富拓展:火烧圆明园二、政治控制(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1、公使常驻北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2、享有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3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 授课顺次: 2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时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及 文化方面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进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熟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 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 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了解近 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840 年至 1900 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讲授▇ 双语□ 讨论□ 习题课□ 课堂练习□ 边讲边练□ 指导□ 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复习 讲授新课: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 军事侵略 (一)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有 5 次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法战争;(4)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完整的破坏,有 4 种表现形式:直接夺占中 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借地和直接驻兵。 (三)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拓展:火烧圆明园 二、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公使常驻北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 2、享有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5 分钟 70 分钟

3、把持中国海关,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1、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镇压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3、镇压义和团运动4、《辛丑条约》中,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的承诺。(三)扶植、收买代理人四、经济掠夺(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首开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得中国逐步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之后经过《虎门条约》和《天津条约》等有关规定,中国成了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三)实现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1、商品倾销2、断贸易3、资本输出(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1、垄断中国近代工业,使得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借款偿付赔款,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3、在中国设立银行,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4、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5、严重破坏中国的农业经济四、文化渗透(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1、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2、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3、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第一节抵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著名的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对割台斗争、义和20分钟团运动等等。(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4
4 3、把持中国海关,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镇压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3、镇压义和团运动 4、《辛丑条约》中,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 入任何反帝组织的承诺。 (三)扶植、收买代理人 四、经济掠夺 (一)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 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 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二)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首开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得中国逐步丧失了海关自主 权。之后经过《虎门条约》和《天津条约》等有关规定,中国成了世界上税 率最低的国家。 (三)实现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1、商品倾销 2、垄断贸易 3、资本输出 (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垄断中国近代工业,使得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2、迫使清政府借款偿付赔款,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3、在中国设立银行,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 4、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5、严重破坏中国的农业经济 四、文化渗透 (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 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1、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2、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3、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著名的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对割台斗争、义和 团运动等等。 (二)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0 分钟

1859年6月击退进攻大活炮台的英法联军、法战争期间刘铭传指挥击退法舰、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等等。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拓展:边疆危机和瓜分危局讨论: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图谋。其原因何在?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20分钟、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1、吏治和军队腐败2、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避战求和3、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二)经济技术的落后一一重要原因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封建的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军队素质、作战能力的远远落后,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1、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提出了“师夷制夷”的主张3、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救亡”的口号2、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参考资料: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1963年9月)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11月)思考题、作业:1.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课后反思:5
5 1859 年 6 月击退进攻大沽炮台的英法联军、法战争期间刘铭传指挥 击退法舰、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等等。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 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拓展:边疆危机和瓜分危局 讨论: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图谋。其原因何在?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 1、吏治和军队腐败 2、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3、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 发展。而封建的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军队素质、作战 能力的远远落后,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1、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提出了“师夷制夷”的主张 3、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2、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 小结、布置作业 20 分钟 5 分钟 参考资料: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1963 年 9 月)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 年 11 月) 思考题、作业: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对外国 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授课顺次:授课时间第二周3课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熟悉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探索所付出的努力及采取的措施;了解在近代,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富强: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和教训。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教学方式:讲授■双语口讨论口习题课口课堂练习口边讲边练口指导口其它口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复习5分钟讲授新课: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40分钟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时代背景:(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第一、战争军费和战争赔款的转嫁;第二、鸦片输入使“银贵钱贱”问题进一步加剧,农民实际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第三、五口通商使两广、福建、湖南、江西原来依靠内地通往广州商路谋生的成百万下层群众失去生计,这儿个省份成为农民起义最猛烈的地区。2、太平天国的爆发和发展:拓展:洪秀全其人(1)拜上帝会(2)金田村起义(3)永安建制(4)定都天京(5)军事全盛(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6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 授课顺次: 3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时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 维新运动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熟悉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探索所付出的努 力及采取的措施;了解在近代,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 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富强;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和教 训。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 双语□ 讨论□ 习题课□ 课堂练习□ 边讲边练□ 指导□ 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复习 讲授新课: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时代背景: (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第一、战争军费和战争赔款的转嫁;第二、鸦片输入使“银贵钱贱” 问题进一步加剧,农民实际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第三、五口通商使两广、福 建、湖南、江西原来依靠内地通往广州商路谋生的成百万下层群众失去生计, 这几个省份成为农民起义最猛烈的地区。 2、太平天国的爆发和发展: 拓展:洪秀全其人 (1)拜上帝会(2)金田村起义 (3)永安建制 (4)定都天京 (5) 军事全盛 (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5 分钟 40 分钟

2、太平天国是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2)太平天国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3)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失败的原因:(1)客观方面一一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联合起来的总体实力,远远超过太平天国(2)主观方面一一太平天国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没有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二是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纲领;三是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2、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40分钟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背景:(1)国际背景: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工业化国家对东方非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军事、政治侵略和商品输出,也必然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推广。(2)国内背景:洋务运动是还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看到了清朝的内忧外患,迫使他们寻找挽救和巩固清朝统治的办法。拓展:洋务派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一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内容:(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2、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翻译出版西学新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洋务新政也促成了社会风气和国人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30分钟7
7 2、太平天国是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1)沉重打击了封 建统治;(2)太平天国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具有世界意义, 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联合起来的总体 实力,远远超过太平天国 (2)主观方面——太平天国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没有指导革命的先进 理论; 二是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纲领; 三是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 2、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 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 国找到出路,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背景: (1)国际背景: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工业化国家对东方非工业化国家 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军事、政治侵略和商品输出, 也必然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推广。 (2)国内背景:洋务运动是还在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看 到了清朝的内忧外患,迫使他们寻找挽救和巩固清朝统治的办法。 拓展: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内容: (一) 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 用。 2、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翻译出版西 学新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洋务新政也促成了社会风气和国人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 地位上升。 (二)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40 分钟 30 分钟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拓展:维新派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4.办学会;5.设学堂;6.办报纸。(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三)县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成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原因:(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2、教训:县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参考资料:《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985年5月)思考题、作业: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3.如何认识戊戊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课后反思:0
8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拓展:维新派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1. 向皇帝上书;2. 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 办学会;5. 设学堂;6. 办报纸。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 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原因: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2、教训: 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 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 题。 小结、布置作业 5 分钟 参考资料:《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985 年 5 月) 思考题、作业: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 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训? 课后反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授课顺次:授课时间第二周课时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学,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熟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它具有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思想解放等进步意义;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失败原因。教学难点: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如何评价。教学方式:讲授■双语口讨论口习题课口课堂练习边讲边练口指导口其它口其他口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复习5分钟讲授新课: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40分钟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拓展:孙中山、兴中会。(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宣传工作2、组织工作拓展:中国同盟会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05年11月,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来被称为“三9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 授课顺次: 4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时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总结其 失败的教学,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 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熟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它具有推翻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思想解放等进步意义;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 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正 义性和进步性。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如何评价。 教学方式:讲授▇ 双语□ 讨论□ 习题课□ 课堂练习□ 边讲边练□ 指导□ 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教学环节安排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复习 讲授新课: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拓展:孙中山、兴中会。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宣传工作 2、组织工作 拓展:中国同盟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 年 11 月,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 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来被称为“三 5 分钟 40 分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十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八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九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七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五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专题四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 民族的磨难与抗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一专题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二专题 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二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一专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三专题 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历史自信.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三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九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十专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第八专题 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