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六 固膜分离

实验六固膜分离 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膜分离实验装置 四实验装置流程图 五实验步骤
实验六 固膜分离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膜分离实验装置 四 实验装置流程图 五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 熟悉超滤、纳滤,反 渗透过程的流程及仪 器设备 掌握分离效率、渗透 通量及衰减系数的测 定方法 掌握膜污染的清洗方 法 实验六固膜分离
实验六 固膜分离 2 一 实验目的 熟悉超滤、纳滤,反 渗透过程的流程及仪 器设备。 掌握分离效率、渗透 通量及衰减系数的测 定方法。 掌握膜污染的清洗方 法

二实验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膜两侧流动流体因存在浓度差 和压力差,靠扩散进行物质分离的过程。分 离膜按物态可分为固、液、气三类膜。按照 截留分子大小顺序,可把固膜分离分为微滤、 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本实验采用纳滤膜组件进行分离实验 表观分离效率RE:[Cb,CP分别表示被分离溶 液和透过液浓度,molL。] RE=[Cb-Cp)Cb×1009 实验六固膜分离 3
实验六 固膜分离 3 二 实验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膜两侧流动流体因存在浓度差 和压力差,靠扩散进行物质分离的过程。分 离膜按物态可分为固、液、气三类膜。按照 截留分子大小顺序,可把固膜分离分为微滤、 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本实验采用纳滤膜组件进行分离实验。 表观分离效率RE : [Cb,CP 分别表示被分离溶 液和透过液浓度,mol/L。] RE=[(Cb -CP )/Cb ]×100%

实验原理 Jw=V/(s×t)J:J1× tm lgJT=1 g01+mlg t 式中:J一-渗透通量,L/(m2h) V,s,t-透过物体积膜有效面积和运转时间 J和J-膜运转t小时和1小时的透过通量 m-减系数 由上式知,可由实验测定值J和,在双对 数坐标系作直线,由直线斜率可计算得m 实验六固膜分离
实验六 固膜分离 4 实验原理 JW=V/(s×t) Jt=J1×t m lgJT=lgJ1+mlg t 式中:JW ----渗透通量 , L/(m2·h) V,s,t----透过物体积,膜有效面积和运转时间. JT和Jl ----膜运转t小时和1小时的透过通量 m----衰减系数 由上式知,可由实验测定值Jt、J1和t,在双对 数坐标系作直线,由直线斜率可计算得m

三膜分离实验装置 曰 ctU
实验六 固膜分离 5 三 膜分离实验装置

四实验装置流程图学 渗透膜 SI-DR20-BG .< 排污 浓溶液s-DK20-BG Xvi 原料液 v8 排污 IL-DL25-BO v3Y一DN25-BG 排污 103 i01 102膜分离实验装置流程图 排污 图中:105、料槽;V、阀;101、低压泵;102、预过滤器;103、高压泵; 104、膜分离器;P、压力表;F、转子流量计 实验六固膜分离 6
实验六 固膜分离 6 四 实验装置流程图 膜分离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中:105、料槽;V、阀;101、低压泵;102、预过滤器;103、高压泵; 104、膜分离器;P、压力表;F、转子流量计

五实验步骤 1清洗系统 2.称取10克NaCl,放入500m烧杯内,用少量 蒸馏水溶解,倒入料槽內,加入2OL蒸馏水。 3.按具体步骤进行操作 4每改变一次操作条件,运行5分钟后,可取样 测定NaCl溶液的电导率、温度,并记录各 流量计、压力表读数 实验六固膜分离
实验六 固膜分离 7 五 实验步骤 1.清洗系统 2.称取10克NaCl,放入500mL烧杯内,用少量 蒸馏水溶解,倒入料槽内,加入20L蒸馏水。 3.按具体步骤进行操作 4.每改变一次操作条件,运行5分钟后,可取样 测定NaCl溶液的电导率、温度,并记录各 流量计、压力表读数

实验步骤(续) 5.设备的清洗和杀菌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膜是一种高分子功能膜,运转 时要受到各种物质的污染,造成膜分离性能 严重下降。 为保证良好的膜功能,必须清除这些污垢物 每次运行后,及时进行物理和化学清洗,会 取得良好的效果。基本方法是以去离子水 (有时可用超滤水)、化学清洗液或杀菌液 在膜髙压侧大流量循环,达到清洗污染物的 目的。 实验六固膜分离 8
实验六 固膜分离 8 实验步骤(续) 5. 设备的清洗和杀菌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膜是一种高分子功能膜,运转 时要受到各种物质的污染,造成膜分离性能 严重下降。 为保证良好的膜功能,必须清除这些污垢物。 每次运行后,及时进行物理和化学清洗,会 取得良好的效果。基本方法是以去离子水 (有时可用超滤水)、化学清洗液或杀菌液 在膜高压侧大流量循环,达到清洗污染物的 目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八 固定床反应器丁烷氧化制顺酐工艺.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五 液膜分离.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二 用反应精馏技术制备乙酸乙酯.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三 乙醇催化裂解.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七 稳态法测定单颗粒催化剂的曲折因子.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一 不锈钢加压精馏实验.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专业实验——目录.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1.4-1.6).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1.4-1.6).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1.1-1.3).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气液反应及反应器(6.1-6.2)气-液反应平衡、气-液反应历程.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2.1-2.2).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催化反应过程进展.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练习.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化学计量学.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动力学方程.ppt
-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 UNIT 1 PROBLEMS.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实验四 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化学工程专业试验预备知识.ppt
- 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化学工程专业实验操作知识.ppt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精细化学品.ppt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ppt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试题A.doc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试题A答案.doc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试题B.doc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学院):《精细及高分子化工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试题B答案.doc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一节 化学计量学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动力学方程.ppt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第五节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六节 固体催化剂的失活.ppt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第一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第二节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ppt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 第一节 流动模型概述 第二节 理想流动反应器.ppt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变温平推流反应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ppt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ppt
- 天津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二.pdf
- 天津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三.pdf
- 天津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四.pdf
- 天津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五.pdf
- 天津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六.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