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曲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9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秦文华教研室主任:黄勇坚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物理工程学院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课程编号:072209英文名称:SignalsAndSystem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88理论学时:72实验学时:16学分:4开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继《电路基础》课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实践技能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2.能够建立简单电路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求解:3.掌握简单信号频谱特性分析和一般系统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具备信号和系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够为网络理论,通讯理论,控制理论,信号处理与信号检测等学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黄勇坚 执笔人:秦文华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课程编号:072209 英文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88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16 学 分:4 开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是继《电路基础》课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掌握信号分 析、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实践技能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分析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 2.能够建立简单电路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求解; 3.掌握简单信号频谱特性分析和一般系统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具备信号和系统分析问题与解 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为网络理论,通讯理论,控制理论,信号处理与信号检测等学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信号与系统

1.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2.理解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1.了解信号的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理解信号的表示形式和表达式:2.掌握常用信号的表达式和波形:第三节信号的运算1.掌握信号的运算及其独立自变量的变换的方法:2.理解信号波形变换的基本含义和物理意义。第四节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1.理解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模型建立的物理意义;2.掌握阶跃信号的单边特性和冲激信号的基本性质。第五节信号的分解1.了解信号分解的物理意义、基本方法和应用;2.理解信号脉冲分量分解的过程和物理意义。第六节系统模型及其分类1.了解系统模型建立的物理意义和方法;2.理解系统数学模型的物理意义和建立方法;3.理解并掌握系统模拟方框图的实现方法;4.了解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系统分类方法和系统特性。第七节线性时不变系统1.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性质:2.理解因果系统的物理意义。第八节系统分析方法了解系统的基本描述方法和分析方法。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第一节引言了解时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与先修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第二节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第三节用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1.理解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求解的物理意义

1.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2.理解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 1.了解信号的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理解信号的表示形式和表达式; 2.掌握常用信号的表达式和波形; 第三节 信号的运算 1.掌握信号的运算及其独立自变量的变换的方法; 2.理解信号波形变换的基本含义和物理意义。 第四节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理解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模型建立的物理意义; 2.掌握阶跃信号的单边特性和冲激信号的基本性质。 第五节 信号的分解 1.了解信号分解的物理意义、基本方法和应用; 2.理解信号脉冲分量分解的过程和物理意义。 第六节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1.了解系统模型建立的物理意义和方法; 2.理解系统数学模型的物理意义和建立方法; 3.理解并掌握系统模拟方框图的实现方法; 4.了解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系统分类方法和系统特性。 第七节 线性时不变系统 1.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性质; 2.理解因果系统的物理意义。 第八节 系统分析方法 了解系统的基本描述方法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了解时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与先修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 第二节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第三节 用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 1.理解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求解的物理意义;

2.掌握微分方程时域经典求解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四节起始点的跳变一一系统起始时刻的状态转换1.理解系统初始状态在系统微分方程求解中的物理意义;2.掌握系统响应求解中边界值的确定方法。第五节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1.了解系统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2.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物理意义;3.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第六节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1.理解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系统冲激响应的求解方法及其与阶跃响应之间的关系:3.掌握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冲激响应的特点。第七节卷积1.理解卷积积分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掌握卷积积分的图解分析法基本方法,理解卷积积分的基本过程;3.掌握卷积积分的基本求解方法,掌握利用系统单位函数响应求解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第八节卷积的性质1.理解卷积积分的性质;2.掌握利用卷积积分性质计算卷积积分的方法。第九节利用卷积分析通信系统多径失真的消除方法1.了解卷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理解消噪逆系统冲激响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第三章傅里叶变换第一节引言了解时傅里叶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和意义。第二节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1.理解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中各项的物理意义,掌握傅里叶级数的求解方法;2.掌握信号幅度频谱的物理意义,理解信号复数频谱的表示方法:3.理解有限项傅里叶级数的误差问题和吉伯斯现象的物理含义。第三节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1.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和频谱分布特点;

2.掌握微分方程时域经典求解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四节 起始点的跳变——系统起始时刻的状态转换 1.理解系统初始状态在系统微分方程求解中的物理意义; 2.掌握系统响应求解中边界值的确定方法。 第五节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1.了解系统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 2.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物理意义; 3.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第六节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1.理解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 2.掌握系统冲激响应的求解方法及其与阶跃响应之间的关系; 3.掌握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冲激响应的特点。 第七节 卷积 1.理解卷积积分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掌握卷积积分的图解分析法基本方法,理解卷积积分的基本过程; 3.掌握卷积积分的基本求解方法,掌握利用系统单位函数响应求解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 第八节 卷积的性质 1.理解卷积积分的性质; 2.掌握利用卷积积分性质计算卷积积分的方法。 第九节 利用卷积分析通信系统多径失真的消除方法 1.了解卷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消噪逆系统冲激响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第一节 引言 了解时傅里叶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和意义。 第二节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1.理解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中各项的物理意义,掌握傅里叶级数的求解方法; 2.掌握信号幅度频谱的物理意义,理解信号复数频谱的表示方法; 3.理解有限项傅里叶级数的误差问题和吉伯斯现象的物理含义。 第三节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1.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和频谱分布特点;

2.理解周期信号频谱与时域周期脉冲信号的周期、脉宽等参数之间的联系。第四节傅里叶变换1.掌握傅立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公式,了解绝对可积条件;2.理解信号由周期到非周期,频谱由离散到连续变化的对应关系2.理解信号频谱密度函数的物理意义。第五节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掌握非周期信号的频谱一一傅里叶变换的求解和分析方法;2.了解几种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函数和频谱图:3.了解某些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信号频谱函数的求解方法。第六节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1.理解冲激信号模型频谱特点和物理意义:2.理解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的阶跃信号频谱的分析方法和频谱特点;3.掌握冲激信号和阶跃信号频谱的分析求解方法。第七节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1.理解并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性质;2.掌握利用性质求解傅里叶正变换和逆变换的方法。第八节卷积定理1.理解卷积定理的基本内容;2.了解卷积定理在系统响应频谱分析中的应用;3.掌握利用卷积定理分析信号频谱的方法。第九节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掌握周期信号傅里叶变换的求解方法:2.理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之间的联系:3.掌握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及其与非周期单脉冲信号频谱的关系。第十节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理解信号抽样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理想抽样与实际抽样过程的联系:2.掌握时域抽样信号的频谱特点和分析方法;3.理解频域抽样与时域波形变化之间的关系。第十一节抽样定理1.理解和掌握抽样定理的内容和应用;2.理解时域抽样定理在信号采用率确定过程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2.理解周期信号频谱与时域周期脉冲信号的周期、脉宽等参数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 傅里叶变换 1.掌握傅立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公式,了解绝对可积条件; 2.理解信号由周期到非周期,频谱由离散到连续变化的对应关系; 2.理解信号频谱密度函数的物理意义。 第五节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掌握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的求解和分析方法; 2.了解几种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函数和频谱图; 3.了解某些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信号频谱函数的求解方法。 第六节 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1.理解冲激信号模型频谱特点和物理意义; 2.理解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的阶跃信号频谱的分析方法和频谱特点; 3.掌握冲激信号和阶跃信号频谱的分析求解方法。 第七节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1.理解并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掌握利用性质求解傅里叶正变换和逆变换的方法。 第八节 卷积定理 1.理解卷积定理的基本内容; 2.了解卷积定理在系统响应频谱分析中的应用; 3.掌握利用卷积定理分析信号频谱的方法。 第九节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掌握周期信号傅里叶变换的求解方法; 2.理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之间的联系; 3.掌握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及其与非周期单脉冲信号频谱的关系。 第十节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理解信号抽样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理想抽样与实际抽样过程的联系; 2.掌握时域抽样信号的频谱特点和分析方法; 3.理解频域抽样与时域波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节 抽样定理 1.理解和掌握抽样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2.理解时域抽样定理在信号采用率确定过程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十二节信号的相关能量谱和功率谱1.理解信号的能量和平均功率的定义以及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定义:2.了解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3.掌握能量信号自相关函数的特点和应用;4.了解能量信号相关和卷积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定理的内容和应用;5.理解信号能量谱和功率谱的定义和物理意义;6.掌握信号的能谱和功率谱与信号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第一节引言了解s域方法分析法的特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第二节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与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3.掌握单边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和收敛域的确定。第三节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1.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2.掌握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求解信号拉普拉斯变换的方法;3.了解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第四节拉普拉斯逆变换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解方法。第五节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1.掌握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2.理解s域元件模型和s域电路模型建立过程3.掌握利用s域分析法分析电路模型的方法。第六节系统函数掌握系统函数的定义和确定方法。第七节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1.理解系统函数零、极点的定义,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图的绘制方法2.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与时域信号波形收敛性之间的关系:3.掌握系统函数和激励信号极点分布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第八节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

第十二节 信号的相关 能量谱和功率谱 1.理解信号的能量和平均功率的定义以及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定义; 2.了解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3.掌握能量信号自相关函数的特点和应用; 4.了解能量信号相关和卷积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5.理解信号能量谱和功率谱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6.掌握信号的能谱和功率谱与信号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 s 域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了解 s 域方法分析法的特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二节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与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 3.掌握单边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和收敛域的确定。 第三节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掌握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求解信号拉普拉斯变换的方法; 3.了解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第四节 拉普拉斯逆变换 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解方法。 第五节 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法分析电路、s 域元件模型 1.掌握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理解 s 域元件模型和 s 域电路模型建立过程; 3.掌握利用 s 域分析法分析电路模型的方法。 第六节 系统函数 掌握系统函数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第七节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 1.理解系统函数零、极点的定义,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与时域信号波形收敛性之间的关系; 3.掌握系统函数和激励信号极点分布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第八节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

1.理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掌握利用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方法。第九节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1.理解系统电路模型元件参数对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影响;2.理解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和变化。第十节全通函数与最小相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1.理解全通网络和最小相移网络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掌握全通网络和最小相移网络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特点。第十一节线性系统的稳定性1.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掌握系统函数极点分布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因果稳定系统系统函数极点分布和系统冲激响应的特点;4.掌握因果稳定系统的判断方法。第十二节双边拉氏变换1.理解双边拉氏变换的定义、条件和收敛域的特点;2.理解象函数收敛域对拉氏逆变换求解的影响:3.掌握双边拉氏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方法。第十三节拉普拉斯变换域傅里叶变换的关系1.理解拉氏变换与傅氏变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理解由拉氏变换收敛域判断信号傅里叶变换存在性的依据;3.了解由信号拉氏变换确定信号傅里叶变换的一般方法。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与通信系统第一节引言了解傅里叶变换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应用。第二节利用系统频域函数求响应掌握频域求解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第三节无失真传输1.理解无失真传输系统的物理意义;2.理解无失真传输系统的幅频响应特性和相拼响应特性的物理意义;3.掌握无失真传输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和时域响应特性特点;4.掌握无失真传输系统的分析判断方法

1.理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掌握利用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方法。 第九节 二阶谐振系统的 s 平面分析 1.理解系统电路模型元件参数对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影响; 2.理解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和变化。 第十节 全通函数与最小相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 1.理解全通网络和最小相移网络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掌握全通网络和最小相移网络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的特点。 第十一节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1.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掌握系统函数极点分布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掌握因果稳定系统系统函数极点分布和系统冲激响应的特点; 4.掌握因果稳定系统的判断方法。 第十二节 双边拉氏变换 1.理解双边拉氏变换的定义、条件和收敛域的特点; 2.理解象函数收敛域对拉氏逆变换求解的影响; 3.掌握双边拉氏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方法。 第十三节 拉普拉斯变换域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1.理解拉氏变换与傅氏变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由拉氏变换收敛域判断信号傅里叶变换存在性的依据; 3.了解由信号拉氏变换确定信号傅里叶变换的一般方法。 第五章 傅里叶变换应用与通信系统 第一节 引言 了解傅里叶变换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应用。 第二节 利用系统频域函数求响应 掌握频域求解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 第三节 无失真传输 1.理解无失真传输系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无失真传输系统的幅频响应特性和相拼响应特性的物理意义; 3.掌握无失真传输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和时域响应特性特点; 4.掌握无失真传输系统的分析判断方法

第四节理想低通滤波器1.理解实际滤波器滤波特性的物理意义2.了解理想滤波器模型的频率响应特性与实际滤波器滤波特性的不同;3.理解阶跃信号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后信号波形变换的原因:4.掌握理想滤波器对输入信号频谱的影响。第五节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1.理解理想滤波器的物理不可实现性;2.理解物理可实现滤波器对理想滤波器的逼近;3.了解理想滤波特性的物理不可实现性的理论证明和依据。第六节利用希尔伯特变换研究系统函数的约束特性1.理解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可实现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实部与虚部的约束关系;3.了解因果信号频率函数的实部与虚部的希尔伯特变换关系:4.了解最小相位系统副频特性和相位特性之间的约束关系。第七节调制与解调1.理解调制与解调系统中信号频谱的变化:2.掌握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调制与解调系统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的方法。第八节带通滤波器的运用了解带通滤波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工作原理。第九节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1.理解从抽样信号无失真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方法和理论条件:2.了解实际抽样信号的频谱分布和连续时间信号的恢复方法:3.了解信号处理中频率补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4.了解由样本信号通过内插函数构建连续时间信号的方法。第六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第一节引言1.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特点和应用;2.了解离散时间系统分析方法和连续时间系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和差异。第二节离散时间信号一一序列1.了解离散时间信号的波形特点和表示方法:2.掌握离散序列的平移和反褶的波形变换;

第四节 理想低通滤波器 1.理解实际滤波器滤波特性的物理意义 2.了解理想滤波器模型的频率响应特性与实际滤波器滤波特性的不同; 3.理解阶跃信号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后信号波形变换的原因; 4.掌握理想滤波器对输入信号频谱的影响。 第五节 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 1.理解理想滤波器的物理不可实现性; 2.理解物理可实现滤波器对理想滤波器的逼近; 3.了解理想滤波特性的物理不可实现性的理论证明和依据。 第六节 利用希尔伯特变换研究系统函数的约束特性 1.理解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可实现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实部与虚部的约束关系; 3.了解因果信号频率函数的实部与虚部的希尔伯特变换关系; 4.了解最小相位系统副频特性和相位特性之间的约束关系。 第七节 调制与解调 1.理解调制与解调系统中信号频谱的变化; 2.掌握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调制与解调系统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的方法。 第八节 带通滤波器的运用 了解带通滤波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第九节 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 1.理解从抽样信号无失真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方法和理论条件; 2.了解实际抽样信号的频谱分布和连续时间信号的恢复方法; 3.了解信号处理中频率补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4.了解由样本信号通过内插函数构建连续时间信号的方法。 第六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一节 引言 1.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2.了解离散时间系统分析方法和连续时间系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和差异。 第二节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1.了解离散时间信号的波形特点和表示方法; 2.掌握离散序列的平移和反褶的波形变换;

3.理解序列的抽取和差值形成的序列波形变化,理解其与连续信号尺度变换的不同;4.掌握序列的差分运算;5.掌握典型序列的波形、特点和表示方法。第三节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1.掌握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特性:2.掌握由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单元构成系统方框图的表示方法;3.理解离散时间系统数学模型一一差分方程的形式和特点;4.了解差分方程的选代法求解以及与微分方程之间的联系。第四节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1.掌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2.理解系统完全响应的不同分量和物理意义。第五节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1.掌握单位样值响应的时域求解方法:2.理解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单位样值响应的特点:3.掌握利用单位样值响应判断线性时不变系统因果性、稳定性的方法。第六节卷积和1.掌握任意序列表示为单位样值函数加权和的方法,理解其物理意义;2.理解利用卷积和运算求系统响应的分析过程和卷积运算的定义式;3.掌握卷积和的求解方法,以及利用单位样值响应求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第七节解卷积了解解卷积的基本算法和应用。第七章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第一节引言了解z变换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第二节z变换定义、典型序列的变换掌握z变换的定义式和利用定义式求解序列z变换的方法。第三节z变换的收敛域1.理解z变换收敛域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不同序列的收敛域的不同形式和特点;3.理解收敛域对求解z逆变换的影响。第四节逆z变换

3.理解序列的抽取和差值形成的序列波形变化,理解其与连续信号尺度变换的不同; 4.掌握序列的差分运算; 5.掌握典型序列的波形、特点和表示方法。 第三节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1.掌握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特性; 2.掌握由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单元构成系统方框图的表示方法; 3.理解离散时间系统数学模型——差分方程的形式和特点; 4.了解差分方程的迭代法求解以及与微分方程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 1.掌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2.理解系统完全响应的不同分量和物理意义。 第五节 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 1.掌握单位样值响应的时域求解方法; 2.理解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单位样值响应的特点; 3.掌握利用单位样值响应判断线性时不变系统因果性、稳定性的方法。 第六节 卷积和 1.掌握任意序列表示为单位样值函数加权和的方法,理解其物理意义; 2.理解利用卷积和运算求系统响应的分析过程和卷积运算的定义式; 3.掌握卷积和的求解方法,以及利用单位样值响应求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方法。 第七节 解卷积 了解解卷积的基本算法和应用。 第七章 z 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 z 域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了解 z 变换的形成、发展和应用。 第二节 z 变换定义、典型序列的 z 变换 掌握 z 变换的定义式和利用定义式求解序列 z 变换的方法。 第三节 z 变换的收敛域 1.理解 z 变换收敛域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不同序列的收敛域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3.理解收敛域对求解 z 逆变换的影响。 第四节 逆 z 变换

1.了解逆z变换的定义式和利用定义式求解z逆变换的留数法:2.了解利用幂级数展开法求解逆z变换的方法;3.掌握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解逆Z变换的方法。第五节z变换的基本性质1.理解z变换的性质和收敛域的变化;2.掌握利用z变换性质求解z变换和逆z变换。第六节z变换域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1.理解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及连续信号与对应序列z变换之间的联系:2.掌握简单序列z变换域拉氏变换表达式之间的对应关系;3.了解利用连续信号拉氏变换求解对应抽样序列z变换的方法:第七节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掌握由系统数学模型求解系统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域分析法。第八节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1.理解离散系统系统函数的定义;2.掌握离散系统系统函数的求解方法;3.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与系统时域特性响应的关系及系统稳定性的判断;4.掌握利用系统单位样值响应判断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第九节序列的傅里叶变换1.理解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其与z变换之间的关系;2.掌握序列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方法;3.掌握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4.理解离散时间序列频谱分布的特点。第十节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1.理解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及其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的物理意义;2.了解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3.掌握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确定和分析方法及频率特性曲线的几何作法。(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硬件实验内容:1.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2.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3.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1.了解逆 z 变换的定义式和利用定义式求解 z 逆变换的留数法; 2.了解利用幂级数展开法求解逆 z 变换的方法; 3.掌握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解逆 z 变换的方法。 第五节 z 变换的基本性质 1.理解 z 变换的性质和收敛域的变化; 2.掌握利用 z 变换性质求解 z 变换和逆 z 变换。 第六节 z 变换域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1.理解 z 平面与 s 平面的映射关系及连续信号与对应序列 z 变换之间的联系; 2.掌握简单序列 z 变换域拉氏变换表达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利用连续信号拉氏变换求解对应抽样序列 z 变换的方法; 第七节 利用 z 变换解差分方程 掌握由系统数学模型求解系统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 z 域分析法。 第八节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1.理解离散系统系统函数的定义; 2.掌握离散系统系统函数的求解方法; 3.掌握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与系统时域特性响应的关系及系统稳定性的判断; 4.掌握利用系统单位样值响应判断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第九节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1.理解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其与 z 变换之间的关系; 2.掌握序列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求解方法; 3.掌握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4.理解离散时间序列频谱分布的特点。 第十节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1.理解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及其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的物理意义; 2.了解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3. 掌握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确定和分析方法及频率特性曲线的几何作法。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硬件实验内容: 1.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 2.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3.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4.谐波幅度对波形合成的影响5.有源无源滤波器频率响应特性6.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Matlab软件仿真设计实验内容:1.信号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2.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3.连续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及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特性4.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响应分析的MATLAB实现5.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及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特性四、学时分配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小章次习讨课讲实上备注计授论外验机题66第一章:绪论281422上机实验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418第三章:傅里叶变换141221822上机实验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S域分析法628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682第六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上机实验122216上机实验第七章:Z变换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8864862合计8五、考核说明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法,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为课程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作业,考勤和小测验等占总成绩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一)主要教材1: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等著《信号与系统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郑君里,应启,杨为理等著《信号与系统(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二)主要参考书目

4.谐波幅度对波形合成的影响 5.有源无源滤波器频率响应特性 6.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 Matlab 软件仿真设计实验内容: 1.信号时域分析的 MATLAB 实现 2.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 MATLAB 实现 3.连续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及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特性 4.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响应分析的 MATLAB 实现 5.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及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特性 四、学时分配 章 次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小 计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习 题 讨 论 课 外 备 注 第一章:绪论 6 6 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4 8 2 2 2 上机实验 第三章:傅里叶变换 18 14 4 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 s 域分析法 18 12 2 2 2 上机实验 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 8 6 2 第六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8 6 2 上机实验 第七章:z 变换 离散系统的 z 域分析 16 12 2 2 上机实验 合 计 88 64 8 8 6 2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法,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为课程 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作业,考勤和小测验等占总成绩 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 50%,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 2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1.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等著《信号与系统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2. 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等著《信号与系统(第 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