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课程名称(英文):Microbiology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一、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变异,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污染控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微生物学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础性知识。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和提高。4.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三、讲授纲要及学时分配(一)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2第一章绪论6第二章原核微生物4第三章真核微生物4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4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4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4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6第十章传染与免疫2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 课程名称(英文):Microbiology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学分:3 一、课程性质、地位、任务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 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变异,微生 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污染控 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微生物学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业等领域中的 应用。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 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 律,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 统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础性知识。 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 练和提高。 4.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 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三、讲授纲要及学时分配 (一)学时分配 理 论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6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4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6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4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6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2

合计48(二)课程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产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现代化微生物学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成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中,所发挥的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有全面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三.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二章原核微生物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胞构造和功能。教学重点、难点: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点: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细菌芽孢的形成。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二,细菌的繁殖三.细菌的菌落特征第二节其它原核微生物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二,蓝细胞的形态构造三.其它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第三章真核微生物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不同点。教学重点、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酵母菌的生活史。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酵母菌
合 计 48 (二)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产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现代化微生物学 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成功和人类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中,所发挥的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 二.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三. 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胞构造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点;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细菌芽孢的形成。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 细菌的繁殖 三. 细菌的菌落特征 第二节 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二. 蓝细胞的形态构造 三. 其它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不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酵母菌的生活史。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酵母菌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三.菌落特征第二节霉菌一.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四.菌落特征第三节食药用大型真菌第四节真核微生物与原和微生物的比较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不同之处,掌握病毒和亚病毒的形态、化学成分和增值方式。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第二节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过程一步生长曲线三病毒的效价测定四.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第三节病毒的种类和分类种类一.二.分类第四节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三. 病毒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按不同营养类型提供不同的培养基,并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吸收营养物质的。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配制培养基的原则。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一.碳源二、氮源三.能源
一.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二. 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三. 菌落特征 第二节 霉菌 一.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 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 四. 菌落特征 第三节 食药用大型真菌 第四节 真核微生物与原和微生物的比较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不同之处,掌握病毒和亚病毒的形态、化学成分和增值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一.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 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 病毒的增殖过程 二. 一步生长曲线 三. 病毒的效价测定 四.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 一. 种类 二. 分类 第四节 亚病毒 一. 类病毒 二. 拟病毒 三. 朊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掌握微 生物的营养类型, 按不同营养类型提供不同的培养基,并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吸收营养物质的。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一. 碳源 二. 氮源 三. 能源

四.生长因子五.无机盐六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四.化能异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一促进扩散三.主动运送四基因移位第四节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生物氧化与产能方式、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及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固氮机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两用代谢途径二代谢物回补顺序第三节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二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及发酵生产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一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事宜条件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消毒灭菌方法和原理。教学重点、难点: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课时安排:4学时
四. 生长因子 五. 无机盐 六. 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 光能自养型 二. 光能异养型 三. 化能自养型 四. 化能异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 单纯扩散 二. 促进扩散 三. 主动运送 四. 基因移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 培养基的种类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生物氧化与产能方式、微生物的固 氮作用及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固氮机制。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样化的能量代谢 一.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二. 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 两用代谢途径 二. 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一. 固氮作用 二. 肽聚糖的合成 三.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及发酵生产 一.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事宜条件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消毒灭菌方法和 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纯培养的分离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长五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pH二.三氧第三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几个基本概念物理方法二化学方法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教学目的:使学生清楚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明确基因变异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的机制和诱变育种的原则及基因重组育种或杂交育种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3个经典实验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方式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二、突变与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第四节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一基因工程的应用二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一.衰退的原因复壮的方法三.保藏的条件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作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一. 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二.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三.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四.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五.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 温度 二. pH 三. 氧 第三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 几个基本概念 二. 物理方法 三. 化学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教学目的: 使学生清楚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明确基因变异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的机制和诱变育种 的原则及基因重组育种或杂交育种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 3个经典实验 二.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方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 基因突变 二. 突变与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二.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 衰退的原因 二. 复壮的方法 三. 保藏的条件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作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保。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二工农业产品及正常人体和动物体上的微生物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碳素循环一氮素循环三硫、磷素循环第三节微生物的生物环境互生1共生二三. 拮抗、寄生、捕食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水体的污染一一富营养化用微生物治理污染二沼气发酵与环保四.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第十章传染与免疫教学目的: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明确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和免疫分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了解生物制品及其应用。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作用。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染一,病原传染的机制二.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传染的影响三.传染的三种结局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一胜利屏障二,吞噬细胞及其作用三.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四.炎症反应第三节特异性免疫一免疫器官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保。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 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三. 工农业产品及正常人体和动物体上的微生物 四.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一. 碳素循环 二. 氮素循环 三. 硫、磷素循环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一. 互生 二. 共生 三. 拮抗、寄生、捕食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二. 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三. 沼气发酵与环保 四. 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明确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 用和免疫分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了解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基本概念;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 一. 病原传染的机制 二.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传染的影响 三. 传染的三种结局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 胜利屏障 二. 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三.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四. 炎症反应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 免疫器官 二. 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三. 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一,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的: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分类单元,明确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和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了解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通用分类单元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命名法二三天种以上的几个分类名词第二节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三域学说及其发展第三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经典方法.二现代方法结束语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作用四,大力开展我国的微生物学研究五,学好微生物学,推动人类进步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二)主要参考书目1.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黄秀莉.微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蔡信之,黄君红.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张青,葛菁萍.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5.美LansingM.Prescottetc.(沈萍,彭珍荣主译).微生物学(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中文版).科学出版社,20026.美I.E.阿略莫(林椎兰等译)微生物学(全美经典学习指导指导系列).科学出版社,200《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 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一. 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二. 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目的: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分类单元,明确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和微生物分类鉴定 的方法,了解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重点、难点: 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一.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二. 命名法 三. 种以上的几个分类名词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二. 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 经典方法 二. 现代方法 结束语 微生物的应用 一. 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二. 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 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作用 四. 大力开展我国的微生物学研究 五. 学好微生物学,推动人类进步 四、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秀莉.微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信之,黄君红.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青,葛菁萍.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 5.美Lansing M. Prescott etc.(沈萍,彭珍荣主译).微生物学(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中文版).科学出 版社,2002 6.美I.E.阿喀莫(林稚兰等译).微生物学(全美经典学习指导指导系列).科学出版社,2003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名称(英文):LabworkonMicrobiology实验学时:30学时课程学分:1.5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自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仪器设备,2.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了解目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3.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严格遵守操作规则,认真进行观察,做好实验记录。4.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交给指导教师批阅。5.离开实验室前,注意关闭灯、电、火、窗。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学时分配序实验要实验每组学时实验项目号类型求人数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1.22必修验证型灭菌222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必修验证型32必修2验证型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42必修2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及微生物直接计数法验证型52必修2微生物理化性质鉴定验证型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62必修综合型2(一)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二)72必修综合型2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三)82必修综合型2分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菌落计数922必修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综合型2210必修细菌的凝集反应验证型4必修211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验证型124必修验证型2光合细菌的工厂化生产2必修213实验技能综合测试综合型30合计(二)实验内容实验一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灭菌实验要求:1.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血名称和规格。2.掌握对各种器血清洗方法,3.掌握玻璃器皿的于热灭菌操作过程。4.厂解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实验内容:1.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方法。2.玻璃器血的洗涤、包扎与灭菌方法。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二显微镜使用、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Lab work on Microbiology 实验学时:30学时 课程学分:1.5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 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 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了解目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 3.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严格遵守操作规则,认真进行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4.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5.离开实验室前,注意关闭灯、电、火、窗。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学时分配 序 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验要 求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1 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 灭菌 2 必修 验证型 2 2 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2 必修 验证型 2 3 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2 必修 验证型 2 4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及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2 必修 验证型 2 5 微生物理化性质鉴定 2 必修 验证型 2 6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一)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2 必修 综合型 2 7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二)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2 必修 综合型 2 8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三) 分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菌落计数 2 必修 综合型 2 9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 2 必修 综合型 2 10 细菌的凝集反应 2 必修 验证型 2 11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 4 必修 验证型 2 12 光合细菌的工厂化生产 4 必修 验证型 2 13 实验技能综合测试 2 必修 综合型 2 合计 30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灭菌 实验要求: 1.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皿名称和规格。 2.掌握对各种器皿清洗方法。 3.掌握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操作过程 。 4.了解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实验内容: 1.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2.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方法。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二 显微镜使用、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要求: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实验内容: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2.细菌的单染色。3.细菌的革兰氏染色。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三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要求:1.掌握放线菌、霉菌的制片技术。2.认识常见的放线菌、霉菌的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结构。3.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4.学习并掌握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方法。5.学习并掌握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方法。实验内容:1.放线菌群体形态观察。2.霉菌群体形态观察。3.放线菌个体形态观察。4.霉菌个体形态观察。5.酵母菌菌落观察。6.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四5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及微生物直接计数法实验要求:1.学习并掌握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方法。1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2.学习并掌握比浊法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实验内容:1.显微镜测微技术。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比浊计数法。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五微生物理化性质鉴定实验要求:初步学会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的操作、结果分析。实验内容:1.糖酵解试验。2.淀粉水解试验。3.V-P试验。4.甲基红(MethylRed)试验。5.靛基质(Imdole)试验6.硝酸盐(Nitrate)还原试验。7.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8.尿素酶(Urease)试验。9.氧化酶(Oxidase)试验
实验要求: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 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细菌的单染色。 3.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三 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 1.掌握放线菌、霉菌的制片技术。 2.认识常见的放线菌、霉菌的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结构。 3.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 4.学习并掌握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方法。 5.学习并掌握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方法。 实验内容: 1.放线菌群体形态观察。 2.霉菌群体形态观察。 3.放线菌个体形态观察。 4.霉菌个体形态观察。 5.酵母菌菌落观察。 6.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四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及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实验要求: 1.学习并掌握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方法。 1.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比浊法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显微镜测微技术。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比浊计数法。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五 微生物理化性质鉴定 实验要求: 初步学会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的操作、结果分析。 实验内容: 1.糖酵解试验。 2.淀粉水解试验。 3.V-P试验。 4.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5.靛基质(Imdole)试验。 6.硝酸盐(Nitrate)还原试验。 7.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 8.尿素酶(Urease)试验。 9.氧化酶(Oxidase)试验

10.硫化氢(H2S)试验11.三糖铁(TSI)琼脂试验。12.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六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一)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实验要求:1.掌握配制培养基的方法步骤,分别配制适合于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各种培养基。实验内容:1.肉汤蛋白陈培养基的配制。2.高氏1号培养基的配。3.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4.伊红美兰培养基的配制。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七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二)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要求:1.建立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2.学习并掌握从自然界分离各类微生物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内容:1.土壤稀释液的制备。2.稀释涂布平板法。3.平板划线分离法。4.稀释混合平板法。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三)分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菌落计数实验要求:1.掌握常见微生物的菌落特征。2.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的方法。实验内容:1.通过常见菌落特征分辨吃不同的微生物。2.平板菌落计数法。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九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实验要求:1.了解常用化学药品对微生物的作用。2.了解紫外线对微生物的作用。3.了解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并学习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4.学习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验内容:1.紫外线的杀菌力。2.六种化学药品的杀菌作用。3.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4.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十细菌的凝集反应实验要求:1.了解血清学方法的原理。2.血清学方法在微生物诊断中的作用。3.学会利用血清稀释法测定免疫血清的效价
10.硫化氢(H2S)试验。 11.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12.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六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一)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实验要求: 1.掌握配制培养基的方法步骤,分别配制适合于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各种培养基。 实验内容: 1.肉汤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2.高氏1号培养基的配。 3.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 4.伊红美兰培养基的配制。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七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实验要求: 1.建立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从自然界分离各类微生物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内容: 1.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2.稀释涂布平板法。 3.平板划线分离法。 4.稀释混合平板法。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八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和计数 (三)分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菌落计数 实验要求: 1.掌握常见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2.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的方法。 实验内容: 1.通过常见菌落特征分辨吃不同的微生物。 2.平板菌落计数法。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九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 实验要求: 1.了解常用化学药品对微生物的作用。 2.了解紫外线对微生物的作用。 3.了解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并学习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 4.学习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要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紫外线的杀菌力。 2.六种化学药品的杀菌作用。 3.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4.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课时安排:2学时 实验十 细菌的凝集反应 实验要求: 1.了解血清学方法的原理。 2.血清学方法在微生物诊断中的作用。 3.学会利用血清稀释法测定免疫血清的效价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农业大学:蒸汽压渗透压计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9 哺乳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7 爬行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8 鸟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6 两栖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5 鱼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14 家兔的解剖与哺乳纲的分类.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4 圆口纲.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3 脊索动物门概述.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13 家鸽的解剖与鸟纲分类.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12 两爬分类.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2 半索动物门.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1 棘皮动物门.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11 蛙的解剖.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09 节肢动物门.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10 触手冠动物.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10 鱼纲分类.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09 鲫.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08 软体动物门.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课件)07 环节动物门.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microorganisms.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病毒和类病毒.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及其控制.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