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69.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三章新康德主义 本章概述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 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 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 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 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度是新康德主义者, 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 本章概述 •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 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 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 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 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度是新康德主义者, 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概况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 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 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 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 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 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义 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切 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格 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的 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一、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点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 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 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二、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 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 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 )、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义 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切 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格 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的 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二节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 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了当时德国的 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 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批评。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哲学观点的代 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 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 以往各种哲学的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晢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 到他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哥白 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超越近代哲学的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 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物主义 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意识必须 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 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是康德以 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 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 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 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 一、朗格的生平活动 弗里德里希· 阿尔伯特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了当时德国的 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 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批评。 •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哲学观点的代 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 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 二、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 以往各种哲学的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 到他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哥白 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超越近代哲学的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 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物主义。 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意识必须 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 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是康德以 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 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 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 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第二节(续1) 理学心玊乂。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 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 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 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 者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 不同,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 切都被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 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 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 的实际温度。这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 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 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 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 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 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二节(续1) • 三、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 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 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 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 者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 不同,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 一切都被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 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 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 的实际温度。这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 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 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 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 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 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三节柯亨和马堡学派 柯享的生平活动和马堡 赫尔曼·柯亨 ( Hermann Cohen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 庭,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 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 题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 证》(1877)、《康德对美学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 《无限小方法的历史》(1883)、《伊曼努尔康德》(1904)、《纯粹理性 批判注释》(1907)、《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1915)。 除柯亨以外,马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保尔·那托普和恩斯特·卡西尔。柯 亨把马堡学派的哲学当做是一种方法,运用于构造“精密科学”、精神科学 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系。卡西尔的哲学的特点是把马堡学派的观点运用于历史、 文化和政治领域,其后期哲学更接近于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

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 一、柯亨的生平活动和马堡学派活动概况 赫尔曼· 柯亨 (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 庭,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 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 题。 •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 证》(1877)、《康德对美学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 《无限小方法的历史》(1883)、《伊曼努尔 康德》(1904)、《纯粹理性 批判注释》(1907)、《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1915)。 • 除柯亨以外,马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保尔·那托普和恩斯特·卡西尔。柯 亨把马堡学派的哲学当做是一种方法,运用于构造“精密科学”、精神科学 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系。卡西尔的哲学的特点是把马堡学派的观点运用于历史、 文化和政治领域,其后期哲学更接近于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

第三节(续1) 马堡学派明确表示要在了解康德的基础上超 越康德,其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撇开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心理倾向,发 挥其先验逻辑倾向。 朗格等早期新康德主义者倾向于对康德关于理论理性学说的先验心理解释。强调 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先天结构和形式(感性、知性、理性的先天形 式),它们决定着人的知识的结构和形式,科学知识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在于 人具有同样的心理意识结构。换言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知识是以人的心理意 识结构为转移的。 马堡学派则认为上述解释意味着把意识分析当作认识论和整个哲学的出发点,这 种心理主义是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的重要表现,因为它既可能由于把心理意识活动的 对象当作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而导致自然主义,也可能由于把对象归结为主体的先天 能力而导致主观主义。柯亨等人的先验逻辑倾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 是阐明数学和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并进而阐明包括道德、艺术、宗教在内的其 他一切知识部门的可能性,揭示它们的逻辑前提,发现各门科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 正是这种共同的先验的逻辑结构或逻辑形式,使知识具有统一性。因此,哲学就是科 学认识的逻辑,或者说纯粹认识的逻辑。 这种逻辑无非是指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即先验方法。它有两点基本要求,第 点是追溯到各种实有的、有历史为证的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事实。第二 点是指岀各种科学事实,即文化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的根据,指出其逻辑前提。文化创 造活动必须依赖先验的逻辑规律,后者又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必须到科学事实的活动 中去探索,它是一种存在于作为科学事实的意识创造活动之中又超越于这种活动之上 的东西

第三节(续1) • 二、反心理主义与先验逻辑倾向 马堡学派明确表示要在了解康德的基础上超 越康德,其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撇开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心理倾向,发 挥其先验逻辑倾向。 • 朗格等早期新康德主义者倾向于对康德关于理论理性学说的先验心理解释。强调 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先天结构和形式(感性、知性、理性的先天形 式),它们决定着人的知识的结构和形式,科学知识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在于 人具有同样的心理意识结构。换言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知识是以人的心理意 识结构为转移的。 • 马堡学派则认为上述解释意味着把意识分析当作认识论和整个哲学的出发点,这 种心理主义是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的重要表现,因为它既可能由于把心理意识活动的 对象当作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而导致自然主义,也可能由于把对象归结为主体的先天 能力而导致主观主义。柯亨等人的先验逻辑倾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 是阐明数学和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并进而阐明包括道德、艺术、宗教在内的其 他一切知识部门的可能性,揭示它们的逻辑前提,发现各门科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 正是这种共同的先验的逻辑结构或逻辑形式,使知识具有统一性。因此,哲学就是科 学认识的逻辑,或者说纯粹认识的逻辑。 • 这种逻辑无非是指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即先验方法。它有两点基本要求,第一 点是追溯到各种实有的、有历史为证的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事实。第二 点是指出各种科学事实,即文化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的根据,指出其逻辑前提。文化创 造活动必须依赖先验的逻辑规律,后者又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必须到科学事实的活动 中去探索,它是一种存在于作为科学事实的意识创造活动之中又超越于这种活动之上 的东西

第三节(续2) 马堡学派从先验方法出 发,重新解释“自在之物”等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知识活动 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 柯亨等人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知之物,排除其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人的认 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的范围;如果超出这 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 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起点,思维不是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 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 是纯粹思维本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结果。 柯亨还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的感觉,纯粹的知觉也不存在,知觉中必然包含了思维 没有思维,任何知觉无法发生。任何感觉、知觉只有借助于思维才有确定性,否则就 会模糊不清。 他们认为所谓不以人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存在是人所未知的,对人的生活和存在并 无现实意义。人们平常谈论的自然界是由人所认识、由数学和自然科学所阐述的, 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的思维活动本身所构造出来的。 马堡学派象实证主义者一样企图超越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宣称 他们的哲学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而只是一种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节(续2) • 三、对康德“自在之物”概念和先验感性论的批判 马堡学派从先验方法出 发,重新解释“自在之物”等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知识活动 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 • 柯亨等人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知之物,排除其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人的认 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的范围;如果超出这 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 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起点,思维不是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 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 是纯粹思维本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结果。 • 柯亨还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的感觉,纯粹的知觉也不存在,知觉中必然包含了思维。 没有思维,任何知觉无法发生。任何感觉、知觉只有借助于思维才有确定性,否则就 会模糊不清。 • 他们认为所谓不以人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存在是人所未知的,对人的生活和存在并 无现实意义。人们平常谈论的自然界是由人所认识、由数学和自然科学所阐述的,它 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的思维活动本身所构造出来的。 • 马堡学派象实证主义者一样企图超越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宣称 他们的哲学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而只是一种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节(续3) 纯粹思维怎样创造存在、认识对 象呢?柯亨等人把作为数学研究对象的数当作纯思维的产物,并由一切其他科学都可 以数学化进而断言它们的对象以至整个对象世界、自然界都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现代自然科学就是数学的自然科学,而无穷小概念则是数学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 动和过程意味着它们具有连续性,而连续性又是由无限多的时空的无穷小因素构成的 人所感觉到的一切事物也可以用无穷小的运动来解释。物理学家所说的物质并不是被 感觉到的实在,而只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只有用数学的方法才能证明。一切认识 对象以及作为对象世界的整个自然界都应当而且只能从作为数的基本概念的无穷小中 找到自己的实在性。只有数,更具体地说只有无穷小概念才是真正实在的。 既然数是一切自然和社会对象的基础,那么数学方法必然是一切科学的基本方法 切自然科学都不过是继续和发展数学所发挥的方法论原则。与毕达哥拉斯把数看做 是本体论的单位的做法不同,在柯享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 实体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 一体系的成分、环节。每一数都不是反映了某一对象及其性质,而是相对于整个体系 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意义 他们继承康德关于知性创造自然对象并给自然以规律的观点,但把逻辑范畴当作 纯粹思维的创造。这些逻辑规律和范畴既是事物的实在性的标准,也是任何科学原理 的真理性的标准。范畴只适用于某一理论体系。随着理论体系的改变,某一科学领域 中应用的基本概念、范畴也要改变。康德的范畴是先验的,具有永恒、固定的意义 范畴主要只涉及知识的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知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来源。但在柯 亨等人看来,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均出于纯粹思维的创造,它们都是纯粹主观的、相对 的东西

第三节(续3) • 四、纯粹思维利用数学和逻辑创造对象世界 纯粹思维怎样创造存在、认识对 象呢?柯亨等人把作为数学研究对象的数当作纯思维的产物,并由一切其他科学都可 以数学化进而断言它们的对象以至整个对象世界、自然界都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 现代自然科学就是数学的自然科学,而无穷小概念则是数学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 动和过程意味着 它们具有连续性,而连续性又是由无限多的时空的无穷小因素构成的 人所感觉到的一切事物也可以用无穷小的运动来解释。物理学家所说的物质并不是被 感觉到的实在,而只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只有用数学的方法才能证明。一切认识 对象以及作为对象世界的整个自然界都应当而且只能从作为数的基本概念的无穷小中 找到自己的实在性。只有数,更具体地说只有无穷小概念才是真正实在的。 • 既然数是一切自然和社会对象的基础,那么数学方法必然是一切科学的基本方法。 一切自然科学都不过是继续和发展数学所发挥的方法论原则。与毕达哥拉斯把数看做 是本体论的单位的做法不同,在柯亨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 实体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 一体系的成分、环节。每一数都不是反映了某一对象及其性质,而是相对于整个体系 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意义。 • 他们继承康德关于知性创造自然对象并给自然以规律的观点,但把逻辑范畴当作 纯粹思维的创造。这些逻辑规律和范畴既是事物的实在性的标准,也是任何科学原理 的真理性的标准。范畴只适用于某一理论体系。随着理论体系的改变,某一科学领域 中应用的基本概念、范畴也要改变。康德的范畴是先验的,具有永恒、固定的意义, 范畴主要只涉及知识的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知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来源。但在柯 亨等人看来,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均出于纯粹思维的创造,它们都是纯粹主观的、相对 的东西

第四节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威廉·文德尔班( 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是一个职业教授,曾先后任教于苏黎世、斯特拉斯堡、海德堡 等大学。1894年起曾仼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晩年逐渐转向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哲 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1884)《历史和自然科学》(1894)、《论自由意志》 (1904)、《哲学概论》(1914)、《古代哲学史》(1888)、《近代哲学史》 (1878-1880)。 文德尔班的学生海因利希·李凯尔特( Heinrich Rickert,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 后期的主要代表。188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任教于弗莱 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要著作有:《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 的界限》(1896)、《历史哲学问题》(1905)、《哲学体系》(1921年第一卷)等 弗莱堡学派先后以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为活动中心,二者均属于德国西南部 的巴登州,故它又称海德堡学派,或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在继承和改造康德的先验 论以及重新解释康德“自在之物”概念方面,弗莱堡学派同马堡学派很是类似。但马 堡学派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学 说;弗莱堡学派则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 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了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包括自然和 文化对象)的评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 史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当做是应当如此之物。弗莱堡 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

第四节 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 一、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活动概况 威廉· 文德尔班( 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是一个职业教授,曾先后任教于苏黎世、斯特拉斯堡、海德堡 等大学。1894年起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晚年逐渐转向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哲 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1884)《历史和自然科学》(1894)、《论自由意志》 (1904)、《哲学概论》(1914)、《古代哲学史》(1888)、《近代哲学史》 (1878-1880)。 • 文德尔班的学生海因利希 · 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 后期的主要代表。1888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任教于弗莱 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要著作有:《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 的界限》(1896)、《历史哲学问题》(1905)、《哲学体系》(1921年第一卷)等。 • 弗莱堡学派先后以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为活动中心,二者均属于德国西南部 的巴登州,故它又称海德堡学派,或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在继承和改造康德的先验 论以及重新解释康德“自在之物”概念方面,弗莱堡学派同马堡学派很是类似。但马 堡学派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学 说;弗莱堡学派则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 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了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包括自然和 文化对象)的评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 史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当做是应当如此之物。弗莱堡 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

第四节(续1) 据文德尔班说,哲学在古希腊指的是全部知识的总和。随着专门科学陆续从哲 学中分离出来,到19世纪末,哲学落到象李尔王那样只剩下一个乞丐的讨饭袋的地步。文德尔班 既否定把哲学当做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也反对用专门科学取消哲学的企图,认为哲学有 其特有的领域,即研究有关宇宙人生的一般问题。哲学要从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对象是什么的问 题改为研究事物应是什么的问题,即有判断问题改为评价问题,一句话,把价值和评价问题当做 哲学的根本问题。 文德尔班认为哲学解释作为价值的一般理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 行评价,从而建立事实的领域(世界)与价值的领域(世界)之间的联系。事实世界是表象(现 象)世界、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是本体(自在之物)世界、实践世界。前者固然只是属于主体的 表象,后者也只不过是主体的一种公设。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知识,理论(事实)知识和实践 (价值)知识。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命题都是表示两种表象的内容的相互归属关系,而一切关 于价值知识的命题则表示估价意识(主体)和被估价的对象的关系。前者都是普通的逻辑判断, 它们决定着事实与事实的关系,丝毫不混杂主观因素;后者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估价和态度,这 类命题完全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主体对对象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及对象是否符合主 体的目的,而丝毫不牵涉到事物(或事实)的特性本身,不牵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没 有逻辑上的意义,只有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 但事实命题归根到底从属于价值命题,它们也要以价值观念为根据,也包含价值的因素。任 何知识的标准都是价值,而价值是由主体的情感意志决定的。为了回避价值论和知识论的主观主 义和相对主义,文德尔班提出了他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他认为,除了作为特殊的估价主体的特 殊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特殊价值外,还存在着作为一般估价主体的普遍意识(标准意识)以及与 之相应的普遍价值(标准价值,价值规范)。特殊的价值是心理学硏究的对象,而普遍价值是哲 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就是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 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学说,他的普遍价值不外就是康 德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绝对命令”。与康德伦理学把上帝当做道德行为的保证类似,弗莱堡学 派也把上帝作为秩序的最后根据

第四节(续1) • 二、价值论 据文德尔班说,哲学在古希腊指的是全部知识的总和。随着专门科学陆续从哲 学中分离出来,到19世纪末,哲学落到象李尔王那样只剩下一个乞丐的讨饭袋的地步。文德尔班 既否定把哲学当做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也反对用专门科学取消哲学的企图,认为哲学有 其特有的领域,即研究有关宇宙人生的一般问题。哲学要从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对象是什么的问 题改为研究事物应是什么的问题,即有判断问题改为评价问题,一句话,把价值和评价问题当做 哲学的根本问题。 • 文德尔班认为哲学解释作为价值的一般理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 行评价,从而建立事实的领域(世界)与价值的领域(世界)之间的联系。事实世界是表象(现 象)世界、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是本体(自在之物)世界、实践世界。前者固然只是属于主体的 表象,后者也只不过是主体的一种公设。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知识,理论(事实)知识和实践 (价值)知识。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命题都是表示两种表象的内容的相互归属关系,而一切关 于价值知识的命题则表示估价意识(主体)和被估价的对象的关系。前者都是普通的逻辑判断, 它们决定着事实与事实的关系,丝毫不混杂主观因素;后者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估价和态度,这 类命题完全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主体对对象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及对象是否符合主 体的目的,而丝毫不牵涉到事物(或事实)的特性本身,不牵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没 有逻辑上的意义,只有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 • 但事实命题归根到底从属于价值命题,它们也要以价值观念为根据,也包含价值的因素。任 何知 识的标准都是价值,而价值是由主体的情感意志决定的。为了回避价值论和知识论的主观主 义和相对主义,文德尔班提出了他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他认为,除了作为特殊的估价主体的特 殊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特殊价值外,还存在着作为一般估价主体的普遍意识(标准意识)以及与 之相应的普遍价值(标准价值,价值规范)。特殊的价值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普遍价值是哲 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就是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 • 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学说,他的普遍价值不外就是康 德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绝对命令”。与康德伦理学把上帝当做道德行为的保证类似,弗莱堡学 派也把上帝作为秩序的最后根据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