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第十五章弗洛伊德主义 本章概述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从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直接吸取营养,大胆地 探索人的无意识领域,揭示本能受文明压抑的事实,它汇入并加强了非理性 主义思潮的势力,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章主 要介绍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核心思想、以及新弗洛伊德主义和弗洛伊德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
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 本章概述 •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从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直接吸取营养,大胆地 探索人的无意识领域,揭示本能受文明压抑的事实,它汇入并加强了非理性 主义思潮的势力,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章主 要介绍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核心思想、以及新弗洛伊德主义和弗洛伊德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
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l856-1939)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 商人家庭。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梦达到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 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和禁忌》 (1913)、《自我和本我》(192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那里,原只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 方法与技术。他创立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实质和核心,它的确立也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确立。 “精神分析学”原也首先是指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用 于他的开创性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弗洛伊德 把他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成了 种哲学和社会历史学说。 他还在世的时候,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了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 个高足 阿德勒和荣格。他们分别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 居住在美国的弗洛姆、霍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系 统的修正,指出其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 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后来又从中衍生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 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 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 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守 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一里必多这一其学 说的核心概念。其哲学前提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 意志主义。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是弗洛伊德很受启发。赫尔巴特 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其“被抑制的观念”等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 响。弗洛伊德吸取了唯意志主义的主要观点,他的学说也汇入这股思潮之中。这些自然科学和哲 学前提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 商人家庭。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梦达到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 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和禁忌》 (1913)、《自我和本我》(192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 二、精神分析学的历史演变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那里,原只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 方法与技术。他创立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实质和核心,它的确立也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确立。 “精神分析学”原也首先是指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用 于他的开创性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弗洛伊德 把他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成了一 种哲学和社会历史学说。 • 他还在世的时候,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了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 个高足--阿德勒和荣格。他们分别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 居住在美国的弗洛姆、霍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系 统的修正,指出其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 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后来又从中衍生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 •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 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 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 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守 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里必多这一其学 说的核心概念。其哲学前提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 意志主义。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是弗洛伊德很受启发。赫尔巴特 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其“被抑制的观念”等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 响。弗洛伊德吸取了唯意志主义的主要观点,他的学说也汇入这股思潮之中。这些自然科学和哲 学前提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
第二节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是:一是发现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还有一个广阔得多的“无意 识”存在;二是发现“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层次的三个系统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状态中的最高形式,是诸心理因素的统帅者,它面 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觉器官的作用。前意识是存储记忆中的东西,它居留在意识的近处。离开 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的是无意识系统。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种本能、 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快乐原则,总是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渗透 到意识中去得到满足。他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是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心灵中的动物本能。 而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原始阶段。他通过详尽考察无意识 而归纳出其主要特点,即原始性、主动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和非道德性。 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并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基本 的本能或内驱力,又把后者归结为原始性欲。原始性欲的能量称为“里必多”。他认为在人的个 体发展中要经历一系列心理一一性欲阶段,每个性欲发展阶段,在身体上都有一个能使“里必多” 兴奋满足中心——“动欲区”。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动欲区是嘴和唇;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 动欲区是肛门;第三阶段是3-6岁的“崇拜男性生殖器阶段”,动欲区是生殖器,出现恋父或恋 母情结。 弗洛伊德的第二个“发现”是一种唯性论,即把性本能当做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并用 它来解释人格的形成
第二节 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 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是:一是发现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还有一个广阔得多的“无意 识”存在;二是发现“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 •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层次的三个系统: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状态中的最高 形式,是诸心理因素的统帅者,它面 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觉器官的作用。前意识是存储记忆中的东西,它居留在意识的近处。离开 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的是无意识系统。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种本能、 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快乐原则,总是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渗透 到意识中去得到满足。他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是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心灵中的动物本能。 而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原始阶段。他通过详尽考察无意识 而归纳出其主要特点,即原始性、主动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和非道德性。 • 二、“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并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基本 的本能或内驱力,又把后者归结为原始性欲。原始性欲的能量称为“里必多”。他 认为在人的个 体发展中要经历一系列心理--性欲阶段,每个性欲发展阶段,在身体上都有一个能使“里必多” 兴奋满足中心--“动欲区”。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动欲区是嘴和唇;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 动欲区是肛门;第三阶段是3-6岁的“崇拜男性生殖器阶段”,动欲区是生殖器,出现恋父或恋 母情结。 • 弗洛伊德的第二个“发现”是一种唯性论,即把性本能当做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并用 它来解释人格的形成
第三节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 用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必 然的冲突,人类的历史就是其本能遭受压抑的历史,文明社会起源于对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压抑和升华。 他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自我是 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一个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 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以理性和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鼓励和指 导自我去压抑本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 统,它总是从外部对人的根据快乐原则支配其活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冲动施加压力。被压抑的本能、欲 望总是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的形式(例 如文艺创造、科技发明等形式)表现出来 他认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支 配。在早期他把人的本能分为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和保存种族繁衍的本能,即性本能。一战后把上述两种本能 合为生存本能,另外又增加了死本能。人的行为。活动受这两种本能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快乐原则和强迫重 复原则支配。后者要求回到无机状态,是比前者更原始。更基本的本能。此外,现实原则也影响着人的行为, 但它是非本质的、外在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 他认为建立在性本能基础上的“爱的联系”是在一个 集体中把众多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这种“爱的联系”(里必多联系)的实质 是自恋性的自爱受到了某些在集体之外所没有的限制,这就使人从利己主义走向利他主义。 在史前的原始部落中,俄狄浦斯情结驱使儿子们杀 死父亲一一统治全部落的最高权威,并且分而食之。但在这过程中,在满足妒恨父亲的感觉的同时,却又产生 了对父亲的敬仰。这种犯罪感驱使他们搞起了图腾崇拜。在第一个禁忌(保护图腾动物不受伤害针对着杀害父 亲的罪恶)的基础上萌发了宗教,而第二个禁忌(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则是人类道德观念的起 源。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和宗教的最终根源
第三节 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 用 • 一、文明社会建立在压抑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基础上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必 然的冲突,人类的历史就是其本能遭受压抑的历史,文明社会起源于对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压抑和升华。 • 他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自我是 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一个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 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以理性和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鼓励和指 导自我去压抑本我。 •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 统,它总是从外部对人的根据快乐原则支配其活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冲动施加压力。被压抑的本能、欲 望总是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的形式(例 如文艺创造、科技发明等形式)表现出来。 • 二、人的行为、活动由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决定 他认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支 配。在早期他把人的本能分为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和保存种族繁衍的本能,即性本能。一战后把上述两种本能 合为生存本能,另外又增加了死本能。人的行为。活动受这两种本能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快乐原则和强迫重 复原则支配。后者要求回到无机状态,是比前者更原始。更基本的本能。此外,现实原则也影响着人的行为, 但它是非本质的、外在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 • 三、 “爱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 他认为建立在性本能基础上的“爱的联系”是在一个 集体中把众多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这种“爱的联系”(里必多联系)的实质 是自恋性的自爱受到了某些在集体之外所没有的限制,这就使人从利己主义走向利他主义。 • 四、“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和宗教的最终根源 在史前的原始部落中,俄狄浦斯情结驱使儿子们杀 死父亲--统治全部落的最高权威,并且分而食之。但在这过程中,在满足妒恨父亲的感觉的同时,却又产生 了对父亲的敬仰。这种犯罪感驱使他们搞起了图腾崇拜。在第一个禁忌(保护图腾动物不受伤害针对着杀害父 亲的罪恶)的基础上萌发了宗教,而第二个禁忌(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则是人类道德观念的起 源。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和宗教的最终根源
第四节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弗洛伊德学说具有两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它的泛性欲主义倾向;二是它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 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他的两个高足一一先后与他分道扬镳,企图克服两大局限性,改 造和发展弗洛伊德学说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 人。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硏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 的个体心理学,是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而 产生的。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 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 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 断进步。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集中于性因素的说法,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源 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则肇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他认为自卑情结的发现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对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就是“补偿”,即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由于补偿方法 的不同,儿童形成了“生活方式”,即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达 到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对付环境的基础。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 著作收入《荣格全集》,共17卷。没有编入的还有《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追求灵魂的现代人》 《人及其象征》《记忆、梦、反省》等。他反对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过分倚重,吸取了柏格森生命冲动的思想, 不同意把里比多看做一种单纯的性力,主张把它看做一种生命力或心力。他强调要在比弗洛伊德更广泛的意义 上使用里比多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对弗洛伊德学说所作的改造,表现在以具有普遍和超个人性质的“集体的无意识”来补充弗洛伊德的纯粹“个 人的无意识”。认为在个人无意识的下面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一一集体无意识,并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 型。一个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需要经验的帮助,只要处于与祖先相似的环境,就会出现与祖先相似的 行为。许多在晢学上被称为“先验知识”的常识,实际上均属于原型即“原始意象”的范围。科学家的发明 艺术家的创作,最终都得凭借原始意象。荣格的理论不仅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影响,对晢学、宗教、历史、 艺术和文学也有影响。但他把人格的形成主要归结为遗传而来的原始意象,把精神分析学进一步引向了神秘主 义
第四节 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 弗洛伊德学说具有两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它的泛性欲主义倾向;二是它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 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他的两个高足--先后与他分道扬镳,企图克服两大局限性,改 造和发展弗洛伊德学说。 •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 人。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 的个体心理学,是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而 产生的。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 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 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 断进步。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集中于性因素的说法,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源 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则肈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他认为自卑情结的发现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对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就是“补偿”,即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由于补偿方法 的不同,儿童形成了“生活方式”,即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达 到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对付环境的基础。 •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 著作收入《荣格全集》,共17卷。没有编入的还有《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追求灵魂的现代人》、 《人及其象征》《记忆、梦、反省》等。他反对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过分倚重,吸取了柏格森生命冲动的思想, 不同意把里比多看做一种单纯的性力,主张把它看做一种生命力或心力。他强调要在比弗洛伊德更广泛的意义 上使用里比多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对弗洛伊德学说所作的改造,表现在以具有普遍和超个人性质的“集体的无意识”来补充弗洛伊德的纯粹“个 人的无意识”。认为在个人无意识的下面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集体无意识,并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 型。一个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需要经验的帮助,只要处于与祖先相似的环境,就会出现与祖先相似的 行为。许多在哲学上被称为“先验知识”的常识,实际上均属于原型即“原始意象”的范围。科学家的发明, 艺术家的创作,最终都得凭借原始意象。荣格的理论不仅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影响,对哲学、宗教、历史、 艺术和文学也有影响。但他把人格的形成主要归结为遗传而来的原始意象,把精神分析学进一步引向了神秘主 义。 •
第五节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 的影响,并以之来取代里必多或性的重要性。新弗洛伊德主义实现了精神分析学从“古典”向 “现代”的转变,常被称为“心理文化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霍妮( Karen horney,1885-1952),美籍德国精 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 本的焦虑”。她认为人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 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 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 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弗洛姆( Erich Fromm,190-1980)是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寻找自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 概念》、《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片面性在于把人性片面地归结为饿、渴、性等生物需求 而实际上人性中还包含着属于社会过程的产物的需求。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 这里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治疗与拯救原理;二是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他认为,意识是指已被觉察到的人 的情感、欲望和经验;而无意识是指尚未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某种“社会过虑器” (一是指语言,二是指思维的逻辑方法)阻止了某些情感经验通过它,变成人的意识。因此,改 变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创造新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方法,就成了心理革命的关键。在他看来, 切时代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着一个如何消除孤独、达到与他人结合的问题。“自恋”的方式 不可取,惟一可行的办法在于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这种 爱是“创发性的爱”,是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的结果,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一种至 高无上的艺术。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创发性的爱同培育创发性的人格结合起来。这只有在人的社会 化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培育爱的工作纳入到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去
第五节 新弗洛伊德主义 • 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 的影响,并以之来取代里必多或性的重要性。新弗洛伊德主义实现了精神分析学从“古典”向 “现代”的转变,常被称为“心理文化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 一、霍妮的“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 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美籍德国精 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 本的焦虑”。她认为人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 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 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 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 二、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寻找自我》、《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 概念》、《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 •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片面性在于把人性片面地归结为饿、渴、性等生物需求, 而实际上人性中还包含着属于社会过程的产物的需求。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 这里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治疗与拯救原理;二是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他认为,意识是指已被觉察到的人 的情感、欲望和经验;而无意识是指尚未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某种“社会过虑器” (一是指语言,二是指思维的逻辑方法)阻止了某些情感经验通过它,变成人的意识。因此,改 变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创造新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方法,就成了心理革命的关键。在他看来, 一切时代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着一个如何消除孤独、达到与他人结合的问题。“自恋”的方式 不可取,惟一可行的办法在于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这种 爱是“创发性的爱”,是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的结果,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一种至 高无上的艺术。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创发性的爱同培育创发性的人格结合起来。这只有在人的社会 化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培育爱的工作纳入到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去
第六节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赖希( Wilhelm Reich,1897-1957)以“弗洛伊德的马克思 主义”、“生命能”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他1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加入奥 地利共产党。他在理论上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企图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与 心理革命、性革命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有若干共同点,并且能相互取长补短,结果遭到共产党和精神分析学会 的。两面夹攻,被二者同时除名。其理论以193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构成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有“性高潮”、“性格结构”和“性革命”理论。“性格结构”理论是在马 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强调外部社会条件对人性的扭曲。他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 按照它的需要,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性格结构。宗教、学校教育儿童的实质是代表社会,按照特定的经济发展过 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的意识形 态之间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过程是借助于这个中心环节变成意识形态的。他认为性格结构概念架桥沟通了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性革命”理论贯穿着用弗洛伊德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 命学说这根主线。认为马克思的宏观革命论必须用微观革命论,即“性革命”论加以补充,把无产阶级反对统 治阶级的权力和制度的斗争,同为改变人的性格结构、争取性解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认为真正的革命斗争应 该是社会全体人员同压抑人们的本能需求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而不是阶级斗争。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 福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 师从海德格尔。1922年获博士学位后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但不久因观点分歧而离开。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 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紧密联系;50年代以后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岀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 与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向度的人》等。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剖析,他提出人的本质 是“爱欲”,并在此基础上,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欲是指人的 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人 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其核心是劳动的解放。爱欲不同于性欲,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凝集力、团结力和约束力 这些内在本性决定了它同稳定的社会关系不会有根本冲突。造成爱欲在文明社会里遭受压抑的主要原因只能从 “生存斗争的组织方式”中去找。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组织“生存斗争”上,千方百计地 压抑人民的爱欲。所以爱欲解放的关键是推翻统治利益。压抑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现在的压抑主要 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
第六节 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赖希(Wilhelm Reich,1897-1957)以“弗洛伊德的马克思 主义”、“生命能”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加入奥 地利共产党。他在理论上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企图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与 心理革命、性革命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有若干共同点,并且能相互取长补短,结果遭到共产党和精神分析学会 的。两面夹攻,被二者同时除名。其理论以193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构成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有“性高潮”、“性格结构”和“性革命”理论。“性格结构”理论是在马 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强调外部社会条件对人性的扭曲。他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 按照它的需要,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性格结构。宗教、学校教育儿童的实质是代表社会,按照特定的经济发展过 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的意识形 态之间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过程是借助于这个中心环节变成意识形态的。他认为性格结构概念架桥沟通了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性革命”理论贯穿着用弗洛伊德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 命学说这根主线。认为马克思的宏观革命论必须用微观革命论,即“性革命”论加以补充,把无产阶级反对统 治阶级的权力和制度的斗争,同为改变人的性格结构、争取性解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认为真正的革命斗争应 该是社会全体人员同压抑人们的本能需求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而不是阶级斗争。 • 二、马尔库塞达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 福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 师从海德格尔。1922年获博士学位后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但不久因观点分歧而离开。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紧密联系;50年代以后则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 与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向度的人》等。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剖析,他提出人的本质 是“爱欲” ,并在此基础上,把“爱欲解放” 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欲是指人的 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人 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其核心是劳动的解放。爱欲不同于性欲,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凝集力、团结力和约束力, 这些内在本性决定了它同稳定的社会关系不会有根本冲突。造成爱欲在文明社会里遭受压抑的主要原因只能从 “生存斗争的组织方式”中去找。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组织“生存斗争”上,千方百计地 压抑人民的爱欲。所以爱欲解放的关键是推翻统治利益。压抑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现在的压抑主要 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存在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现象学.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分析哲学(下).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刘放桐).ppt
- 雅兰(香港)美容咨询有限公司:《性格与沟通》PPT课件.ppt
- 《科研方法论》电子讲稿:第四章 科研实践与成果推出.doc
- 《科研方法论》电子讲稿:第三章 科研方法的思维方式(第一节 典型科研方法 第二节 典型思维方式 第三节 科学思维培养).doc
- 《科研方法论》电子讲稿:第一章 科学研究及一般程序.doc
- 《科研方法论》电子讲稿:第二章 科研选题与信息收集.doc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六讲 技术的概述.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七讲 技术的价值和伦理.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绪论、第一讲 自然观(段鸣玉).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三讲 生态自然观.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三讲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ppt
- 华中农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四讲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概述.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新编现代西方哲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共二十章).ppt
- 西方智哲人格丛书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从书: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pdf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七章 哲学释义学.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实证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马赫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新黑格尔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实用主义.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分析哲学(上).ppt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doc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辅助教材目录和教学参考书目录.doc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doc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现代西方哲学经典书目.doc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doc
-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_考题.doc
- 《中国哲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