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复习资料)工程材料学习指导

工程材料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论一、内容提要本章简要地介绍了人类特别是我们祖先使用材料的发展进程,明确了工程材料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物质存在的形式取决于其内部原子(离于)的排列方式、电于构造及运动状态。工程材料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选材的一般规律,这是贯穿本课始终的一条主线。我们在进行机械设计、选材、加工处理和研制新材料时,都必须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本章重点要求掌握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原子、分子间作用力和热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差别:熟悉四种结合键的特性、相应晶体物质的主要性能及固体材料的分类。现将其综合在表1三中:表1-1固体材料小结结合键材料名称构成物质主要性能金属十金属(或非金高导电、导热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塑性金属材料以金属键为主属)良好。金属与非金属(通常陶瓷材料以离子键为主高硬度、高脆性、高稳定性。为氧的化合物良好的耐蚀性与绝缘性,高强度、良好塑共价键十分子键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合物的案合性、比重轻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材高强度、刚度。高比弹性模量,耐高温、耐混合键材料料的组合疲劳、耐蚀、耐。第二章金属的结构一、内容提要金属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本章涉及的是金属材料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知识。1.固态金属的特性:1、良好的导电、导热性。2、良好的塑性。3、不透明、有光泽。4、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金属的这些特性都是由金属键的性质决定的。2、晶体的特性与结构:晶体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的规则排列,使之具有:a。确定的熔点;b。各向异性、而非晶体中,原子是散乱排列的,故不具备以上特性。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金属均为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这三种典型的结构。其基本的结构参数见表2一1:三类常见晶格小结1
1 工程材料学习指导 第一章 概 论 一、内容提要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人类特别是我们祖先使用材料的发展进程,明确了工程材料学的研究 对象和主要任务。 物质存在的形式取决于其内部原子(离于)的排列方式、电于构造及运动状态。工程材 料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选材的一般规律,这 是贯穿本课始终的一条主线。我们在进行机械设计、选材、加工处理和研制新材料时,都 必须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 本章重点要求掌握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原子、分子间作用力和热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晶 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差别;熟悉四种结合键的特性、相应晶体物质的主要性能及固体材料 的分类。现将其综合在表 l 三中: 表 1-1 固体材料小结 第二章 金属的结构 一、内容提要 金属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本章涉及的是金属材料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知识。 1.固态金属的特性: 1、良好的导电、导热性。2、良好的塑性。 3、不透明、有光泽。 4、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金属的这些特性都是由金属键的性质决定的。 2、晶体的特性与结构: 晶体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的规则排列,使之具有:a.确定的熔点;b.各 向异性、而非晶体中,原子是散乱排列的,故不具备以上特性。 X 射线结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金属均为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这三种典型的 结构。其基本的结构参数见表 2-l: 三类常见晶格小结

原子半径配位数金属名称晶格类型品格特征品胞原子数致密度%CrMo体心a-b-cwVa2868α-β-y立方a-Fe4B.C.C.=90°8-FeAl Cu面心a-b-ca1274Ni立方a-β-y4y-FeF.C.C=90°密排a-b+cMgCdta1274α-Bm9006六方ZnBeH.C.P7=120°3.金属晶体中的晶面与晶向:金属的许多性能及金属中发生的许多现象都与晶面和晶向有密切关系。因此,分析和表达晶格中晶面和晶向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4·晶体缺陷与性能:在实际金属晶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破坏了晶格的完整性,造成晶格畸变,并直接影响晶体的性能1)点缺陷:主要有晶格空位和间隙原子两种,它们通过对原子移动的微观过程的影响而影响金属的性能。2)线缺陷:主要形式是两类位错。它使得金属滑移容易进行,从而降低了金属的强度。但当金属中的位错密度很高时,由于位错运动阻力的增大,金属的强度反而提高。3)面缺陷:主要形式是晶界和亚晶界,它们除提高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提高强度与硬度外,还能使变形分散在各晶粒内部,因此提高塑性与韧性5·金属中的扩散扩散是指原子超过平均原子间距的迁移现象。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结构、表面及晶体缺陷。扩散影响金属内部组织转变的微观过程,从而影响其性能。扩散在金属的固态转变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章中,应重点掌握晶体结构的各种基本概念:金属的三种典型晶格(体心、面心和密排六方),立方晶系中晶面、晶向指数的表示方法;实际金属中的三类晶体缺陷(点、线和面缺陷):固态金属中的两种主要扩散机制(空位及间隙扩散)和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三章金属的结晶一、内容提要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研究金属内部组织转变的基础。结晶过程中生核长大的概念及结晶的规律,在固态相变中也具有普遍意义。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液相和固相之间要有自由能差、即结晶过程需要过冷。过冷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结晶的结果是形成由许多晶粒(相互间位向不同的单晶体)所组成的多晶体物质。由于细晶粒材料具有较好的常温力学性能,因而细化晶粒就成为结晶过程中控制组织以提高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提高过冷度和进行变质处理,可以使晶粒细化。1.在自发生核条件下,过冷度越大,结晶过程的推动力就越大,生核速率N和长大线速度G均增大,但N比G增大的要快。在实际金属的过冷范围内,控制NG这个比值,就可以控制结晶后晶粒的大小(即晶粒度)。因此可以通过增大过冷度送到细化晶粒的目的。2.在非自发生核条件下,可以按“结构相似、大小相当”的原则,利用杂质或加入变2
2 3.金属晶体中的晶面与晶向: 金属的许多性能及金属中发生的许多现象都与晶面和晶向有密切关系。因此,分析和表 达晶格中晶面和晶向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4·晶体缺陷与性能: 在实际金属晶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它们的 共同特点是破坏了晶格的完整性,造成晶格畸变,并直接影响晶体的性能。 l)点缺陷:主要有晶格空位和间隙原子两种,它们通过对原子移动的微观过程的影响 而影响金属的性能。 2)线缺陷:主要形式是两类位错。它使得金属滑移容易进行,从而降低了金属的强度。 但当金属中的位错密度很高时,由于位错运动阻力的增大,金属的强度反而提高。 3)面缺陷:主要形式是晶界和亚晶界,它们除提高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提高强度与 硬度外,还能使变形分散在各晶粒内部,因此提高塑性与韧性。 5·金属中的扩散 扩散是指原子超过平均原子间距的迁移现象。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结构、表面 及晶体缺陷。扩散影响金属内部组织转变的微观过程,从而影响其性能。扩散在金属的固 态转变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章中,应重点掌握晶体结构的各种基本概念;金属的三种典型晶格(体心、面心和 密排六方),立方晶系中晶面、晶向指数的表示方法;实际金属中的三类晶体缺陷(点、线 和面缺陷);固态金属中的两种主要扩散机制(空位及间隙扩散)和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金属的结晶 一、内容提要 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研究金属内部组织转变的基础。结晶过程中生核长大的概念及结 晶的规律,在固态相变中也具有普遍意义。 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液相和固相之间要有自由能差、即结晶过程需要过冷。过冷是金属 结晶的必要条件、结晶的结果是形成由许多晶粒(相互间位向不同的单晶体)所组成的多晶 体物质。由于细晶粒材料具有较好的常温力学性能,因而细化晶粒就成为结晶过程中控制组 织以提高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提高过冷度和进行变质处理,可以使晶粒细化。 1.在自发生核条件下,过冷度越大,结晶过程的推动力就越大,生核速率 N 和长大线 速度 G 均增大,但 N 比 G 增大的要快。在实际金属的过冷范围内,控制 NG 这个比值,就 可以控制结晶后晶粒的大小(即晶粒度)。因此可以通过增大过冷度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2.在非自发生核条件下,可以按“结构相似、大小相当”的原则,利用杂质或加入变

质剂,以增加晶核数量或阻碍晶核长大,达到提高形核率、控制晶核长大,从而细化晶粒的目的。3.当金属铸锭凝固时,由于表层与内部冷却条件的不同,铸锭组织出现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通过改变熔化温度、浇注温度、注速度等浇注条件和铸锭模尺寸与材料等因素,可以改变柱状晶区与中心等轴晶区的相对大小,得到所需的铸锭组织。4.在金属的实际结晶条件下,由于过冷度较大与杂质的存在,多是以树枝晶的形式长大的。本章重点要求掌握结晶过程中生核和长大的概念,特别最非自发生核和树枝状长大的观点;掌握过冷度的概念,过冷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及获得细晶的方法。第四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内容提要塑性变形是金属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塑性变形不仅改变金属的外形。而且使金属内部组织和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经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随后的加热过程中,内部组织也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都对性能有明显的影响:1.单晶体与多晶体塑性变形的比较:单晶体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是滑移和季生。在滑移时,实际测定的滑移应力要比理论计算值小3一4个数量级,这种差异是位错运动造成的。多晶体塑性变形时,由于晶界和晶粒的作用,增大了对塑性变形的抗力。细晶粒金属材料晶界多,故强度较高,塑性、韧性也比较好。2.塑性变形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塑性变形造成晶格歪扭、晶粒变形和破碎,出现亚结构,甚至形成纤维组织。当变形量很大时,还会产生变形织构现象。当外力去除后,金属内部还存在残余内应力。更为重要的是:塑性变形使位错密度增加,从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即产生加工硬化。3.变形金属在再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变形金属被再加热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将发生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等过程。再结晶后,金属形成新的无畸变的并与变形前相同晶格形式的等轴晶粒,同时位错密度降低,加工硬化现象消失,金属性能全面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再结晶的开始温度主要取决于变形度。变形度越大,再结晶开始温度越低。大变形度(70~80%)的再结晶温度与熔点的关系为:T再(K)一0.4T熔(K)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和预先变形度有关。加热温度越低或预先变形度越大,其再结晶后晶粒越细。但要注意临界变形度的情况。对于一般金属,当变形度为2~10%时,由于变形很不均匀,会出现晶粒的异常长大,导致性能急剧下降。本章涉及的基本知识内容较多,重点要掌握拉伸曲线及其所反映的常规机械性能指标塑性变形的机制;加工硬化的本质及实际意义;再结晶的概念和应用;冷热加工的区别等。3
3 质剂,以增加晶核数量或阻碍晶核长大,达到提高形核率、控制晶核长大,从而细化晶粒 的目的。 3.当金属铸锭凝固时,由于表层与内部冷却条件的不同,铸锭组织出现表层细晶区、 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通过改变熔化温度、浇注温度、浇注速度等浇注条件和铸锭模 尺寸与材料等因素,可以改变柱状晶区与中心等轴晶区的相对大小,得到所需的铸锭组织。 4.在金属的实际结晶条件下,由于过冷度较大与杂质的存在,多是以树枝晶的形式长 大的。 本章重点要求掌握结晶过程中生核和长大的概念,特别最非自发生核和树枝状长大 的观点;掌握过冷度的概念,过冷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及获得细晶的方法。 第四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一、内容提要 塑性变形是金属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塑性变形不仅改变金属的外形。而 且使金属内部组织和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经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随后的加热过程中,内部组 织也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都对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1.单晶体与多晶体塑性变形的比较: 单晶体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是滑移和孪生。在滑移时,实际测定的滑移应力要比理 论计算值小 3—4 个数量级,这种差异是位错运动造成的。多晶体塑性变形时,由于晶界和 晶粒的作用,增大了对塑性变形的抗力。细晶粒金属材料晶界多,故强度较高,塑性、韧性 也比较好。 2.塑性变形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塑性变形造成晶格歪扭、晶粒变形和破碎,出现亚结构,甚至形成纤维组织。当变形 量很大时,还会产生变形织构现象。当外力去除后,金属内部还存在残余内应力。 更为重要的是:塑性变形使位错密度增加,从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 性下降,即产生加工硬化。 3.变形金属在再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变形金属被再加热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将发生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等过程。再 结晶后,金属形成新的无畸变的并与变形前相同晶格形式的等轴晶粒,同时位错密度降低, 加工硬化现象消失,金属性能全面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 再结晶的开始温度主要取决于变形度。变形度越大,再结晶开始温度越低。大变形度 (70~80%)的再结晶温度与熔点的关系为: T 再(K)一 0.4T 熔(K) 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和预先变形度有关。加热温度越低或预先变形度越大, 其再结晶后晶粒越细。但要注意临界变形度的情况。对于一般金属,当变形度为 2~10%时, 由于变形很不均匀,会出现晶粒的异常长大,导致性能急剧下降。 本章涉及的基本知识内容较多,重点要掌握拉伸曲线及其所反映的常规机械性能指标; 塑性变形的机制;加工硬化的本质及实际意义;再结晶的概念和应用;冷热加工的区别 等

第五章二元合金相图一、内容提要由于合金具有强度高、硬度高、韧性好、耐磨、耐蚀、耐热等优良性能,因此在工程上使用的金属材料极大多数是合金、二元合金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合金。二元相图是研究二元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本章介绍了如下四种最基本的简单相图与反应类型。反应类型相图特征反应式定义恒温恒溢下,一种固相同时析出两种不B共析反应Y.a+pa同成分的固相的反应恒温恒温下,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相互包晶反应La+a-p.作用生成一种新的固相的反应反应类型相图特征反应式义种液相在变温过程中转变为L-a勾品反应种固相的反应恒温Y恒温下,一种波相同时结晶出两种共品反应La,+β不同成分的固相的反应本章的重点内容为:1.匀晶转变过程及特点。固溶体结晶的特点是:1)在一定的过冷度下,通过生核、长大两个过程进行结晶;2)变温进行:3)结晶时,两相成分发生变化;4)在两相区,两相的重量比符合杠杆定律:5)快冷时易出现枝晶偏析:2.杠杆定律及其应用。杠杆定律表示平衡状态两个平衡相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它来计算两个平衡相分别占总合金的重量百分数,即各相的相对重量,亦可用它来确定组织中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在运用杠杆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只适用于平衡状态:2)只适用于两相区:3)杠杆的长度为两平衡相的成分点之间的距离,杠杆的支点为合金成分,杠杆的位置由所处的温度决定。3.共晶相图中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4.合金性能与相图之间的关系。5.弄清下列概念:组元、相、组织、组织组成物。4
4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 一、内容提要 由于合金具有强度高、硬度高、韧性好、耐磨、耐蚀、耐热等优良性能,因此在工程 上使用的金属材料极大多数是合金、二元合金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合金。二元相图是研究二 元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本章介绍了如下四种最基本的简单相图与 反应类型。 本章的重点内容为: 1.匀晶转变过程及特点。固溶体结晶的特点是: l)在一定的过冷度下,通过生核、长大两个过程进行结晶; 2)变温进行; 3)结晶时,两相成分发生变化; 4)在两相区,两相的重量比符合杠杆定律; 5)快冷时易出现枝晶偏析: 2.杠杆定律及其应用。杠杆定律表示平衡状态两个平衡相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可利 用它来计算两个平衡相分别占总合金的重量百分数,即各相的相对重量,亦可用它来确定 组织中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在运用杠杆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l)只适用于平衡状态; 2)只适用于两相区; 3)杠杆的长度为两平衡相的成分点之间的距离,杠杆的支点为合金成分,杠杆的位 置由所处的温度决定。 3.共晶相图中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 4.合金性能与相图之间的关系。 5.弄清下列概念:组元、相、组织、组织组成物

第六章铁碳含金相图一、内容提要铁碳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材料,铁碳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成分、相和组织的转变规律及其性能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要求熟练掌握下列内容。二、熟记铁碳相图,1.能默画出铁碳相图,记住重要的点的温度、成分和意义(B,C,E,F,P,S点),以及一些重要线的意义(ECF、PSK、GS、ES线)。2.弄清铁碳合金中各种相(L、高温F、a、F、Fe3C)的本质和特征。3.运用铁碳相图,分析典型成分的铁碳含金的结晶过程(用冷却曲线表示),计算室温平衡组织中组成相及组织织成物的相对重量。FeC合金组织组减相%组帜姐成物%炖铁100%FF100%F+PF,PP%=6%×100%,F%=1-P%亚共新钢共析P100%FeC1×-6.89-77×100%,P+Fec.P,Fec.过共析钢-1FeC-%P%-L%--2.1×100%,FesC%=×100%F,F亚共品白FesC,X-2:l1=0.7P+FeC.+P.FesC,.IF%-1-FeC%口铸快X(1-L/%)p%=1-L/%-FeaC1共晶白口100%1L特快过共品白FeC1%-×100%,/+FesC4,FeC,口停饮L1%=1FeC. %4.熟练画出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示意图,正确标出各组织组成物,熟悉各种组织的特征。如:过共析钢(T12)室温平衡组织为P十Fe3CI,其组织特征是:白色网状Fe3C包围在层片状P周围,5铁碳合金的成分一组织一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亚共析钢,根据碳含量可求出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进而可估算其性能(强度、硬度、塑性)。6.各种碳钢的编号及应用7.弄清一些重要概念:同素异构转变、a一Fe、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低温莱氏体、共析渗碳体,二次渗碳体第七章钢的热处理一、内容提要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方法。在机械工业中,绝大部分重要机件都离不开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热处理。本章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工程材料》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两部分。5
5 第六章 铁碳含金相图 一、内容提要 铁碳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材料,铁碳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成 分、相和组织的转变规律及其性能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要求熟练 掌握下列内容。 二.熟记铁碳相图, 1.能默画出铁碳相图,记住重要的点的温度、成分和意义(B,C,E,F,P,S 点),以及一些重要线的意义(ECF、PSK、GS、ES 线)。 2.弄清铁碳合金中各种相(L、高温 F 、a、F 、Fe3C)的本质和特征。 3.运用铁碳相图,分析典型成分的铁碳含金的结晶过程(用冷却曲线表示),计 算室温平衡组织中组成相及组织织成物的相对重量。 4.熟练画出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示意图,正确标出各组织组成物,熟悉各种组 织的特征。如:过共析钢(T12)室温平衡组织为 P+Fe3CI,其组织特征是:白色网状 Fe3C 包围在层片状 P 周围, 5 铁碳合金的成分一组织一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亚共析钢,根据碳含量可求出组 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进而可估算其性能(强度、硬度、塑性)。 6.各种碳钢的编号及应用 7.弄清一些重要概念:同素异构转变、a-Fe、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低温莱 氏体、共析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第七章 钢的热处理 一、内容提要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整体或表 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一 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方法。在机械工业中,绝大部分重要机件都离不开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热处 理。本章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工程材料》课程的重点内 容之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两部分

(一)热处理原理部分是以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TTT曲线)为中心,以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分析钢中的各种组织转变规律,其主要内容是: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化过程:钢在冷却时由过冷奥体在不同条件下转变为各种产物(珠光体型、贝氏体型和马氏体)的转变过程:钢的回火转变过程。学习中要注意弄清各种不同成分的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所形成各种组织的特征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从共析钢过冷奥氏作等温转变曲线可以确定在AI以下不同温度等温时的转变产物(见图7一la)。根据它也可以定性地估计连续冷却转变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见图7-1b)。由图7司可知,凡是影响C曲线和冷却曲线间相对位置的一切因素,均影响所得产物的组织和性能。这些因素主要是:1)钢加热时奥氏体化的条件。主要是奥氏体的成分、均匀性及晶粒度:2)选择不同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3)选用不同尺寸的零件,由于零件表面和心部冷却速度不同,导致其组织不同:4)合金化,即改变钢的成分,从而改变C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及MS点、Mf点的高低。这些因素是我们制定热处理工艺时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不同,在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之前,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析出。因此在亚共析钢C曲线上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则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二)热处理工艺部分由于热处理后要求的性能不同,热处理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改变金属整体组织的热处理有退火、正火、率火和回火四种:改变金属表面或局部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种。改变金属组织的重要环节是加热和冷却。由Fe一Fe3C相图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由C曲线确定合适的冷却条件和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如表7一1所示。本章的重点是弄清楚C曲线的实质、分析和应用:冷却转变及回火转变后各种组织的本质、形态和性能特点。在工艺方面,要抓住各类热处理工艺一组织一性能一应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钢的淬透性的概念和应用;搞清热处理工艺对零件设计的要求;能制订热处理工艺规范并对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A欢光位(P2HB170-22-650索民体(SHRC25-35e60550屈氏体(T)HRC35-4550R170~220HRC25-35Am氏体(B)HR284o85下贝民体(B)naE23023V.V2VA马氏体十残余美民体(M)HRCOS必区TRMS-SSHRC55-60MM1010101010%1011010210110410510时间·时间(6)(a)在学习本章时,应弄清下列概念:1.钢的奥氏体化及奥氏体本质晶粒度2.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3.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4.孕育期和临界冷却速度5.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6.双介质萍火、等温火和分级火7、奥氏体、贝氏体和马氏体6
6 (一)热处理原理部分 是以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C 曲线或 TTT 曲线)为 中心,以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分析钢中的各种组织转变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化过程;钢在冷却时由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条件下转变为 各种产物(珠光体型、贝氏体型和马氏体)的转变过程;钢的回火转变过程。学习中要注意 弄清各种不同成分的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所形成各种组织的特征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从共析钢过冷奥氏作等温转变曲线可以确定在 AI 以下不同温度等温时的转变产物 (见图 7-la)。根据它也可以定性地估计连续冷却转变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见图 7- 1b)。由图 7 司可知,凡是影响 C 曲线和冷却曲线间相对位置的一切因素,均影响所得产物 的组织和性能。这些因素主要是:l)钢加热时奥氏体化的条件。主要是奥氏体的成分、均 匀性及晶粒度;2)选择不同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3)选用不同尺寸的零件,由于零件表面 和心部冷却速度不同,导致其组织不同;4)合金化,即改变钢的成分,从而改变 C 曲线的 位置和形状及 MS 点、Mf 点的高低。这些因素是我们制定热处理工艺时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不同,在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之前,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 析出。因此在亚共析钢 C 曲线上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则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 (二)热处理工艺部分 由于热处理后要求的性能不同,热处理的类型是多种多样 的。改变金属整体组织的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改变金属表面或局部组织 的热处理工艺有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种。 改变金属组织的重要环节是加热和冷却。由 Fe-Fe3C 相图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 由 C 曲线确定合适的冷却条件和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如表 7-1 所示。 本章的重点是弄清楚 C 曲线的实质、分析和应用;冷却转变及回火转变后各种组 织的本质、形态和性能特点。在工艺方面,要抓住各类热处理工艺一组织一性能一应用的 规律和特点;掌握钢的淬透性的概念和应用;搞清热处理工艺对零件设计的要求;能制订热 处理工艺规范并对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 在学习本章时,应弄清下列概念: 1.钢的奥氏体化及奥氏体本质晶粒度 2.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 3.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4.孕育期和临界冷却速度 5.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6.双介质淬火、等温淬火和分级淬火 7、奥氏体、贝氏体和马氏体

8.残余奥氏体和冷处理9.钢的淬透性和淬透性曲线10、钢的萍硬性和淬透层深度11、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作和回火索氏体12.调质处理13.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第八章合金钢一、内容提要1.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和相平衡的影响1)合金元素:为了使钢获得预期的性能而有意识地加入碳钢中的元素。按与碳的亲和力大小,可将合金元素分为二类。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CO,ClI石i,AI,N,B碳化物形成元素:Zr,Nb,Ti,V,W,Mo,Cr,Mn。此外,还有稀土元素:Re。2)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的影响合金元素可溶入碳钢中三个基本相:铁素体、渗碳体和奥氏体。分别形成合金铁素体、合金渗碳体和合金奥氏体。合金元素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当钢中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时,可形成一系列合金碳化物,如:TIC,NbC,VC,等。一般来说合金碳化物熔点高、硬度高,加热时难以溶入奥氏体,故对钢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3)合金元素对钢中相平衡的影响合金元素对Fe一C相图上的相区(A、F)、相变温度(如A1线)和E点J点的位置都有影响。按照合金元素对Fe一C相图上的相区的影响,可将合金元素分为两大类:a.扩大A区的元素:即奥氏体稳定化元素。它们能扩大A相存在的温度范围,使A3下降A4上升(如图8一la所示)。有些元素,当含量达到一定值后将使A。下降到室温以下:,a相完全消失,在室温下得到V相,例如Mn,Ni,Go等,这类元素也称为完全折大A区的元素。另外一些元素如C,N,Cu等称为部分扩大A区的元素。b.扩大F区的元素:即使铁素体稳定化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在高合金钢中能够得到奥氏体钢和铁素体钢的原因,合金元素的上述作用给合金钢的平衡组织和热处理工艺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图8.1合金元素对铁的相平衡的影响示意图扩大奥氏体区的直接结果是使共析温度下降:而缩小奥氏体区则使共析温度升高。因此合金钢的热处理温度也必须相应地降低或者升高。合金元素均使钢的E点和S点向左移动。共析钢中碳含量小于0.77%,出现共晶组织的最低合碳量也小于211%。2.合金元素对钢中相变过程的影响1)合金元素对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a.对奥氏体形核的影响:Cr,Mo,W等元素强烈推迟奥氏体形核:Co、Ni等元素有利于奥氏体形核:AI,Si,Mn等元素对奥氏体形核影响不大。b.对奥氏体晶核长大的影响:V,Ti,Nb,Zr等元素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7
7 8.残余奥氏体和冷处理 9.钢的淬透性和淬透性曲线 10、钢的淬硬性和淬透层深度 11、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作和回火索氏体 12.调质处理 13.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第八章 合 金 钢 一、内容提要 1.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和相平衡的影响 1)合金元素:为了使钢获得预期的性能而有意识地加入碳钢中的元素。 按与碳的亲和力大小,可将合金元素分为二类。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CO,Cll 石 i,AI,N,B; 碳化物形成元素:Zr,Nb,Ti,V,W,Mo,Cr,Mn。 此外,还有稀土元素:Re。 2)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的影响 合金元素可溶入碳钢中三个基本相:铁素体、渗碳体和奥氏体。分别形成合金铁 素体、合金渗碳体和合金奥氏体。合金元素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 当钢中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时,可形成一系列合金碳化物,如:TIC,NbC, VC,等。一般来说合金碳化物熔点高、硬度高,加热时难以溶入奥氏体,故对钢的性能有 很大的影响。 3)合金元素对钢中相平衡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 Fe-C 相图上的相区(A、F)、相变温度(如 A1 线)和 E 点 J 点的 位置都有影响。 按照合金元素对 Fe-C 相图上的相区的影响,可将合金元素分为两大类: a.扩大 A 区的元素:即奥氏体稳定化元素。它们能扩大 A 相存在的温度范围,使 A3 下降 A4 上升(如图 8-la 所示)。有些元素,当含量达到一定值后将使 A。下降到室温 以下;,a 相完全消失,在室温下得到 y 相,例如 Mn,Ni,Go 等,这类元素也称为完全扩 大 A 区的元素。另外一些元素如 C,N,Cu 等称为部分扩大 A 区的元素。 b.扩大 F 区的元素:即使铁素体稳定化元素。 这就是为什么在高合金钢中能够得到奥氏体钢和铁素体钢的原因。 合金元素的上述作用给合金钢的平衡组织和热处理工艺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图 8.1 合金元素对铁的相平衡的影响示意图 扩大奥氏体区的直接结果是使共析温度下降;而缩小奥氏体区则使共析温度升高。 因此合金钢的热处理温度也必须相应地降低或者升高。 合金元素均使钢的 E 点和 S 点向左移动。共析钢中碳含量小于 0.77%,出现共 晶组织的最低合碳量也小于 2 11%。 2.合金元素对钢中相变过程的影响 1)合金元素对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 a.对奥氏体形核的影响:Cr,Mo,W 等元素强烈推迟奥氏体形核;Co、Ni 等元 素有利于奥氏体形核;AI,Si ,Mn 等元素对奥氏体形核影响不大。 b.对奥氏体晶核长大的影响:V,Ti,Nb,Zr 等元素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Mn,P促使奥氏体晶粒长大;Si,Ni,Cu对奥氏体晶粒长大影响不大。2)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分解过程(C曲线)的影响除CO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往右移动,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除CO,AI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Ms和Mf点下降。其结果使淬火后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增加。残余奥氏体量过高时,钢的硬度下降,疲劳强度下降,因此应很好地控制其含量。另外,在合金钢中,既使是连续冷却,仍可以得到贝氏体。3)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a.提高了钢的回火稳定性:回火稳定性即是钢对于回火时所发生的软化过程的抗力。许多合金元素可以使回火过程中各阶段的转变速度大大减慢,并推向更高的温度发生。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分解速度减慢,并向高温推移:提高铁素体的再结晶温度:使碳化物难以聚集长大,仍保持比较分散而细小的状态。提高回火稳定性较强的元素有V,St,Mo,W,Ni,Mn,Co等。b.产生二次硬化现象:若钢中含有大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W,V,MO等,在400C以上回火时形成和析出如W2C,Mo2C和VC等高弥散度的合金碳化物,使钢产生“弥散强化”,强度、硬度升高。这类钢大约在500一600℃回火时出现“二次硬化”现象。C.增大回火脆性:合金钢萍火后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将比碳钢发生更明显的脆化现象。含Cr,MnNi的钢对第二类回火脆性最敏感,而Mo,W等能减少这种敏感性。因此,大截面的工件要选用含MO,W的钢,以避免第二类回火脆性。3.合金元素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合金元素主要通过对钢的组织的影响而影响其性能。实际上我们通过其对钢的相平衡及相交的影响来理解它们对机械性能的影响。1)合金元素对钢的强度的影响a.强化原理:金属材料的强度(主要指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塑性变形实质上是位错的滑移运动引起的,因而凡是阻碍位错运动的因素,都可使金属材料强化。在金属材料中能有效地阻止位错运动的方法有四种。细晶强化:晶粒细化强度增加,塑性也改善:固溶强化:异类原子溶入晶体使强度增加:位错强化:增加位错密度使强度增加:第二相强化:恰当尺寸的第二相硬粒子可以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使钢的强度增加。b。钢的强化原理:大多数合金钢都较好地利用了上述四种强化原理,即使钢获得马氏体随后经过回人来实现的。马氏体内部含有很高密度的位错,有很强的位错强化效应。马氏体形成时,奥氏体被分割成许多较小的区域(马氏体束),产生细晶强化效果:溶质原子特别是碳原子溶入马氏体中造成了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马氏体回火后碳化物析出,造成了强烈的第二相析出强化效应。因此,马氏体相变加上回火转变是钢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综合强化手段。合金元素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钢能更容易地获得马氏体。只有得到马氏体,钢的综合强化才能得到保证。2)合金元素对钢的韧性的影响韧性是指材料对断裂的抗力。加入合金元素可使钢的韧性提高。a.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如V,Nb,Ti等),可使奥氏体晶粒细化,从而获8
8 Mn,P 促使奥氏体晶粒长大;Si,Ni,Cu 对奥氏体晶粒长大影响不大。 2)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分解过程(C 曲线)的影响 除 CO 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 C 曲线往右移动,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从 而提高钢的淬透性。 除 CO,Al 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 Ms 和 Mf 点下降。其结果使淬火后钢中残余 奥氏体量增加。残余奥氏体量过高时,钢的硬度下降,疲劳强度下降,因此应很好地控制其 含量。 另外,在合金钢中,既使是连续冷却,仍可以得到贝氏体。 3)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 a.提高了钢的回火稳定性:回火稳定性即是钢对于回火时所发生的软化过程的抗 力。许多合金元素可以使回火过程中各阶段的转变速度大大减慢,并推向更高的温度发生。 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分解速度减慢,并向高温推移;提高铁素体的再结晶温度; 使碳化物难以聚集长大,仍保持比较分散而细小的状态。提高回火稳定性较强的元素有 V, St,Mo,W,Ni,Mn,Co 等。 b.产生二次硬化现象:若钢中含有大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 W,V,MO 等,在 400C 以上回火时形成和析出如 W2C,Mo2C 和 VC 等高弥散度的合金碳化物,使钢产生“弥散 强化”,强度、硬度升高。这类钢大约在 500—600℃回火时出现“二次硬化”现象。 C.增大回火脆性:合金钢淬火后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将比碳钢发生更明显的 脆化现象。含 Cr,Mn,Ni 的钢对第二类回火脆性最敏感,而 Mo,W 等能减少这种敏感性。 因此,大截面的工件要选用含 MO,W 的钢,以避免第二类回火脆性。 3.合金元素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主要通过对钢的组织的影响而影响其性能。实际上我们通过其对钢的相 平衡及相交的影响来理解它们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l)合金元素对钢的强度的影响 a.强化原理:金属材料的强度(主要指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 力。塑性变形实质上是位错的滑移运动引起的,因而凡是阻碍位错运动的因素,都可使金属 材料强化。在金属材料中能有效地阻止位错运动的方法有四种。 细晶强化:晶粒细化强度增加,塑性也改善; 固溶强化:异类原子溶入晶体使强度增加; 位错强化:增加位错密度使强度增加; 第二相强化:恰当尺寸的第二相硬粒子可以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使钢的强度增 加。 b.钢的强化原理:大多数合金钢都较好地利用了上述四种强化原理,即使钢获得 马氏体随后经过回人来实现的。 马氏体内部含有很高密度的位错,有很强的位错强化效应。 马氏体形成时,奥氏体被分割成许多较小的区域(马氏体束),产生细晶强化效果; 溶质原子特别是碳原子溶入马氏体中造成了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 马氏体回火后碳化物析出,造成了强烈的第二相析出强化效应。 因此,马氏体相变加上回火转变是钢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综合强化手段。合金元素 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钢能更容易地获得马氏体。只有得到马氏体,钢的综合强化才能得到保 证。 2)合金元素对钢的韧性的影响 韧性是指材料对断裂的抗力。加入合金元素可使钢的韧性提高。 a.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如 V,Nb,Ti 等),可使奥氏体晶粒细化,从而获

得细晶的马氏体或只氏体组织;b.细化粗大的碳化物;C.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d.改善基体(铁素体)的韧性:如加Nie.加Mo消除回火脆性。4.合金钢的分类及编号原则1)分类:合金钢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a。按用途分:这是主要的分类方法。我国合金钢的部颁标准一般是按用途分类编制的。可分为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b.按合金元素含量分类;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量10%):按合金元素种类分为锰钢、铬钢、硼钢,镍铬钢、硅锰钢,铬钨锰钢一.C.按金相组织分:主要按正火处理的组织来分。可分为珠光体钢、马氏体钢、贝氏体钢、奥氏体钢等。2)编号原则:数字十元素符号十数字。前面的数字表示钢的平均含碳量。结构钢以万分之一为单位;工具则和特殊性能钢以千分之一为单位,若碳含量大于1%时不标出。中间是合金元素的元素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平均含量的百分之几表示。当含量小于1.5%时,只标出元素,不标出含量;含量等于或大于1.5%,2.5%,3.5%.…则相应地以2,3,4等表示。举例说明:60SiZMn碳含量0.570.65%1.52.0%St,0.60.9%Mn9siCr碳含量0.85—0.95%1.2——1.6%St0.955一工.25%CrCrWMn碳含量MI%0.9-1.2%Cr1.21.6%W0.81.1%MnGCr15“G”表示轴承钢20CrZNi4A“A”表示高级优质钢37.怎样识别钢种:a.根据碳含量作初步分析:b.然后根据所含合金元素种类及含量进一步划分:普通低合金钢、渗碳钢、珠光体型、耐热钢的合碳量都是以万分之一为单位的。要区分它们只有从合金化特点来判断。例如:普通低合金钢合金化特点;渗碳钢合金化特点:珠光体型耐热钢合金化特点;5.钢种分析现将几种典型的钢种就其成分、热处理工艺、性能及用途总结如下,以便于加深记忆和理解,为正确选材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1)普通低合金钢(也称低合金高强度钢)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各种要求较高强度及韧性的大型工程构件,如车辆、桥梁、压力容器、输油输气管道等。性能要求是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冷成形性及焊接性。b.成分特点:i)低碳(MO.2%):保证高韧性、高的焊接性及冷成形性:n)加锰:Mn是使AI下降最强烈的元素。它使共析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大大地细化铁素体晶粒和珠光体组织,消除晶界上的粗大片状碳化物。此外,Mn还有一定的固溶强化效果。这些都使钢的强度与韧性大幅度提高9
9 得细晶的马氏体或只氏体组织; b.细化粗大的碳化物; C.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 d.改善基体(铁素体)的韧性;如加 Ni; e.加 Mo 消除回火脆性。 4.合金钢的分类及编号原则 1)分类:合金钢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 a。按用途分:这是主要的分类方法。我国合金钢的部颁标准一般是按用途分类编 制的。可分为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 b.按合金元素含量分类;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量<5 呢),中合金钢(合金元素 总量 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量>10%);按合金元素种类分为锰钢、铬钢、硼 钢.,镍铬钢、硅锰钢.,铬钨锰钢—··,·。 C.按金相组织分:主要按正火处理的组织来分。可分为珠光体钢、马氏体钢、贝 氏体钢、奥氏体钢等。 2)编号原则:数字十元素符号十数字。前面的数字表示钢的平均含碳量。结构钢 以万分之一为单位;工具则和特殊性能钢以千分之一为单位,若碳含量大于 1%时不标出。 中间是合金元素的元素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平均含量的百分之几表示。 当含量小于 1.5%时,只标出元素,不标出含量;含量等于或大于 1.5%,2.5%,3.5%. 则相应地以 2,3,4··等表示。 举例说明: 60SiZMn 碳含量 0.57—0.65% 1.52.0%St,0.60.9%Mn 9siCr 碳含量 0.85—0.95% 1.2——1.6%St 0.95 一工.25%Cr CrWMn 碳含量 MI% 0.9—1.2%Cr 1.21.6%W 0.81.l%Mn GCr15“G”表示轴承钢 20CrZNi4A“A”表示高级优质钢 37.怎样识别钢种: a.根据碳含量作初步分析: b.然后根据所含合金元素种类及含量进一步划分:普通低合金钢、渗碳钢、珠光 体型、耐热钢的合碳量都是以万分之一为单位的。要区分它们只有从合金化特点来判断。例 如: 普通低合金钢合金化特点; 渗碳钢合金化特点:珠光体型耐热钢合金化特点; 5.钢种分析 现将几种典型的钢种就其成分、热处理工艺、性能及用途总结如下,以便于加深记忆 和理解,为正确选材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l)普通低合金钢(也称低合金高强度钢) 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各种要求较高强度及韧性的大型工程构件,如车辆、 桥梁、压力容器、输油输气管道等。性能要求是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冷成形性及焊接性。 b.成分特点: i)低碳(MO.2%):保证高韧性、高的焊接性及冷成形性; n)加锰:Mn 是使 AI 下降最强烈的元素。它使共析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大大 地细化铁素体晶粒和珠光体组织,消除晶界上的粗大片状碳化物。此外,Mn 还有一定的 固溶强化效果。这些都使钢的强度与韧性大幅度提高;

m)加入钒、钛、据等元素:阻止热轧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细化铁素体晶粒。C.热处理工艺:一般在热轧空冷状态下使用,必要时可经正火后使用。组织为F和P。d.典型钢种:16Mn,15MnVN,15MNVNb。2)合金调质钢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要求具有高强度(承受较大载荷)和高韧性(防止断裂)的重要零件,如机床主轴及各种轴类、齿轮等。这些零件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和高的淬透性。b.成分特点:i)中碳(0.35一0.50%):保证热处理后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韧性;n)加入铬、镍、锰、硅、硼等提高淬透性的元素:确保在工件的较大截面上获得马氏体,回火后有良好的机械性能。ii)加铝、钨等元素:消除回火脆性。C.热处理工艺:调质处理即火后高温回火(500一650℃),然后快冷。得到回火索氏体。d.典型钢种;低淬透性的如40Cr、中淬透性的如38Crsi、高淬透性的如40CrNIMo。3)合金渗碳钢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表面硬因而耐磨,心部韧性好而耐冲击的零件,如齿轮、轴类等、要求淬透性好、表面硬而心部初。b,成分特点:i)低碳(MO.25%):保证心部有较好的韧性,表层高硬度由渗碳后热处理达到:n)加入铬、锰、镍、硼等元素提高淬透性,保证有一定淬透层深度,以便得到足够的强韧性;ii)加入钒、钛、钨、铝等元素形成合金碳化物,阻止渗碳时奥氏体晶粒长大。C.热处理工艺:一般是渗碳后预冷直接淬火十低温回火。组织为:表面,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心部,铁素体、屈氏体和回火马氏体。d。典型钢种:低淬透性的如15Cr,20Cr;中淬透性的如20CrMnTi,20MnVBI高萍透性的如12CrZNi4A,18CrZNi4WA。4)合金弹簧钢a.用途及性能特点:制造各种弹性元件如因簧、板簧等。弹簧利用弹性变形所储存的弹性能起到缓冲机械上的震动和冲击作用。因此该钢必须具有高的抗拉强度,高的屈强比(。。/。。),高的疲劳强度和高的淬透性等。b·成分特点:i)中高碳(0.SO0.70%)以保证强度:n)加人硅、锰等元素提高淬透性,硅还能显著地提高比例极限;ii)加入钻、钒、钨等元素,防止钢脱碳与过热、保持细小晶粒度。C.热处理工艺:i)热成形弹簧:弹簧加工成形后淬火和中温回火(450一550C)。组织为回火屈氏体;n)冷成形弹簧:铅淬、冷拔然后去应力退人,或火和中温回火。组织分别为索10
10 iii)加入钒、钛、据等元素:阻止热轧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细化铁素体晶粒。 C.热处理工艺;一般在热轧空冷状态下使用,必要时可经正火后使用。组织为 F 和 P。 d.典型钢种;16Mn,15MnVN,15MNVNb。 2)合金调质钢 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要求具有高强度(承受较大载荷)和高韧性(防止断 裂)的重要零件,如机床主轴及各种轴类、齿轮等。这些零件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和高的淬透性。 b.成分特点: i)中碳(0.35—0.50%):保证热处理后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韧性; n)加入铬、镍、锰、硅、硼等提高淬透性的元素:确保在工件的较大截面上获得马氏 体,回火后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iii)加铝、钨等元素:消除回火脆性。 C.热处理工艺:调质处理即淬火后高温回火(500 一 650℃),然后快冷。得到回火索 氏 体。 d.典型钢种;低淬透性的如 40Cr、中淬透性的如 38Crsi、高淬透性的如 40CrNIMo。 3)合金渗碳钢 a.用途及性能特点:用于制造表面硬因而耐磨,心部韧性好而耐冲击的零件,如齿 轮、轴类等、要求淬透性好、表面硬而心部初。 b,成分特点: i)低碳(MO.25%):保证心部有较好的韧性,表层高硬度由渗碳后热处理达到; n)加入铬、锰、镍、硼等元素提高淬透性,保证有一定淬透层深度,以便得到足够的 强韧性; iii)加入钒、钛、钨、铝等元素形成合金碳化物,阻止渗碳时奥氏体晶粒长大。 C.热处理工艺:一般是渗碳后预冷直接淬火十低温回火。组织为:表面,回火马氏 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心部,铁素体、屈氏体和回火马氏体。 d.典型钢种:低淬透性的如 15Cr,20Cr;中淬透性的如 20CrMnTi,20MnVBI 高淬 透性的如 12CrZNi4A,18CrZNi4WA。 4)合金弹簧钢 a.用途及性能特点:制造各种弹性元件如因簧、板簧等。弹簧利用弹性变形所储 存 的弹性能起到缓冲机械上的震动和冲击作用。因此该钢必须具有高的抗拉强度,高的 屈强 比(。/。),高的疲劳强度和高的淬透性等。 b·成分特点: i)中高碳(0.SO—0.70%)以保证强度; n)加人硅、锰等元素提高淬透性,硅还能显著地提高比例极限; iii)加入钻、钒、钨等元素,防止钢脱碳与过热、保持细小晶粒度。 C.热处理工艺: i)热成形弹簧:弹簧加工成形后淬火和中温回火(450—550C)。组织为回火屈氏 体; n)冷成形弹簧:铅淬、冷拔然后去应力退人,或淬火和中温回火。组织分别为索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复习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三).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复习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二).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二)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工业工程).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二)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农机).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农机).doc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容式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石河子大学:龚立娇).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阻应变式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感式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光电光纤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霍耳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热电偶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热电阻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压电式传感器.pps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绪论.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一章 基础知识.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五章 光电式传感器.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复习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一).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总复习.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九章 高分子材料.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十章 陶瓷材料.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十一章 复合材料.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七章 铸铁.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机械工程材料)第八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ppt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Maintenance Engineering.pdf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赵永满).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How Turbochargers Work.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How does a carburetor work.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How car engine work.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How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Work.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Motorcycle Carburetor Theory 101.doc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测点的设置和传感器的安装.pdf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Diagnosis.pdf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机器振动特征分析(3/3).pdf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设备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pdf
- 《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讲座.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