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缓冲溶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263.4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缓冲溶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缓冲溶液 许多化学反应,特别是生物体内的酶催化反应,往往必须在一定pH范围的溶液中进 行:一些药物制剂只有在一定pH值范围的水溶液中才不会水解失效:人体血液的pH值范 围为7.35~7.45,若如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如何控制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基本保持稳定,对医学和药学都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1升纯水或NaCI溶液中加入10ml0.10 mol-L-'HCl,溶液的pH值就会由7下降至 4:加入10ml0.10 mol-L-NaOH,溶液的pH值就会由7升高至10。 但在1L各含有0.10 mol-L-HAc和0.10 mol-L-INaAc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上述同样量 的HCI或NaOH时,则发现溶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能够抵抗外加少量酸、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pH值基本不变的作用称为缓冲 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其原因在于缓冲溶液中含有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这两种物 质合称为缓冲系(buffer system)或缓冲对beffer pair)。一些常见的缓冲对列在下表中。 表常见的缓冲对 缓冲对 抗酸成分 抗碱成分 HAc-NaAc Ac- HAc H2CO:-NaHCO3 HCO3 H2CO3 H2CsH.O4-KHCsHO4 HCsH4O4 H2CsH4O Tris-HCl-Tris@ Tris Tris-H NH,Cl-NH3 NH, NH" CHNH*Ct-CHNH③ CH3NH2 CH3NH3* H:PO4-NaH2POa H2PO, H3PO4 NaH2PO4-NazHPO4 HPO2- NazHPO4-NasPO4 P04 注:①邻笨二甲酸邻苯二甲酸氢钾:②三(羟甲基)甲胺盐酸盐三(羟甲基)甲胺:③盐酸甲胺甲胺 较浓的强酸或强碱溶液,当加入少量强酸、强碱后,其pH也能基本保持不变,所以 也具有缓冲作用。但由于这类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实际上很少当做缓冲溶液使用

缓冲溶液 许多化学反应,特别是生物体内的酶催化反应,往往必须在一定 pH 范围的溶液中进 行;一些药物制剂只有在一定 pH 值范围的水溶液中才不会水解失效;人体血液的 pH 值范 围为 7.35~7.45,若如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如何控制溶液的 pH 值,使溶液的 pH 值基本保持稳定,对医学和药学都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 1 升纯水或 NaCl 溶液中加入 10ml 0.10 mol·L-1HCl,溶液的 pH 值就会由 7 下降至 4;加入 10ml 0.10 mol·L-1NaOH,溶液的 pH 值就会由 7 升高至 10。 但在 1L 各含有 0.10mol·L-1HAc 和 0.10 mol·L-1NaAc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上述同样量 的 HCl 或 NaOH 时,则发现溶液的 pH 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能够抵抗外加少量酸、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 pH 值基本不变的作用称为缓冲 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其原因在于缓冲溶液中含有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这两种物 质合称为缓冲系(buffer system)或缓冲对(beffer pair)。一些常见的缓冲对列在下表中。 表 常见的缓冲对 缓冲对 抗酸成分 抗碱成分 HAc-NaAc Ac– HAc H2CO3-NaHCO3 HCO3 – H2CO3 H2C8H4O4- KHC8H4O4 ① HC8H4O4 – H2C8H4O4 TrisHCl-Tris② Tris TrisH+ NH4Cl-NH3 NH3 NH4 + CH3NH3 +Cl- - CH3NH2 ③ CH3NH2 CH3NH3 + H3PO4-NaH2PO4 H2PO4 – H3PO4 NaH2PO4-Na2HPO4 HPO4 2– H2PO4 – Na2HPO4-Na3PO4 PO4 3– HPO4 2– 注:①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氢钾;②三(羟甲基)甲胺盐酸盐-三(羟甲基)甲胺;③盐酸甲胺-甲胺 较浓的强酸或强碱溶液,当加入少量强酸、强碱后,其 pH 也能基本保持不变,所以 也具有缓冲作用。但由于这类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实际上很少当做缓冲溶液使用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实质上是一个共轭酸碱体系,即由一种弱酸和对应的共 轭碱所组成的混合物。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例,HAc是弱酸,在溶液中的离解度很 小,主要以HAc分子形式存在,加入NaAc后,则产生同高子效应,当建立新的平衡时 HAc的浓度比原来还大。所以,在HAc-NaAc混合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HAc和Ac。 HAc H2OHO*Ac- 当加入少量强酸时(如HCI),则增加了溶液的H]。共轭碱Ac与增加的H广结合成 HAC,使平衡左移即向生成HAC分子的方向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因为加入H较 少,溶液中Ac浓度较大,所以加入的H绝大部分转变成弱酸HAc,因此溶液的pH值不 发生明显的降低。在这里,共轭碱Ac起了抗酸作用,是缓冲溶液的抗酸成分。 当加入少量强碱(如NaOH),则增加了溶液中OH的浓度。溶液中的P立即与加入 的OH结合成更难离解的HO,使HAC的离解平衡向右移动,即不断向生成f和AC的 方向移动,直至加入的OH绝大部分转变成H,O,建立新的平衡为止。因为加入的OH 少,溶液中抗碱成分即共轭酸HAc的浓度略有减小,溶液的pH值不发生明显升高。弱酸 HAc起了抗碱作用,是缓冲溶液的抗碱成分。 若加少量水稀释时,其中F]虽然降低了,但[A©]同时也降低了,由于同离子效应减 弱,促使HAc的离解增加,所产生的H可维持溶液的pH值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总之,缓冲溶液因含有大量的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通过质子传递反应,消耗外来少 量强酸和强碱,调节和保持溶液的pH值不发生显著的变化。 需要注意,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向缓冲溶液中加入大量的强 酸、强碱或显著稀释,缓冲溶液中的共轭酸、共轭碱将被消耗尽,缓冲溶液将失去缓冲能 力。 三、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弱酸(HA)及其共轭碱A)阻成的缓冲溶液中,HA和A之间的质子转移平衡为: HA +++A- K=[HO'IA] HA] HO1-K. [HA] 两边取负对数得: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实质上是一个共轭酸碱体系,即由一种弱酸和对应的共 轭碱所组成的混合物。以 HAc–NaAc 缓冲溶液为例,HAc 是弱酸,在溶液中的离解度很 小,主要以 HAc 分子形式存在,加入 NaAc 后,则产生同离子效应,当建立新的平衡时, HAc 的浓度比原来还大。所以,在 HAc–NaAc 混合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 HAc 和 Ac。 HAc + H2O H3O+ + Ac– 当加入少量强酸时(如 HCl),则增加了溶液的[H+ ]。共轭碱 Ac–与增加的 H+结合成 HAc,使平衡左移即向生成 HAc 分子的方向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因为加入 H+较 少,溶液中 Ac-浓度较大,所以加入的 H+绝大部分转变成弱酸 HAc,因此溶液的 pH 值不 发生明显的降低。在这里,共轭碱 Ac–起了抗酸作用,是缓冲溶液的抗酸成分。 当加入少量强碱(如 NaOH),则增加了溶液中 OH的浓度。溶液中的 H+立即与加入 的 OH结合成更难离解的 H2O,使 HAc 的离解平衡向右移动,即不断向生成 H+和 Ac的 方向移动,直至加入的 OH绝大部分转变成 H2O,建立新的平衡为止。因为加入的 OH 少,溶液中抗碱成分即共轭酸 HAc 的浓度略有减小,溶液的 pH 值不发生明显升高。弱酸 HAc 起了抗碱作用,是缓冲溶液的抗碱成分。 若加少量水稀释时,其中[H+ ]虽然降低了,但[Ac ]同时也降低了,由于同离子效应减 弱,促使 HAc 的离解增加,所产生的 H+可维持溶液的 pH 值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总之,缓冲溶液因含有大量的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通过质子传递反应,消耗外来少 量强酸和强碱,调节和保持溶液的 pH 值不发生显著的变化。 需要注意,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向缓冲溶液中加入大量的强 酸、强碱或显著稀释,缓冲溶液中的共轭酸、共轭碱将被消耗尽,缓冲溶液将失去缓冲能 力。 三、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 弱酸(HA)及其共轭碱(A )组成的缓冲溶液中,HA 和 A之间的质子转移平衡为: HA + H2O H3O+ +A– [HA] [H O ][A ] 3 a   K  [A ] [HA] [H O ] 3 a    K  两边取负对数得:

p=成+品成+ 计算缓冲溶液pH的亨德森.哈塞尔巴赫(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又称为缓冲 公式。 在缓冲溶液中,HA)和c(A都比较大,可近似地认为HA=cHA,A上c(A,上 式可得: pH-k+品 由于c-/,而溶液V相同时,所以,式(7-17)又可以表示为: 计算缓冲溶液pH值的近似公式。式中A2和A二均称为缓冲比。根据缓冲公式 c(HA)n(HA) 可知: ()缓冲溶液的pH主要取决于弱酸的pK,其次是缓冲比。 (2)对于由同一缓冲对组成的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由于K相同,故缓冲溶液的pH 只取决于缓冲比。若缓冲比等于1,则pH=pK (B)当加入少量水稀释时,溶液中HA和A的浓度都有所降低,但比值不变,所以少量 的稀释,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 【例】由0.08Omol-L-HAc溶液和0.20moL-NaAc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1L缓冲溶液 (己知HAC的pK。-4.75)。求此缓冲溶液的pH值。并分别计算在此缓冲溶液中分别加入 0.010 mol HCI和0.010 mol NaOH后,此缓冲溶液pH的改变值。 解:(I)混合后HAc和Ac的浓度分别为: (HA)0040mol-L cAc)=020=0.10mol.L 代入式(7-17)得: pH475+e80-515 故此缓冲溶液的pH值5.15。 (2)加入0.010 molHCI后,外加H与Ac结合生成HAc,使HAc的量增加,Ac的 量减少。 cHAg-0040x1+0010=0.050mol-L 1

[ ] [ ] lg [HA] [A ] p H a lg a 弱酸 共轭碱      pK pK 计算缓冲溶液 pH 的亨德森-哈塞尔巴赫(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又称为缓冲 公式。 在缓冲溶液中,c(HA)和 c(A‾)都比较大,可近似地认为[HA]= c(HA),[A‾]= c(A‾),上 式可得: (HA) (A ) pH a lg c c pK    由于 c=n/V,而溶液 V 相同时,所以,式(7-17)又可以表示为: (HA) (A ) pH a lg n n pK    计算缓冲溶液 pH 值的近似公式。式中 (HA) (A ) c c  和 (HA) (A ) n n  均称为缓冲比。根据缓冲公式 可知: (1) 缓冲溶液的 pH 主要取决于弱酸的 pKa,其次是缓冲比。 (2) 对于由同一缓冲对组成的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由于 Ka相同,故缓冲溶液的 pH 只取决于缓冲比。若缓冲比等于 1,则 pH = pKa。 (3)当加入少量水稀释时,溶液中 HA 和 A‾的浓度都有所降低,但比值不变,所以少量 的稀释,溶液的 pH 值基本不变。 【例】由 0.080mol·L-1HAc 溶液和 0.20mol·L-1NaAc 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1L 缓冲溶液 (已知 HAc 的 pKa=4.75)。求此缓冲溶液的 pH 值。并分别计算在此缓冲溶液中分别加入 0.010mol HCl 和 0.010mol NaOH 后,此缓冲溶液 pH 的改变值。 解:(1)混合后 HAc 和 Ac‾的浓度分别为: 1 0.040mol L 2 0.080 (HAc)  c    1 0.10mol L 2 0.20 (Ac )   c    代入式(7-17)得 : 5.15 0.040 0.10 pH 4.75 lg  故此缓冲溶液的 pH 值 5.15。 (2)加入 0.010molHCl 后,外加 H+与 Ac–结合生成 HAc,使 HAc 的量增加,Ac–的 量减少。 1 0.050mol L 1 0.040 1 0.010 (HAc)      c 

qAcJ=010x1-0.010.009nal.Le pH=475+e090-501 0.050 故加酸后pH由5.15减少至5.01,下降了0.14个单位。 (3)加入O.O10 molNaOH后,外加OH与HAc反应生成Ac,使HAc的量减少, Ac的量增多。 cHAe=0040×1-0010=0030mol-L cAe)=010x01+0010=0.1mol:L 1 故加碱后pH由5.15增加至5.31,上升了0.16个单位。 由上例可知,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强碱时,溶液的H值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如果继续加入强酸或强碱,缓冲溶液对酸碱的抵抗能力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失去缓 冲能力。 一般而言,影响缓冲溶液能力的因素有两个:即总浓度(H]+[A门)和缓冲比。①当 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愈大,抗酸、抗碱成分愈多,缓冲能力也就愈强:总浓度愈小,缓 冲能力就愈弱:②当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愈接近1,缓冲能力就越强:缓冲比愈偏离1, 缓冲能力就越弱。 实验和计算表明,当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缓冲比大于101或小于110时,也就 是缓冲溶液的pH=pK+1或pHpK一1时,可认为缓冲溶液已基本丧失了缓冲能力。因 此,一般认为缓冲比在110-101范围内,缓冲溶液才能有效发挥缓冲作用。通常把缓冲 溶液的pH=pK士作为缓冲作用的有效区间,称为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buffer effective rage。不同缓冲系,因各种弱酸的pK不同,所以缓冲范围也各不相同。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配制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配制缓冲溶液时可按下列原则 及步骤进行: 1.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选择缓冲对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使所选的缓冲对物质稳定,且不能与溶液中主要 物质发生作用,并考虑是否与主药发生配伍禁忌,缓冲对在贮存期内是否稳定,以及是否 有毒等。如硼酸盐缓冲液有一定的毒性,不能做口服和注射用药液的缓冲对物质。另一个

1 0.09mol L 1 0.10 1 0.010 Ac      c( )  - 5.01 0.050 0.090 pH 4.75 lg  故加酸后 pH 由 5.15 减少至 5.01,下降了 0.14 个单位。 (3)加入 0.010molNaOH 后,外加 OH–与 HAc 反应生成 Ac–,使 HAc 的量减少, Ac–的量增多。 1 0.030mol L 1 0.040 1 0.010 (HAc)      c  1 0.11mol L 1 0.10 0.1 0.010 Ac      c( )  - 5.31 0.030 0.11 pH 4.75 lg  故加碱后 pH 由 5.15 增加至 5.31,上升了 0.16 个单位。 由上例可知,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强碱时,溶液的 pH 值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如果继续加入强酸或强碱,缓冲溶液对酸碱的抵抗能力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失去缓 冲能力。 一般而言,影响缓冲溶液能力的因素有两个:即总浓度([HA]+[A‾])和缓冲比。①当 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愈大,抗酸、抗碱成分愈多,缓冲能力也就愈强;总浓度愈小,缓 冲能力就愈弱;②当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愈接近 1,缓冲能力就越强;缓冲比愈偏离 1, 缓冲能力就越弱。 实验和计算表明,当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缓冲比大于 10/1 或小于 1/10 时,也就 是缓冲溶液的 pH=pKa+1 或 pH=pKa–1 时,可认为缓冲溶液已基本丧失了缓冲能力。因 此,一般认为缓冲比在 1/10~10/1 范围内,缓冲溶液才能有效发挥缓冲作用。通常把缓冲 溶液的 pH=pKa±1 作为缓冲作用的有效区间,称为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buffer effective range)。不同缓冲系,因各种弱酸的 pKa不同,所以缓冲范围也各不相同。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配制一定 pH 值的缓冲溶液,配制缓冲溶液时可按下列原则 及步骤进行: 1.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选择缓冲对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使所选的缓冲对物质稳定,且不能与溶液中主要 物质发生作用,并考虑是否与主药发生配伍禁忌,缓冲对在贮存期内是否稳定,以及是否 有毒等。如硼酸盐缓冲液有一定的毒性,不能做口服和注射用药液的缓冲对物质。另一个

因素是缓冲溶液的pH值应在缓冲对的缓冲范围内,即pH=pK士1,并且pK尽量接近所 需配制溶液的pH值,这样所配制的缓冲溶液才能够有较大的缓冲能力。 2.选择适当的总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总浓度一般可控制在0.05molL-~0.2molL之间。浓度太稀,缓冲 能力不够:浓度过高,则会引起渗透浓度过大和试剂的浪费。 3.计算所需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的量 当缓冲对及总浓度确定后,根据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公式算出所需抗酸成分和抗碱 成分的量,为了使缓冲溶液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尽量使缓冲比接近于1。实际工作中, 配制缓冲溶液常使用相同浓度的共钯酸、共钯碱溶液,只需取不同体积混合即可。 4.校正 按以上方法配制的缓冲溶液,其实际pH值与计算值会有差异,需要用精密pH试纸或 pH计对配制的缓冲溶液进行校正。 【例】如何用浓度均为0.10molL的共钯酸和共钯碱配制100mlpH值为5.00的缓 冲溶液。 解:选择缓冲对: 因要求缓冲溶液的plH=5.0O,而HAc的pK=475,可选择HAc-Ac缓冲对. 计算共钯酸和共轭碱的体积: 设需HAc溶液Ac)ml,则NaAc溶液为IO0-(HAc)]ml。.因两溶液浓度相等, 则: pH-pk.(Ac) (HAc) 500=475+1g100-HAg V(HAc) V(HAc)=36 (ml) NaAc=100-36=64(ml) 故将64ml0.10mol-L NaAc与36ml0.1mo-LHAc混合,就可配100mlpH=5.00的缓 冲溶液 五、缓冲溶液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一)人体血液中的缓冲系 正常人血液的pH值之所以能维持在7.35~7.45之间,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的多种缓 冲对协调发挥作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主要有: 血浆缓冲系统:H,CO-NaHCO、H-蛋白质-Na-蛋白质、NaH2PO4-Na.HPO4

因素是缓冲溶液的 pH 值应在缓冲对的缓冲范围内,即 pH = pKa± 1,并且 pKa尽量接近所 需配制溶液的 pH 值,这样所配制的缓冲溶液才能够有较大的缓冲能力。 2.选择适当的总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总浓度一般可控制在 0.05 mol·L-1~0.2 mol·L-1 之间。浓度太稀,缓冲 能力不够;浓度过高,则会引起渗透浓度过大和试剂的浪费。 3.计算所需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的量 当缓冲对及总浓度确定后,根据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公式算出所需抗酸成分和抗碱 成分的量,为了使缓冲溶液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尽量使缓冲比接近于 1。实际工作中, 配制缓冲溶液常使用相同浓度的共轭酸、共轭碱溶液,只需取不同体积混合即可。 4.校正 按以上方法配制的缓冲溶液,其实际 pH 值与计算值会有差异,需要用精密 pH 试纸或 pH 计对配制的缓冲溶液进行校正。 【例】 如何用浓度均为 0.10 mol·L-1 的共轭酸和共轭碱配制 100ml pH 值为 5.00 的缓 冲溶液。 解:选择缓冲对: 因要求缓冲溶液的 pH=5.00,而 HAc 的 pKa=4.75,可选择 HAc-Ac–缓冲对。 计算共轭酸和共轭碱的体积: 设需 HAc 溶液 V(HAc)ml,则 NaAc 溶液为[100 –V(HAc)] ml。因两溶液浓度相等, 则: (HAc) (Ac ) pH lg V V pKa    (HAc) 100 (HAc) 5.00 4.75 lg V V   V(HAc)=36(ml) V(NaAc)=100 –36=64(ml) 故将 64ml 0.10 mol·L-1 NaAc 与 36ml 0.1 mol·L-1HAc 混合,就可配 100ml pH=5.00 的缓 冲溶液 五、缓冲溶液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一)人体血液中的缓冲系 正常人血液的 pH 值之所以能维持在 7.35~7.45 之间,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的多种缓 冲对协调发挥作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主要有: 血浆缓冲系统: H2CO3-NaHCO3、H-蛋白质-Na-蛋白质、NaH2PO4-Na2HPO4

红细胞缓冲系统:NaH2PO4-Na2HPO4、HCO3-KHCO3、H2bO2-KHbO2。 在这些缓冲对中,HzCO,-NaHCO3缓冲对在血液中的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大,是最 主要的缓冲对,其缓冲机制与肺的呼吸功能及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密切相关。正常人体 代谢产生的CO2进入血液后与水结合成HCO3,HCO3与血浆中的HCO组成共轭酸碱 对,建立如下电离平衡: CO2 +H2O=H2CO3=H++HCO3- 在正常人血液中,HCO3和HC03的浓度分别为0.024molL1和0.0012molL。 H2C03-NaHCO3缓冲对的缓冲比为20:1,己远超出体外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10:1,但 人体是一个“散开体系”,当人体各组织、细胞代谢不断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时,其抗 酸成分HCO3就会与H结合,使平衡向左移动,H被消耗,产生的CO2由肺呼出,消耗 的HCO3可通过肾脏减少对其排泄而使之得到补偿,以此使H浓度的基本恒定:同理,当 体内碱性物质增多并进入血浆时,OH与平衡中的H结合,使平衡向右移动,HCO3浓度 降低,而HCO浓度增大,此时则由肺部控制对CO2的呼出,以及由肾脏加速对HCO;的 排泄,来维持缓冲比为201,保持血浆的pH值恒定。 (二)缓冲溶液在制药中的应用 在药物生产中,药物的疗效、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对人体的刺激性均必须全面考虑。 因此,常根据人体的生理条件、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缓冲物质稳定 其pH值。 如葡萄糖和安乃近等注射液,其pH值在灭菌后发生改变,影响这些药物的稳定性和 药效。通常采用盐酸、酒石酸、NaH2PO4-N2HPO4、枸橘酸-枸橘酸钠等物质的稀溶液进行 调节,从而使这些注射液的pH值在加热灭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如维生素C水溶液 (5 ng.ml-1)pH=3.0,若直接用于局部注射会产生难受的刺痛,常用NaHCO3调节其pH值 在5.5~6.0之间,就可以减轻注射时的刺痛,并能增加其稳定性。抗生素注射液在pH>8 或pH<4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不同pH时分解速度也不同。所以在配制抗生素的注射剂 时,常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与甘氨酸钠作为缓冲剂以减少机体的刺激,而且有利于药物吸 收。可见理解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红细胞缓冲系统: NaH2PO4-Na2HPO4、H2CO3-KHCO3、H2bO2-KHbO2。 在这些缓冲对中,H2CO3-NaHCO3 缓冲对在血液中的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大,是最 主要的缓冲对,其缓冲机制与肺的呼吸功能及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密切相关。正常人体 代谢产生的 CO2进入血液后与水结合成 H2CO3,H2CO3 与血浆中的 HCO3 -组成共轭酸碱 对,建立如下电离平衡: CO2 + H2O H2CO3 H+ + HCO3 – 在正常人血液中,HCO3 –和 H2CO3的浓度分别为 0.024 mol·L-1 和 0.0012 mol·L-1。 H2CO3-NaHCO3缓冲对的缓冲比为 20:1,已远超出体外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 10:1,但 人体是一个“敞开体系”,当人体各组织、细胞代谢不断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时,其抗 酸成分 HCO3 –就会与 H+结合,使平衡向左移动,H+被消耗,产生的 CO2由肺呼出,消耗 的 HCO3 –可通过肾脏减少对其排泄而使之得到补偿,以此使 H+浓度的基本恒定;同理,当 体内碱性物质增多并进入血浆时,OH–与平衡中的 H+结合,使平衡向右移动,H2CO3 浓度 降低,而 HCO3 –浓度增大,此时则由肺部控制对 CO2 的呼出,以及由肾脏加速对 HCO3 –的 排泄,来维持缓冲比为 20/1,保持血浆的 pH 值恒定。 (二)缓冲溶液在制药中的应用 在药物生产中,药物的疗效、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对人体的刺激性均必须全面考虑。 因此,常根据人体的生理条件、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缓冲物质稳定 其 pH 值。 如葡萄糖和安乃近等注射液,其 pH 值在灭菌后发生改变,影响这些药物的稳定性和 药效。通常采用盐酸、酒石酸、NaH2PO4-Na2HPO4、枸橘酸-枸橘酸钠等物质的稀溶液进行 调节,从而使这些注射液的 pH 值在加热灭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如维生素 C 水溶液 (5mg·ml-1)pH=3.0,若直接用于局部注射会产生难受的刺痛,常用 NaHCO3 调节其 pH 值 在 5.5~6.0 之间,就可以减轻注射时的刺痛,并能增加其稳定性。抗生素注射液在 pH>8 或 pH<4 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不同 pH 时分解速度也不同。所以在配制抗生素的注射剂 时,常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C 与甘氨酸钠作为缓冲剂以减少机体的刺激,而且有利于药物吸 收。可见理解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