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3章 信道

第三章信道 3.1引言 34随参信道 3.2信道数学模型3.5信道容量 3.3恒参信道
1 第三章 信 道 3.1 引言 3.4 随参信道 3.2 信道数学模型 3.5 信道容量 3.3 恒参信道

3.1引言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 有线信道: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 光缆。 无线信道: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 超短波或微波视距中继,人造卫星中继, 各种散射信道 包括有关的变换装置的信道为广义信道
2 3.1 引言 ◼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 有线信道: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 光缆。 无线信道: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 超短波或微波视距中继,人造卫星中继, 各种散射信道。 ◼ 包括有关的变换装置的信道为广义信道

狭义 调制器 发转换器一 媒质 收转换器 解调 器义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3 调制器 发转换器 媒质 收转换器 解调器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狭义 广义

3.2信道数学模型 调制信道模型 时变线性 网络 1)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 输出端 2)线性(满足叠加原理) 3)有迟延,有(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 4)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有 定功率输出 4
4 3.2 信道数学模型 1. 调制信道模型 1)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 输出端 2)线性(满足叠加原理) 3)有迟延,有(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 4)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有 一定功率输出 时变线性 网络 ei(t) eo(t)

e(t)=fLe: (t)]+n(t) 假定f[e;(t)]=k(t)e;(t) )=k(t)e;(t)+n(t) n(t),加性噪声,独立于e;(t) k(t),乘性干扰,依赖于网络的特性 k(t)基本不随时间变化一恒参信道 k(t)随机快变化—随参信道
5 eo(t)=f[ei(t)]+n(t) ◼ 假定 f[ei(t)]=k(t)ei(t) eo(t)=k(t)ei(t)+n(t) n(t),加性噪声,独立于ei(t) k(t),乘性干扰,依赖于网络的特性 k(t)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恒参信道 k(t)随机快变化—随参信道

编码信道模型 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一种数字序列的 变换 编码信道模型可以用数字的转换概率来描 述 P(0/0) P(/0 进制编码 P(0/1) 信道模型 p(0/0),p(1/0),p(1),p(1/1)信道转换概率, 由编码信道的特性所决定 P(0/0)=1-P(1/0 P(1/1)=1-P(0/1 6
6 2.编码信道模型 ◼ 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一种数字序列的 变换 ◼ 编码信道模型可以用数字的转换概率来描 述 0 0 1 1 p(0/0),p(1/0),p(0/1),p(1/1)信道转换概率, 由编码信道的特性所决定 P(0/0)=1-P(1/0) P(1/1)=1-P(0/1) P(0/0) P(1/0) P(0/1) P(1/1) 二进制编码 信道模型

3.3恒参信道 架空眀线平行而相互绝缘的架空裸线,损耗 低,易受天气影响 电缆对称电缆损耗大,传输特性比较稳定。 同轴电缆比双绞线屏蔽性更好,高带 宽,极好的噪声抑制特性 中长波地波传播 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 人造卫星中继 光导纤维
7 3.3 恒参信道 ◼ 架空明线 平行而相互绝缘的架空裸线,损耗 低,易受天气影响。 ◼ 电缆 对称电缆 损耗大,传输特性比较稳定。 同轴电缆 比双绞线屏蔽性更好,高带 宽,极好的噪声抑制特性 ◼ 中长波地波传播 ◼ 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 ◼ 人造卫星中继 ◼ 光导纤维

紫外区 1015Hz 777 106m 红外区 104Hz可见光 100nm 1 00GHZ 波导 I cm 1 GHZ 1 Ocm I GHZ m 同轴电缆 I OOMHZ 10m IOMHZ 有线信道 100m I MHZ 媒质的频 IKm 1 00KGZ 率传输范 双绞线 1OKm 1 KHZ OOK IKHZ 波长 信道媒质 应用频率 8
8 有线信道 媒质的频 率传输范 围

中长波地波传播 口地球表面是有电阻的导体,当电磁波在 它上面行进时,有一部分电磁能量被消 耗,频率越高,地面波损耗越大。地面 波传播适用于长波 直射 发 收 反射波 地面 地面 地面波 地波 空间波
9 中长波地波传播 ◼ 地球表面是有电阻的导体,当电磁波在 它上面行进时,有一部分电磁能量被消 耗,频率越高,地面波损耗越大。地面 波传播适用于长波。 地面 地面波 地面 空间波 直射 波 反射波 发 收 地波

天波 电离层 50Km电离层 10
10 天波 电离层 50Km 电离层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2章 随机信号分析.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章 绪论(主讲:周又玲).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逻辑门(1/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模/数转换器与数/模转换器.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脉冲单元电路.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2/2).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1/2).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4/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3/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5/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2/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1/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集成触发器.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3/3).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2/3).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1/3).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逻辑门(5/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逻辑门(4/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逻辑门(3/5).ppt
- 《数字电路》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逻辑门(2/5).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1/3).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2/3).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3/3).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6章 数字调制系统(1/2).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6章 数字调制系统(2/2).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7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8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1章 同步原理.ppt
- 海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总结.ppt
- 《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授课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DSP简介.ppt
- 《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授课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C5000DSP硬件结构.ppt
- 《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授课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DSP软件体系.ppt
- 《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授课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编译连接工具的使用.ppt
- 北京邮电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 第二节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25 Integrated Circuit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26 Integrated Circuit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27 Operational amplifier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28 Amplifier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