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7次 课混合轮系及传动比

时教计州 第17决 【教学髁氩】:§6-4合轮乘及传酌比 【最的】: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最骨會点及处方】:混合轮系的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处理方法:详细讲解。 【教兽卓点我处方法】:混合轮系的划分。 处理方法:画图分析讲解。 【最兽方】:讲授法 【敬具】:三角板 【间分配】:引入新课5min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第 17 次课 【教学课题】: §6-4 混合轮系及传动比 【教学目的】: 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混合轮系的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处理方法: 详细讲解。 【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混合轮系的划分。 处理方法: 画图分析讲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三角板 【时间分配】: 引入新课 5min

新课80min 小结、作业5min 第十七次 【提录启墩引出新课】 在有些轮系中,既不能视为单一的定轴轮系,又不能视为单一的周 转轮系。他们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 【新课内率】 §6-4琨合轮系灰常勋比 1、混合轮系的定义:在轮系中既有定轴轮系,又有周转轮系,或 有几个单一的定轴轮系组合而成。前者称为混合轮系,后者称为复合周 转轮系。 2、混合轮系的求法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的一般步骤: 1.正确划分轮系中的定轴轮系部分和周转轮系。 关键是先要把其中的周转轮系部分划分出来 混合轮系的划分方法 划分出单一的周转轮系时,方法是: 先找出行星轮和系杆,要注意有时系杆不一定是杆状, 再找出与行星轮相啮合的太阳轮。这样组成一个周转轮系。 将所有的单一的周转轮系划分出来以后,剩下的即为定轴轮系 2.分别计算各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复合轮系的传动比时,不能将整个轮系按求定轴轮系或周转轮
新课 80 min 小结、作业 5min 第十七次课 【提示启发 引出新课】 在有些轮系中,既不能视为单一的定轴轮系,又不能视为单一的周 转轮系。他们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 【新课内容】 §6-4 混合轮系及传动比 1、混合轮系的定义: 在轮系中既有定轴轮系,又有周转轮系,或 有几个单一的定轴轮系组合而成。前者称为混合轮系,后者称为复合周 转轮系。 2、混合轮系的求法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正确划分轮系中的定轴轮系部分和周转轮系。 关键是先要把其中的周转轮系部分划分出来。 混合轮系的划分方法 划分出单一的周转轮系时,方法是: ➢ 先找出行星轮和系杆,要注意有时系杆不一定是杆状, ➢ 再找出与行星轮相啮合的太阳轮。这样组成一个周转轮系。 将所有的单一的周转轮系划分出来以后,剩下的即为定轴轮系。 2. 分别计算各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复合轮系的传动比时,不能将整个轮系按求定轴轮系或周转轮

系传动比的方法来计算,而应将复合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区分 开,分别列出它们的传动比计算公式。 3.联立求解。即可求出复合轮系中有关构件的转速和传动比。 计算复合轮系的传动比时,关键是将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正确地划 分出来。 例:如图所示的轮系中,设已知各轮齿数,试求其传动比。 1)划分轮系: a、由齿轮1、2组成定轴轮系部分; b、由齿轮2’、3、4及系杆H所组成的周转轮系部分 2)计算各轮系传动比 z4=80 z3=30 a.定轴轮系部分 n12 z2=40 几1 周转轮系部分 ="="=-互由n1=0,n2,=n2 n4-h n2 3)将(1)、(2)联立求解:
系传动比的方法来计算,而应将复合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区分 开,分别列出它们的传动比计算公式。 3.联立求解。 即可求出复合轮系中有关构件的转速和传动比。 计算复合轮系的传动比时,关键是将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正确地划 分出来。 例 :如图所示的轮系中,设已知各轮齿数,试求其传动比。 1)划分轮系: a、由齿轮 1、2 组成定轴轮系部分; b、由齿轮 2 ’、3、4 及系杆 H 所组成的周转轮系部分。 2)计算各轮系传动比 a. 定轴轮系部分 b. 周转轮系部分 3)将(1)、(2)联立求解: 2 20 40 1 2 2 1 12 = = − = − = − z z n n i 2 (1) n1 = − n2 2 4 4 2 2 4 = − − − = z z n n n n i H H H 由n4 = 0,n2 = n2 ,z2 = 20,z4 = 80 4 2 = − − − H H n n n 5 (2) n2 = nH 10 1 1 = = − H H n n i

→l2n=1-i=1+=1+0 6、5轮系的功用 实现大传动比传动 当两轴之间需要较大的传动比时,如果仅用一对齿轮传动,必然使 两轮的尺寸相差很大,小齿轮也较易损坏。 通常一对齿轮的传动比不大于5~7 由于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该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传动比的连乘 积,所以采用轮系可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尤其是周转轮系,可以用很少几个齿轮获得很大的传动地n,是结2×5=-10 构很紧凑。 z2=100 1=101 z1=99 100 如图所示的行星轮系,H、1分别是主、从动件,据公式(132)可列
6、5 轮系的功用 1 、实现大传动比传动 当两轴之间需要较大的传动比时,如果仅用一对齿轮传动,必然使 两轮的尺寸相差很大,小齿轮也较易损坏。 通常一对齿轮的传动比不大于 5~7。 由于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该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传动比的连乘 积,所以采用轮系可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尤其是周转轮系,可以用很少几个齿轮获得很大的传动比,而且结 构很紧凑。 如图所示的行星轮系,H、1 分别是主、从动件,据公式(13-2)可列 出 n1 = −2n2 = −10nH 5 20 80 1 1 1 2 4 2 = − 2 4 = + = + = z z i i H H i 1H = i 12 i 2H = −25 = −10

10000 imn=10000 即当系杆转1000转时,齿轮1才转1转,可见传动比确实很大 2、实现远距离传动 当两轴间的距离较远时,如果仅用一对齿轮传动(图13-12齿轮1、 2),两轮尺寸很大。这样既占空间又费材料 若改用轮系传动(图13-12齿轮A、B、C、D),使整个机构的轮廓 尺寸减小。 本大本大本 3、实现变速传动 4、实现换向传动 实现分路传动 利用轮系,可以将主动轴上的运动传递给若干个从动轴,实现分路 传动。滚齿机上滚刀与轮坯之间作展成运动的运动简图。滚齿加工要求 滚刀的转速与轮坯的转速必须满足i刀坯=刀加坯=坯刀的传动比 关系。图见教材 6、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即当系杆转 10000 转时,齿轮 1 才转 1 转,可见传动比确实很大。 2 、实现远距离传动 当两轴间的距离较远时,如果仅用一对齿轮传动(图 13-12 齿轮 1、 2),两轮尺寸很大。这样既占空间又费材料。 若改用轮系传动(图 13-12 齿轮 A、B、C、D),使整个机构的轮廓 尺寸减小。 3 、实现变速传动 4 、实现换向传动 5 、实现分路传动 利用轮系,可以将主动轴上的运动传递给若干个从动轴,实现分路 传动。滚齿机上滚刀与轮坯之间作展成运动的运动简图。滚齿加工要求 滚刀的转速与轮坯的转速必须满足 i刀坯=n 刀/n 坯=Z 坯/Z 刀的传动比 关系。图见教材 6 、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小结】:掌握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应用 作业】:66 【后记】:
【小结】:掌握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应用。 【作业】:6-6 【后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6次课 周转轮系及传动比.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5次课 定轴轮系及传动比.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0次课 齿轮机构及分类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9次课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8次课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7次课 凸轮机构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6次课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5次课 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4次课 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及演化.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次课 平面机构自由度.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次课 绪论、运动副及分类、片面机构运动简图.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37次课 组合变形.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58次课 轴承概述.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57次课 蜗杆传动.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48次课 联接.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42次课 形位公差.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66次课 概述轴的结构设计.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67-68次课 轴的设计计算.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64次课 滚动轴承的润滑及密封.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65次课 联轴器.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1次课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切齿原理、根切.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18-19次课 静力学基本概念.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0-22次课 平面力系.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3次课 空间力系.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4次课 轴向拉压、内力的计算.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5次课 轴向拉压的变形及力学性能.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6次课 拉压的强度计算.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7次课 圆轴扭转及内力图.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28次课 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doc
- 《机械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授课计划)第30-31课 平面弯曲及内力内力图.doc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8课 软包装复合材料.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9课 颜色.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0课 包装中的平面设计.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1课 包装印刷.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2课 冲击、振动和受压.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3课 机械冲击理论.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4课 产品脆值试验方法.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5课 缓冲包装设计七步法.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6课 运输包装.ppt
- 《包装技术基础》(英文版) 第17课 计算辅助包装设计系统.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