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适用时数30学时 编写大纲的原则和依据 依据本大纲根据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按照农科院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 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编写制订。 原则力争课程的设置适应本专业的要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本大纲是教 学活动的主要准则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是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掌 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发展中的仪器分析,具有应 用仪器进行分析操作的基本技能。 该课程是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课教学之后开设,它为以后的专 题实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 光谱法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各自的特点 2、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 光谱法及色谱法的使用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抑制以及适用范围 3、了解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4、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实验操作与正确使用。 四、本课程适应的专业层次 本课程适用于农科院校资源与环境专业 五、课程的基本内容 1、绪论 (1)仪器分析的概念;(2)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3)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发展趋 势 2、紫外一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及红外吸收光谱法 (1)光学分析法概论:(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光的吸收定律;(4)分析仪 器及分析方法;(5)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6)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7)定 量分析 3、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2)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 定量分析方法;(5)测定条件选择;(6)干扰及其抑制:(7)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适用时数 30 学时 一、编写大纲的原则和依据 依据 本大纲根据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按照农科院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 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编写制订。 原则 力争课程的设置适应本专业的要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本大纲是教 学活动的主要准则。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是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掌 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发展中的仪器分析,具有应 用仪器进行分析操作的基本技能。 该课程是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课教学之后开设,它为以后的专 题实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 光谱法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各自的特点。 2、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 光谱法及色谱法的使用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抑制以及适用范围。 3、了解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4、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实验操作与正确使用。 四、本课程适应的专业层次 本课程适用于农科院校资源与环境专业。 五、课程的基本内容 1、绪论 (1)仪器分析的概念;(2)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3)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发展趋 势。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及红外吸收光谱法 (1)光学分析法概论;(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光的吸收定律;(4)分析仪 器及分析方法;(5)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6)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7)定 量分析。 3、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2)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 定量分析方法;(5)测定条件选择;(6)干扰及其抑制;(7)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4、荧光光谱法 (1)荧光光谱的产生:(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3)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4 溶液的荧光强度;(5)荧光仪器:(6)荧光分析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1)红外光区的划分;(2)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3)双原子 分子的振动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4)基团频率;(5)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6色谱法 (1)色谱法的分类:(2)色谱法基本原理及有关术语:(3)分离度及基本分离方程式 (4)色谱固定相及流动相:(5)色谱检测器;(6)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7)色谱仪 及其应用。 7、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简介:(2)质谱分析简介。 六、教学时数分配 内容 总时数讲授实验习题课机动 绪论 2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1.5~31.5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4-848 红外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色谱法 其它仪器分析法 注:表中的时数分配可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适当调整 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绪论 重点: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及红外吸收光谱法 重点: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吸收曲线,吸收定律,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显色反应, 定量分析方法,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难点:吸收曲线,吸收定律,显色反应,定量分析方法 3、原子吸收光谱法 重点: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 与峰值吸收,原子吸收与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及检测极限 难点:共振线,吸收线,积分吸收,灵敏度,检测极限
4、荧光光谱法 (1)荧光光谱的产生;(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3)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4) 溶液的荧光强度;(5)荧光仪器;(6)荧光分析及应用。 5 红外光谱法 (1)红外光区的划分;(2)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3)双原子 分子的振动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4)基团频率;(5)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6 色谱法 (1)色谱法的分类;(2)色谱法基本原理及有关术语;(3)分离度及基本分离方程式; (4)色谱固定相及流动相;(5)色谱检测器;(6)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7)色谱仪 及其应用。 7、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简介;(2)质谱分析简介。 六、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内容 总时数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机动 1 绪论 0.5 0.5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1.5~3 1.5 3 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4~8 4 8 4 红外光谱法 1~3 1 3 5 荧光光谱法 1~2 1 2 6 色谱法 2~4 2 4 7 其它仪器分析法 合 计 30 10 20 注:表中的时数分配可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适当调整。 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绪论 重点: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及红外吸收光谱法 重点: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吸收曲线,吸收定律,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显色反应, 定量分析方法,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难点:吸收曲线,吸收定律,显色反应,定量分析方法。 3、原子吸收光谱法 重点: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 与峰值吸收,原子吸收与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及检测极限。 难点:共振线,吸收线,积分吸收,灵敏度,检测极限

4、荧光光谱法 重点:荧光光谱的产生,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溶液的荧光强 度,荧光仪器,荧光分析及应用。 难点: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荧光分析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重点: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基团频率,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难点: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基团频率,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6色谱法 重点:色谱法的分类,气一固色谱的分离原理,分配系数,相对保留值,塔板理论,速 率理论,总分离效能指标,固定相及其选择,分离操作条件选择,定量分析方法 难点: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的计算,检测器灵敏度及最小检测量的计算,定量分析方 法的计算 7、其它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重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验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加强对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的 操作方法,选择实验条件,提高动手能力。 实验时数一般安排20学时 2、专题实验 结合实际课题,应用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相应数据。同时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九、教学手段和教学建议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巩固对基 础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各种常用仪器的构造、性能及使用有 较深的感性认识。有条件时,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 十、参考书目和推荐教材 1、参考书目 《基础仪器分析》 陆雅琴编 学术期刊出版社 《仪器分析》 朱明华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 朱世盛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4、荧光光谱法 重点:荧光光谱的产生,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溶液的荧光强 度,荧光仪器,荧光分析及应用。 难点: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荧光分析及应用。 5 红外光谱法 重点: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基团频率,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难点: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基团频率,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6 色谱法 重点:色谱法的分类,气—固色谱的分离原理,分配系数,相对保留值,塔板理论,速 率理论,总分离效能指标,固定相及其选择,分离操作条件选择,定量分析方法。 难点: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的计算,检测器灵敏度及最小检测量的计算,定量分析方 法的计算。 7、其它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重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验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加强对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的 操作方法,选择实验条件,提高动手能力。 实验时数一般安排 20 学时。 2、专题实验 结合实际课题,应用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相应数据。同时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九、教学手段和教学建议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巩固对基 础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各种常用仪器的构造、性能及使用有 较深的感性认识。有条件时,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 十、参考书目和推荐教材 1、参考书目 《基础仪器分析》 陆雅琴编 学术期刊出版社 《仪器分析》 朱明华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 朱世盛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农学、园艺、植保、资环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环境质量评价》教学课程.doc
- 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源与环保专业:《植物形态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源与环保专业:《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地图学》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土地资源及评价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农林牧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农业系统工程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专业:《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气象原理与气候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地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大纲).doc
- 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doc
- 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源与环保专业:《植物形态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农业化学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农业化学研究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改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粮食作物栽培学(小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绿色食品生产》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上的应用基础》教学课程.doc
- 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气象原理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业专业:《农学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资源(大纲).doc
- 农业专业:《气象原理与气候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课程).doc
- 农业专业:《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大纲).doc
- 农业资源与环境:《气象原理与气候学》实验课程.doc
- 园林专业:《园林气象学》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实验课程大纲.doc
- 农业专业:《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大纲).doc
- 园林专业:《园林植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大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