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四 2 RLC 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四-2RLC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目的 1、验证RLC串联谐振条件,加深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的理解 2、绘制谐振曲线,了解品质因数Q对谐振曲线的影响; 3、学习使示波器观察电流、电压相差的方法,学习使用正弦交流信号发生器。 、实验器材 1、通用电学实验台 2、双踪示波器、交流电表0-50mA 3、其它按图选用元件及信号发生器 三、实验原理 1、RLC串联电路的阻抗是电源频率的函数,即: Z=R+J(XL-Xc 当XL=X,即ωL=1/oC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此时的频率称为谐振频率, 显然,谐振频率仅与元件LC的数值有关。 2、RLC串联谐振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时的特征: (1)此时电路呈纯电阻性,Z=R,回路阻抗最小且电路中电流、电压同相 (2)由于感抗与容抗相等,所以电感上的UL与电容上的UC数值相等,相位相 差180。电感上的电压U1(或电容上的电压Uc)与电源电压U之比称为品质因 数Q,当L、C为定值时,Q值仅取决于回路电阻R的大小 (3)在电源电压U不变的情况下,谐振时回路中的电流IUR达最大值。 四、实验步骤: C 1、在通用电路板上按图连接电路: 发 设R=3009,L=180mH,C=0.1uF 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UPP=10V; 2、设电路电流波形y电压波形y2输入 双踪示波器
实验四-2 RLC 串联谐振电路 一、实验目的: 1、验证 RLC 串联谐振条件,加深对 RLC 串联谐振电路特性的理解; 2、绘制谐振曲线,了解品质因数 Q 对谐振曲线的影响; 3、学习使示波器观察电流、电压相差的方法,学习使用正弦交流信号发生器。 二、实验器材: 1、通用电学实验台 2、双踪示波器、交流电表 0-50mA 3、其它按图选用元件及信号发生器 三、实验原理: 1、RLC 串联电路的阻抗是电源频率的函数,即: Z=R+j(XL-XC) 当 XL=XC,即ωL=1/ωC 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此时的频率称为谐振频率, 显然,谐振频率仅与元件 LC 的数值有关。 2、RLC 串联谐振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时的特征: (1)此时电路呈纯电阻性,Z=R,回路阻抗最小且电路中电流、电压同相; (2)由于感抗与容抗相等,所以电感上的 UL 与电容上的 UC 数值相等,相位相 差 1800。电感上的电压 UL(或电容上的电压 UC)与电源电压 U 之比称为品质因 数 Q,当 L、C 为定值时,Q 值仅取决于回路电阻 R 的大小。 (3)在电源电压 U 不变的情况下,谐振时回路中的电流 I=U/R 达最大值。 四、实验步骤: 1、在通用电路板上按图连接电路: 设 R=300Ω,L=180mH,C=0.1μF 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 UP-P=10V; 2、设电路电流波形 y1 电压波形 y2 输入 双踪示波器。 R L C 信 mA 号 发 生 器 A B C

3、调节信号源频率由1000Hz连续变化,观察电流表的变化及双踪示波器的波 形变化,当电流电压波形重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也应达最大,此时产生谐振。 记下此时的谐振频率(调节过程中应保持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10V不变);并 测出此时的U1Pp= (用示波器探头的黑端插B, 红端插A和C) 4、保持RLC不变,UPP=l0V不变,按下表调节频率并将对应电流值记入表中。 5、保持其它参数不变,令R=5109,重复3、4步,并将数据记入表中 频率f(Hz) 100013001500f=|250030003500 Q=UL/U R=300 (mA)|R=510 注意,上述频率为参考值,对于不同的元件有不同的谐振频率值。 五、实验报告: 1、计算电路的谐振频率,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R=300Ω及510Ω时的谐振曲线,并说明谐振曲线与品 质因数的关系
3、调节信号源频率由 1000Hz 连续变化,观察电流表的变化及双踪示波器的波 形变化,当电流电压波形重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也应达最大,此时产生谐振。 记下此时的谐振频率(调节过程中应保持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 10V 不变);并 测出此时的 ULP-P= ;UCP-P= ,(用示波器探头的黑端插 B, 红端插 A 和 C) 4、保持 RLC 不变,UP-P=10V 不变,按下表调节频率并将对应电流值记入表中。 5、保持其它参数不变,令 R=510Ω,重复 3、4 步,并将数据记入表中。 频率 f(Hz) 1000 1300 1500 f0= 2500 3000 3500 谐振时 UL(V) Q=UL/U I (mA) R=300 R=510 注意,上述频率为参考值,对于不同的元件有不同的谐振频率值。 五、实验报告: 1、计算电路的谐振频率,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R=300Ω及 510Ω时的谐振曲线,并说明谐振曲线与品 质因数的关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五 RC 电路的响应.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 电源的外特性.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异步电动机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数字电路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交流放大电路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晶闸管及其应用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运算放大器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电工学习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交流电动机.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正弦交流电路.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三相电路.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ppt
-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系统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3-2)电网的电能损耗.ppt
-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系统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3-1)概述.ppt
-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系统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电力系统元件及其参数.ppt
-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系统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电能系统概论.ppt
-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系统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电能系统的运行与管理.ppt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六 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与叠加定理.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三 叠加原理及等效电源定理的验证.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七 三相电路的电压和电流.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晶体三极管开关特性 二、三极管门电路.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二十四 计数器.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八 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控制.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元件的伏安特性.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集成计数器.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九 整流、滤波及稳压电路.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共射、共集放大电路的比较.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触发器.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振荡电路.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移位寄存器和环形寄存器.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多级放大电路.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负反馈放大器的研究.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波形设计与测试(设计性实验).doc
-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