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例题解答

1.通过计算填空(仅以填空计分) 用图示的微差压力计测管路内气体的表压强。以油和 水做指示液,其密度分别为920kg·m3与1000kg:m3 两个扩大室的内径D=60mm,U形管内径d=6mm。当管 路中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时,两扩大室液面是平齐的。管 路内有气体通过时,读得U形管中水的高度差R=250mm 式求算管路内的表压强。 表压强P#M水8+(P水-p油)Rg(用已知量表达式) 2189mm(结果值) 2.在一并流操作的换热器中,已知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7=530K72=460K。冷流体 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T1=390K,T2=450K。若冷热不变,而改为逆流方式进行操作,试求传 热速率较原并流操作提高的百分率。假设并流与逆流操作情况下,冷热流体的物理性质与总 传热系数不变,其热损失很小,可忽略不计。 解:设逆流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分别为T出、T出 2=KSAtm=(mc,),ST=(qm,) a 530 t1 530-TB_530-4607 T'-390450-3906 △t2 390 530-TT-390(530-T出)-(T出-390) 140-10 140 10 Mr1-△2(530-T出)-(T-390)(530-7出)-(T出1-390) m逆=hn△1/△r2 h△M2/AMr1 h△M2/AMr1 得 In 0.2028 M1=1 225 493 530-T =1.225 T-390 联立式①和式②解得 T=4444K
1. 通过计算填空(仅以填空计分) 用图示的微差压力计测管路内气体的表压强。以油和 水做指示液,其密度分别为 920 kg·m-3 与 1000 kg·m-3。 两个扩大室的内径 D=60 mm,U 形管内径 d=6 mm。当管 路中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时,两扩大室液面是平齐的。管 路内有气体通过时,读得 U 形管中水的高度差 R=250 mm, 试求算管路内的表压强。 表压强 P 表= h 水 g + ( 水 − 油 )Rg (用已知量表达式) = 218.9mm (结果值) h= 2.5mm 2. 在一并流操作的换热器中, 已知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T1=530 K, T2=460 K。冷流体 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T1 ' =390 K, T2 ' =450 K。若冷热不变, 而改为逆流方式进行操作, 试求传 热速率较原并流操作提高的百分率。假设并流与逆流操作情况下, 冷热流体的物理性质与总 传热系数不变, 其热损失很小, 可忽略不计。 解:设逆流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分别为 T出 '、T出 Q KS t q c T q c t m m p h m p c = = ( ) = ( ) 6 7 450 390 530 460 ' 390 530 = − − = − − 出 出 T T ① (530 ) ( ' 390) 10 ' 390 60 530 70 − − − = − = − = t 逆 T出 T出 T出 T出 t m m 49.3(K) 10 140 ln 140 10 = − t m = 1 2 2 1 2 1 1 2 ln (530 ) ( ' 390) ln (530 ') ( 390) ln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m − − − = − − − = − = 出 出 出 出 逆 得 0 2028 49 3 10 2 1 . . ln = = t t , 1 225 2 1 = . t t 即 1.225 390 530 ' = − − 出 出 T T ② 联立式①和式②解得 T出 =444.4K Δt2 530 390 T出 ' T出 Δt1

Q-Q530-4444 1=22.3% 3.加热炉内火焰的温度为1000℃,a1=200W/m2“K,炉外空气自然对流的a2=20W/mK,温度 为10℃,求壁温(忽略壁热阻)。 解:忽略壁热阻,壁两侧同温 2=aS(T-tH)=a,S(tH-t 200S(1000-tn)=20S(t-10) tn=910(℃)
1 22.3 70 530 444.4 − = − = − Q Q逆 Q % 3. 加热炉内火焰的温度为 1000℃,α1=200W/m2 •K,炉外空气自然对流的α2=20W/m2 •K,温度 为 10℃,求壁温(忽略壁热阻)。 解:忽略壁热阻,壁两侧同温 Q = S(T − tW ) = S(tW − t) 1 2 200S(1000 − tW ) = 20S(tW −10) tW = 910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课程安排.doc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设计)筛板式精馏塔设计(苯——甲苯混合液筛板(浮阀)精馏塔设计).ppt
- 化工原理参考资料:《固液分离与工业水处理》书籍PDF电子书(共十三章).pdf
- 《化工原理-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带图纸)装配图.pdf
- 《化工原理-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带图纸)讲义.doc
- 沈阳工业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十个实验).doc
- 《化工原理》课程PPT教课件(讲稿)固液萃取技术.ppt
- 《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合成氨生产.ppt
-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气液传质设备.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传热——概述.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颗粒的沉降.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流体流动.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绪论.ppt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蒸发.ppt
- 气体吸收——相际扩散与传质原理(双语版)_第8章 气体吸收 习题18.ppt
- 气体吸收——相际扩散与传质原理(双语版)_第8章 气体吸收 §8.4相际传质.ppt
- 气体吸收——相际扩散与传质原理(双语版)_第8章 气体吸收 §8.7化学吸收.ppt
- 气体吸收——相际扩散与传质原理(双语版)_第8章 气体吸收 §8.3扩散和单相传质.ppt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作业答案.doc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传热过程(2.1)传热基本规律.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传热过程(2.2)传热过程计算、给反应器(物料)加热/冷却.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传热过程(2.3)换热器.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全混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doc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吸收.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作业答案.doc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传质分离过程(3.1)传质过程的机理.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传质分离过程(3.3)精馏(1/2).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传质分离过程(3.3)精馏(2/2).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传质分离过程(3.4)膜分离技术.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章 作业答案.doc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化工基础绪论.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流体的流动及输送(1.1)流体的流动规律.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流体的流动及输送(1.2)流体输送过程.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流体的流动及输送(1.3)流体输送设备.pps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认识反应器(4.1)概述.ppt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认识反应器(4.2)理想反应器(1/2).ppt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认识反应器(4.2)理想反应器(2/2).ppt
- 北京大学:《化工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认识反应器(4.3)停留时间分布.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