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易经》阅读资料:黄寿祺纪念文集_丁四新 简帛周易卦名校释七则简体-江漢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96.6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易经》阅读资料:黄寿祺纪念文集_丁四新 简帛周易卦名校释七则简体-江漢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Collations and Explanations on Some Hexagram Names of Bamboo and silk Book of changes: Seven Items 简帛《周易》卦名校释七则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湖北武汉430072,dingxin@gmail.com) 摘要:本文探讨了楚简本卦名“蛊”(帛本作“箇”)、“亡忘”(帛本作“无孟”)、“大签”(帛本“泰蓄”),帛本卦名“少 蓺”、“键”、“川”、“笄”的释读、含义及命卦之由,认为:“箇”当读作“蠱(蛊)”,“蛊”训“事、故”,或訓为“蛊惑”, 殆误:“忘”、“孟”、“亡”均当读作“妄”,“无妄”不作“无望”解:“筌”、“蓺”均读作“畜”,“蓄”为“畜”之分化字, 《大畜》、《小畜》二卦命名之义并非单一的;“键”读作“乾”,“乾”之本义为“上出”,“健”为引申义,或说“键”当如字 读,训“关键”,或说“乾”即“斡”字,均非:“川”为“坤”之借字,读作“坤”,“”即“川”之隶写,“巛”即“川” 字,或谓“巛”由“三”转橫而来,或以为即“顺”字,俱非:“笄”读作“巽”’“奡”即“巽”字,卦名“巽”借“遜”字 为义,或作如字读,或训为“笄具”者,均非。 关键词:周易:卦名:楚简本:帛本:校札 中图分类号 文就标识号:文章编号: 蛊、箇、故、蠱 楚简本卦名“蛊”(见第18号简),帛本作“箇”,帛书《衷》作“故”,今本作“蠱”,①《释文》:“音 古,事也,惑也,乱也。《左传》云:‘于文,皿虫为蛊。’又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案:濮茅左说“蛊”即“蠱”字。是字亦见于甲文,或从虫(京都454),或从蚰(佚723),战国文 字多从蟲。从虫、蚰与从蟲同意。何琳仪说是字“会聚虫于皿中生成蛊毒之意”。③《说文·蟲部》:“蠱, 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枭磔死之鬼亦为蛊。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 “腹中虫”,后二字,皆读去声。所引《春秋传》文,见《左传》昭公元年。段玉裁《注》:“《序卦传》曰: 蛊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引《大传》:乃命五史,以 书五帝之蛊事。”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一“蛊”条更有辨正,谓“蛊”训“惑”,与训“事”相异,并云 “蛊”当训“故”。“故”者,“事”也。《广雅·释诂三》:“蛊,事也。”王念孙《疏证》:“蛊,《序卦传》 云:‘蛊者,事也。’蛊之言故也。《周官·小行人》云:‘周知天下之故。’蛊、故同声,故皆训为事也。” 帛书《衷》篇引本卦名即作“故”,与王氏父子所训相应。《杂卦》:“随无故也,蛊则饬也。”“故”、“饬” 对言,“无故”犹言“无事”也。5“箇”当读作“蛊”。《左传》“女惑男”,“蛊”训“惑”,乃说者应时之 作者简介:丁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 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中国哲学、周易经学、出土简帛思想。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亦、夜”传本《归藏》 。秦简、传本《归藏》卦名,分别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 概述》,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一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3-34页:(清)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4-36页。 ③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注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第161页 3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一一战国文字声系》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80页 ③参看《说文》“蛊”字段玉裁《注》 ③韩康伯《注》:“随时之宜,不系于故也。随则有事,受之以蛊。饬,整治也。蛊所以整治其事也

1 Collations and Explanations on Some Hexagram Names of Bamboo and Silk Book of Changes: Seven Items 简帛《周易》卦名校释七则 丁 四 新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国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dingsixin@gmail.com) 摘要:本文探讨了楚简本卦名“蛊”(帛本作“箇”)、“亡忘”(帛本作“无孟”)、“大 ”(帛本“泰蓄”),帛本卦名“少 ”、“键”、“川”、“筭”的释读、含义及命卦之由,认为:“箇”当读作“蠱(蛊)”,“蛊”训“事、故”,或訓为“蛊惑”, 殆误;“忘”、“孟”、“亡”均当读作“妄”,“无妄”不作“无望”解;“ ”、“ ”均读作“畜”,“蓄”为“畜”之分化字, 《大畜》、《小畜》二卦命名之义并非单一的;“键”读作“乾”,“乾”之本义为“上出”,“健”为引申义,或说“键”当如字 读,训“关键”,或说“乾”即“斡”字,均非;“川”为“坤”之借字,读作“坤”,“ ”即“川”之隶写,“巛”即“川” 字,或谓“巛”由“☷”转横而来,或以为即“顺”字,俱非;“筭”读作“巽”,“顨”即“巽”字,卦名“巽”借“愻”字 为义,或作如字读,或训为“筭具”者,均非。 关键词:周易;卦名;楚简本;帛本;校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 文章编号: 一 蛊、箇、故、蠱 楚简本卦名“蛊”(见第 18 号简),帛本作“箇”,帛书《衷》作“故”,今本作“蠱”,①《释文》:“音 古,事也,惑也,乱也。《左传》云:‘于文,皿虫为蛊。’又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案:濮茅左说“蛊”即“蠱”字。 ②是字亦见于甲文,或从虫(京都 454),或从䖵(佚 723),战国文 字多从蟲。从虫、䖵与从蟲同意。何琳仪说是字“会聚虫于皿中生成蛊毒之意”。③《说文·蟲部》:“蠱, 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枭磔死之鬼亦为蛊。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 “腹中虫”,后二字,皆读去声。④所引《春秋传》文,见《左传》昭公元年。段玉裁《注》:“《序卦传》曰: ‘蛊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引《大传》:乃命五史,以 书五帝之蛊事。’”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一“蛊”条更有辨正,谓“蛊”训“惑”,与训“事”相异,并云 “蛊”当训“故”。“故”者,“事”也。《广雅·释诂三》:“蛊,事也。”王念孙《疏证》:“蛊,《序卦传》 云:‘蛊者,事也。’蛊之言故也。《周官·小行人》云:‘周知天下之故。’蛊、故同声,故皆训为事也。” 帛书《衷》篇引本卦名即作“故”,与王氏父子所训相应。《杂卦》:“随无故也,蛊则饬也。”“故”、“饬” 对言,“无故”犹言“无事”也。⑤“箇”当读作“蛊”。《左传》“女惑男”,“蛊”训“惑”,①乃说者应时之 作者简介:丁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中国哲学、周易经学、出土简帛思想。 ①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亦、夜”,传本《归藏》作“蜀”。秦简、传本《归藏》卦名,分别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 概述》,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33-34 页;(清)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 年,第 34-36 页。 ② 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注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第 161 页。 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480 页。 ④ 参看《说文》“蛊”字段玉裁《注》。 ⑤ 韩康伯《注》:“随时之宜,不系于故也。随则有事,受之以蛊。饬,整治也。蛊所以整治其事也

臆解,殆不可从。朱熹《周易本义》训“蛊”为“蛊坏”、“蛊乱”,实误。帛本作“箇”,学者或如字训为 竹枚”,见《说文·竹部》。此与故训绝远,殆非卦名本义。“箇”仍当读作“蛊”,帛书《衷》作“故”, 可为其证。 二亡忘、无孟、无亡、无妄 楚简本卦名“亡忘”(见第20号简),帛本及帛书《昭力》均作“无孟”,阜本作“无亡”,今本作“无 妄”,《释文》:“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 案:“亡”通“無”,“无”即奇字“無”。《說文·囚部》:“無,亡也。从亡無聲。无,奇字無。”“无 乃秦漢間通行之俗字。“忘”、“孟”、“亡”均当读作“妄”。宋翔凤《周易考异》按曰:“妄当读为望。”《史 记·春申君传》作“毋望”,张守节《正义》曰:“犹不望而忽至也。”李富孙《易经异文释》案:“毋、无 古字通。《释文》云:‘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汉·谷永传》‘遭《无妄》之卦运’。 应劭曰:‘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此皆从史公谊,以妄为望也。(虞训妄 为亡,以京说为非。)”今按《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曰:“春申君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 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张守 节《正义》:“无望谓不望而忽至也。”司马祯《索隐》:“《周易》有《无妄》卦,其义殊也。”《传》及《正 义》皆未云朱英所谓“毋望”出自《周易》,而《索隐》直云“其义殊也”,故《春申君传》未必可据以解 经也。从经文自身来看,当以“妄”为本字,“妄”非“望”字之借。《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 妄。”是其证矣。孔颖达《正义》:“‘无妄’者,以刚为内主,动而能健,以此临下,物皆无敢诈伪虚妄。” 孔《疏》得其义。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异其读,与《春申君传》“毋望之福”诸词相应,不可从。 濮茅左说:“竹书作‘忘’有‘弃’、‘遗’之意,与《周易·序卦》‘有无妄物,然后可畜’句意正合 阜阳汉简《周易》作“亡’,作‘孟’、‘妄’疑皆为借字。”此以“忘”、“亡”为本字,说误。《序卦》“有 无妄物,然后可畜”,“无妄”正为“无虚妄”之意。帛书《衷》云:“《无孟》之卦,有罪而死,无功而赏, 所以畬,故口。”由此,也看不出“孟”应当读作“忘”或“亡” 三大筌(泰蓄、大蓄、大畜)与少蓣(小蓄、小畜) 楚简本卦名“大”(见第22号简),帛本作“泰蓄”,帛书《衷》作“大蓄”,今本作“大畜”,《释 文》:“本又作蓄,勅六反,义与小畜同。” 案:“大”、“太”古本一字。《说文·水部》以“太”为“泰”字古文,段玉裁《注》:“凡言大而以为 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泰”“大”同源,“泰”读 作“大”。今本“大壯(壮)”卦名,帛本作“泰壯”,帛书《系辞》作“大莊”,帛书《衷》作“大狀”或 赵建伟云:“‘蛊’是淫乱的意思。”即从《左传》为训。误。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 司,2000年,第43页。 ②参见邓球柏诸氏说。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③本卦名,秦简、传本《归藏》均作“毋亡”。 ⊕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注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第164页 ③本卦名,傳本《歸藏》作“大毒畜

2 臆解,殆不可从。朱熹《周易本义》训“蛊”为“蛊坏”、“蛊乱”,实误。帛本作“箇”,学者或如字训为 “竹枚”,②见《说文·竹部》。此与故训绝远,殆非卦名本义。“箇”仍当读作“蛊”,帛书《衷》作“故”, 可为其证。 二 亡忘、无孟、无亡、无妄 楚简本卦名“亡忘”(见第 20 号简),帛本及帛书《昭力》均作“无孟”,阜本作“无亡”,今本作“无 妄”,③《释文》:“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 也。” 案:“亡”通“無”,“无”即奇字“無”。《説文·亾部》:“無,亡也。从亡無聲。无,奇字無。”“无” 乃秦漢間通行之俗字。“忘”、“孟”、“亡”均当读作“妄”。宋翔凤《周易考异》按曰:“妄当读为望。”《史 记·春申君传》作“毋望”,张守节《正义》曰:“犹不望而忽至也。”李富孙《易经异文释》案:“毋、无 古字通。《释文》云:‘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汉·谷永传》‘遭《无妄》之卦运’。 应劭曰:‘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此皆从史公谊,以妄为望也。(虞训妄 为亡,以京说为非。)”今按《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曰:“春申君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 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张守 节《正义》:“无望谓不望而忽至也。”司马祯《索隐》:“《周易》有《无妄》卦,其义殊也。”《传》及《正 义》皆未云朱英所谓“毋望”出自《周易》,而《索隐》直云“其义殊也”,故《春申君传》未必可据以解 经也。从经文自身来看,当以“妄”为本字,“妄”非“望”字之借。《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 妄。”是其证矣。孔颖达《正义》:“‘无妄’者,以刚为内主,动而能健,以此临下,物皆无敢诈伪虚妄。” 孔《疏》得其义。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异其读,与《春申君传》“毋望之福”诸词相应,不可从。 濮茅左说:“竹书作‘忘’有‘弃’、‘遗’之意,与《周易·序卦》‘有无妄物,然后可畜’句意正合。 阜阳汉简《周易》作‘亡’,作‘孟’、‘妄’疑皆为借字。”④此以“忘”、“亡”为本字,说误。《序卦》“有 无妄物,然后可畜”,“无妄”正为“无虚妄”之意。帛书《衷》云:“《无孟》之卦,有罪而死,无功而赏, 所以𤲷,故□。”由此,也看不出“孟”应当读作“忘”或“亡”。 三 大 (泰蓄、大蓄、大畜)与少 (小蓄、小畜) 楚简本卦名“大 ”(见第 22 号简),帛本作“泰蓄”,帛书《衷》作“大蓄”,今本作“大畜”,⑤《释 文》:“本又作蓄,勑六反,义与小畜同。” 案:“大”、“太”古本一字。《说文·水部》以“太”为“泰”字古文,段玉裁《注》:“凡言大而以为 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泰”、“大”同源,“泰”读 作“大”。今本“大壯(壮)”卦名,帛本作“泰壯”,帛书《系辞》作“大莊”,帛书《衷》作“大牀”或 ① 赵建伟云:“‘蛊’是淫乱的意思。”即从《左传》为训。误。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 司,2000 年,第 43 页。 ② 参见邓球柏诸氏说。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52 页。 ③ 本卦名,秦简、传本《归藏》均作“毋亡”。 ④ 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注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第 164 页。 ⑤ 本卦名,傳本《歸藏》作“大毒畜

“壯”。据此,亦知“泰”同“大”何琳仪说:“篁’为‘竺’之繁文,战国文字往往增‘土’旁为饰。”① “篁”通“畜”。《说文·田部》:“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为畜。”段玉裁《注》:“田畜谓力田之 蓄积也。许、段说文误,不可从。“畜”字亦见甲文,作、、每诸形,上所从为么,丝之省,不从 玄,下所从即“囿”(籀文:圈:甲文:围,甲3730。)字之初文,春秋战国时讹为田旁。参看姚孝遂、董 莲池说。“畜”之本义为“畜养”,引申之,有“蓄积”义。《小畜》彖辞“小畜,亨”,陆德明《释文》: “畜,积也,聚也。”《说文·部》:“蓄,积也。”“蓄”为“畜”之分别字。 帛本卦名“少蓺”(见第84行),帛书《衷》作“小蓄”,今本作“小畜”,《释文》:“本又作蓄,同 敕六反,积也,聚也,《卦》内皆同。郑许六反,养也。巽宫一世卦。” 案:“少”、“小”本一字之分化。“畜”亦作“蓄”,“蓄”为“畜”之分别字。说见上。“蓺”从孰声 读作“畜”。“少蓣”读作“小畜”。 《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管子·牧民》:“仓 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以“物畜”为义,衣食为小物,礼节为大道。《杂卦》:“《小畜》,寡 也。”似即阴爻之多少而言,本卦一柔而五刚也。《周易集解》李鼎祚《案》:“云雨者,阴之气也。今《小 畜》五阳而一阴,既微少,才作密云,故未能为雨。”“微少”与“寡”字意相应。本卦彖辞“小畜,亨” 王弼《注》:“不能畜大止健,刚志故行,是以亨。”孔颖达《正义》:“但小有所畜,唯畜九三而已 此 卦则巽在于上,乾在于下,巽是阴,柔性,又和顺,不能止畜在下之乾,唯能畜止九三,所畜狭小,故名 小畜。”孔氏以悔巽“所畜狭小”说“小畜”,王弼“不能畜大”殆即此意。《彖传》:“小畜,柔得位而上下 应之曰小畜。”王弼《注》:“谓六四也。成卦之义在此爻也。体无二阴以分其应,故上下应之也。既得其位 而上下应之,三不能陵,《小畜》之义。”此以六四柔爻为说,则“小”指居四位之柔爻,所谓“小畜”乃 以一柔(小也)畜养众阳(大也),而又畜止九三也。朱熹《周易本义》综合二说,云:“小,阴也。畜, 止之之义也。上巽下乾,以阴畜阳。又卦唯六四一阴,上下五阳皆为所畜,故为小畜。又以阴畜阳,能系 而不能固,亦为所畜者小之象。”其说“小”者有三义,一说以悔巽经卦:再说以六四一阴,以一阴畜众阳 也;三说以巽阴畜乾阳,能系不能固。简言之,“小畜”乃指悔卦巽相对于贞卦乾而言,巽为阴卦,其体在 柔爻,即六四是也。“大畜”则为悔卦艮相对于贞卦乾而言,艮为阳卦,其体在刚爻,即上九是也。依卦象 来看,《小畜》(三)、《大畜》()二卦命名之义并非是单一的 四键、乾 帛本卦名“键”(见第1行),今本作“乾”,《释文》:“竭然反,依字作乾下乙,乾从旦从,③从 音偃。《说卦》云:乾,健也。此八纯卦,象天。” 案:“键”读作“乾”,音通。或作如字读者,殆非。“乾”字,帛本及《易传》类帛书均作“键”。 Φ何琳仪校点:《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3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年,第3009页:董莲池:《说文解字考 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546页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少督”,传本《归藏》作“小毒畜”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天目”,传本《归藏》作“乾” ③黄焯《汇校》:“宋本、叶钞、朱钞乾下之乾作執,乙乾作乾,雅雨堂本《易释文》同。卢本皆作執,是也。阮元《周易释 校勘记》谓宋本乾并作執,盖依卢所据钱求赤影宋本为言也。又宋本每卦载卦体,与今本同,叶钞、朱钞皆不载。”陆德明 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页。 邓球柏云:“卦名以键列于六十四卦之首,盖以此卦为六十四卦之门户(即关键)。键,引申为门锁、关键、关闭、封锁

3 “壯”。据此,亦知“泰”同“大”。何琳仪说:“‘ ’为‘竺’之繁文,战国文字往往增‘土’旁为饰。”① “ ”通“畜”。《说文·田部》:“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为畜。’”段玉裁《注》:“田畜谓力田之 蓄积也。”许、段说文误,不可从。“畜”字亦见甲文,作 、 、 诸形,上所从为幺,丝之省,不从 玄,下所从即“囿”(籀文:𡈹;甲文: ,甲 3730。)字之初文,春秋战国时讹为田旁。参看姚孝遂、董 莲池说。②“畜”之本义为“畜养”,引申之,有“蓄积”义。《小畜》彖辞“小畜,亨”,陆德明《释文》: “畜,积也,聚也。”《说文·艸部》:“蓄,积也。”“蓄”为“畜”之分别字。 帛本卦名“少 ”(见第 84 行),帛书《衷》作“小蓄”,今本作“小畜”,③《释文》:“本又作蓄,同 敕六反,积也,聚也,《卦》内皆同。郑许六反,养也。巽宫一世卦。” 案:“少”、“小”本一字之分化。“畜”亦作“蓄”,“蓄”为“畜”之分别字。说见上。“ ”从孰声, 读作“畜”。“少 ”读作“小畜”。 《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管子·牧民》:“仓 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以“物畜”为义,衣食为小物,礼节为大道。《杂卦》:“《小畜》,寡 也。”似即阴爻之多少而言,本卦一柔而五刚也。《周易集解》李鼎祚《案》:“云雨者,阴之气也。今《小 畜》五阳而一阴,既微少,才作密云,故未能为雨。”“微少”与“寡”字意相应。本卦彖辞“小畜,亨”, 王弼《注》:“不能畜大止健,刚志故行,是以亨。”孔颖达《正义》:“但小有所畜,唯畜九三而已。……此 卦则巽在于上,乾在于下,巽是阴,柔性,又和顺,不能止畜在下之乾,唯能畜止九三,所畜狭小,故名 小畜。”孔氏以悔巽“所畜狭小”说“小畜”,王弼“不能畜大”殆即此意。《彖传》:“小畜,柔得位而上下 应之曰小畜。”王弼《注》:“谓六四也。成卦之义在此爻也。体无二阴以分其应,故上下应之也。既得其位 而上下应之,三不能陵,《小畜》之义。”此以六四柔爻为说,则“小”指居四位之柔爻,所谓“小畜”乃 以一柔(小也)畜养众阳(大也),而又畜止九三也。朱熹《周易本义》综合二说,云:“小,阴也。畜, 止之之义也。上巽下乾,以阴畜阳。又卦唯六四一阴,上下五阳皆为所畜,故为小畜。又以阴畜阳,能系 而不能固,亦为所畜者小之象。”其说“小”者有三义,一说以悔巽经卦;再说以六四一阴,以一阴畜众阳 也;三说以巽阴畜乾阳,能系不能固。简言之,“小畜”乃指悔卦巽相对于贞卦乾而言,巽为阴卦,其体在 柔爻,即六四是也。“大畜”则为悔卦艮相对于贞卦乾而言,艮为阳卦,其体在刚爻,即上九是也。依卦象 来看,《小畜》( )、《大畜》( )二卦命名之义并非是单一的。 四 键、乾 帛本卦名“键”(见第 1 行),今本作“乾”,④《释文》:“竭然反,依字作乾﹤倝﹥下乙,乾从旦㫃,⑤㫃 音偃。《说卦》云:乾,健也。此八纯卦,象天。” 案:“键”读作“乾”,音通。或作如字读者,⑥殆非。“乾”字,帛本及《易传》类帛书均作“键”。 ① 何琳仪校点:《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87 页。 ②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第 3009 页;董莲池:《说文解字考 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第 546 页。 ③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少督”,传本《归藏》作“小毒畜”。 ④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天目”,传本《归藏》作“乾”。 ⑤ 黄焯《汇校》:“宋本、叶钞、朱钞乾下之乾作倝,乙乾作乾,雅雨堂本《易释文》同。卢本皆作倝,是也。阮元《周易释 文校勘记》谓宋本乾并作倝,盖依卢所据钱求赤影宋本为言也。又宋本每卦载卦体,与今本同,叶钞、朱钞皆不载。”陆德明 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年,第 33 页。 ⑥ 邓球柏云:“卦名以键列于六十四卦之首,盖以此卦为六十四卦之门户(即关键)。键,引申为门锁、关键、关闭、封锁

《象传》:“天行健,地势坤。”③“行”犹“道”也,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天行健”,与《说卦》 云“乾,健也”相一致。孔颖达《正义》:“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 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集解》 李鼎祚《案》说相近。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卷一:“卦名实借为健。”“健”,刚健也,正为命卦之意。《说 文·乙部》:“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軼声。乾,籀文乾。”王国维《史籀篇疏证》:“今案,朝、 飘皆从之异文。……飘又*之讹变,篆文之執则拳之讹变也。……朝,古从字。许云:“戟,日始出,光執 也。从旦苁声。’盖不免从讹字立说矣。”徐中舒说“執即乾之本字”,又说为“旗杆之杆”。王、徐说均 误。其实,“執”字从从从早,“飘”为“軾”之繁化,國“執、凯”并非“从”字之异文。闻一多说:“卦 名之乾,本当为斡(并从朝声)。斡者转之类名,故星中北斗亦可曰斡。 《说文》乾之籀文作彯,从昍 盖与晶同,晶古星字。疑乾即北斗星名之专字。”◎此乃臆说,亦误。《说文》“乾”字段玉裁《注》:“此乾 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 为溼,故乾与溼相对。”“乾”之本義為“上出”,引申之,有“健”義,有“乾(与溼对)”义。总之, 卦名“乾”,其义当为“促 五豐、酆、豐 帛本卦名“豐(丰)”(见第41行),今本同,帛书《衷》作“酆”,汉石经作“豐”,《释文》:“芳 忠反,《字林》匹忠反,依字作豐,今并三直画,犹是变体。若曲下作豆,禮字耳,非也。世人乱之久矣 《彖》及《序卦》皆云:大也。案:豐是腆厚光大之义。郑云:豐之言供,充满意也。坎宫五世卦。” 案:《说文》分别“禮、豐”为二字。《示部》:“禮,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豐 部》:“豐,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禮同。”王国维在《说禮》一文中指出:“此诸字皆象二玉在 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故《说文》曰:“豐,行禮之器。’其说古矣。惟许君不知丰字即珏字,故但以‘从 豆象形’解之,实则豐从珏在凵中。从豆乃会意字,而非象形字也。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由若豐。” 囚禁等义:假借为建立、刚健、强健等义。……卦名以‘键’且居于群卦之首,斯盖文王被关押时益卦演德卦辞时渴望打开 铁锁冲破牢笼的心境的写照。”邓又云:“键,疑一本作‘攏’。‘攏’即‘建’字。……乾,可能是‘攏’字的省写。……乾 本义为草木初生时上出掀开泥土得见天光之状:…改‘键’为‘乾',体现了改编者意欲冲破阻力、压力、封锁、迫害,渴 生命,渴望生存,渴望成才,渴望向上的心境。”案:此乃臆说。今不辨。邓球桕:《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广雅》卷二上《释诂》:“乾,健也。”王念孙《疏证》:“乾健同声,坤顺同声。‘天行健,地势坤’,健,即乾也:坤,即 順也。互文见义耳。”此言天之道刚健因而名之曰乾,地之势柔顺因而谓之曰坤 ③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乾行也、天行也、天行健”条:“引之谨案:《尔雅》:‘行,道也。’‘天行’谓‘天道’也。《晋 语》‘岁在大梁,将集天行。韦昭《注》曰:‘集,成也:行,道也。言公将成天道也。’是古人谓‘天道’为‘天行’也。 天行健,地势坤’,相对为文,言天之为道也健,地之为势也顺耳。……若解为运行之‘行’,则与地势之‘势’文不相当 矣。《蛊·彖传》:‘终则有始,天行也。’《剥·彖传》:‘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复·彖传》:‘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 行也。’皆谓天道。《临·彖传》:‘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与此同义。《同人·彖传》:‘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亦谓乾道。《乾·彖传》‘乾道变化’,与此同义。《困·象传》:‘动悔有悔,吉行也。’《丰·象传》:“遇其夷主,吉行也。’ 谓吉道也。《同人·象传》:‘同人于宗,吝道也。’文义正相佀也。王弼说‘乾行’曰‘乾之所行’,虞翻说《蛊》之‘天行 《丰》之‘吉行’曰‘震为行’,孔颖达说《剥》、《复》之‘天行’曰‘天之所行’,说《困》之‘吉行’曰‘知悔而征,行 必获吉’,胥失之矣。”今按,王引之说是也。上博楚简《恒先》篇上下文有“天道既载”、“明明天行”二句,可知“行”即 ③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第36页 徐说,转见古文字诂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六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46页 ③参看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67-968页 ③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48页 本卦名,秦简、传本《归藏》均作“豐(丰)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1页

4 《象传》:“天行健,地势坤。”①“行”犹“道”也,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说。②“天行健”,与《说卦》 云“乾,健也”相一致。孔颖达《正义》:“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 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集解》 李鼎祚《案》说相近。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卷一:“卦名实借为健。”“健”,刚健也,正为命卦之意。《说 文·乙部》:“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𠄊,籀文乾。”王国维《史籀篇疏证》:“今案,倝、 𠐱皆㫃之异文。……𠐱又 之讹变,篆文之倝则 之讹变也。……倝,古㫃字。许云:‘倝,日始出,光倝 也。从旦㫃声。’盖不免从讹字立说矣。”③徐中舒说“倝即乾之本字”,又说为“旗杆之杆”。④王、徐说均 误。其实,“倝”字从㫃从早,“𠐱”为“倝”之繁化,⑤“倝、𠐱”并非“㫃”字之异文。闻一多说:“卦 名之乾,本当为斡(并从倝声)。斡者转之类名,故星中北斗亦可曰斡。……《说文》乾之籀文作𠄊,从昍, 盖与晶同,晶古星字。疑乾即北斗星名之专字。”⑥此乃臆说,亦误。《说文》“乾”字段玉裁《注》:“此乾 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 为溼,故乾与溼相对。”“乾”之本義為“上出”,引申之,有“健”義,有“乾(与溼对)”义。总之, 卦名“乾”,其义当为“健”。 五 豐、酆、豊 帛本卦名“豐(丰)”(见第 41 行),今本同,帛书《衷》作“酆”,汉石经作“豊”,⑦《释文》:“芳 忠反,《字林》匹忠反,依字作豐,今并三直画,犹是变体。若曲下作豆,禮字耳,非也。世人乱之久矣。 《彖》及《序卦》皆云:大也。案:豐是腆厚光大之义。郑云:豐之言倎,充满意也。坎宫五世卦。” 案:《说文》分别“禮、豊”为二字。《示部》:“禮,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豊 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禮同。”王国维在《说禮》一文中指出:“此诸字皆象二玉在 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故《说文》曰:‘𧯽,行禮之器。’其说古矣。惟许君不知 字即珏字,故但以‘从 豆象形’解之,实则𧯽从珏在凵中。从豆乃会意字,而非象形字也。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 若𧯽。”⑧姚 囚禁等义;假借为建立、刚健、强健等义。……卦名以‘键’且居于群卦之首,斯盖文王被关押时益卦演德卦辞时渴望打开 铁锁冲破牢笼的心境的写照。”邓又云:“键,疑一本作‘㨴’。‘㨴’即‘建’字。……乾,可能是‘㨴’字的省写。……乾, 本义为草木初生时上出掀开泥土得见天光之状;……改‘键’为‘乾’,体现了改编者意欲冲破阻力、压力、封锁、迫害,渴 望生命,渴望生存,渴望成才,渴望向上的心境。”案:此乃臆说。今不辨。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69 页。 ① 《广雅》卷二上《释诂》:“乾,健也。”王念孙《疏证》:“乾健同声,坤顺同声。‘天行健,地势坤’,健,即乾也;坤,即 順也。互文见义耳。”此言天之道刚健因而名之曰乾,地之势柔顺因而谓之曰坤。 ②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乾行也、天行也、天行健”条:“引之谨案:《尔雅》:‘行,道也。’‘天行’谓‘天道’也。《晋 语》‘岁在大梁,将集天行。’韦昭《注》曰:‘集,成也;行,道也。言公将成天道也。’是古人谓‘天道’为‘天行’也。 ‘天行健,地势坤’,相对为文,言天之为道也健,地之为势也顺耳。……若解为运行之‘行’,则与地势之‘势’文不相当 矣。《蛊·彖传》:‘终则有始,天行也。’《剥·彖传》:‘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复·彖传》:‘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 行也。’皆谓天道。《临·彖传》:‘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与此同义。《同人·彖传》:‘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亦谓乾道。《乾·彖传》‘乾道变化’,与此同义。《困·象传》:‘动悔有悔,吉行也。’《丰·象传》:‘遇其夷主,吉行也。’皆 谓吉道也。《同人·象传》:‘同人于宗,吝道也。’文义正相佀也。王弼说‘乾行’曰‘乾之所行’,虞翻说《蛊》之‘天行’、 《丰》之‘吉行’曰‘震为行’,孔颖达说《剥》、《复》之‘天行’曰‘天之所行’,说《困》之‘吉行’曰‘知悔而征,行 必获吉’,胥失之矣。”今按,王引之说是也。上博楚简《恒先》篇上下文有“天道既载”、“明明天行”二句,可知“行”即 “道”也。 ③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据商务印书馆 1940 年版影印),第 36 页。 ④ 徐说,转见古文字诂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六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446 页。 ⑤ 参看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967-968 页。 ⑥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 年,第 48 页。 ⑦ 本卦名,秦简、传本《归藏》均作“豐(丰)”。 ⑧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91 页

孝遂《按》:“契文‘豐’字实从‘克’、从‘珏’,不从‘豆'。篆文从豆,乃形体之讹变。……‘豐’当为 祭品…‘豐’当与乐有关。”据王、姚说,许慎以“豐”为象形字,说误。“禮”实为“豐”之分别字 豐”字上部,从珏在凵中,其下从壹。“壹”,郭沫若《卜辞通纂》等认为:“乃‘鼓’之初文也,象形。 ③《说文·壺部》则云:“陈乐立而上见也。”许说有误。总之,“豐”乃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禮”字 所谓“所以示神致福”之意即包含于其中。本卦,汉石经作“豐”,诚如陆氏所言,乃“豐”之讹混字。“酆” 读作“豐(丰)”。“丰”,大也。陆德明、郑玄训与《彖》、《序卦》二传通。孔颖达《正义》:“《彖》及《序 卦》皆以‘大’训‘丰’也,然则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正得其义。 六川、、巛、坤 帛本卦名“川”(见第44行),帛书《系辞》、《衷》、《缪和》同,汉石经作“”,今本作“坤”,《释 文》:“本又作巛。巛,今字也,同困魂反。《说卦》云:顺也。八纯卦,象地。” 案:廖名春说:“帛书和汉碑中的‘川',作为卦名,实质都是‘巛'的别写”:“‘川’并非≡≡之正名 当是‘巛’之别写”:“‘川’(实质是巛)是最基本的‘顺’,坤卦本为巛卦,‘巛’就是顺”;“李富孙认为 ‘古坤作≡,此即转横画为巛耳’。从出土简书来看,是完全可能的”。③郑玉姗说:“‘坤’、“川’之所以成 为异体字,极可能如以上所分析,是坤卦卦画在传抄中讹写如‘巛’形的结果。”二氏说马衡已先发之。 马云:“(汉石经)‘坤以藏之’,‘坤’作‘屾’。……汉碑中凡乾坤字皆作‘’无作‘坤’者。是汉魏间通 行之字矣。其字象卦形之三偶,非借川字为之也(川字之首笔皆左挑,无作右旋者)。”今按,马氏等说误。 川”读作“坤”。“”即“川”字之隶写。无论作“《巛”还是作“L”,均非象卦形之三偶。西汉,卦名 “坤”借“川”字为之,隶变作“叫”等形。“叫”与“川”形体有别,至汉魏间通行,乃为彼时命卦之专 传世汉籍有以“巛”为“坤”者。《大戴礼记·保傅篇》:“《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 《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巛”,《新书》作“坤”。《后汉书·舆服志》:“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扬雄《太玄·难》:“大车川川。”司马光 《集注》:“宋陆王本‘川川’作‘巛巛’。”王引之《经义述闻》曰:“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 用川字。……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巛”即“川”字,王氏言之颇详,可以采信。宋翔凤《周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788页 ②参见古文字诂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8-79页 董莲池曰:“‘壹’即‘鼓’的象形字,甲骨文作……等(《甲骨文编》二一八 九页),上像鼓之饰,中像鼓面,下 像承鼓之架。许释形义均误。”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90页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家”,传本《归藏》作“與”。 ③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31、32页 郑玉姗:《出土与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经文考释》,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2月,第75页。 ③马衡:《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古史辨》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2页。 《经义述闻》卷一“巛”条:“《坤·释文》:‘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毛居正《六经正误》曰:‘巛《字三画作六段 象小成《坤》卦。巛,古坤字。陆氏以为今字,误矣。郑樵《六书略》曰:‘坤卦之≡≡,必纵写而后成巛字。’引之谨案,《说 攵》:‘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是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考《汉孔穌碑》、《尧 庙碑》、《史晨奏铭》、《魏孔羡碑》之乾坤,《衡方碑》之剥坤,《郁阁颂》之坤兑,字或作圠,或作饥,或作儿,皆隶书川字。 是其借川为坤,显然明白。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故《说文》‘坤’字下无重文作巛者。《玉篇》‘坤’下亦无巛字, 而于《川部》‘巛’字下注曰:‘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以为坤耳。《家语·执辔篇》‘此乾巛之美也’ 王肃《注》曰:‘巛,古坤字。’亦谓古字假借,如《小雅·鹿鸣》郑《笺 视,古示字。’谓古借为示字也。《乐记》郑 《注》曰:‘古以能为三台字。’谓古借为三台字也,岂谓告示之示必当作视?三台之台必当作能邪?《广韵》二十二《魂》 坤’下列巛,《注》曰:‘古文。’(《古文四声》二十四《魂》‘坤’下列巛,曰:‘古文。又列巛,曰:‘王存乂《切韵》。’) 始误以假借之字为本字,而《集韵》、《类篇》并沿其误矣。《坤》得借用川字者,古坤、川之声,并与顺相近。《说卦传》:‘乾 健也:坤,順也。’乾与健声近,坤与顺声近。《乾·象传》:‘天行健。’健即是乾。《坤·象传》ε‘地势坤。’坤即是顺。(王

5 孝遂《按》:“契文‘豊’字实从‘壴’、从‘𤤴’,不从‘豆’。篆文从豆,乃形体之讹变。……‘豊’当为 祭品……‘豊’当与乐有关。”①据王、姚说,许慎以“豊”为象形字,说误。“禮”实为“豊”之分别字。 “豊”字上部,从珏在凵中,其下从壴。“壴”,郭沫若《卜辞通纂》等认为:“乃‘鼓’之初文也,象形。” ②《说文·壴部》则云:“陈乐立而上见也。”许说有误。③总之,“豊”乃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禮”字 所谓“所以示神致福”之意即包含于其中。本卦,汉石经作“豊”,诚如陆氏所言,乃“豐”之讹混字。“酆” 读作“豐(丰)”。“丰”,大也。陆德明、郑玄训与《彖》、《序卦》二传通。孔颖达《正义》:“《彖》及《序 卦》皆以‘大’训‘丰’也,然则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正得其义。 六 川、 、巛、坤 帛本卦名“川”(见第 44 行),帛书《系辞》、《衷》、《缪和》同,汉石经作“ ”,今本作“坤”,④《释 文》:“本又作巛。巛,今字也,同困魂反。《说卦》云:顺也。八纯卦,象地。” 案:廖名春说:“帛书和汉碑中的‘川’,作为卦名,实质都是‘巛’的别写”;“‘川’并非 之正名, 当是‘巛’之别写”;“‘川’(实质是巛)是最基本的‘顺’,坤卦本为巛卦,‘巛’就是顺”;“李富孙认为 ‘古坤作 ,此即转横画为巛耳’。从出土简书来看,是完全可能的”。⑤郑玉姗说:“‘坤’、‘川’之所以成 为异体字,极可能如以上所分析,是坤卦卦画在传抄中讹写如‘巛’形的结果。”⑥二氏说马衡已先发之。 马云:“(汉石经)‘坤以藏之’,‘坤’作‘ ’。……汉碑中凡乾坤字皆作‘ ’无作‘坤’者。是汉魏间通 行之字矣。其字象卦形之三偶,非借川字为之也(川字之首笔皆左挑,无作右旋者)。”⑦今按,马氏等说误。 “川”读作“坤”。“ ”即“川”字之隶写。无论作“巛”还是作“ ”,均非象卦形之三偶。西汉,卦名 “坤”借“川”字为之,隶变作“ ”等形。“ ”与“川”形体有别,至汉魏间通行,乃为彼时命卦之专 形。 传世汉籍有以“巛”为“坤”者。《大戴礼记·保傅篇》:“《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 《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巛”,《新书》作“坤”。《后汉书·舆服志》:“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扬雄《太玄·难》:“大车川川。”司马光 《集注》:“宋陆王本‘川川’作‘巛巛’。”王引之《经义述闻》曰:“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 用川字。……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⑧“巛”即“川”字,王氏言之颇详,可以采信。宋翔凤《周 ①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第 2788 页。 ② 参见古文字诂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78-79 页。 ③ 董莲池曰:“‘壴’即‘鼓’的象形字,甲骨文作……等(《甲骨文编》二一八——二一九页),上像鼓之饰,中像鼓面,下 像承鼓之架。许释形义均误。”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第 190 页。 ④ 本卦名,秦简《归藏》作“ ”,传本《归藏》作“𠔧”。 ⑤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 年,第 31、32 页。 ⑥ 郑玉姗:《出土与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经文考释》,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 2 月,第 75 页。 ⑦ 马衡:《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古史辨》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影印,第 72 页。 ⑧ 《经义述闻》卷一“巛”条:“《坤·释文》:‘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毛居正《六经正误》曰:‘巛字三画作六段, 象小成《坤》卦。巛,古坤字。陆氏以为今字,误矣。郑樵《六书略》曰:‘坤卦之 ,必纵写而后成巛字。’引之谨案,《说 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是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考《汉孔龢碑》、《尧 庙碑》、《史晨奏铭》、《魏孔羡碑》之乾坤,《衡方碑》之剥坤,《郙阁颂》之坤兑,字或作 ,或作 ,或作 ,皆隶书川字。 是其借川为坤,显然明白。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故《说文》‘坤’字下无重文作巛者。《玉篇》‘坤’下亦无巛字, 而于《川部》‘巛’字下注曰:‘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以为坤耳。《家语·执辔篇》‘此乾巛之美也’, 王肃《注》曰:‘巛,古坤字。’亦谓古字假借,如《小雅·鹿鸣》郑《笺》曰:‘视,古示字。’谓古借为示字也。《乐记》郑 《注》曰:‘古以能为三台字。’谓古借为三台字也,岂谓告示之示必当作视?三台之台必当作能邪?《广韵》二十二《魂》 ‘坤’下列巛,《注》曰:‘古文。’(《古文四声》二十四《魂》‘坤’下列巛,曰:‘古文。’又列巛,曰:‘王存乂《切韵》。’) 始误以假借之字为本字,而《集韵》、《类篇》并沿其误矣。《坤》得借用川字者,古坤、川之声,并与顺相近。《说卦传》:‘乾, 健也;坤,順也。’乾与健声近,坤与顺声近。《乾·象传》:‘天行健。’健即是乾。《坤·象传》:‘地势坤。’坤即是顺。(王

易考异》与王说近。俞樾《群经平议·经一》说亦相仿,然直疑此“川当读为顺”,并以为卦名本字,则不 及王氏之通达也。李富孙《易经异文释》案:“巛字,《说文》不录,《隶释·华山廑碑》云‘乾巛定位’如 此作(《三公山碑》、《韩勅后碑》同),则为隶体。《大戴记·保傅》坤字作巛。……《广雅》亦有巛字,此 皆从隶体。《乾凿度》以八卦之画为古文天、地、风、山、坎、火、雷、泽字,是古坤作玉,此即转横画而 为巛耳。”此谓“巛”由“三”转横而来,即“坤”之隶体。孔广森曰:“汉隶书写‘坤’皆为‘巛',象坤 卦三画中断。”李、孔二氏说非。批评意见,参看上引王引之说及《说文·土部》“坤”字段玉裁《注》 汉熹平石经阴爻画与今本无异,帛本作“』”形,楚简本、阜本作“八”形,均为“曲勾”之状。坤经卦 卦画与卦名“川”字絕不相类,其别卦则更无由相近矣。其实,考察六十四卦卦画与卦名,二者之间均无 形体上的联系:卦名根本不以卦画形状为本源。据此,可知王引之说无误。 七箅、巽、奡 帛本卦名“箅”(据爻辞补,见第82行),汉石经、今本作巽,《释文》:“孙问反,入也。《广雅》云 顺也。八纯卦,象风,象木。” 案:《说文·竹部》:“笄,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此释,殆不合命卦之意 “箅”当读作“巽”,二字均为心纽,元文旁转,故可相通。《说文·丌部》:“奡,巽也。从丌从顛。此《易》 脾卦‘为长女,为风’者。”段玉裁《注》:“今《周易》哭卦作。许于與下云:具也。不云卦名,谓卿为 易卦名之字。盖二字皆训具也,其义同,其音同。伏羲、文王作奡,孔子则作巽、巽,而小篆乃作與矣。 脾为卦名,巽为卦德。孔子《彖传》但言健顺、动止、與陷、丽说,皆卦德也。”又《说文》同部:“巽, 具也 舞,古文。巽,篆文巽。”段玉裁《注》:“孔子说《易》曰:‘巽,入也。’巽乃之假借字 恿,顺也。顺故善入。许云具也者,哭之本义也。哭,今作巽。”许氏将奡、哭分为同部之二字,以前一字 为《易》卦名,后一字曰“具也”,盖孟氏《易》卦名作“卿”故也。段氏所谓“伏羲、文王作奡”,盖揣 测之辞,并无实据。今本作“巽”,即“與”字。汉石经已作“巽”,可知通行本以此字形名卦不会晚于汉 末。《说卦》、《序卦》云巽入,则借“”字为之。《说文·心部》:“憊,顺也。从心孙声。《唐书》曰:‘五 品不。’”由“憊”而有“善入”之义。段说是。《杂卦》:“兑见,巽伏也。”“伏”即“入”义。不过,卦 名之本字未必作“懋”也。八纯卦之名以象征义为大体,其起源既早,届于周初,则其衍义十分丰富,此 可以推知矣。东汉时,卦名或作“箅”,或作“巽”,二字音义俱同,其实即为一字。许氏以“箅”字专属 卦名,强生分别,盖有所私淑焉。清人多推崇许字,以为高古一一参看马宗霍《引易考》,③亦未必然也。“”, 巽也。“巽”,具也。《说文·廾部》:“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会以双手拱贝之意。孔 颖达《正义》:“巽者,卑顺之名。……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 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是坤与顺声相近也。《大雅·云汉篇》‘涤涤山川',与焚熏闻遜为韵。《说文》顺训驯、訓、、 等字,皆从川声,是川与顺声亦相近也。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川字篆文作巛,故隶亦作巛。浅学不知,乃 谓其象《坤》卦之画,且谓当六段书之。夫坤以外尚有七正卦,卦皆有画,岂尝象之以为震、巽、离、坎等字乎?甚矣,其 凿也!卢氏绍弓《周易音义考证》谓巛六画中不连,连者是川字,殆为曲说所惑。” ③参看黄怀信主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上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5页 ③邓球柏说“笄”为“筮卦用的筹策,即计算的工具”。又说:“笄,通行本作‘巽’,盖以巽为算具也。”案:邓释本卦名之 义,即从《说文》“笄”字说。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0、401页 ③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经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3年,第54-55页

6 易考异》与王说近。俞樾《群经平议·经一》说亦相仿,然直疑此“川当读为顺”,并以为卦名本字,则不 及王氏之通达也。李富孙《易经异文释》案:“巛字,《说文》不录,《隶释·华山庿碑》云‘乾巛定位’如 此作(《三公山碑》、《韩勑后碑》同),则为隶体。《大戴记·保傅》坤字作巛。……《广雅》亦有巛字,此 皆从隶体。《乾凿度》以八卦之画为古文天、地、风、山、坎、火、雷、泽字,是古坤作☷,此即转横画而 为巛耳。”此谓“巛”由“☷”转横而来,即“坤”之隶体。孔广森曰:“汉隶书写‘坤’皆为‘巛’,象坤 卦三画中断。”①李、孔二氏说非。批评意见,参看上引王引之说及《说文·土部》“坤”字段玉裁《注》。 汉熹平石经阴爻画与今本无异,帛本作“ ”形,楚简本、阜本作“ ”形,均为“曲勾”之状。坤经卦 卦画与卦名“川”字絶不相类,其别卦则更无由相近矣。其实,考察六十四卦卦画与卦名,二者之间均无 形体上的联系:卦名根本不以卦画形状为本源。据此,可知王引之说无误。 七 筭、巽、顨 帛本卦名“筭”(据爻辞补,见第 82 行),汉石经、今本作巽,《释文》:“孙问反,入也。《广雅》云: 顺也。八纯卦,象风,象木。” 案:《说文·竹部》:“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此释,殆不合命卦之意。 ②“筭”当读作“巽”,二字均为心纽,元文旁转,故可相通。《说文·丌部》:“顨,巽也。从丌从𩔊。此《易》 顨卦‘为长女,为风’者。”段玉裁《注》:“今《周易》巺卦作巺。许于巺下云:具也。不云卦名,谓顨为 易卦名之字。盖二字皆训具也,其义同,其音同。伏羲、文王作顨,孔子则作𢁌、𢁅,而小篆乃作巺矣。 顨为卦名,巺为卦德。孔子《彖传》但言健顺、动止、巺陷、丽说,皆卦德也。”又《说文》同部:“巺, 具也。……𢁅,古文巺。巽,篆文巺。”段玉裁《注》:“孔子说《易》曰:‘巺,入也。’巺乃愻之假借字。 愻,顺也。顺故善入。许云具也者,巺之本义也。巺,今作巽。”许氏将顨、巺分为同部之二字,以前一字 为《易》卦名,后一字曰“具也”,盖孟氏《易》卦名作“顨”故也。段氏所谓“伏羲、文王作顨”,盖揣 测之辞,并无实据。今本作“巽”,即“巺”字。汉石经已作“巽”,可知通行本以此字形名卦不会晚于汉 末。《说卦》、《序卦》云巽入,则借“愻”字为之。《说文·心部》:“愻,顺也。从心孙声。《唐书》曰:‘五 品不愻。’”由“愻”而有“善入”之义。段说是。《杂卦》:“兑见,巽伏也。”“伏”即“入”义。不过,卦 名之本字未必作“愻”也。八纯卦之名以象征义为大体,其起源既早,届于周初,则其衍义十分丰富,此 可以推知矣。东汉时,卦名或作“顨”,或作“巽”,二字音义俱同,其实即为一字。许氏以“顨”字专属 卦名,强生分别,盖有所私淑焉。清人多推崇许字,以为高古——参看马宗霍《引易考》,③亦未必然也。“顨”, 巽也。“巽”,具也。《说文·廾部》:“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会以双手拱贝之意。孔 颖达《正义》:“巽者,卑顺之名。……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 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是坤与顺声相近也。《大雅·云汉篇》‘涤涤山川’,与焚熏闻遯为韵。《说文》顺训驯、紃、䡅、 巡等字,皆从川声,是川与顺声亦相近也。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川字篆文作巛,故隶亦作𡿦。浅学不知,乃 谓其象《坤》卦之画,且谓当六段书之。夫坤以外尚有七正卦,卦皆有画,岂尝象之以为震、巽、离、坎等字乎?甚矣,其 凿也!卢氏绍弓《周易音义考证》谓𡿦六画中不连,连者是川字,殆为曲说所惑。” ① 参看黄怀信主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上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年,第 395 页。 ② 邓球柏说“筭”为“筮卦用的筹策,即计算的工具”。又说:“筭,通行本作‘巽’,盖以巽为算具也。”案:邓释本卦名之 义,即从《说文》“筭”字说。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400、401 页。 ③ 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经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3 年,第 54-55 页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