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九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实习九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山地区为例 主讲人:刘志宏 林内学地球科学学院
实习九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以清凉山地区为例 主讲人:刘志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实习目的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的产状、性质 及其形成时代; 掌握求断距的方法; 3.掌握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实习目的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的产状、性质 及其形成时代; 2.掌握求断距的方法; 3.掌握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实习内容 地形地貌特征 地层的接触关系 、构造特征 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五、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实习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构造特征 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五、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地形地貌特征 新地层分布于地形较高的部位,图幅的中部出现呈北东向 分布的“山峰串”。 清凉山地ⅸ地质图 比例尺120000 附图9 971,4 E,古新土 上叠石加若 F二鲁鸵實者 C,1上石囊恐石 凉山 [C]中石科系 F石妙氧岩
一、地形地貌特征 新地层分布于地形较高的部位,图幅的中部出现呈北东向 分布的“山峰串”。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1.老第三系与其下伏P2、P1、C3、C2、C1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用作图法确定不整合面的产状(N45E,8SE) 清凉山地区地质图 比侧尺112000 附图9 49714 古新媛壮土 上叠辘石加岩 s67 C,上石囊蠛砂谷 中石到缓曝系 F石妙氧器 P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1.老第三系与其下伏P2、 P1、C3、C2、C1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用作图法确定不整合面的产状(N45E,8SE)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清凉山地区地质图 比例尺:1:2000 971.4 Er P Pt C3 923 Pa E 三、构造特征 1、清凉山向斜:2清凉山东背斜;3、清凉山断层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三、构造特征 1、清凉山向斜;2、清凉山东背斜;3、清凉山断层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凉山地区地质图 上例尺:1:2000 断层面产状: N44W,/74NE 断层的形成时代 2 PI 老第三纪之后; D 断层性质 正断层。因为 上盘(NE盘) P F 保留较新地层; (2)上升盘向斜核 部同时代地层出 露宽度变窄。 C 断层的描述: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的类型)、位置、延伸方向、长 度、通过的主要地点;断层面的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 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特征;两盘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 它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形成时代及力茡成因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断层面产状: N44W,74NE; 断层的形成时代: 老第三纪之后; 断层性质: 正断层。因为: (1)上盘(NE盘) 保留较新地层; (2)上升盘向斜核 部同时代地层出 露宽度变窄。 断层的描述: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的类型)、位置、延伸方向、长 度、通过的主要地点;断层面的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 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特征;两盘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 它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刘志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若断层两盘的产状稳定,在垂直于岩层走向 的剖面上可以求出铅直断距、水平断距和地层断距 1、铅直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同一层面间的铅直 距离(hg)。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的任意一盘作某一高程的走向线,把它延伸到另 盘与相同层面出露线相交,此交点的标高与走向线之间的标高差,即为地 层的铅直断距。 铅直断距100米:500 图56垂直地层走向剖面 图57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若断层两盘的产状稳定,在垂直于岩层走向 的剖面上可以求出铅直断距、水平断距和地层断距。 1、铅直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同一层面间的铅直 距离(hg)。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的任意一盘作某一高程的走向线,把它延伸到另 一盘与相同层面出露线相交,此交点的标高与走向线之间的标高差,即为地 层的铅直断距。 铅直断距100米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刘志宏 2、水平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过断层两盘同一层面上等高的 两点所作走向线之间的距离(hf)。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两盘分别画同一层面相同高程的走向线,两走向 线之间的距离为水平断距。 下图所示,断层线两盘泥盆系地层顶面两条700米高程走向线之间的垂直 距离为1厘米,该图比例尺为1:50000所以水平断距为500米。 E 600 D 4:5000 图56垂直地层走向剖面 图57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2、水平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过断层两盘同一层面上等高的 两点所作走向线之间的距离(hf)。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两盘分别画同一层面相同高程的走向线,两走向 线之间的距离为水平断距。 下图所示,断层线两盘泥盆系地层顶面两条700米高程走向线之间的垂直 距离为1厘米,该图比例尺为1:50000,所以水平断距为500米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八 编制节理等密图.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七 褶皱几何要素赤平投影.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六 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五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产状、厚度及埋深.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四 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质图.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三 面、线产状要素的正投影解析.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二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2/0).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一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1/2).pdf
-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讲 外动力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讲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ppt
-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讲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ppt
-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地理学进展》讲义.ppt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6章 热带大气动力学.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5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4章 地转适应过程.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3章 大气中的波动(2/2).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3章 大气中的波动(1/2).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2章 大气能量学.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章 大气边界层.pdf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动力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动力气象学思考题与习题集(大气科学专业适用).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十 断层几何要素赤平投影.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十一 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构造图).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十二 平衡剖面图的编制方法.pdf
- 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十三 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000.pdf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地球的主要特征.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矿物.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地质年代.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风化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河流的地质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三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doc
-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五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