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毛泽东_矛盾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9
文件大小:7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毛泽东_矛盾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矛盾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 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 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 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 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 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 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 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 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两种字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 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 (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 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 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 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 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 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 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 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 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 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 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 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 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 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 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 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

矛盾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 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 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 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 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 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 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 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 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 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 (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 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 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 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 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 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 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 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 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 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 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 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 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 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 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 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

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 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 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 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难物避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车物的内部、从一事物 的运动,而每 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 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 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 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远 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 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 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 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 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 在地理和 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 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 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 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 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 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 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 后者则在几千年 几百年 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 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主要地是 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 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准动了社会的前讲,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 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 唯物 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 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 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 各国内部的变化 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 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 一胜一败,所以胜败 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 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 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 当我们洁算了科 机会主义的时候 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 中国革 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 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 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米, 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 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 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 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 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 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 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 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 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 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 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 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 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 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 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 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 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 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 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 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 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 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 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 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 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 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 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 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 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 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 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 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 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 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 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 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 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字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 带著自发的 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花 史条件 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 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 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 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 在人类 人识史 个空前的 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 来,就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字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无 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 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矛盾的普骗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 了唯物辩证法的字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 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 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 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 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 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 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 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 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 我们或先来分 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 最后仍归到矛 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 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 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 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 么电物是不句含矛盾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 础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 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 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 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 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 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 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 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 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 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 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 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 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 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 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 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 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 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 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 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 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 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 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 那末,物质的更高的云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试更加句含著不盾 生命首先就在于: 生物在每一间是它白白 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 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 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 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 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 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 一连续系列之中,是在 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 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 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 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 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 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其有自 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 派的 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 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 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 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 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 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 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 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 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 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 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 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 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 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 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 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 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 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 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 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

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 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 等级中 由口右 差月 并无不居 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他们 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 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 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 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 由社会 向 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湖 这是 盾的差别性 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 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讨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 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 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 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 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 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一商品交换。这一 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 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 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 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 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 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颗,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 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 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 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

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 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 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 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 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 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 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 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 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 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 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 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 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 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 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 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 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 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 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 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 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 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 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

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 风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句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无盾,试 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电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 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 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 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 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白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 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 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 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 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 和化合 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 军事学中的攻 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 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 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 物云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别虫物。无从风分科学研究的 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 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 讲一先地讲行摄括工作,认识诸种车物的同的本岳 当孩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 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 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 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其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 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 语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讨程: 一个是由持特殊到一骰, 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人举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亚格地按照科学的 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 识提高 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 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 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 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 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 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横汉, 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 他们把一般直理看成是任空出即的 东西, 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 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一由特 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坛动形式的特殊的不盾性及其所趣定的本丽 而且要研究每 ~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 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 质。 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 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 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 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 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 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 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 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 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 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 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 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 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 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 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 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 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 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 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 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 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 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 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 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 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 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 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 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 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 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 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 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 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 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 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 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苹命的 方法去解决 殖民地和帝国主文。 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 在社 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 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 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 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 日不同的 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这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 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利 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干篇 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 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 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 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讨程中,包含萝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立阶级 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 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有人民大众和封建 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 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 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 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 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 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 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 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 指 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 总是空洞无物的八 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 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 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 只了解中国一方、 不了 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 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 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 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 只了解苹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苹命的公开工作 一句话,不 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 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 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 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徽说过:“兼听则明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 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 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 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 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 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 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 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 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 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 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 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 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 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 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 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 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 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 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 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 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 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 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 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 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 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 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 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 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 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 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 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 就往往碰打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湖家庄,两次都因桔况不明。方法不对,打 败仗。后来改变方法 从调杏形入毛 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 启家 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 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 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 的一切方面 、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 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 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 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见 仅仅站有 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 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 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 具有内部规律的, 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 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 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 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 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耳 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 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 定或形向的许多大小、矛岳中。有此是激化了有些昆暂时地或局部地决了.或 者缓和 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 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 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这两个根本无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 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 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 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 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 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和收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 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 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 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苹命的大发动 ,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 由民主革命转变 命的可能性 等等 所有这些 都是在资 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主 建的民主苹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 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

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 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 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 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 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 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 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 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 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 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 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 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 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 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 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 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 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 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 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 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 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这两个根本矛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 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 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 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 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 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 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 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 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 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 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 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

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 战争 ,土地苹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 间经过了几个发用 阶段 在这 阶段中 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 (例如土地革命战争 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 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 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 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 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 主革命的联盟 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 产阶级的反动集团 九三六年十 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 联合共产 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 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 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 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 义能够起作用 使这次革命遭受 了失败。 九二七年以后 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 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 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 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险主义的错误, 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 壮应 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 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 就不能了解两 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 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 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 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 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 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 的利益 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 在它进行反共战 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 ·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 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 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 其斗争和压迫。共产背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 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 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合作,或者 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 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 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 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 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 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 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

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 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 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 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 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 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 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 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 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 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 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 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 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 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 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 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 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 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 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 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 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 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 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 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 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 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反共战 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 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 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 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 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合作,或者 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 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 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 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 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 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

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 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 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后,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舌以及 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 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苹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 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 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 而在 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 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 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 段上的东西,对于 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 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 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 物联结的,由于每 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眉 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 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 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 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 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 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 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 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 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 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 沙俄帝国主义在这 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 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千应用辩证法到安观现象的研 究的时候 ,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 何的 随意 而必 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 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 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 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

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 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 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 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 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 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 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 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 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 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 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 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 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 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 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 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 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 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 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 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 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 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 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 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 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 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 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 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 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