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践课题汇编)学子课题调查研究报告精选(2009下半年)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20
文件大小:10.03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践课题汇编)学子课题调查研究报告精选(2009下半年)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目录 前言…… 贫富差距之我见 一陈昱07300270054、苏金艳0730073004 惠珅06300170141、夏炎06300170143… 6 社会救助行为的当事人双方心理以及社会影响 朱一帆08300720022、李天宇08300720001 王章玉08300720062、叶南08300740006 赵金鑫08300220028 “飙车案”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探讨 余之臻07300120196、杨怡婷07300720467 吴成07300720441、陆雒07300220005 关于足球非道德行为的研究 陈骋08300720378、房梓073007040………………………44 大学生对“钉子户”现象认知态度调研 钟倩07300720070、孙思捷07300720069 由虐童案引发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思考 龙若希08300110054、赵婧08300110046 阳晓君08300110056、毛菊丹08300110062………74 关于“上海的新移民与传播”研究调查报告 董正椽08300730076、邵必为08300720310 曹本沛08301010150、江智东08300440009 夏昊0830044002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 目录 前言…………………………………………………………………………………4 贫富差距之我见 ——陈昱 07300270054、苏金艳 07300730042 惠珅 06300170141、夏炎 06300170143 ……………………………………6 社会救助行为的当事人双方心理以及社会影响 ——朱一帆 08300720022、李天宇 08300720001 王章玉 08300720062、叶南 08300740006 赵金鑫08300220028………………………………………………………… 28 “飙车案”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探讨 ——余之臻 07300120196、杨怡婷 07300720467 吴成 07300720441、陆雒 07300220005……………………………………………………40 关于足球非道德行为的研究 ——陈骋 08300720378、房梓 07300700040………………………………………44 大学生对“钉子户”现象认知态度调研 ——钟倩 07300720070、孙思捷 07300720069 …………………………………47 由虐童案引发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思考 ——龙若希 08300110054、赵婧 08300110046 阳晓君 08300110056、毛菊丹 08300110062…………………………………74 关于“上海的新移民与传播”研究调查报告 ——董正椽 08300730076、邵必为 08300720310 曹本沛 08301010150、江智东 08300440009 夏昊08300440021 ……………………………………………………………84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研报告 江睿杰08300110001、吴可08300110005 李林斐08300110006、於逸俊0830019000 陆上行08300190009、任文杰08300190021 7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报告 一王卉07300110024 100 关于行人闯红灯的调查研究报告 吴俊08300190023、张卓伟08300720014 陈骏08300190058、潘坚08301030016………………………108 透过杨佳袭警案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伦理问题 常思衍08300730134、王少鸣08300730133 南晓蒙08300720024… ……………-115 当代社会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 雷婷08300110022……………………120 拿什么追到你,我的爱人—建国以来三代人恋爱模式调查报告 王文心、王俊杰、程佳、蒲庭松、任亚炎……124 浅析中性审美流行趋势及原因 徐阳08300720343、陈碧韵08300720351 崔瑞08300720352、周弘08300720354… ……141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人性思考 崔璨08300700046、方阳福08300300091 张之明08300300096………………………………… 电影里的战争与人性 刘璐08300190073、王瑜昕08300110059………………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 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研报告 ——江睿杰 08300110001、吴可 08300110005 李林斐 08300110006、於逸俊 08300190002 陆上行 08300190009 、任文杰 08300190021 ……………………………97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报告 ——王卉 07300110024 ………………………………………………………100 关于行人闯红灯的调查研究报告 ——吴俊 08300190023 、张卓伟 08300720014 陈骏 08300190058 、潘坚 08301030016 …………………………………108 透过杨佳袭警案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伦理问题 ——常思衍 08300730134、王少鸣 08300730133 南晓蒙 08300720024 ………………………………………………………115 当代社会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 ——雷婷 08300110022 …………………………………………………………120 拿什么追到你,我的爱人——建国以来三代人恋爱模式调查报告 ——王文心、王俊杰、程佳、蒲庭松、任亚炎…………………………………124 浅析中性审美流行趋势及原因 ——徐阳 08300720343、陈碧韵 08300720351 崔瑞08300720352、周弘 08300720354……………………………………141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人性思考 ——崔璨 08300700046 、方阳福 08300300091 张之明08300300096…………………………………………………………148 电影里的战争与人性 ——刘璐 08300190073、王瑜昕 08300110059…………………………………152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SNS网站的社会支持服务和网络隐私问题的研究—以人人网和复且为例 肖文杰08300730008、金梦源08300730015 陈心怡08300730042、叶昊08300730004 顾旻佶08300730003 …160 复旦大学电子网络资源现状调查 顾飒斐、沈喆韡、陈晶、王洁……… 168 被重申的教师批评权 路平08300140034、贺俊逸08300140001 林振岳08300110009侯玉君08300140044 李培毓08300140040… ………179 药物淀涡中的伦理学 沈华荣08300300093,代磊08300300098 唐小亮08300720051,刘志欢08300300097………………………190 大学生社团组织与参与动机的伦理问题调研 郑文倩、屠一多、黄骏珺、魏洋、张心怡、柏惠鸿………196 关于应用伦理学课程影响力的调查 黄辰颖08300540013、张希08300140043、霍小骞08300540009… 205 关于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报告 —吴正西、赵文琦、张雪 ………………………215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调查心得体会 —雷婷083001102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 SNS 网站的社会支持服务和网络隐私问题的研究——以人人网和复旦为例 ——肖文杰 08300730008、金梦源 08300730015 陈心怡 08300730042、叶昊 08300730004 顾旻佶 08300730003………………………………………………………160 复旦大学电子网络资源现状调查 ——顾飒斐、沈喆韡、陈晶、王洁………………………………………………168 被重申的教师批评权 ——路平 08300140034、贺俊逸 08300140001 林振岳 08300110009、侯玉君 08300140044 李培毓 08300140040 …………………………………………………179 药物漩涡中的伦理学 ——沈华荣 08300300093,代磊 08300300098 唐小亮 08300720051,刘志欢 08300300097………………………………190 大学生社团组织与参与动机的伦理问题调研 ——郑文倩、屠一多、黄骏珺、魏洋、张心怡、柏惠鸿 ………………………196 关于应用伦理学课程影响力的调查 ——黄辰颖 08300540013、张希 08300140043、霍小骞 08300540009…………205 关于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报告 ——吴正西、赵文琦、张雪 ………………………………………………………215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调查心得体会 ——雷婷08300110022……………………………………………………………218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刖言 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 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 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即努力造就“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的复合型人才。《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肩负通识教育的 重任,力求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宗旨,不仅向学 生传授广博的知识,而且更突出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型 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促进其才智、心智日益成熟。 《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 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 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课程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伦理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别尖锐而重大的实际问题, 既作理论的思辨,又作深入的探讨,努力提髙学生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解决 问题的能力。 《应用伦理学》也是一门研讨型的课程,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 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 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应用伦理学》教 学涵盖“理论、历史、现实”方面,努力构建文科、理科、医科之间的紧密联 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拓展其学识学养 作为研讨型课程—一《应用伦理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学期开展“课题调查 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性教学活 动。具体做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布置“课题调査研究”计划。要求学生自发 志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调查研究计 划书,其内容涉及课题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 最终成果形式。事实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 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期望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 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定题。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 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 过后,才能正式启动课题研究活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 前言 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 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 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即努力造就“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的复合型人才。《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肩负通识教育的 重任,力求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宗旨,不仅向学 生传授广博的知识,而且更突出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型 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促进其才智、心智日益成熟。 《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 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 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课程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伦理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别尖锐而重大的实际问题, 既作理论的思辨,又作深入的探讨,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解决 问题的能力。 《应用伦理学》也是一门研讨型的课程,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 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 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应用伦理学》教 学涵盖“理论、历史、现实”方面,努力构建文科、理科、医科之间的紧密联 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拓展其学识学养。 作为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学期开展“课题调查 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性教学活 动。具体做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布置“课题调查研究”计划。要求学生自发 志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 2 至 5 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调查研究计 划书,其内容涉及课题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 最终成果形式。事实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 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期望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 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定题。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 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 过后,才能正式启动课题研究活动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3)实施调研计划。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老师则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实 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或进行具体的调研辅导。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 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学术论文、调 査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及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 照片资料及其光盘制作等。 5)交流展示评价。学生调査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 示交流学习展示。由老师和助教共同对学生课题成果进行点评和评价 大致说来,对学生课题成果的评价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 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伦理道德”内容,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 中不道德的现象,并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活动要贴近学生生 活,既能培养学生调研中的合作、沟通、和谐的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和科研能力; 其三是形式,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 采访、PPT、D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调研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 目的。比如婚姻家庭内容的调研,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 培养节俭、独立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实践表明,开展“课题调査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质。 陈金华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5 (3)实施调研计划。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老师则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实 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或进行具体的调研辅导。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 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学术论文、调 查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及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 影像、 照片资料及其光盘制作等。 (5)交流展示评价。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 示交流学习展示。由老师和助教共同对学生课题成果进行点评和评价。 大致说来,对学生课题成果的评价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 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伦理道德”内容,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 中不道德的现象,并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活动要贴近学生生 活,既能培养学生调研中的合作、沟通、和谐的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和科研能力; 其三是形式,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 采访、PPT、DV 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调研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 目的。比如婚姻家庭内容的调研,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 培养节俭、独立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实践表明,开展“课题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质。 陈金华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贫富差距之我见 陈昱07300270054、苏金艳07300730042 惠坤06300170141、夏炎06300170143 指导老师:陈金华 摘要 本文主要从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中国的现状和大学生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几份方面探讨当今中国贫 富差距所导致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并通过与他国的对比得出我们认为的解决之道,试图从定性和定量两方 面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完整的论述和理解,深入探讨贫富差距的伦理之根,并对贫富差距问题产生我 们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 贫富差距大学生嫌贫爱富统计数据各国情况中国现状解决方案 、研究缘由 2009年10月,一本名为“仇富”的书高调上市,再次在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有关于当今 中国贫富差距的讨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 飞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然而,各种以前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一浮现,收入差距、城 乡差异、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不时对社会产生冲击,形成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其中,贫富差 距所导致的问题最为严重。个人在社会上的财富地位根本上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于现 代社会立足的根本。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贫富差距的涵义不仅是几个零的差异,更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 同。因此,贫富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自己的思 考,究竟在学理上,贫富差距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它产生伦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当今大学生对于 贫富差距又是如何认知的?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出路在哪里?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 二、理论基础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容的。马克思之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 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人的需要是不断丰富、满足和发展的,现实世界中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并提高。“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己经获 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 同时,人是通过社会关系连接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意识和精神不仅是自在自为的,更是社会 教化的产物,这样的社会教化就是广义的文化。劳动发展出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将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连 接,这一定的方式就是人在社会当中所处的位置。因此,人的劳动与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人所 付出的劳动超过其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时,由于纵向的比较,人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因此,人的在社会中 的财富水平便有可能成为精神上的问题。而当产生相对剥夺感的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社会当中阶层的 财富对立便会成为阶层之间精神上和财富上的双重对立,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由于弱势群体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也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 的不断增强,使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又由于弱势群体的经济 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于是,在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就蕴藏了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极易成为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64页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6 贫富差距之我见 陈昱 07300270054、苏金艳 07300730042 惠珅 06300170141、夏炎 06300170143 指导老师:陈金华 摘要 本文主要从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中国的现状和大学生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几份方面探讨当今中国贫 富差距所导致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并通过与他国的对比得出我们认为的解决之道,试图从定性和定量两方 面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完整的论述和理解,深入探讨贫富差距的伦理之根,并对贫富差距问题产生我 们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大学生 嫌贫爱富 统计数据 各国情况 中国现状 解决方案 一、研究缘由 2009 年 10 月,一本名为“仇富”的书高调上市,再次在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有关于当今 中国贫富差距的讨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 飞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然而,各种以前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一浮现,收入差距、城 乡差异、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不时对社会产生冲击,形成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其中,贫富差 距所导致的问题最为严重。个人在社会上的财富地位根本上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于现 代社会立足的根本。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贫富差距的涵义不仅是几个零的差异,更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 同。因此,贫富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自己的思 考,究竟在学理上,贫富差距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它产生伦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当今大学生对于 贫富差距又是如何认知的?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出路在哪里?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 二、理论基础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容的。马克思之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 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人的需要是不断丰富、满足和发展的,现实世界中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并提高。“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 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 同时,人是通过社会关系连接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意识和精神不仅是自在自为的,更是社会 教化的产物,这样的社会教化就是广义的文化。劳动发展出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将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连 接,这一定的方式就是人在社会当中所处的位置。因此,人的劳动与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人所 付出的劳动超过其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时,由于纵向的比较,人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因此,人的在社会中 的财富水平便有可能成为精神上的问题。而当产生相对剥夺感的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社会当中阶层的 财富对立便会成为阶层之间精神上和财富上的双重对立,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由于弱势群体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也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 的不断增强,使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又由于弱势群体的经济 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于是,在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就蕴藏了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极易成为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72-73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164 页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社会动荡的“火药桶”。美国学者亨廷顿也认为,如果不能在消除社会绝对贫困的同时,逐步缩小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那么这种“相对剥夺感”也容易使人倾向于暴力。 这便引发了全社会性质的伦理问题。伦理道德属于社会规范方式的一种,自古以来就在社会关系的 每一处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个人归属于团体时必须要对团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最直接的来 就是相同的社会生存样态。因此,各个阶层之间的伦理认同往往是不同的,也难以相通。这便将贫富差距 从经济问题转化为了伦理问题,进而成为社会问题的一种。嫌贫爱富、为富不仁、仇富等心理都是阶层之 间伦理冲突的体现。 伦理冲突也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从近年来炒得很热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 关心。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其含义载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 上一般将它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 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 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 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同样,政府在贫富差距的伦理问题中也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基尼系数衡量的是一个共同体中的收入 分配比,即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其一,政府是社会矛盾的协调者,经济上的和伦理上的社会矛盾都 是政府应当参与解决的问题:其二,政府需要防止伦理问题演变为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保证社会的整合程 度,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由于市场经济所注重的是竞争过程的有序性,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 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从制定政策和法规开始规范贫富差距的问题。其三,政府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社 会的特殊利益集团,如果历史地看待社会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内尤其是现代化进程初期,不同社会阶层 或群体之间利益差距的扩大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由于垄断了行政资源而成为社会中具有实际权力的团 因此,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伦理问题、社会问题,而应当引起人们的绝对重视。不管是 历史还是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一种逐渐规范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一定能够形成对社会合理 的财富差距的理性接纳和宽容面对 现状分析 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1979-2002年间,GDP年 均增长率为9.4%,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5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1996年中 为东亚(不含日本)其他地区经济总量的2/3,到2002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1.2倍。1979年之后的经济 增长情况使得贫困现象急剧减少——以每天消费1美元为贫困线,将近4亿人摆脱了贫困。截止2001年, 成年人非文盲比例上升到85%,小学入学率上升到99%(净值),初中和高中的入学率分别上升到89%和44% (总值)。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保持为35%左右,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比重从15%上升到 34%,受过高中及技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从6%上升到11%3。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并在2001 年超过了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附表2.1)。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70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1%,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9%。在1岁之前接受肺结核及麻疹疫苗的比例达到98%。将近85%的人口可以获得 基本医药,营养不良的人口不到10%。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发展情况显示,仅仅靠经济增长并不能维持减少贫困的趋势。在 32001年高等院校入学率为13%(1980年为3%),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4%,而在1980年还不 联合国(2002)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7 社会动荡的“火药桶”。美国学者亨 廷顿也认为,如果 不能在消除社会绝对贫困的同 时,逐步缩小 社 会 成 员之间的 贫富差距,那么这种“相对剥夺 感”也容易使人倾向于暴力。 这便引发了全社会性质的伦理问题。伦理道德属于社会规范方式的一种,自古以来就在社会关系的 每一处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个人归属于团体时必须要对团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最直接的来源 就是相同的社会生存样态。因此,各个阶层之间的伦理认同往往是不同的,也难以相通。这便将贫富差距 从经济问题转化为了伦理问题,进而成为社会问题的一种。嫌贫爱富、为富不仁、仇富等心理都是阶层之 间伦理冲突的体现。 伦理冲突也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从近年来炒得很热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 关心。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 1912 年提出的,其含义载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 上一般将它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 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 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 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同样,政府在贫富差距的伦理问题中也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基尼系数衡量的是一个共同体中的收入 分配比,即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其一,政府是社会矛盾的协调者,经济上的和伦理上的社会矛盾都 是政府应当参与解决的问题;其二,政府需要防止伦理问题演变为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保证社会的整合程 度,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由于市场经济所注重的是竞争过程的有序性,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 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从制定政策和法规开始规范贫富差距的问题。其三,政府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社 会的特殊利益集团,如果历史地看待社会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内尤其是现代化进程初期,不同社会阶层 或群体之间利益差距的扩大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由于垄断了行政资源而成为社会中具有实际权力的团 体。 因此,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伦理问题、社会问题,而应当引起人们的绝对重视。不管是 历史还是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一种逐渐规范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一定能够形成对社会合理 的财富差距的理性接纳和宽容面对。 三、现状分析 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 1979-2002 年间,GDP 年 平均增长率为 9.4%,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前 5 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 10%。1996 年中国 GDP 为东亚(不含日本)其他地区经济总量的 2/3,到 2002 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 1.2 倍。1979 年之后的经济 增长情况使得贫困现象急剧减少——以每天消费 1 美元为贫困线,将近 4 亿人摆脱了贫困。截止 2001 年, 成年人非文盲比例上升到 85%,小学入学率上升到 99%(净值),初中和高中的入学率分别上升到 89%和 44% (总值)。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保持为 35%左右,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比重从 15%上升到 34%,受过高中及技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从 6%上升到 11%3。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并在 2001 年超过了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附表 2.1)。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 70 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3.1%,5 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 3.9%。在 1 岁之前接受肺结核及麻疹疫苗的比例达到 98%。将近 85%的人口可以获得 基本医药,营养不良的人口不到 10%。 4 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发展情况显示,仅仅靠经济增长并不能维持减少贫困的趋势。在 3 2001 年高等院校入学率为 13%(1980 年为 3%),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 4%,而在 1980 年还不 到 1%。 4 联合国(2002)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1998-2000年间,经济继续以近8%的速度增长,但贫困减少的速度似乎有所下降(附表2.2) 在贫困人口减少速度下降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也加重的趋势。 其中问题被总结成“六大一小一乱”—一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企业内部差距大、不同 群体间差距大、基尼系数大、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小以及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下一节将对这“大 小乱”分别进行叙述 附表1医疗卫生方面的进步 项目 中国 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 收入国家 入国家 980|001980 001 980 平均寿命(岁) 婴儿死亡数量(每1000个降生的 5岁以下死亡数量(每1000个降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各年份) 附表220世纪90年代贫困减少的情况 贫困人口比例(以每天收入1美元为 标准) 990gg2|g96998|99 全国 3.11.60.6.9.8 农村 1.00.04.91.4 城镇 0 贫困人口比例(以每天消费1美元为 全国 290.27.47.87.86.1 农村 4.41.44.86.2|7.05.0 城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根据中国官方家庭调查数据(到2000年)所做的估算。 当今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与贫富差距概述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8 1998-2000 年间,经济继续以近 8%的速度增长,但贫困减少的速度似乎有所下降(附表 2.2)。 在贫困人口减少速度下降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也加重的趋势。 其中问题被总结成“六大一小一乱”——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企业内部差距大、不同 群体间差距大、基尼系数大、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小以及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下一节将对这“大 小乱”分别进行叙述。 附表 1 医疗卫生方面的进步 项目 中国 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 中 低 收入国家 高 收 入国家 1 980 2 001 1 980 2 001 1 980 2 001 1 980 2 001 平均寿命(岁) 6 7 7 0 6 4 6 9 6 5 6 9 7 4 7 8 婴儿死亡数量(每 1000 个降生的 婴儿) 4 2 3 1 5 3 3 4 5 5 3 3 1 2 5 5 岁以下死亡数量(每 1000 个降 生的婴儿) 6 4 3 9 7 9 4 4 8 3 4 1 1 5 7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各年份) 附表 2 20 世纪 90 年代贫困减少的情况 贫困人口比例(以每天收入 1 美元为 标准) 1 990 1 992 1 996 1 998 1 999 2 000 全国 2 3.1 2 1.6 1 0.6 7 .9 7 .8 8 .8 农村 3 1.0 3 0.0 1 4.9 1 1.4 1 1.2 1 3.7 城镇 0 .9 0 .0 0 .2 0 .0 0 .25 0 .3 贫困人口比例(以每天消费 1 美元为 标准) 全国 3 2.9 3 0.2 1 7.4 1 7.8 1 7.8 1 6.1 农村 4 4.4 4 1.4 2 4.8 2 6.2 2 7.0 2 5.0 城镇 1 .0 0 .8 0 .4 1 .0 0 .5 0 .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根据中国官方家庭调查数据(到 2000 年)所做的估算。 当今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与贫富差距概述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扩大。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1999年总 收入差距的三分之一源于城乡间收入的差距,1990年到1999年总收入差距增长的三分之一也是由此造成 的。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据测算,2007年居 民收入总量110636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79959亿元,占72.3%:农村居民总收入为30677 亿元,占27.7%。相比之下,城镇人口占全国的44%,农村人口占56%,收入分配向城镇的倾斜十分明显 (附表2.3)。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来看,197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0.19倍, 年均增长13.45%;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12.47%。总体上,城镇居民收 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只有1979年至1985年期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国家调高农产品收 购价格,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从1985至2007年,城乡收入比值增长了80%,是中国历史 上城乡收入扩大最快的时期。 附表3收入分配城乡差距表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城 收入(元) 改入(元) 镇/农村) 133.6 343.4 2.57 978 191.3 397.6 739.1 985 686.3 1510.2 2.20 4283.0 2253.4 6280.0 000 3254.9 10493.0 3.22 005 4140.0 13786.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地区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这里主要以2004年的情况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等八个地区的城镇人均可 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的差距很大。上海市人均收入为16683元,曾长 %:最低的宁夏人均 收入为7218元,增幅10.5%。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 各地区农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依然是是上海市为706元,增长6.2%:最低的 是贵州省为1722元,增长10%,最高和最低收入有所减少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9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早期,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扩大。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1999 年总 收入差距的三分之一源于城乡间收入的差距,1990 年到 1999 年总收入差距增长的三分之一也是由此造成 的。至 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 元。据测算,2007 年居 民收入总量 110636 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 79959 亿元,占 72.3%;农村居民总收入为 30677 亿元,占 27.7%。相比之下,城镇人口占全国的 44%,农村人口占 56%,收入分配向城镇的倾斜十分明显 (附表 2.3)。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来看,1978 年至 2007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40.19 倍, 年均增长 13.45%;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30.9 倍,年均增长 12.47%。总体上,城镇居民收 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只有 1979 年至 1985 年期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国家调高农产品收 购价格,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从 1985 至 2007 年,城乡收入比值增长了 80%,是中国历史 上城乡收入扩大最快的时期。 附表 3 收入分配城乡差距表 年 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 均纯 收入(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城 镇/农村) 1 978 133.6 343.4 2.57 1 980 191.3 477.6 2.50 1 985 397.6 739.1 1.86 1 990 686.3 1510.2 2.20 1 995 1577.7 4283.0 2.71 2 000 2253.4 6280.0 2.79 2 005 3254.9 10493.0 3.22 2 006 3587.0 11759.5 3.28 2 007 4140.0 13786.0 3.3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 地区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这里主要以 2004 年的情况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2004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9422 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等八个地区的城镇人均可 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的差距很大。上海市人均收入为 16683 元,曾长了 12.2%;最低的宁夏人均 收入为 7218 元,增幅 10.5%。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 各地区农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依然是是上海市为 7066 元,增长 6.2%;最低的 是贵州省为 1722 元,增长 10%,最高和最低收入有所减少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3.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类型的收入差距 同样以2004年的情况为例,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5920元,扣除了价格因素之后实 际增长10.3%。但从行业门类来看,资源类行业劳酬增长较快。有关资料显示,收入排序最高的是计算机 与信息行业为33449元,是全部行业平均劳酬的2.10倍。金融和技术服务分列第2、第3,平均劳动报酬 分别为24299和23351,高出平均水平的比率分别为53%和47%。而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7497。 也就是最高的为最低的4.46倍 四、统计数据及分析 如上所述,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一场悬殊,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近来社会上“90后 炫富女”、“宝马车富家女”等引人争议的话题不断。为深入了解贫富差距在个人层面上对人思想的影响, 我们小组展开了调查。 问卷设计:这份问卷主要是由四部分组成,其中一到四题是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从这些个人信息 中对被调查者自身的经济状况有大致的把握,紧接着第五题是被调查者对贫者、富者行为的看法,第六题 是调查由于被调查者对贫富行为的看法而导致对被调查者自身的行为的影响,最后第七题是调查被调查者 对贫富者的总体看法。现将我小组在这期间的问卷调查的报告简单叙述 调查总体:复旦在校本科学生 样本抽样:系统抽样—一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整群抽样 首先根据复旦本科学生的总体人数以及对应的人数年级分布,我们小组将样本取样的重点放在大 、大二低年级学生,然后根据所获的学号名单(学号名单从小到大分布)从中每隔20就随机的抽取自 己需要的样本量并加以调查,这是样本量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我还在自己选修的课程时间内对周围的 整群同学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邮寄问卷调查—一主要是根据所抽取的学号,群发邮件 问卷调查——对与自己选修同门课程的同学发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根据同学回应的邮件以及同学现场作答的问卷结果来看,在所列的现象中,同学们普遍 选择同意,非常同意,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不同意”或“不清楚”。在进行深入访问时,我们了解到, 选择此两项的同学的理由大多数为,这种选项过于偏激,仇富与嫌贫不能偏激化、一概而论。由此,我们 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即在人们的意识里对贫富差距的认知普遍存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 活。但是否存在着“仇富与嫌贫”,从问卷中不能得出相关结论,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仇富与嫌贫”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并且有着广泛影响呢? 问题分析: (1)“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属性是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的另一重要属性。”作为社会化的人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与其他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利益起点和价值观 方面,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所追求的利益也分为三类,即求生的利益,懒惰的 利益以及不满足的利益。其中懒惰的利益是指人们追求舒适的利益,而不满足的利益则是人们渴望欲望满 足的利益。贫者的存在或者其本身的一些行为(比如说犯罪)使得人们追求安全、追求舒适的利益受损, 而富者的存在或者其本身的一些行为(比如爱炫耀、包二奶)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对比后形成心 上的落差,渴望追赶富者的强烈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得人们追求不满足的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们的具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由不同的价值观所导向的行为之间不可避免的 会出现相互的冲突。富者希望能够永葆财富的价值取向,贫者渴望尽可能走向富裕的价值取向,均与处于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0 3. 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类型的收入差距 同样以 2004 年的情况为例,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 15920 元,扣除了价格因素之后实 际增长 10.3%。但从行业门类来看,资源类行业劳酬增长较快。有关资料显示,收入排序最高的是计算机 与信息行业为 33449 元,是全部行业平均劳酬的 2.10 倍。金融和技术服务分列第 2、第 3,平均劳动报酬 分别为 24299 和 23351,高出平均水平的比率分别为 53%和 47%。而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 7497。 也就是最高的为最低的 4.46 倍。 四、统计数据及分析 如上所述,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一场悬殊,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近来社会上“90 后 炫富女”、“宝马车富家女”等引人争议的话题不断。为深入了解贫富差距在个人层面上对人思想的影响, 我们小组展开了调查。 问卷设计:这份问卷主要是由四部分组成,其中一到四题是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从这些个人信息 中对被调查者自身的经济状况有大致的把握,紧接着第五题是被调查者对贫者、富者行为的看法,第六题 是调查由于被调查者对贫富行为的看法而导致对被调查者自身的行为的影响,最后第七题是调查被调查者 对贫富者的总体看法。现将我小组在这期间的问卷调查的报告简单叙述一下: 调查总体:复旦在校本科学生 样本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首先根据复旦本科学生的总体人数以及对应的人数年级分布,我们小组将样本取样的重点放在大 一、大二低年级学生,然后根据所获的学号名单(学号名单从小到大分布)从中每隔 20 就随机的抽取自 己需要的样本量并加以调查,这是样本量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我还在自己选修的课程时间内对周围的 整群同学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邮寄问卷调查——主要是根据所抽取的学号,群发邮件 问卷调查——对与自己选修同门课程的同学发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根据同学回应的邮件以及同学现场作答的问卷结果来看,在所列的现象中,同学们普遍 选择同意,非常同意,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不同意”或“不清楚”。在进行深入访问时,我们了解到, 选择此两项的同学的理由大多数为,这种选项过于偏激,仇富与嫌贫不能偏激化、一概而论。由此,我们 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即在人们的意识里对贫富差距的认知普遍存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 活。但是否存在着“仇富与嫌贫”,从问卷中不能得出相关结论,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仇富与嫌贫”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并且有着广泛影响呢? 问题分析: (1)“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属性是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的另一重要属性。”作为社会化的人,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与其他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利益起点和价值观。 一方面,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所追求的利益也分为三类,即求生的利益,懒惰的 利益以及不满足的利益。其中懒惰的利益是指人们追求舒适的利益,而不满足的利益则是人们渴望欲望满 足的利益。贫者的存在或者其本身的一些行为(比如说犯罪)使得人们追求安全、追求舒适的利益受损, 而富者的存在或者其本身的一些行为(比如爱炫耀、包二奶)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对比后形成心理 上的落差,渴望追赶富者的强烈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得人们追求不满足的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们的具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由不同的价值观所导向的行为之间不可避免的 会出现相互的冲突。富者希望能够永葆财富的价值取向,贫者渴望尽可能走向富裕的价值取向,均与处于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