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160.7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基础昆虫学(EssentialEntomology)课程代码:23101000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2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气象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基础昆虫学是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节肢动物六足纲即昆虫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昆虫学逐渐形成了四个分支学科,包括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和昆虫生理学。在本课程教学中涵盖了上述的四个分支。本课程是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城市昆虫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毒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有害生物检验检疫的基础。本课程主要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形态学:主要包括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昆虫纲与近缘纲的区别、昆虫纲的繁盛及其奥秘、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以及昆虫体驱体向、分节、附肢和附器构造特点及类型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昆虫生物学,主要讲解昆虫胚前发育、胚后发育过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性及行为等内容。重点讲述昆虫繁殖方式、变态类型、生活史、习性;第三部分为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主要包括昆虫体腔构造、内部器官及其位置、系统的特点;第四部分为昆虫分类学,主要包括分类学原理和技术、鉴别特征,昆虫纲个目特征,主要农业有关昆虫目、科特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调查方法、昆虫标本采集、制作、鉴定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以后进行植物检疫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通过要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专业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农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资源昆虫学、植物检疫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昆虫的基本知识,包括昆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生物学特性、最基本的昆虫分类学原理,以及主要目和科特征。掌握观察昆虫特征的基本原理、昆虫内部器官的解部观察技术:熟悉并掌握昆虫体锻的附肢及其类型和功能,分类及实践上的意义,内部器官及其着生位置,学名、双命名法、分类阶元、分类特征、主要目和科的特征;熟悉基本的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分类技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昆虫标本采集、标本制作及鉴定分类的能力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验检疫、分析和解决入侵生物综合防治实际问题的能力。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器官结构位置和生理功能、生物学特性、昆虫与环境的关系,昆虫标本采集保存制作理论与技术、昆虫分类原理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观察训练技能培养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检疫性害虫识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培养解决植物检疫工作中的检疫性昆虫的识别和综合治理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昆虫学的基本概念;昆虫发展历史与分支学科。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基础昆虫学 (Essential Entomology) 课程代码:231010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20学时) 需预修课程: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气象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基础昆虫学是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节肢动物六足纲, 即昆虫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昆虫学逐渐形成了四个分支学科,包括昆虫形态学、昆虫 分类学、昆虫生物学和昆虫生理学。在本课程教学中涵盖了上述的四个分支。本课程是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是城市昆虫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毒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有害生物检验检疫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形态学:主要包括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昆虫纲在动物界 的分类地位、昆虫纲与近缘纲的区别、昆虫纲的繁盛及其奥秘、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以及昆虫 体躯体向、分节、附肢和附器构造特点及类型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昆虫生物学,主要讲解昆虫胚前发育、胚后发 育过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性及行为等内容。重点讲述昆虫繁殖方式、变态类型、生活史、习性;第三部分 为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主要包括昆虫体腔构造、内部器官及其位置、系统的特点;第四部分为昆虫分 类学,主要包括分类学原理和技术、鉴别特征,昆虫纲个目特征,主要农业有关昆虫目、科特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调查方法、昆虫标本采集、制作、鉴定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 以后进行植物检疫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要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专业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农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资源昆虫学、植物检疫等后续专 业课程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昆虫的基本知识,包括昆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生物学特性、最基本的昆虫分类 学原理,以及主要目和科特征。掌握观察昆虫特征的基本原理、昆虫内部器官的解剖观察技术;熟悉并掌握昆虫体 锻的附肢及其类型和功能,分类及实践上的意义,内部器官及其着生位置,学名、双命名法、分类阶元、分类特 征、主要目和科的特征;熟悉基本的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分类技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昆虫标本采集、标本制作及鉴定分类的能力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有害 生物监测预警、检验检疫、分析和解决入侵生物综合防治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器官结构 位置和生理功能、生物学特性、昆虫与环境的关系,昆虫标本采集保存制作理论与技术、昆虫分类原理与技术的理 论知识和实践观察训练技能培养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检疫性害虫识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实验 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学生综合运用相关 知识培养解决植物检疫工作中的检疫性昆虫的识别和综合治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昆虫学的基本概念;昆虫发展历史与分支学科。昆虫与人类 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普通昆虫学的特点,掌握普通昆虫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基础昆虫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难点:昆虫纲及其它纲的区别特点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体驱的体向: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及与近缘纲的关系;2.体驱的分节与分段;3.分节方式:4.昆虫的附肢。教学要求:掌握昆虫与节肢动物门其它纲的区别,昆虫体躯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分节方式,各体段的附肢及其功能。了解体驱特征及其附肢功能和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体驱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功能的分化,昆虫附肢的定义,昆虫体驱上的附肢。难点:昆虫体驱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功能的分化。实验:实验一、昆虫纲和节肢动物其它纲的外部形态观察第三章昆虫的头部和颈部(讲课3学时;实验1.5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头部的分节;2.昆虫头壳的构造和头部的变化:3.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类型和功能4.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5.昆虫的头向及其适应。教学要求:1.了解昆虫头部的分节:2.了解昆虫头壳的构造、头部的变化:3.掌握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触角、复眼和单眼)的基本构造和类型:4.掌握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5.掌握昆虫的头向及其适应。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头壳的构造、头部的变化、触角、复眼和单眼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难点:头部的变化:口器基本构造及变化特征。第四章昆虫的胸部(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胸部的构造;2.昆虫的胸足及其类型;3.昆虫的翅及其类型。教学要求:1.了解昆虫胸部的分节、基本构造和胸部的内骨骼,以及翅的起源、发育、变化和翅的运动:

教学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普通昆虫学的特点,掌握普通昆虫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基础昆虫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昆虫纲及其它纲的区别特点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 1.昆虫体躯的体向: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及与近缘纲的关系; 2.体躯的分节与分段; 3.分节方式; 4.昆虫的附肢。 教学要求: 掌握昆虫与节肢动物门其它纲的区别,昆虫体躯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分节方式,各体段的附肢及其功能。了 解体躯特征及其附肢功能和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体躯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功能的分化,昆虫附肢的定义,昆虫体躯上的附肢。 难点:昆虫体躯的体向、分节与分段,功能的分化。 实验:实验一、昆虫纲和节肢动物其它纲的外部形态观察 第三章 昆虫的头部和颈部(讲课3学时;实验1.5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头部的分节; 2.昆虫头壳的构造和头部的变化; 3.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类型和功能; 4.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 5.昆虫的头向及其适应。 教学要求: 1.了解昆虫头部的分节; 2.了解昆虫头壳的构造、头部的变化; 3.掌握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触角、复眼和单眼)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4.掌握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 5.掌握昆虫的头向及其适应。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头壳的构造、头部的变化、触角、复眼和单眼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口器基本结构和类型。 难点:头部的变化;口器基本构造及变化特征。 第四章 昆虫的胸部(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胸部的构造; 2.昆虫的胸足及其类型; 3.昆虫的翅及其类型。 教学要求: 1.了解昆虫胸部的分节、基本构造和胸部的内骨骼,以及翅的起源、发育、变化和翅的运动;

2.掌握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的胸足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翅的类型、分区和假想原始脉序和翅的连锁。本章重点、难点:重点:胸足的基本构造和胸足类型:翅的基本构造、翅的类型、分区和假想原始脉序。难点:胸足基本特征及不同类型的区别:翅质地区分和脉序的变化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昆虫的腹部(讲课1学时;实验0.5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腹部的构造:昆虫腹部的构造、分区及其功能;2.昆虫外生殖器:昆虫(雕、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主要类型,教学要求:1.掌握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类型和幼虫腹足的基本构造、并胸腹节:2.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分区,腹部的非生殖性附肢。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难点:区分生殖器的变化特点:各类昆虫幼虫腹足的特点。实验:实验二、昆虫体驱及其附肢和附器的观察第六章昆虫的生殖方法(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的生殖方法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关系:两性生殖、卵生、胎生、单胚生殖、多胚生殖、孤雌生殖、异态交替或世代交替和幼体生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解释孤雌生殖;2.昆虫外生殖器:昆虫(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主要类型。教学要求:1.掌握掌握昆虫的生殖方法:2.了解昆虫的生殖方法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关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雌性、雄性、雌雄同体的特点,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解释孤雌生殖。难点:区别昆虫不同的生殖方式。第七章昆虫的胚前发育(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产卵方式及其适。教学要求:1.掌握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2.掌握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产卵方式及其适应。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难点: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第八章昆虫的胚胎发育(讲课1.5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在昆虫卵内的发育过程。教学要求: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本章重点、难点:

2.掌握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的胸足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翅的类型、分区和假想原始脉序和翅的连 锁。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胸足的基本构造和胸足类型;翅的基本构造、翅的类型、分区和假想原始脉序。 难点:胸足基本特征及不同类型的区别;翅质地区分和脉序的变化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 昆虫的腹部(讲课1学时;实验0.5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腹部的构造:昆虫腹部的构造、分区及其功能; 2.昆虫外生殖器:昆虫(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主要类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类型和幼虫腹足的基本构造、并胸腹节; 2.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分区,腹部的非生殖性附肢。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 难点:区分生殖器的变化特点;各类昆虫幼虫腹足的特点。 实验:实验二、昆虫体躯及其附肢和附器的观察 第六章 昆虫的生殖方法(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的生殖方法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关系:两性生殖、卵生、胎生、单胚生殖、多胚生殖、孤雌生殖、异态交 替或世代交替和幼体生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解释孤雌生殖; 2.昆虫外生殖器:昆虫(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主要类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掌握昆虫的生殖方法; 2.了解昆虫的生殖方法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雌性、雄性、雌雄同体的特点,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解释孤雌生殖。 难点:区别昆虫不同的生殖方式。 第七章 昆虫的胚前发育(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产卵方式及其适。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 2.掌握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产卵方式及其适应。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卵的基本构造、卵的类型。 难点:昆虫生殖细胞的形成。 第八章 昆虫的胚胎发育(讲课1.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在昆虫卵内的发育过程。 教学要求: 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胚胎发育。难点: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第九章昆虫的胚后发育(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昆虫的变态及其主要类型;昆虫幼虫期;昆虫的期;昆虫的成虫期。教学要求:1.了解掌握昆虫变态类型: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点,幼虫类型与胚胎发育的关系;3.了解昆虫蛹期的特点,蛹的类型;4.了解昆虫成虫期及其性成熟、雌雄二型、多型现象。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变态类型、幼虫类型、蛹类型、成虫特点。难点:变态类型的区分,幼虫的区分。实验:实验三、昆虫的生物学特征观察第十章昆虫的生活史(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休眠与滞育。教学要求:1.了解掌握昆虫世代、年生活史、世代重叠、化性、休眠和滞育等概念;2.掌握在昆虫生活史研究中各虫态的表示方法。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生活史,休眠与滞育。难点:昆虫的休眠与滞育的区别。第十一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的活动的节律,昆虫的食性、趋性、群集性和迁移、拟态和保护色等。教学要求:1.掌握昆虫的昼夜活动的节律、食性、趋性、群集、扩散、迁飞、拟态和保护色等;2.了解化学通讯、声通讯、视觉通讯、行为通讯和触觉通讯,以及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的食性、趋性、拟态和保护色。难点:化学通讯、声通讯、视觉通讯、行为通讯和触觉通讯,以及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第十二章昆虫内部器官及其位置(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及机制。教学要求:1.掌握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及其功能;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2.掌握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及其分泌器官和对昆虫生长发育和行为的调控作用。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体壁的结构与功能:昆虫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昆虫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和功能;排泄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及其主要功能:呼吸系统的构造

重点:胚胎发育。 难点: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第九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的变态及其主要类型;昆虫幼虫期;昆虫的蛹期;昆虫的成虫期。 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昆虫变态类型; 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点,幼虫类型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3.了解昆虫蛹期的特点,蛹的类型; 4.了解昆虫成虫期及其性成熟、雌雄二型、多型现象。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变态类型、幼虫类型、蛹类型、成虫特点。 难点:变态类型的区分,幼虫的区分。 实验:实验三、昆虫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第十章 昆虫的生活史(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休眠与滞育。 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昆虫世代、年生活史、世代重叠、化性、休眠和滞育等概念; 2.掌握在昆虫生活史研究中各虫态的表示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生活史,休眠与滞育。 难点:昆虫的休眠与滞育的区别。 第十一章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的活动的节律,昆虫的食性、趋性、群集性和迁移、拟态和保护色等。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的昼夜活动的节律、食性、趋性、群集、扩散、迁飞、拟态和保护色等; 2.了解化学通讯、声通讯、视觉通讯、行为通讯和触觉通讯,以及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的食性、趋性、拟态和保护色。 难点:化学通讯、声通讯、视觉通讯、行为通讯和触觉通讯,以及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第十二章 昆虫内部器官及其位置(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及机制。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及其功能;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 2.掌握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及其分泌器官和对昆虫生长发育和行为的调控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体壁的结构与功能;昆虫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昆虫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和功 能;排泄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及其主要功能;呼吸系统的构造

难点:昆虫的脱皮过程及机理:消化道的消化吸收作用与机制;昆虫排泄系统的排泄机理;昆虫呼吸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第十三章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昆虫分类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意义:分类阶元、分类单元、各分类单元的词尾、物种的概念、种上和种下的分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检索表和系统树在分类学研究中的作用;昆虫分类的特征。教学要求:1.掌握分类阶元、分类单元、各分类单元的词尾、物种的概念、种上和种下的分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2.了解昆虫分类的主要特征及昆虫分类研究的意义;3.探究检索表和系统树在分类学研究中的作用;4.理解昆虫分类的特征。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种上和种下的分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难点:昆虫分类检索表的制作及应用。第十四章昆虫纲的分类系统(讲课3.5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1.昆虫纲分自的主要依据、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2.国内普遍采用的昆虫纲分自系统,昆虫纲各自的俗称等3.农业有关主要目。教学要求:1.掌握昆虫纲的分目的主要依据、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及其依据、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2.了解昆虫纲分自系统,昆虫纲各目的俗称等3.掌握农业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昆虫纲的分自系统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农业有关的主要目。难点: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及其依据:农业有关的主要目分类及减缩表的制作。实验:实验四、昆虫各目(含蜱螨类)的分类检索第十五章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1.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2.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分科特征及常见科的区别。教学要求:1.掌握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了解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难点:常见科的区别。实验:实验五、直翅目、缨翅目、脉翅自及常见科特征识别第十六章半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1.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2.直翅目、缨翅目、脉翅自分科特征及常见科的区别

难点:昆虫的脱皮过程及机理;消化道的消化吸收作用与机制;昆虫排泄系统的排泄机理;昆虫呼吸的基本 过程和机制。 第十三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讲课0.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昆虫分类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意义;分类阶元、分类单元、各分类单元的词尾、物种的概念、种上和种下的分 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检索表和系统树在分类学研究中的作用;昆虫分类的特征。 教学要求: 1.掌握分类阶元、分类单元、各分类单元的词尾、物种的概念、种上和种下的分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 2.了解昆虫分类的主要特征及昆虫分类研究的意义; 3.探究检索表和系统树在分类学研究中的作用; 4.理解昆虫分类的特征。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上和种下的分类问题、命名法和命名法规。 难点:昆虫分类检索表的制作及应用。 第十四章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讲课3.5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纲分目的主要依据、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 2.国内普遍采用的昆虫纲分目系统,昆虫纲各目的俗称等; 3.农业有关主要目。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纲的分目的主要依据、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及其依据、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 2.了解昆虫纲分目系统,昆虫纲各目的俗称等; 3.掌握农业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发展历史和和最新进展;农业有关的主要目。 难点:昆虫纲的分目系统及其依据;农业有关的主要目分类及减缩表的制作。 实验:实验四、昆虫各目(含蜱螨类)的分类检索 第十五章 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 2.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分科特征及常见科的区别。 教学要求: 1.掌握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难点:常见科的区别。 实验:实验五、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第十六章 半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 2.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分科特征及常见科的区别

教学要求:1.掌握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了解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难点:常见科的区别。实验:实验六、半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第十七章鞘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鞘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等。教学要求:1.掌握鞘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了解鞘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鞘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难点:鞘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实验:实验七、鞘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第十八章鳞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鳞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幼虫和成虫的识别等。注意在成虫的分类中,翅脉序是非常重要的特征,所以在分类前一定要对鳞翅目的脉序进行详细的讲解。鳞翅目的为害主要是幼虫,所以幼虫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而幼虫的分类主要特征之一是趾钩的特征,所以这部分也要作具体的讲解。教学要求:1.掌握鳞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了解鳞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鳞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难点:鳞翅目常见科的区别:翅脉脉序的区别;幼虫的区分。实验:实验八、鳞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第十九章双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不少种类也是卫生害虫,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很多重要的农业害虫。教学要求:1.掌握双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掌握双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难点:常见科的区别。实验:实验九、双翅自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教学要求: 1.掌握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难点:常见科的区别。 实验:实验六、半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第十七章 鞘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鞘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 等。 教学要求: 1.掌握鞘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鞘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鞘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难点:鞘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实验:实验七、鞘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第十八章 鳞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鳞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幼虫和成虫 的识别等。注意在成虫的分类中,翅脉序是非常重要的特征,所以在分类前一定要对鳞翅目的脉序进行详细的讲 解。鳞翅目的为害主要是幼虫,所以幼虫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而幼虫的分类主要特征之一是趾钩的特征,所以这 部分也要作具体的讲解。 教学要求: 1.掌握鳞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鳞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鳞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难点:鳞翅目常见科的区别;翅脉脉序的区别;幼虫的区分。 实验:实验八、鳞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第十九章 双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不少种类也是卫生害 虫,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很多重要的农业害虫。 教学要求: 1.掌握双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掌握双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 难点:常见科的区别。 实验:实验九、双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第二十章膜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膜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等。这是昆虫纲中益虫种类最多的类群,除了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之外,而且许多种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粉昆虫,对提高作物产量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膜翅目的生物学和行为是昆虫纲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应中教学的适当时间做些必要的介绍。教学要求:1.掌握膜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2.了解膜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本章重点、难点:重点:膜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难点:膜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实验:实验十、膜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实验成绩(参与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普通昆虫学》第二版,彩万志等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标准书号:ISBN9787565503207。参考书目:1.《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156609。2.《普通昆虫学》第二版,牟吉元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152076。3.《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ISBN:9787810663298。4.《普通昆虫学》,许再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9787030258670

第二十章 膜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讲课1.5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膜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经济意义。重点掌握该目的主要分科特征、常见科的识别等。 这是昆虫纲中益虫种类最多的类群,除了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之外,而且许多种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粉昆 虫,对提高作物产量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膜翅目的生物学和行为是昆虫纲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应中教学的适当 时间做些必要的介绍。 教学要求: 1.掌握膜翅目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膜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膜翅目昆虫及其常见科的主要特征、生物学特性。 难点:膜翅目昆虫常见科的区别。 实验:实验十、膜翅目及常见科特征识别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实验成绩(参与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三 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普通昆虫学》第二版,彩万志等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标准书号:ISBN 9787565503207。 参考书目: 1.《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标准书号:ISBN: 9787109156609。 2.《普通昆虫学》第二版,牟吉元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152076。 3.《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ISBN:9787810663298。 4.《普通昆虫学》,许再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9787030258670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