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主讲:毛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毛兵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中医教研室/中西医结合科
毛兵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中医教研室/中西医结合科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前言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 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 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 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 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其中中医药学占主导地位
前言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 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 中,创造 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 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 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其中中医药学占主导地位

结合医学 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 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 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 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 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起步最早,研究最为系统、深 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已发展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
结合医学 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 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 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 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 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起步最早,研究最为系统、深 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已发展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

报告内容 ◆中西医学的差异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 ◆中西医结合医学及学科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 ◆中西医结合成就 ◆华西中西医结合学科简介
报告内容 ◆ 中西医学的差异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 ◆ 中西医结合医学及学科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 ◆ 中西医结合成就 ◆ 华西中西医结合学科简介

中西医学差异
一、中西医学差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西方思想文化与西医学:宇宙本原论、原子论、人 文主义复兴、经验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科学 主义哲学 ◆近现代科学文化与西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 西医学文化背景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 西方思想文化与西医学:宇宙本原论、原子论、人 文主义复兴、经验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科学 主义哲学 ◆ 近现代科学文化与西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 西医学文化背景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周易哲学、儒家文 化、道家文化 ◆古代科学文化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上看 传统中医学目前还没有吸收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还属于古代科学技术范畴 中医学文化背景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 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周易哲学、儒家文 化、道家文化 ◆ 古代科学文化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上看, 传统中医学目前还没有吸收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还属于古代科学技术范畴 中医学文化背景

认知方法差异 西医 中医 分析还原法 系统分析方法 解剖形态观察法 哲学思辨法 实验研究法 °取象比类法 司外揣内法
认知方法差异 西 医 • 分析还原法 • 解剖形态观察法 • 实验研究法 中 医 • 系统分析方法 • 哲学思辨法 • 取象比类法 • 司外揣内法

生理、病理学差昇 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 西医·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 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研究手段基于四诊 中医 ●病因认识基于“证” 病机认识重视“基本病机
生理、病理学差异 •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 •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 西 医 •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研究手段基于四诊 •病因认识基于“证” 中 医 •病机认识重视“基本病机

诊断学差昇 西医 采用还原论线性的思维模式 采用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相结合的基 本方法 遵循初步验证和修正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 采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思维模式 °采用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 遵循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本原则
诊断学差异 西 医 •采用还原论线性的思维模式 •采用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相结合的基 本方法 •遵循初步验证和修正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 医 •采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思维模式 •采用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 •遵循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本原则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中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8版)第三章 藏象学说(主讲:戴幸平).ppt
-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双语教学的实践及体会.pdf
-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实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pdf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治疗学及研究进展(PPT讲稿)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Therapy(主讲:王成伟).pptx
- 《中医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pptx
- 《中医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中药.pptx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的抉择——狼与羊的故事(PPT讲稿,主讲人:何清湖).ppt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中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8版)第四章 内科病证(一).ppt
-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气、血、津液.pptx
- 《针灸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pdf
-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其他常见病证.ppt
- 《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清热药.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刺灸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ion》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总论、分论.ppt
- 白术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木香 Radix Aucklandiae、单子叶植物 Monocotyledoneae.ppt
- 《中药制剂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0章 中药注射剂 Injection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ppt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中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8版)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六节 病因病机.pptx
- 《中医学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 病因.pptx
- 《药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甘草 Radix Glycyrrhizae、芸香科 Rutaceae、黄柏 Cortex Phellodendri.ppt
-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the five zang-organs(脾、肝、肾).pptx
-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清热药.ppt
- 北京科技大学:基于ALBERT与双向GRU的中医脏腑定位模型.pdf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温病条辨》叙(汪廷珍).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本草纲目》原序(王世贞).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扁鹊传(司马迁).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病家两要说(张景岳).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不失人情论(李中梓).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王冰).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丹溪翁传(戴良).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伤寒论(伤寒杂病论)》序(张机).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类经》序(张介宾).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外台秘要》序(王焘).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养生论(嵇康).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医案六则.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医话四则.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与薛寿鱼书(袁枚).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食物的成分.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选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李杲.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选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刘河间.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选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王好古.ppt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选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张从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