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题(2013年)

19.【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 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 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
19.【2013 年·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来源:www.sh u lihu a.netwww.sh ulih ua.net]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来源:www.sh u lihua.n et]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 w w w. shu lih ua. net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 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 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来源:www.sh u lihua.net]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

易,朴实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答案】 8.C(通“讠志”,做标记) 9.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l.(1)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 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2)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 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 分)
易,朴实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 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 分) 【答案】 8.C (通“讠志”,做标记) 9.A (A.指示代词,那 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 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 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 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 0.5 分,共 2 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 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 0.5 分,共 2 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2004-2011年)_2004-2011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黔东南课改.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长春.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苏州.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温州非课改.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徐州.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安徽非课改.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2008甘肃省金昌市.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2008太原市.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2008吉林省.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_2008 南充市.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14篇).doc
-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汇编(2006-2009年).doc
- 《桃花源记》中考三轮复习试题_桃花源记.doc
- 《桃花源记》一课一练.doc
-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课堂合测.doc
- 《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课件(32页).ppt
-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对比案及练习_桃花源记.doc
-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作业练习_五一作业桃花源记.doc
-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学案_《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复习学案(成品).doc
- 《桃花源记》互动学案.doc
- 《桃花源记》作业分层设计.doc
- 《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案.doc
- 《桃花源记》古文练习_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
-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doc
- 《桃花源记》复课件_桃花源记.ppt
-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doc
-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_第21课.doc
-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35页).ppt
-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ppt
- 《桃花源记》复习题.doc
- 《桃花源记》学案2.doc
- 《桃花源记》学案4.doc
- 《桃花源记》学案5.doc
- 《桃花源记》学案6.doc
- 《桃花源记》学案7.doc
- 《桃花源记》学案8(含答案)_桃花源记学案答案.doc
- 《桃花源记》学案_桃花源记.doc
- 《桃花源记》学案设计.doc
- 《桃花源记》导学案1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