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说课ppt课件_24、散文诗两首---说课用

24、散文诗两首 北京市八十中学邓朝建
24、散文诗两首 北京市八十中学邓朝建

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 1、学会学习散文诗的一般方法。(培养吟诵诗歌的能 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 问题。) 2、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诗文的比较。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 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金色花》的 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母亲》
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 1、学会学习散文诗的一般方法。(培养吟诵诗歌的能 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 问题。) 2、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诗文的比较。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 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金色花》的 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 母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 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 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 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 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 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 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 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散文诗还兼有散文自然、清新的特点
☆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 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 “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 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 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 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 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 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散文诗还兼有散文自然、清新的特点

☆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特点: ①虚实相生②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词情景交融的方式: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②寓情于景 ③缘情造景(先情后景)④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情由景生。②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③景语情语,情景交融。④景略情浓,直抒胸怀
☆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特点: ① 虚实相生 ② 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词情景交融的方式: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 ②寓情于景 ③缘情造景(先情后景) ④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情由景生。②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③景语情语,情景交融。④景略情浓,直抒胸怀

☆对“感悟”的理解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 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是 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 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 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 “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 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 “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 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 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对“感悟”的理解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 理过程。“感”即“感触” “接触”。这个过程是 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 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 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 “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 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 “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 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 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朗读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 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 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冋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 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 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 理解诗歌作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 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 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朗读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 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 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 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 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 理解诗歌作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 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 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ppt课件2_24、散文诗两首---上课用.ppt
-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ppt课件1.ppt
- 散文诗两篇《对岸》《火光》ppt课件1.ppt
- 散文的写作ppt课件.ppt
- 教材乃中考之本,岂能舍本逐末.doc
- 揭阳市炮台镇竞智初级中学语文版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试卷.doc
- 揭阳市炮台镇竞智初级中学语文版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试卷.doc
- 揭阳市炮台镇竞智初级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优秀习作选.doc
- 提纲写作技巧ppt课件.ppt
- 掌起初中2007—200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度练习卷.doc
- 掌起初中2007—200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度练习卷.doc
- 掀起你的盖头来——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ppt课件.ppt
- 据足里丰,气壮意胜——议论文要有理有据.ppt
- 振华实验学校2007年初三五月月考试卷_五月月考答题卡.doc
- 振华实验学校2007年初三五月月考试卷_五月月考答案.doc
- 振华实验学校2007年初三五月月考试卷_五月月考.doc
- 拟题训练: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ppt课件.ppt
- 抗震手册.doc
- 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行道树》教学设计5.doc
- 承德四中语文七年级下册6月月考试卷.doc
- 文字·想象ppt课件.ppt
- 文言实词表(收录常用实词356个)_文言实词表.doc
- 文言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ppt
- 文言常见句式总汇ppt课件.ppt
- 文言文实词活用课件ppt课件_实词的活用.ppt
- 文言文的复习——巧借推断助理解ppt课件.ppt
- 文言断句八法.ppt
- 文言知识小结(人教版,必修一).doc
- 文言虚词归纳_文言虚词3.ppt
- 文言虚词总汇.doc
- 文言词汇 词类活用.doc
- 新丰镇中学2007年苏教版七年级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 新五柳先生传.doc
- 新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ppt课件11.ppt
- 新华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北京版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试卷.doc
- 新博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doc
- 新安中学2005-200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题_半期考试.doc
- 新安中学2005-200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题_答案.doc
- 新安中学2005-200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题_答题卡.doc
- 新曹镇中学0607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检测语文试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