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0期
半月谈2007年第10期 目录 按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CHINA COMMENT 贴象 题Q 华通社主办 半月谈2007年第10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贴近读者有特色 半月评论 食品安全当从源头抓起4 迎接十七大
半月谈 2007 年第 10 期 目录 按 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半月谈 2007 年第 10 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贴近读者有特色 半月评论 食品安全当从源头抓起 4 迎接十七大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二炮某旅政委杨良勤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部队战斗力 实践篇:劲旅扬帆起征程 思路篇: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总队长吕文彦谈:科技强警守国门 实践篇:向高科技要战斗力 专题报道 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_ 政治观察 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 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解放军总医院: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南京:尝试“破冰”看病贵 经济纵横 中因石油战略新的支撑点 现代农业呼唤标准化 江清水向南流 我军加速推进保障社会化改革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二炮某旅政委杨良勤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部队战斗力 实践篇:劲旅扬帆起征程 思路篇: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总队长吕文彦谈:科技强警守国门 实践篇:向高科技要战斗力 专题报道 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 政治观察 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 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解放军总医院: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南京:尝试“破冰”看病贵 经济纵横 中国石油战略新的支撑点 现代农业呼唤标准化 一江清水向南流 军事天地 我军加速推进保障社会化改革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南宁:十万人次走出低保调查 谈天说地 善待母亲河之举 莫让民俗文化变了味 建设新农村 盐碱地里长出富民产业 创新社会 “秸秆能源”技术新突破 科教 中科院领跑科研仪器创新 新闻热线 新农合,好事怎样才能办好 半月说法 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保护更有力 校园话题 百事咨询 怎样预防小儿肥胖症 读者之页 “土文化”,火起来! 国际时事 非行上海年会吸引世界目光 朝韩铁路:跨越半世纪的通车试运行
南宁:十万人次走出低保调查 谈天说地 善待母亲河之举 莫让民俗文化变了味 建设新农村 盐碱地里长出富民产业 创新社会 “秸秆能源”技术新突破 科教 中科院领跑科研仪器创新 新闻热线 新农合,好事怎样才能办好 半月说法 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保护更有力 校园话题 让孩子们远离“黄色污染” 百事咨询 怎样预防小儿肥胖症 读者之页 “土文化”,火起来! 国际时事 非行上海年会吸引世界目光 朝韩铁路:跨越半世纪的通车试运行
法国迎来萨科齐时代 美国反导系统搅动欧洲 土耳其大选为何陷入僵局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开栏的话: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这将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党 的十六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刊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迎接十七大”专栏,陆续向您报道在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人们以昂扬向 上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本刊记者李俊义 2006年9月的一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 起了秧歌。让村民们为之兴奋的是,王老汉用了20个月的时间,亲手铸造了一个重252公斤、铸有563字 铭文的青铜大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王三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 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是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也是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指 导思想。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取消农业税,加大 教育卫生等社会投入力度,加强电、路、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低保,发展现代农业,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农村的发展,正 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 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迎来新时代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田赋”,是中国农民的千年 梦想。然而,只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这个梦想 才能变成现实。由此,中国的农村政策出现了由“多取”到“多予”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村发展也像久 旱的田野迎来了甘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003年,王三妮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532元。第二年,王家不但不用缴税,还享受国家粮 食直补216元,里外一算,王家得到748元的实惠。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多元钱的青廉村,一共减 轻了30多万元的农业负担。减负,等于增收。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法国迎来萨科齐时代 美国反导系统搅动欧洲 土耳其大选为何陷入僵局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开栏的话: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这将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党 的十六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刊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迎接十七大”专栏,陆续向您报道在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人们以昂扬向 上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本刊记者 李俊义 2006 年 9 月的一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 起了秧歌。让村民们为之兴奋的是,王老汉用了 20 个月的时间,亲手铸造了一个重 252 公斤、铸有 563 字 铭文的青铜大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王三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 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是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也是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指 导思想。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取消农业税,加大 教育卫生等社会投入力度,加强电、路、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低保,发展现代农业,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农村的发展,正 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 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迎来新时代 2006 年 1 月 1 日,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田赋”,是中国农民的千年 梦想。然而,只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这个梦想 才能变成现实。由此,中国的农村政策出现了由“多取”到“多予”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村发展也像久 旱的田野迎来了甘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003 年,王三妮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 532 元。第二年,王家不但不用缴税,还享受国家粮 食直补 216 元,里外一算,王家得到 748 元的实惠。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 800 多元钱的青廉村,一共减 轻了 30 多万元的农业负担。减负,等于增收。2006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加上己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 在过去的时代,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开始到1983 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农民的奉献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因“剪刀差”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中国农村的发 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市不可能在贫穷农村的包围中独享繁荣。情况若再不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所困。为此,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新时期的“重农” 思想。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列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首 次将减免农业税提上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两个反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正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四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农 惠农的政策体系。包括“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 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 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大 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 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被农民称为“真金白银”政策。这些政策真切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政策: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性事业的投入,农民呼声强 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缺乏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张江,一位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些好政策的受益者。2006年的一天,医院护士 告诉张江,治好他妻子的病需要10多万元时,张江哭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家10多年的收入。 妻子对他说,咱们回家吧,这病咱治不起。张江拒绝了妻子的请求。他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12万 元,来到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妻子的病治好了。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因 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1.5万元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9000元大病救助款 “说句土话,这些钱真地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2003年,中国在首批257个县(市、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只要缴纳10元 钱就可参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位参合的农民各补助20元。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能在当地 各级卫生医保部门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用。到2006年底,新型农村合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 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2007年,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到2008年,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农民在“种粮不交税”之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都能 上得起学,这是中央政府的郑重承诺。2006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费。在实际执行中,已经扩大到部分中部地区,共有5200万名学生受益。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除了“全免”政策外,国家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 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政策,无疑给农村和城市贫困家 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多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更让农民兄弟激动的是,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今年要
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 1250 亿元。 在过去的时代,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3 年开始到 1983 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 6000 亿元。农民的奉献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因“剪刀差”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中国农村的发展 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市不可能在贫穷农村的包围中独享繁荣。情况若再不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所困。为此, 2004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新时期的“重农” 思想。这是时隔 18 年后,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列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首 次将减免农业税提上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两个反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正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四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农 惠农的政策体系。包括“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 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 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大 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 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被农民称为“真金白银”政策。这些政策真切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政策: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性事业的投入,农民呼声强 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缺乏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张江,一位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些好政策的受益者。2006 年的一天,医院护士 告诉张江,治好他妻子的病需要 10 多万元时,张江哭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家 10 多年的收入。 妻子对他说,咱们回家吧,这病咱治不起。张江拒绝了妻子的请求。他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 12 万 元,来到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妻子的病治好了。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因 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 1.5 万元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 9000 元大病救助款。 “说句土话,这些钱真地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2003 年,中国在首批 257 个县(市、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只要缴纳 10 元 钱就可参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位参合的农民各补助 20 元。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能在当地 各级卫生医保部门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用。到 2006 年底,新型农村合疗试点范围扩大到 1451 个县(市、 区),占全国总数的 50.7%,有 4.1 亿农民参加。2007 年,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 80%以上的县(市、区); 到 2008 年,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农民在“种粮不交税”之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都能 上得起学,这是中央政府的郑重承诺。2006 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费。在实际执行中,已经扩大到部分中部地区,共有 5200 万名学生受益。200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 1.5 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除了“全免”政策外,国家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 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政策,无疑给农村和城市贫困家 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多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更让农民兄弟激动的是,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今年要
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承诺意味着,从今以后,无论身居城市或农村,困难的人们 都能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设新农村: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 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 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 新气象。特别是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空前巨大,农村的水、电、气、路、水利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财政部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06 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万亿元,年均递增近16%,其中2006年预算用于“三 农”的资金同比增长了14%强。 200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 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有 利于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格局,有利于改变农民就业 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有利于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将给广大农 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合改革:农村改革突入体制核心 2005年7月,安徽省巢湖市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精简机构人员、推行领 导干部正职一肩挑和副职交叉任职等措施,全市乡镇总数减少30%,行政村总数减少43%:乡镇党政班子成 员减少60%,乡镇行政编制减少20%:乡镇事业编制数减少23%,机构减少47%…此次改革规模之大,力 度之大,为当地历史上少有 巢湖试点只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探路者”。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 工作会议,宣布我国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 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力争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上述改革。由此,我国农村继家庭承 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进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 专家评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随着三项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有序展开,其他农村体制改革也在各地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3年以来,国家累计提供27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5年末,约有7000万农户受益,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中央拿出10亿元在6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 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7年,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被称为“草根银行”的崭新的 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2005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改造25万家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乡镇。 正地制度改革: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又
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承诺意味着,从今以后,无论身居城市或农村,困难的人们 都能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设新农村: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 8 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 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 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2006 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 新气象。特别是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空前巨大,农村的水、电、气、路、水利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财政部统计显示,从 2003 年到 2006 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 1.1 万亿元,年均递增近 16%,其中 2006 年预算用于“三 农”的资金同比增长了 14%强。 2006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 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有 利于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格局,有利于改变农民就业 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有利于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将给广大农 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合改革:农村改革突入体制核心 2005 年 7 月,安徽省巢湖市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精简机构人员、推行领 导干部正职一肩挑和副职交叉任职等措施,全市乡镇总数减少 30%,行政村总数减少 43%;乡镇党政班子成 员减少 60%,乡镇行政编制减少 20%;乡镇事业编制数减少 28%,机构减少 47%……此次改革规模之大,力 度之大,为当地历史上少有。 巢湖试点只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探路者”。2006 年 9 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 工作会议,宣布我国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 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力争用 5 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上述改革。由此,我国农村继家庭承 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进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 专家评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随着三项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有序展开,其他农村体制改革也在各地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3 年以来,国家累计提供 2700 多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5 年末,约有 7000 万农户受益,获得贷款支持;2007 年,中央拿出 10 亿元在 6 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 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7 年,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被称为“草根银行”的崭新的 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2005 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准备用 3 年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改造 25 万家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 50%以上的行政村和 70%以上的乡镇。 ———征地制度改革:2004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 年国务院又
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强化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和安置,提高补偿标准等问题 作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始启动。其主要内容 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 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充满 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华夏大地上成长,9亿中国农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伟大机遇和美好生活!(编辑:薛凯) 编者按: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 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最近,本刊记者对中国 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且亮点纷呈。同时,我 们也注意到,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惑。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破解困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大 发展鼓与呼。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本刊记者兵分几路,奔赴北京、山东、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展开 采访。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规模宏大、生机勃勃的职业院校在各地迅速崛起,听到的是政府官员、 办学者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的诺言,感受到的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可和热切希望 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露滴花开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职业教育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要安排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今年新学年开 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 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记者在各地采访感受到,“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地处赣西中部的新余市,人口100多万,却是一个职业教育大市。这儿目前有各级各类民办职业教 育机构40多个,被教育界专家称为“新余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新余市副市长万筱明介绍说, 首先,市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并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为 民办职校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其次,在学校用地上支持,民办职校用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三是在人 才上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任教。同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 职称评定等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新余市的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为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
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强化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和安置,提高补偿标准等问题 作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 年,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始启动。其主要内容 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 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充满 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华夏大地上成长,9 亿中国农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伟大机遇和美好生活!(编辑:薛凯) 编者按: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 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100 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 7000 万人, 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 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 30%至 40%的比例相去甚远。最近,本刊记者对中国 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且亮点纷呈。同时,我 们也注意到,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惑。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破解困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大 发展鼓与呼。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本刊记者兵分几路,奔赴北京、山东、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展开 采访。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规模宏大、生机勃勃的职业院校在各地迅速崛起,听到的是政府官员、 办学者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的诺言,感受到的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可和热切希望。几 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露滴花开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职业教育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 2005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要安排 100 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今年新学年开 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 出将由上年 18 亿元增加到 95 亿元,明年将安排 200 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记者在各地采访感受到,“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地处赣西中部的新余市,人口 100 多万,却是一个职业教育大市。这儿目前有各级各类民办职业教 育机构 40 多个,被教育界专家称为“新余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新余市副市长万筱明介绍说, 首先,市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 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并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为 民办职校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其次,在学校用地上支持,民办职校用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三是在人 才上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任教。同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 职称评定等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新余市的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为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
要保障 而除了给予职业院校办学上的扶持外,一些地方还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当地职业教育全 面、快速发展,服务于当地经济。如山东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以职业技术学院和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 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参与,着手组建与省里的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八大类职教集团,这一措 施,将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走上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路子:针对当前存在的学生在拿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困扰,选择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进行“双证互通”试点,符合条件 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的学生 在毕业时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找准方向:职业教育驶入希望之海 调研过程中,记者一个最深的感受,是办学者对职业教育前途无比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这种态度和信念,既来自于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来自于办学者在一线摸爬滚打后对实 践规律的真切感知。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昔日的办学思路和定位,在让办学者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碰壁后,不得 不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过去,职业教育依然没有脱离让学生参加高考的窠臼。但是,高考并不是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因 此,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几乎步入了低谷,招生都成问题。”江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邓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摸索,我们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通 俗而言,就是平民教育加就业教育。”这一目标,明确了招什么人和教什么课的问题。目前,在江西,80%~ 90%的职业教育在校生为农民子弟,而全省平均就业率也达到97%以上。 对于许多院校来说,为了找准定位,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怀民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勇都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职教 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甚至发现,许多正规职业院校经过三五年培养出 来的学生,还不如社会上各类专业培训学校经过三五个月短训出来的学生适用、好用!”为此,围绕“如 何办职教”,一些院校在教职工中展开了大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得办学理念越来越清晰:职业教育,就 是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教育 定位找准了,带来的就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的彻底改观。一些专业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了 原有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西京学院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学校减少了理论课,增加实训课,并将职 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现在,毕业生中能拿到“双证”的占大部分,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总体定位之后,各个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陕西省 眉县职教中心主任高军民说,学校的办学思路,一开始只是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随着办学的发展, 发现把农民的娃从西部转移到东部沿海也应该成为一个重点。一个娃如果在当地就业,一个月只能挣300 元,但到了东部沿海,却能挣一两千元,这样,一个年轻人出去,就可以帮助一户农民脱贫。因此,学校 就将面向东部需求办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现已与东部许多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 定位准带来事业兴。走访大江南北的几十所职业院校,看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或在读书、或在 实训基地认真动手操练,听着学校负责人自豪地介绍学生如何受企业欢迎,我们不禁深深地感到,准确的 定位,已经让整个职业教育从暮气沉沉变得朝气蓬勃 校企合作:多种模式激发办学活力 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为此,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校企合作的新模 式、新经验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北京兆维电子集团、信息产业部第十二研究所、北京用友软件有限公 司等企业建立了27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要保障。 而除了给予职业院校办学上的扶持外,一些地方还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当地职业教育全 面、快速发展,服务于当地经济。如山东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以职业技术学院和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 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参与,着手组建与省里的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八大类职教集团,这一措 施,将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走上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路子;针对当前存在的学生在拿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困扰,选择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进行“双证互通”试点,符合条件 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的学生 在毕业时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找准方向:职业教育驶入希望之海 调研过程中,记者一个最深的感受,是办学者对职业教育前途无比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这种态度和信念,既来自于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来自于办学者在一线摸爬滚打后对实 践规律的真切感知。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昔日的办学思路和定位,在让办学者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碰壁后,不得 不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过去,职业教育依然没有脱离让学生参加高考的窠臼。但是,高考并不是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因 此,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几乎步入了低谷,招生都成问题。”江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邓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摸索,我们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通 俗而言,就是平民教育加就业教育。”这一目标,明确了招什么人和教什么课的问题。目前,在江西,80%~ 90%的职业教育在校生为农民子弟,而全省平均就业率也达到 97%以上。 对于许多院校来说,为了找准定位,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怀民、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勇都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职教 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甚至发现,许多正规职业院校经过三五年培养出 来的学生,还不如社会上各类专业培训学校经过三五个月短训出来的学生适用、好用!”为此,围绕“如 何办职教”,一些院校在教职工中展开了大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得办学理念越来越清晰:职业教育,就 是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教育。 定位找准了,带来的就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的彻底改观。一些专业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了 原有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西京学院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学校减少了理论课,增加实训课,并将职 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现在,毕业生中能拿到“双证”的占大部分,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总体定位之后,各个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陕西省 眉县职教中心主任高军民说,学校的办学思路,一开始只是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随着办学的发展, 发现把农民的娃从西部转移到东部沿海也应该成为一个重点。一个娃如果在当地就业,一个月只能挣 300 元,但到了东部沿海,却能挣一两千元,这样,一个年轻人出去,就可以帮助一户农民脱贫。因此,学校 就将面向东部需求办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现已与东部许多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 定位准带来事业兴。走访大江南北的几十所职业院校,看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或在读书、或在 实训基地认真动手操练,听着学校负责人自豪地介绍学生如何受企业欢迎,我们不禁深深地感到,准确的 定位,已经让整个职业教育从暮气沉沉变得朝气蓬勃。 校企合作:多种模式激发办学活力 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为此,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校企合作的新模 式、新经验。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北京兆维电子集团、信息产业部第十二研究所、北京用友软件有限公 司等企业建立了 27 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西安思源职业学院搭好厂房,吸引企业把生产线、文化公司把摄影棚搬进学校。这样一来,对方的 设备和技术人员,就成为学校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资源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与中国集装箱制造集团联合成立了中集集团北方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 要,学生毕业前半年到企业顶岗实践,这样既学到了真本事,又可获得每月1000元左右的补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已与美国沃尔玛公司、甲骨文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韩国LG公司等 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目前与学院联合办学的企业已多达上百家。而且,合作办学的机制、模式各不相同 步形成了“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经营一体化”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人更为振奋的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不单单是职业院校的需要,也正在成为一些已经尝到甜 头的企业的强烈需要。 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记者遇到了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先生、阳光雨露信息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的张学忠先生,他们告诉记者,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每年都会从资金、设备上对学院有所投 入,但对企业来说,这是事半功倍的,因为这可以省下大笔的培训费用。张学忠说,学校相关专业每年 有500个毕业生,还得照顾别的单位,给的名额根本就不够用。今年才毕业的120名学生,去年他们就已 经招了。现在,一些大企业都在这儿组班,专门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培养技能:职业教育找到主旋律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出适 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各个职业学校不断探索、各显其能 在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动手能“干”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由此,“学”与“干”的排序有个 形象的表述,目前是“先学后干”,下一步就是“边学边干”,最终是“边干边学”。学生在校期间,就 是一个顶岗训练的过程。目前在校的高年级学生大多都己经在顶岗做项目,许多已经有50元~80元的日 资了。 要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就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此,许多地方、学校不借重金投入。济南市 历城职业中专,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的实训基地,总投资3000多万元。山东蓝翔技校目前大型教学仪器设 备总值已近2亿元。其中,三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实习中心,配有进口、国产汽车100多台:工程机械 专业投入近亿元,购进美日韩名牌挖掘机及装载机、压路机等,使该专业在实力上走在全国前列:计算机 实习中心配有品牌计算机3000多台,最大的机房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同时上机实际操作 被评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朝晖表示,作为一所涉农院校,这次评 上示范校后所拨款项,一大部分将用于建设实训基地。 随着增强动手能力而来的,是评价机制的改变。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周晓明说,学院改 革单一的理论考核方法为注重能力考核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企业技术人员也被邀请参加学生综合技术测试 考试环节的导向作用,使得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特色办学:打造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职业院校通过特色办学,找到了独特的发展之路。 西安海棠学院,依靠强大的行业需求和海棠国际集团的60余家驻外机构及6000余家连锁店,让学 校科教有设备、实习有场地、学生有就业。院长王海棠告诉记者,学校一年毕业3000人,集团内两个店才 能分到一个学生,完全供不应求。 有4万多名学生的西安翻译学院,采取了外语加专业加现代化技能等特色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 的办学道路。据学校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学校专门建立了一个研修生院,学生毕业后只拿学院的毕业证 专业方向是同声传译,将来要完全靠本事到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但因为学校的外语特色教学已经在社会 上广有声誉,因此报名者众多 作为国内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酒店管理高职学院,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杨民刚告诉记者,特色是学
西安思源职业学院搭好厂房,吸引企业把生产线、文化公司把摄影棚搬进学校。这样一来,对方的 设备和技术人员,就成为学校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资源。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与中国集装箱制造集团联合成立了中集集团北方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需 要,学生毕业前半年到企业顶岗实践,这样既学到了真本事,又可获得每月 1000 元左右的补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已与美国沃尔玛公司、甲骨文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韩国 LG 公司等 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目前与学院联合办学的企业已多达上百家。而且,合作办学的机制、模式各不相同, 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经营一体化”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人更为振奋的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不单单是职业院校的需要,也正在成为一些已经尝到甜 头的企业的强烈需要。 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记者遇到了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先生、阳光雨露信息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的张学忠先生,他们告诉记者,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每年都会从资金、设备上对学院有所投 入,但对企业来说,这是事半功倍的,因为这可以省下大笔的培训费用。张学忠说,学校相关专业每年只 有 500 个毕业生,还得照顾别的单位,给的名额根本就不够用。今年才毕业的 120 名学生,去年他们就已 经招了。现在,一些大企业都在这儿组班,专门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培养技能:职业教育找到主旋律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出适 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各个职业学校不断探索、各显其能。 在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动手能“干”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由此,“学”与“干”的排序有个 形象的表述,目前是“先学后干”,下一步就是“边学边干”,最终是“边干边学”。学生在校期间,就 是一个顶岗训练的过程。目前在校的高年级学生大多都已经在顶岗做项目,许多已经有 50 元~80 元的日 工资了。 要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就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此,许多地方、学校不惜重金投入。济南市 历城职业中专,建立了 1 万多平方米的实训基地,总投资 3000 多万元。山东蓝翔技校目前大型教学仪器设 备总值已近 2 亿元。其中,三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实习中心,配有进口、国产汽车 100 多台;工程机械 专业投入近亿元,购进美日韩名牌挖掘机及装载机、压路机等,使该专业在实力上走在全国前列;计算机 实习中心配有品牌计算机 3000 多台,最大的机房可容纳 1000 多名学生同时上机实际操作。 被评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朝晖表示,作为一所涉农院校,这次评 上示范校后所拨款项,一大部分将用于建设实训基地。 随着增强动手能力而来的,是评价机制的改变。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周晓明说,学院改 革单一的理论考核方法为注重能力考核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企业技术人员也被邀请参加学生综合技术测试。 考试环节的导向作用,使得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特色办学:打造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职业院校通过特色办学,找到了独特的发展之路。 西安海棠学院,依靠强大的行业需求和海棠国际集团的 60 余家驻外机构及 6000 余家连锁店,让学 校科教有设备、实习有场地、学生有就业。院长王海棠告诉记者,学校一年毕业 3000 人,集团内两个店才 能分到一个学生,完全供不应求。 有 4万多名学生的西安翻译学院,采取了外语加专业加现代化技能等特色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 的办学道路。据学校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学校专门建立了一个研修生院,学生毕业后只拿学院的毕业证, 专业方向是同声传译,将来要完全靠本事到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但因为学校的外语特色教学已经在社会 上广有声誉,因此报名者众多。 作为国内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酒店管理高职学院,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杨民刚告诉记者,特色是学
院的生存发展之路。为突出特色,学院要将相关专业都与“酒店”联系起来,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就要偏重 酒店管理、艺术专业就要偏重酒店环艺设计等,总之,就是要“泡”在酒里。 而突出的特色,确实让该校受益良多。目前,学院与业界知名的美国凯悦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 酒店管理集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南岸学院、澳门葡京大酒店等都有深度合作,为实践教 学、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得学生供不应求。在今年的一次就业洽谈会上,生均可选择就业 岗位高达6个,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勇说,在专业建设上我们不追风逐浪,不赶时髦,而是根据钢铁企业 岗位群的需要,提出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即“以冶金为品牌,以机电为基础,以建工为优势、 以计算机为高新,将冶金类专业做精做细,将机电类专业做强做大,将建工类专业做活做优,将计算机类 专业做新做尖”,形成了涵盖冶金企业4大类、60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体系结构。这一选择,让我们保 持了自己的特色,并形成了优势专业群。 实现就业:院校办学的试金石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职业教育却因为其高就业率而“风景这边独好”。 记者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今年有毕业生数千名,目前签约的已占大部分。采访时 记者正好遇到苏州工业园的一家企业在学校招用学生。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人才市场上招,但 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差,还需要培训,不如直接到这里招一些动手能力不错的学生。据了解,该校有两名应 在2007年毕业的学生,2006年就被一家美国独资企业要走了。 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到3月份就被抢得差不多了,一个毕业生有三四个岗位任其选择。 据说,每年到最后,会有200多家企业来学校招聘,但那时学校往往只有100多名学生了 渭南技术学院(陕西省渭南工业学校),在珠三角、长三角就业的学生有2万多人。学生就业集中 的一些大企业,每年都会派专车送他们回家过年 职业院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良好的就业局面,除学生技能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将就 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其他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就业来进行 在江西,学校注重推行“订单教育”,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生一入学即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 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为确保学生就业,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都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了 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江西蓝天学院开通了校企直通车,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实训教材全部参照 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 为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各个职业学校都设立了高规格的 就业指导机构。机构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就是,辗转于各大企业之间,为学生寻找岗位。就业机构源源不 断的订单反馈到学校,使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高就业率,带来了高报考率,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分率连年提高 对此,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换珍评价说,近年来,有些学校提出“不抓招生抓就业”,这条 路子成效显著,用业内人士的通俗说法,就是“哥哥刚毕业,弟弟又来了”。 本刊记者的多路采访,既充满喜悦又深怀忧虑。喜的是很多学校已步λ健康发展轨道,创造了不少值得借 鉴的经验,这是主流:忧的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亟待破解。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院长董德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热,是好事,但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许多趁火打劫者低门槛进入职教领域,造成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失控。现在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备,师资
院的生存发展之路。为突出特色,学院要将相关专业都与“酒店”联系起来,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就要偏重 酒店管理、艺术专业就要偏重酒店环艺设计等,总之,就是要“泡”在酒里。 而突出的特色,确实让该校受益良多。目前,学院与业界知名的美国凯悦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 酒店管理集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南岸学院、澳门葡京大酒店等都有深度合作,为实践教 学、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得学生供不应求。在今年的一次就业洽谈会上,生均可选择就业 岗位高达 6 个,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勇说,在专业建设上我们不追风逐浪,不赶时髦,而是根据钢铁企业 岗位群的需要,提出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即“以冶金为品牌,以机电为基础,以建工为优势、 以计算机为高新,将冶金类专业做精做细,将机电类专业做强做大,将建工类专业做活做优,将计算机类 专业做新做尖”,形成了涵盖冶金企业 4 大类、60 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体系结构。这一选择,让我们保 持了自己的特色,并形成了优势专业群。 实现就业:院校办学的试金石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职业教育却因为其高就业率而“风景这边独好”。 记者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今年有毕业生数千名,目前签约的已占大部分。采访时, 记者正好遇到苏州工业园的一家企业在学校招用学生。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人才市场上招,但 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差,还需要培训,不如直接到这里招一些动手能力不错的学生。据了解,该校有两名应 在 2007 年毕业的学生,2006 年就被一家美国独资企业要走了。 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到 3 月份就被抢得差不多了,一个毕业生有三四个岗位任其选择。 据说,每年到最后,会有 200 多家企业来学校招聘,但那时学校往往只有 100 多名学生了。 渭南技术学院(陕西省渭南工业学校),在珠三角、长三角就业的学生有 2 万多人。学生就业集中 的一些大企业,每年都会派专车送他们回家过年。 职业院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良好的就业局面,除学生技能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将就 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其他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就业来进行。 在江西,学校注重推行“订单教育”,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生一入学即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 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为确保学生就业,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都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了长 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江西蓝天学院开通了校企直通车,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实训教材全部参照 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 为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各个职业学校都设立了高规格的 就业指导机构。机构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就是,辗转于各大企业之间,为学生寻找岗位。就业机构源源不 断的订单反馈到学校,使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高就业率,带来了高报考率,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分率连年提高。 对此,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换珍评价说,近年来,有些学校提出“不抓招生抓就业”,这条 路子成效显著,用业内人士的通俗说法,就是“哥哥刚毕业,弟弟又来了”。 本刊记者的多路采访,既充满喜悦又深怀忧虑。喜的是很多学校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创造了不少值得借 鉴的经验,这是主流;忧的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亟待破解。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 ;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院长董德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热,是好事,但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许多趁火打劫者低门槛进入职教领域,造成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失控。现在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备,师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专题报道汇编.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评论2007年第1-24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年半月谈第1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年19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年18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 年半月谈第 17 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 年半月谈第 16 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 年半月谈第 14 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半月谈时事资料电子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9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8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7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6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5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4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3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2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20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1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8年第19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1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2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3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4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5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6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7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8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9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0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1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2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3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4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2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3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4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5期.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6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