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3期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67
文件大小:22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6 月 22 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召开。会上发布了 2007 年《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其中,半月谈品牌价值被评估为 28.79 亿元人民币,比 2006 年 26.89 亿元人民币增加 1.9 亿元人民币。 半月谈品牌价值的大幅提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半月谈2007年第13期目录 本刊消息 品牌价值提升1.9亿元人民币半月谈第四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半月评论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本刊特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家解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 铭记历史的瞬间 迎接十七大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专题报道 农村低保试点调查报告 沐浴在农村低保阳光下 来自实践的难题待破解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佳木斯:三级调处平台化解信访难题 走进农家“稻草房 政治观察

半月谈 2007 年第 13 期目录 本刊消息 品牌价值提升 1.9 亿元人民币半月谈第四次入选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 半月评论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本刊特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家解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 铭记历史的瞬间 迎接十七大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专题报道 农村低保试点调查报告 沐浴在农村低保阳光下 来自实践的难题待破解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佳木斯:三级调处平台化解信访难题 走进农家“稻草房” 政治观察

信访工作有新规 国家首次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部署 村政评议社——村民自治新探索 百姓关注的三部法律 两位工薪者的购房日记 经济纵横 宏观调控连着你我他 流动性过剩意味着什么 建设新农村 仙桃打造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科教 北斗”,为我们定位导航 文化 “让父老乡亲看上戏,看好戏 秦始皇帝陵考古新发现 奥运连着你我他 奥运助推国民素质提升 你了解特奥会吗 半月说法

信访工作有新规 国家首次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部署 村政评议社———村民自治新探索 百姓关注的三部法律 两位工薪者的购房日记 经济纵横 宏观调控连着你我他 流动性过剩意味着什么 建设新农村 仙桃打造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科教 “北斗”,为我们定位导航 文化 “让父老乡亲看上戏,看好戏” 秦始皇帝陵考古新发现 奥运连着你我他 奥运助推国民素质提升 你了解特奥会吗 半月说法

担保物权让你的债权有保障 谈天说地 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果贱伤农”政府责无旁贷 校园话题 老师,不该对学生有成见 百事咨询 私种罂粟违法 关爱未成年人,要懂法守法 读者之页 乡镇干部应带头学科技用科技 国际时事 哈马斯与法塔赫为何反目 中美军事交往在拓展 从美越关系变化看美国亚洲政策 俄罗斯经济特区走访记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担保物权让你的债权有保障 谈天说地 牢记历史 开创未来 “果贱伤农”政府责无旁贷 校园话题 老师,不该对学生有成见 百事咨询 私种罂粟违法 关爱未成年人,要懂法守法 读者之页 乡镇干部应带头学科技用科技 国际时事 哈马斯与法塔赫为何反目 中美军事交往在拓展 从美越关系变化看美国亚洲政策 俄罗斯经济特区走访记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品牌价值提升1.9亿元人民币 半月谈第四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本刊讯:6月22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召开。会上发布了200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其中,半月谈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8.79 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26.89亿元人民币增加1.9亿元人民币。 半月谈品牌价值的大幅提升,不仅体现了刊物优势品牌运营的直观变化,而且反映了半月谈影响力不 断扩大的实质性变化。品牌的价值不仅代表广泛的知名度,还代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信任度、追 随度、持久度等。近年来,半月谈坚守时政定位,以影响力打造系列刊物品牌,潜心探索报道转型,先后 推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改革新举,并通过“强化创意”、“深化主题”、“点子取胜”、“零 距离贴近”等手段凸现特色: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的权威性、独家性、真实性、贴近性影响读者 在读者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以及相关社会行为方面打上了属于自己的烙印,成为数百万读者离不开的“时 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这种公信力,正是半月谈内在品质的基本价值所在,也是半月谈在激烈竞 争中制胜的关键。 今年以来,系列刊物按照“求新”、“求动”、“求富”、“求精”、“求实”思路,不断深化报 道主题,拓展报道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月至6月,半月谈系列刊物被媒体转载稿件篇数继续上扬,其 中《半月谈》和《半月谈内部版》两刊发稿678篇,被各种媒体转载509篇,转载率为75%(上年为68%), 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被百家以上媒体转载的稿件133篇,同比增加13篇,增长10.8%。被200家以 上媒体转载的稿件34篇,被150至199家媒体转载的稿件16篇,被1⑩0至149家媒体转载的稿件83篇。 中央电视台上半年共转播半月谈稿件33篇,同比增加3篇 品牌作为企业的象征、质量的保障,已成为企业必争的无形资产。获得一家大型品牌评审机构的认 可和褒奖,更是众多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追求的目标。世界品牌实验室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 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担任主席,是一家国际化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并 购过程中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2004年,该实验室首次评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今年是第四 次,半月谈连续四年榜上有名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并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 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 结,充分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化,决心更加坚定,实践更加自 觉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 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倡导并实践着解放思想这一马克思主

品牌价值提升 1.9 亿元人民币 半月谈第四次入选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 本刊讯:6 月 22 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召开。会上发布了 2007 年《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其中,半月谈品牌价值被评估为 28.79 亿元人民币,比 2006 年 26.89 亿元人民币增加 1.9 亿元人民币。 半月谈品牌价值的大幅提升,不仅体现了刊物优势品牌运营的直观变化,而且反映了半月谈影响力不 断扩大的实质性变化。品牌的价值不仅代表广泛的知名度,还代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信任度、追 随度、持久度等。近年来,半月谈坚守时政定位,以影响力打造系列刊物品牌,潜心探索报道转型,先后 推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改革新举,并通过“强化创意”、“深化主题”、“点子取胜”、“零 距离贴近”等手段凸现特色;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的权威性、独家性、真实性、贴近性影响读者, 在读者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以及相关社会行为方面打上了属于自己的烙印,成为数百万读者离不开的“时 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这种公信力,正是半月谈内在品质的基本价值所在,也是半月谈在激烈竞 争中制胜的关键。 今年以来,系列刊物按照“求新”、“求动”、“求富”、“求精”、“求实”思路,不断深化报 道主题,拓展报道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 月至 6 月,半月谈系列刊物被媒体转载稿件篇数继续上扬,其 中《半月谈》和《半月谈内部版》两刊发稿 678 篇,被各种媒体转载 509 篇,转载率为 75%(上年为 68%), 同比增长 7 个百分点。其中被百家以上媒体转载的稿件 133 篇,同比增加 13 篇,增长 10.8%。被 200 家以 上媒体转载的稿件 34 篇,被 150 至 199 家媒体转载的稿件 16 篇,被 100 至 149 家媒体转载的稿件 83 篇。 中央电视台上半年共转播半月谈稿件 33 篇,同比增加 3 篇。 品牌作为企业的象征、质量的保障,已成为企业必争的无形资产。获得一家大型品牌评审机构的认 可和褒奖,更是众多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追求的目标。世界品牌实验室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 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担任主席,是一家国际化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并 购过程中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2004 年,该实验室首次评出《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今年是第四 次,半月谈连续四年榜上有名。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辛鸣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并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 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 结,充分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化,决心更加坚定,实践更加自 觉。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 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倡导并实践着解放思想这一马克思主

义的精髓。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中解 放出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对计划的崇拜和对 市场的疑虑中解放出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新的建设、新的实践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 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 思想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极 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发展 提供了理论指南。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正是改革开放,各种体 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任 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如既往而且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 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基本要求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国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 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社会建设同样如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 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清一色、一刀切的社会管理 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 增强发展后劲。走科技含量髙、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营造既充 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必须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通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妥善协调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战略目标。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是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党和 因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虽然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我国现在达 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从“总体”走向“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 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要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 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家解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

义的精髓。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中解 放出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对计划的崇拜和对 市场的疑虑中解放出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新的建设、新的实践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 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 思想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极 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发展 提供了理论指南。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正是改革开放,各种体 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任 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如既往而且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 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基本要求。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国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 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社会建设同样如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 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清一色、一刀切的社会管理 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 增强发展后劲。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营造既充 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必须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通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妥善协调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战略目标。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是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党和 国家到 2020 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虽然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我国现在达 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从“总体”走向“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 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要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 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家解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

本刊记者薛凯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坚定不 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贯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请他们对讲话的重要精神进行解读。专家们认为,在党的 十七大召开前夕,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旗帜鲜明,内涵丰富,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和 论基础 讲话明确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严书翰教授认为,这其实是指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就是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专家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 中央党校科社部贾建芳教授认为:“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新意的 阐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将党的各种创新理论统一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非常必要,深得人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根本性要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新要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教 授认为,这是对建党以来、执政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十六大以来党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为全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 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 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 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 展的全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 不移地为之奋斗。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当前,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 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本刊记者 薛凯   6 月 25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坚定不 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贯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请他们对讲话的重要精神进行解读。专家们认为,在党的 十七大召开前夕,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旗帜鲜明,内涵丰富,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理 论基础。 讲话明确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严书翰教授认为,这其实是指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就是说,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专家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 中央党校科社部贾建芳教授认为:“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新意的 阐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将党的各种创新理论统一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非常必要,深得人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根本性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新要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教 授认为,这是对建党以来、执政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十六大以来党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为全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 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 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 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 展的全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 2020 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 不移地为之奋斗。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当前,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 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专家认为,四个“坚定不移”是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 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科学概括和阐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兼顾。”中央党校晢学部主任庞元正教授认为,总书记的这一新概括、新阐述,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 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概括、新阐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专家认为,在和平和发展依然 是时代主题、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迫切的现实要求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注入了强大活力。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就是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 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 讲话强调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 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 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依 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 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贾建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经过几代人奋斗的目标。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这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在这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注意把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 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讲话突出强调了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政治 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讲话提出社 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专家认为,四个“坚定不移”是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 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科学概括和阐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兼顾。”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教授认为,总书记的这一新概括、新阐述,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 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概括、新阐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专家认为,在和平和发展依然 是时代主题、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迫切的现实要求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注入了强大活力。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就是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 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 讲话强调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 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 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依 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 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贾建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经过几代人奋斗的目标。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这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 100 年。在这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注意把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 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讲话突出强调了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政治 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讲话提出社 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党 的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 专家指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党的建设上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今后,我 们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 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编辑:张寒) 铭记历史的瞬间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整整10年,这是不平凡的10年。10年来,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 两 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香港繁荣 稳定。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全面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 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变成了生动现实 6月29日~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1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等一系列活动,同香港市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本刊以图文写真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以此表达我们的纪念和祝贺!◇(编辑:孙爱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2003年底,呼和浩特市举行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交流会。内蒙 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一番讲话嬴得与会的浙江各级领导一片掌声。他说,内蒙古近几年将新增加3000万 亩耕地,可组织浙江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经营,从而形成浙江省在内蒙古的“粮食飞地”:浙江供应蒙古 和俄罗斯的边贸产品可以在内蒙古建立加工园区,淅江方面可以把税务机构同时带到园区,从而形成“工 业飞地”:内蒙古还可以把新的煤矿交给浙江的企业开发,把生产的煤炭运回浙江,从而形成“能源飞地”。 浙江与内蒙古协作发展,打造三大经济飞地的构想与实践,是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 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完成“封顶”,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新格局 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强劲的喜人态势,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新思路:“合纵连横”谋崛起,国家级区域规划起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逐步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并在管理与调控区域发展手段上不断创新, 这是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事实上,党的十六大已经为我们描画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图景,明确了四大战略区域的 发展重点与方向。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其政策指向愈发清晰,出台的 措施愈发具体,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央管理与调控区域发展的艺术日臻成熟

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党 的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 专家指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党的建设上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今后,我 们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 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编辑:张寒) 铭记历史的瞬间 200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整整 10 年,这是不平凡的 10 年。10 年来,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 两 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香港繁荣 稳定。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全面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 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变成了生动现实。 6 月 29 日~7 月 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10 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等一系列活动,同香港市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本刊以图文写真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以此表达我们的纪念和祝贺!◇ (编辑:孙爱 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张可云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2003 年底,呼和浩特市举行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交流会。内蒙 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一番讲话赢得与会的浙江各级领导一片掌声。他说,内蒙古近几年将新增加 3000 万 亩耕地,可组织浙江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经营,从而形成浙江省在内蒙古的“粮食飞地”;浙江供应蒙古 和俄罗斯的边贸产品可以在内蒙古建立加工园区,浙江方面可以把税务机构同时带到园区,从而形成“工 业飞地”;内蒙古还可以把新的煤矿交给浙江的企业开发,把生产的煤炭运回浙江,从而形成“能源飞地”。 浙江与内蒙古协作发展,打造三大经济飞地的构想与实践,是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 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完成“封顶”,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新格局 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强劲的喜人态势,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新思路:“合纵连横”谋崛起,国家级区域规划起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逐步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并在管理与调控区域发展手段上不断创新, 这是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事实上,党的十六大已经为我们描画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图景,明确了四大战略区域的 发展重点与方向。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其政策指向愈发清晰,出台的 措施愈发具体,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央管理与调控区域发展的艺术日臻成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把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这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个“四大”,即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主体 功能区。 所谓四大战略区域,就是从战略上将发展区域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 所谓四大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制协调区域发展,为企业、地方与中央政 府的区域行为提供基本规范:所谓四大主体功能区,就是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 中国区域管理的一大创新。 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 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东、中、西部 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 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改革新动力: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 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针对 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中央在1999年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新中国工业的摇籃”东北地 区发展出现明显衰退,中央2002年又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央在2003年提出“统 筹区域发展”,重视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这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规划,其背后的深意是:统筹区域发 展,在于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只有通盘考虑西部的“落后病”、东北的“萧条病”与东部部分城市出 现的“膨胀病”,才能防止中国的发展步伐因区域病困扰而放缓。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同样引起 中央高度关注,“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 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布阵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 略区域的范围己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 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 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 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 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堿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 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 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06 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把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这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个“四大”,即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主体 功能区。 所谓四大战略区域,就是从战略上将发展区域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 所谓四大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制协调区域发展,为企业、地方与中央政 府的区域行为提供基本规范;所谓四大主体功能区,就是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 中国区域管理的一大创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东、中、西部 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 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改革新动力: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 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针对 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中央在 1999 年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 区发展出现明显衰退,中央 2002 年又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央在 2003 年提出“统 筹区域发展”,重视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这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规划,其背后的深意是:统筹区域发 展,在于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只有通盘考虑西部的“落后病”、东北的“萧条病”与东部部分城市出 现的“膨胀病”,才能防止中国的发展步伐因区域病困扰而放缓。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同样引起 中央高度关注,“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 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布阵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 略区域的范围已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 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 12 日,温家 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 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 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 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 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 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区域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谁也不能否认,区 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力量。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 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 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 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中国此前的经济格局一直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虽然其间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 但由于区域制度缺失,缺乏强有力的上级协调机构,这些地方性的协调不具有约束力,很难在跨省合作方 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审视,党的十六大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新动向、 新突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首先,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 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例如,山东省提出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思路:河南省提岀“中原城市群”概 念,提出要将其建设成为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湖南省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定为“中 国第五极”:湖北省规划建设“武汉经济圈”:江西省提出再造“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提出“合肥 芜湖都市带”概念:陕西省继“关中经济区”后又提出了一个“大西安都市圈”构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酝酿构筑“环天山经济圈” 在2004年,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约而同地扛起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旗,这是对客观发展要求 的一种必然反应。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己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 济整合中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种种“上 下互动”迹象传达着这样的信号——一在历经几十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 区域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经济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落脚点。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个巨大的系统 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 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 也是保证中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编辑:颜彦) 编者按:按照国务院部署,今年起,农村低保制度将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农村低保成为一种制度 性安排。农村“低保新政”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到贫困农民身上,为广大农村贫困人群拉起一道最低生活 保障“安全网”。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农村低保资金哪里来?低保对象如何确定?低保制度如何做到 规范管理运作?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为此,本刊记者分赴农村低保先行一步的福建、山东等地进 行了实地调查。 浴在农村低保阳光下

区域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谁也不能否认,区 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力量。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 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 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 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中国此前的经济格局一直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虽然其间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 但由于区域制度缺失,缺乏强有力的上级协调机构,这些地方性的协调不具有约束力,很难在跨省合作方 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审视,党的十六大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新动向、 新突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首先,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 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例如,山东省提出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思路;河南省提出“中原城市群”概 念,提出要将其建设成为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湖南省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定为“中 国第五极”;湖北省规划建设“武汉经济圈”;江西省提出再造“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提出“合肥- 芜湖都市带”概念;陕西省继“关中经济区”后又提出了一个“大西安都市圈”构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酝酿构筑“环天山经济圈”。 在 2004 年,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约而同地扛起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旗,这是对客观发展要求 的一种必然反应。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已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 济整合中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 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种种“上 下互动”迹象传达着这样的信号———在历经几十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 区域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经济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落脚点。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个巨大的系统 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 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 也是保证中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编辑:颜彦) 编者按:按照国务院部署,今年起,农村低保制度将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农村低保成为一种制度 性安排。农村“低保新政”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到贫困农民身上,为广大农村贫困人群拉起一道最低生活 保障“安全网”。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农村低保资金哪里来?低保对象如何确定?低保制度如何做到 规范管理运作?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为此,本刊记者分赴农村低保先行一步的福建、山东等地进 行了实地调查。 沐浴在农村低保阳光下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