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五章 伺服系统技术

第五章服票技术 §51述 一、伺服系统基本概念 伺服系统也称之为随动系统,是以位移、速度或力、力矩等作为被控量 的自动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装置 机械执行 执行元件“装置 由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 电气控制装置部分 机械执行装置部分 图5.1伺服系统组成 在控制信号传递路线上,以执行元件作为接口 在反馈信号传递路线上,以传感器作为接口
一、伺服系统基本概念 § 5.1 概述 伺服系统也称之为随动系统,是以位移、速度或力、力矩等作为被控量 的自动控制系统。 1 第五章 伺服系统技术 电气控制装置 机械执行 执行元件 装置 传 感 器 电气控制装置部分 机械执行装置部分 ➢ 在控制信号传递路线上,以执行元件作为接口 ➢ 在反馈信号传递路线上,以传感器作为接口 由两部分组成: 图5.1 伺服系统组成

二、伺服系统基本类型 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伺服系统 按控制原理(或方式)不同 表示的方式有开环、闭环和半闭环三种形式 ◎按被控制量性质不同 有位移、速度、力和力矩等伺服系统形式 按驱动方式不同 P(kW) 有电气、液压和气压等伺服驱动形式 100 按执行元件不同 10 分为步进电机伺服、直流电机伺服和11 交流电机伺服形式 f(Hz 图5.2伺服系统适用范围
二、伺服系统基本类型 2 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伺服系统 按控制原理(或方式)不同 表示的方式有开环、闭环和半闭环三种形式 按被控制量性质不同 有位移、速度、力和力矩等伺服系统形式 按驱动方式不同 有电气、液压和气压等伺服驱动形式 按执行元件不同 分为步进电机伺服、直流电机伺服和 交流电机伺服形式 0.1 1 10 100 P(kW) f (Hz) 10 100 1000 图5.2 伺服系统适用范围

三、伺服系统基本要求 ◎精度 指输出量复现输入指令信号的精确程度,通常用稳态误差表示 影响间系统度的因 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度 、组成元件本身误差伺服放大器的零点漂移和死区误差 各元器件的非线性因素等 2、系统本身结构形式 输入指令信号的形式 响应速度 是衡量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重要指标 ◎调速范围 是伺服系统提供的最高速与最低速之比,即:Mm
3 三、伺服系统基本要求 精度 响应速度 调速范围 指输出量复现输入指令信号的精确程度,通常用稳态误差表示 影响伺服系统精度的因素: 1、组成元件本身误差 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度 伺服放大器的零点漂移和死区误差 机械装置反向间隙和传动误差 各元器件的非线性因素等 2、系统本身 结构形式 输入指令信号的形式 是衡量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重要指标 是伺服系统提供的最高速与最低速之比,即: min max n n Rn =

要求: yRn要大,并且在该范围内,速度稳定; 无论高速低速下,输岀力或力矩稳定,低速驱动时,能输岀额定的力 或力矩; 在零速时,伺服系统处于“定”状态,即惯性小。 应变能力和过载能力 应变能力指能承受频繁的启动、制动、加速、减速的冲击; 过载能力指在低速大转矩时,能承受较长时间的过载而不致损坏 四、电气伺服驱动装置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较多的采用电气伺服驱动装置,即伺服电机驱动系统。 伺服驱动电机一般是指: 步进电机( Stepping Motor 直流服电机( DC Servo Motor) 交流伺服电机( AC Servo Motor)
应变能力指能承受频繁的启动、制动、加速、减速的冲击; ✓ Rn要大,并且在该范围内,速度稳定; ✓ 无论高速低速下,输出力或力矩稳定,低速驱动时,能输出额定的力 或力矩; ✓ 在零速时,伺服系统处于 “锁定” 状态,即惯性小。 4 应变能力和过载能力 要求: 过载能力指在低速大转矩时,能承受较长时间的过载而不致损坏 四、电气伺服驱动装置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较多的采用电气伺服驱动装置,即伺服电机驱动系统。 伺服驱动电机一般是指: 步进电机(Stepping Motor) 直流伺服电机(DC Servo Motor) 交流伺服电机(AC Servo Motor)

种电机驱动的特点 1、步进电机 转角与数字脉冲成比例,可构成直接数字控制 构成廉价的开环系统 ˇ控制系统控制较简单 2、Dc伺服电机 高响应、高功率密度 ˇ可实现高精度的数字控制 换向器件需维护 3、AC伺服电机 具有D伺服电机的全部优点 需要磁极位置检测器 无接触换向器件,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电机的基本要求: 1、性能密度大
5 三种电机驱动的特点: 1、步进电机 ✓转角与数字脉冲成比例,可构成直接数字控制 ✓构成廉价的开环系统 ✓控制系统控制较简单 2、DC伺服电机 ✓高响应、高功率密度 ✓可实现高精度的数字控制 ✓换向器件需维护 3、AC伺服电机 ✓具有DC伺服电机的全部优点 ✓需要磁极位置检测器 ✓无接触换向器件,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电机的基本要求: 1、性能密度大

功率密度大(Pn) 两方面含义 比功率大(dP/dt) 功率密度指单位重量的输出功率 比功率指功率对时间微分:ddt (0)=7 = 因为,电机转动时的动力学方程为: 因此,比功率为 2快速性好;调速范围宽(1:1000以上);适应启停频繁的工作要 求等
6 两方面含义 功率密度大(PW) 比功率大(dP/dt) W P 功率密度指单位重量的输出功率: PW = 比功率指功率对时间微分: N N dt T T d T T dt d dt dP = = = ( ) 因为,电机转动时的动力学方程为: dt d T J N m = 因此,比功率为: N m T J dt dP / 2 = 2、快速性好;调速范围宽(1:1000以上);适应启停频繁的工作要 求等

§52步造电机间服驱動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的电气执行元件,电机绕组每接 受一个脉冲,转子转过相应的角度(即步距角),低频率运行时,明显 可见电机轴是一步一步转动的,故称为步进电动机。 以反应式步进电机为例说明工作原理: 反应式步进电机利用定子绕组通电励磁, 产生反应磁阻转矩实现转动。 如图示,定子有三对磁极AA,B-B, CG,若转子有40个齿,则转子的齿 距角为: 2=30/40=9 定子每相磁极有5个齿,其齿距宽度 与转子一样,则相邻两个齿的夹角必 定是9°。 图6-34反应式步进电动机结构
1 § 5.2 步进电机伺服驱动 一、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的电气执行元件,电机绕组每接 受一个脉冲,转子转过相应的角度(即步距角),低频率运行时,明显 可见电机轴是一步一步转动的,故称为步进电动机。 以反应式步进电机为例说明工作原理: 反应式步进电机利用定子绕组通电励磁, 产生反应磁阻转矩实现转动。 如图示,定子有三对磁极 A-A,B-B, C-C,若转子有40个齿,则转子的齿 距角为: = 360 40 = 9 z 定子每相磁极有5个齿,其齿距宽度 与转子一样,则相邻两个齿的夹角必 定是9°

当A相磁极与转子的齿对齐时,即定子齿与转子齿对齐时,磁导率最大, 磁阻最小,就会产生右图所示的B、C相磁极错齿情况: 在B相磁极中心线上应是m号齿: 定子 m=1209=13.3…3 B 显然,B相磁极中心线是转子的第13个齿再过 3°的地方,即B相磁极的齿与转子齿相差3° >同理,C相磁极中心线上应是n号齿 转子 图6-35错齿情况 即C相磁极中心线是转子的第26个齿再过6°的地方,换而言之,C相磁极 的齿与转子齿相差6° 依次按AB0,AB0,通电流,转子就跟随磁场一步一步转动,若需反向 转动,只需改变通电相序A0=B,A0=B
➢ 当A相磁极与转子的齿对齐时,即定子齿与转子齿对齐时,磁导率最大, 磁阻最小,就会产生右图所示的B、C相磁极错齿情况: 在B相磁极中心线上应是m号齿: m =120 9 =13.33 显然,B相磁极中心线是转子的第13个齿再过 3°的地方,即B相磁极的齿与转子齿相差3° ➢ 同理,C相磁极中心线上应是n号齿: n = 240 9 = 26.66 即C相磁极中心线是转子的第26个齿再过6°的地方,换而言之,C相磁极 的齿与转子齿相差6° 依次按A-B-C-,A-B-C…通电流,转子就跟随磁场一步一步转动,若需反向 转动,只需改变通电相序A-C-B,A-C-B…。 2

三相反应式步进电机的三种运行方式: 单三拍时: A-BG,—AB0 步进时LL几几几几 A相 360 360 O=mkZ3×1×40 B相 C相 图637单三拍工作的电压电流波形 表66单三拍时的各相差角 A相差角 B相差角 C相差角 A相通电 6° B相通电 063 C相通电
3 三相反应式步进电机的三种运行方式: ➢ 单三拍时: A—B—C,—A—B—C… 3 3 1 40 360 360 = = = mkZ

>双三拍时:步时几几几几几几几L」 AB CA,,,, A相 AB -BC CA B相 C相 图6-38双三拍工作的电压电流波形 单双拍(即六拍)时: 360 360 A-ABB--BC步进时州几几几几几几几几几几几几 CCA.一A AB--B-BC A相 GCA B相 C相 」 图640六拍工作的电压电流波形 4
4 ➢ 双三拍时: ➢ 单双拍(即六拍)时: 1.5 3 2 40 360 360 = = = mkZ AB—BC—CA, —AB—BC—CA… A—AB—B—BC —C—CA,--A— AB—B—BC —C—CA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ppt
- 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三章 机电系统机械设计技术.ppt
- 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二章 机电系统总体设计.ppt
- 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一章 绪论.ppt
-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ppt课件 第六章 柴油机供给系.ppt
- 烟台南山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齿轮传动.ppt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10章 装配设计(10-4)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9章 工程图.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8章 钣金设计(8-2)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7章 曲面设计(7-2)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6章 配置与系列零件设计(6-4)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5章 放样特征(5-2)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4章 扫描(4-2)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3章 拉伸和旋转特征(3-3)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2章 绘制草图(32-3) 上机指导.doc
- 《solidworks2007上机指导》第1章 基本操作(1-4) 上机指导.doc
-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数控车削加工技术(1/3).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第四篇 焊接 第一章 电弧焊、第三章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ppt
-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典型表面加工分析.ppt
- 西安工业学院:机电系统设计_第六章 检测系统技术.ppt
- 汽车构造:《配气机构》挺柱动画.ppt
-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配气机构.ppt
-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主从式遥控机械手》项目结题报告(李方栋).doc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doc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Technology.doc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铆接、胶接与焊接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轴的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滑动轴承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滚动轴承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弹簧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七章 机械零部件设计综论.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九章 机械系统设计综述.ppt
- 机器人学——机械工程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PDF电子书).pdf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空间力系.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摩擦.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