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海南大学:《热带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部分 热带作物病理学 第三章 咖啡、可可病害 coffee、cocoa、diseases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70
文件大小:5.3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节咖啡锈病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 第三节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第四节咖啡其它病害 第五节可可肿枝病 第六节可可黑果病 第七节可可其它病害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三章咖啡、可可病害 coffee、cocoa、diseases 第一节咖啡锈病 第五节可可肿枝病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 第六节可可黑果病 第三节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第七节可可其它病害 第四节咖啡其它病害

第三章咖啡、可可病害 coffee、cocoa、diseases 第一节咖啡锈病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 第三节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第四节咖啡其它病害 第五节可可肿枝病 第六节可可黑果病 第七节可可其它病害

第一节咖啡锈病Coffee rust 1861年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畔首次发现以来。 1868年,斯里兰卡首次发生咖啡锈病大流行。 1922年中国台湾省首次报道发生此病。估计每 年造成咖啡产量损失达15%~30%。 症状病害循环 防治 病原 发病条件 返回

第一节咖啡锈病Coffee rust ⚫ 1861年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畔首次发现以来。 1868年,斯里兰卡首次发生咖啡锈病大流行。 ⚫ 1922年中国台湾省首次报道发生此病。估计每 年造成咖啡产量损失达15%~30%。 症状 病害循环 病原 发病条件 防治 返回

症状 叶上出现浅黄色水渍状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 圈,从叶背气孔长出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图 病斑扩大后连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变褐 干枯,落叶和枯枝,植株生势衰弱,甚至死亡。 返回

症状 ⚫ 叶上出现浅黄色水渍状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 圈,从叶背气孔长出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图 ⚫ 病斑扩大后连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变褐 干枯,落叶和枯枝,植株生势衰弱,甚至死亡。 返回

咖啡锈病 返回

咖啡锈病 返回

病原 担子菌、冬孢纲、锈菌目、 驼孢锈属 ● 1、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Br):引起黄锈病(如中国) ● 2、咖啡锈菌(Hemileia coffeicola)引起 灰锈病(如非洲)。 形态 生物学特性 返回

病原 ⚫ 担子菌、冬孢纲、锈菌目、驼孢锈属 ⚫ 1、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黄锈病(如中国)。 ⚫ 2、咖啡锈菌(Hemileia coffeicola)引起 灰锈病(如非洲)。 形态 生物学特性 返回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1 返回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1 返回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2 返回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2 返回

形态 菌丝有隔膜,分枝多,在叶片薄壁细胞间生长。 夏孢子堆从叶片背气孔长出,肾形、柠檬形或 三角形,有明显的驼背,其背面密生许多圆锥 形的瘤状突起,腹面光滑无刺,橙黄色。图 冬孢子罕见,陀螺形或不规则形,米黄色,表 面光滑,基部突起,上部有乳头状突起。图 返回

形态 ⚫ 菌丝有隔膜,分枝多,在叶片薄壁细胞间生长。 夏孢子堆从叶片背气孔长出,肾形、柠檬形或 三角形,有明显的驼背,其背面密生许多圆锥 形的瘤状突起,腹面光滑无刺,橙黄色。图 ⚫ 冬孢子罕见,陀螺形或不规则形,米黄色,表 面光滑,基部突起,上部有乳头状突起。图 返回

生物学特性 返回 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夏孢子可存活6个月左右。 夏孢子萌芽最适温度21~22℃。必须与水膜接 触才能萌发,700lux以上的光照对夏孢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 驼孢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1975年葡萄牙的 咖啡锈病研究中心鉴定出咖啡锈菌生理小种32 个,其中3号生理小种是世界性分布。中国云 南、海南、广西植区现已发现有36个生理小种

生物学特性 ⚫ 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 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夏孢子可存活6个月左右。 ⚫ 夏孢子萌芽最适温度21~22℃。必须与水膜接 触才能萌发,700lux以上的光照对夏孢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 ⚫ 驼孢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1975年葡萄牙的 咖啡锈病研究中心鉴定出咖啡锈菌生理小种32 个,其中3号生理小种是世界性分布。中国云 南、海南、广西植区现已发现有36个生理小种。 返回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株上残留的病叶。病菌以菌丝 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或越夏。 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传播夏孢子,雨水、人 畜和昆虫也能传播。图 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 菌生理小种毒性有关。通常与温度关系较密切, 如在22℃左右潜育期为14~15天,25℃为15~18 天,18℃为2529天。 返回

病害循环 ⚫ 初侵染来源:病株上残留的病叶。病菌以菌丝 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或越夏。 ⚫ 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传播夏孢子,雨水、人 畜和昆虫也能传播。图 ⚫ 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 菌生理小种毒性有关。通常与温度关系较密切, 如在22℃左右潜育期为14~15天,25℃为15~18 天,18℃为25~29天。 返回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