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接入网技术》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32
文件大小:284.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引言 3.2以太网知识回顾 3.3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802.3ah以太接入网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接入网技术 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 接入网技术

1 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佛哪 本章教学重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 PPPOE和8021X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本章要求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 采用接入控制措施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 点 接入网技术

2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 本章教学重点 ◼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PPP0E和802.1X ◼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 本章要求 ◼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 采用接入控制措施 ◼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 点

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引言 32以太网知识回顾 33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8023ah以太接入网 接入网技术

3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 引言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 802.3ah以太接入网

31引言 ■以太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 ■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 ■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 I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 ■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接入网技术

4 接入网技术 ◼ 以太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 ◼ 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 ◼ 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 ◼ IE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 ◼ 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1 引 言

32以太网知识回顾 321以太网的诞生 322以太网的标准 323早期的以太网 324现今的以太网 接入网技术

5 接入网技术 3.2.1 以太网的诞生 3.2.2 以太网的标准 3.2.3 早期的以太网 3.2.4 现今的以太网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21以太网的诞生 Bob Metcalf David Boggs 1973年5月22日@PARc/ Xerox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 Ethernet 1976年6月: Metcalf& Boggs发表著名 论文 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1977年底: Meta等获得cSMA/CD等4 项专利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接入网技术

6 接入网技术 ◼ Bob Metcalf & David Boggs ◼ 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 ◼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 ◼ 1976年6月: Metcalf & Boggs发表著名 论文 ◼ 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 1977年底: 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 项专利 ◼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3.2.1以太网的诞生

322以太网的标准 DIX标准:DEc/nte/ Xerox6 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 Ethernet I(1980), Ethernet I(1982) IEEE标准 当今标准,由IEEE8023工作组负责 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 IEEE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 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 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版(现行) ■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 接入网技术

7 接入网技术 ◼ DIX标准: DEC/Intel/Xerox ◼ 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 ◼ Ethernet Ⅰ(1980)、Ethernet Ⅱ(1982) ◼ IEEE 标准 ◼ 当今标准,由IEEE 802.3工作组负责 ◼ 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 ◼ IEEE 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 ◼ 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 ◼ 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版(现行) ◼ 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 3.2.2 以太网的标准

323早期的以太网 ■共享信道、专用网络 主要拓扑与介质 ■总线/树形拓扑,同轴缆介质 ■星形拓扑(逻辑总线),双绞线介质 MAC协议:cSMA/CD 通信方式:半双工 MAc只能为LLC提供服务 小范围网络 ■适用于大楼、办公室 主要用于用户互连、资源共享 接入网技术

8 接入网技术 ◼ 共享信道、专用网络 ◼ 主要拓扑与介质 ◼ 总线/树形拓扑,同轴缆介质 ◼ 星形拓扑(逻辑总线),双绞线介质 ◼ MAC协议:CSMA/CD ◼ 通信方式:半双工 ◼ MAC只能为LLC提供服务 ◼ 小范围网络 ◼ 适用于大楼、办公室 ◼ 主要用于用户互连、资源共享 3.2.3 早期的以太网

323现今的以太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太网发展了很大变化 ■主流介质:双绞线和光纤介质 传输速率: 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 通信方式:全双工为主 MAC协议:cSMA/CD已失去作用 ■组网方式与拓扑 ■交换机组网、全双工、独享信道 ■复杂结构—mash(网状) ■VLAN应用 MAc摆脱LLC,直接为多个高层协议提供服务 突破距离的限制,向城域、广域进军 接入网技术

9 接入网技术 ◼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太网发展了很大变化 ◼ 主流介质:双绞线和光纤介质 ◼ 传输速率: 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 ◼ 通信方式:全双工为主 ◼ MAC协议:CSMA/CD已失去作用 ◼ 组网方式与拓扑 ◼ 交换机组网、全双工、独享信道 ◼ 复杂结构——mash(网状) ◼ VLAN应用 ◼ MAC摆脱LLC,直接为多个高层协议提供服务 ◼ 突破距离的限制,向城域、广域进军 3.2.3 现今的以太网

33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31工作组以太网的特点 332接入面临的问题 333以太网馈电(8023af 334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335用户的隔离 336以太网接入协议模型 337应用趋势 接入网技术

10 接入网技术 3.3.1 工作组以太网的特点 3.3.2 接入面临的问题 3.3.3 以太网馈电(802.3af) 3.3.4 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3.3.5 用户的隔离 3.3.6 以太网接入协议模型 3.3.7 应用趋势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