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ppt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的 鉴赏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的 鉴赏技巧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 (1)边塞征战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B、控诉战争痛 苦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成边的亲友 (2)怀古咏史 A、称颂、仰慕英雄B、讽谕现实C、自比自况 (3)写景抒情 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一、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 (1)边塞征战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 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2)怀古咏史 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 (3)写景抒情: 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二、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B、描写(动静结合、以 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 乐/远近、上下)C、记叙(赋)、议论、问答、 说明 (2)修辞方法(表达技巧): 包括: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虛实结合、正 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铺排、含蕾、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 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 衬托、反复、反语、互文、用典、叠词、婉辞等
二、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B、描写(动静结合、以 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 乐/远近、上下) C、记叙(赋)、议论、问答、 说明 (2)修辞方法(表达技巧): 包括: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 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铺排、含蓄、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 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 衬托、反复、反语、互文、用典、叠词、婉辞等

(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 三、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 (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 婉约缠绵(李清照)
(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 三、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 (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 婉约缠绵(李清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 地点、事件;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 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然 后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 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 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 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 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如2002年试题中“折柳”的 寓意,说要知道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才能理解诗人 的思乡之情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 地点、事件;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 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然 后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 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 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 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 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如2002年试题中“折柳”的 寓意,说要知道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才能理解诗人 的思乡之情

练习:一、阒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闷氨。(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滙]要欲;赂像。了自;已盤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恨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歌不会再来看曾自 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 (2)佥诗森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作者是通过哪 些具体辋节表达这种情的?(4分)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 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 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1)作者恨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歌不会真来看望自 己?请结合作虽作简要分析。(2分)答 评分标獐:(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⑦扣"晚钟 呜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雨 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颧联而不作分祈的給1兮。 思路不隋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答:⑦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 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 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 鸣上苑"或诗中"朝" 、 "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 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 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答案: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金诗森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贏情?作者是通过哪 些具体辋节来表达这种情的?(4分) 答紫:⑦鼢赂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采至的 怅惘之惜。(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 字或体会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盤打升属屦的屋门;或应起或坐下都在倾 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苟听到了友人身上 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甚,嘟知却原是自 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 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声"和颔联作答。思路 不楚,语句不通顺,酌惜扣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 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 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 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 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 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 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 别扣"重门朝已启" 、 "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 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蓉雪”而“惆悵”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萄“梨花淡白”和“一梂雪”重复,主张改 “梨茏淡白”芮“桃彩燧漫”。你意他的主张鳴? 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 “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 为什么?

答紫:(6分)饬春光易逝、髋叹人监艟怪(3分。意思 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渫音,暗含春色已暮,梨艴威 开满城漾白,也暗伏威枫嵴襄,一、二雨句写景中满 益了傍春之情。答到这一点喲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 胸膽,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遠一点喲给2分。 只捕抄“人皱看得几清明”而分析喲,得1分。)不能 将“槊滟淡白”改豹“樾艴煙漫”。(1分)果改背句 为“桃花浸”,“花满城”就当属樾花,那么一、 二甸即喙桃艴,采仅与题目元吳,而且与哌梨花的 惆帐东一标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 即可)(思路不隋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答案:(6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 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 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 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 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 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 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 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 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 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 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ppt课件.ppt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名句背诵.doc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doc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8_祭十二郎文ppt.ppt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ppt课件6_春夜宴从弟.ppt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学案_单元《文无定格_贵在鲜活》导学案.doc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课件.ppt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ppt课件_59-41009-316313.ppt
-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教案1.doc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doc
-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之《六国论》ppt课件_复件 六国论ppt.ppt
- 中国古代志怿小说选(全)_宗定伯.doc
- 中国古代小说选修《婴宁》ppt课件(34页)_婴宁.ppt
-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doc
-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专题ppt课件.ppt
-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ppt课件_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ppt
-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ppt课件.ppt
-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ppt课件.ppt
- 育贤中学:中国书法PPT课件_书法.ppt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doc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doc
- 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笑、愁之女子形象_新建.doc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doc
- 中国小说欣赏《红旗谱》课后练习_《红旗谱》课后练习.doc
- 中国小说欣赏之《匡超人》ppt课件(25页)_匡超人修订.ppt
- 中国探索太空最新资料——嫦娥三号.doc
- 中国文化经典之《人文心声》ppt课件2_第十单元__人文心声.ppt
- 中国文化经典之《人文心声》:文学创作理论ppt课件.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佛理禅趣》ppt课件1.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ppt课件.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原君》ppt课件.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ppt课件1_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学案2.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科学之光》练习试卷_第八单元.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导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2_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佛理禅趣》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儒道互补》ppt课件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