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二章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监测方案:监测任务总体构思和设计 根据监测目的+实地污染调查研究(来源及背景) 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内容) 设计监测网点(地点) 合理安排采样时间、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方法及步骤) 提出监测报告要求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方案实施计划(保证结果的可信性) 以水和为例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1.1污染调查(来源和背景 根据监测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 如进行区域性污染控制设施监测,就需要利该区域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如为了某项工程设计取得原始资料,则应按设计规范或卫生标准的要求,调查该 项工程及其范国内的污染状况 A、地下水污染调查 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 料。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 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 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査清污水灌溉、 排污、纳污和地表水污染现状。 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费用和采样程序。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定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 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B、水污染调查 水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调査研究:用水情况、废水或污水类型、主要污染物、排污去向、排放量、 车间、工厂或地区的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等 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方案、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 12监测项目(内容) (1)确定原则 √目的和要求:根据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水质标准及规范要求,选择测定项目
1 第二章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监测方案:监测任务总体构思和设计 根据监测目的+实地污染调查研究(来源及背景) 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内容) 设计监测网点(地点) 合理安排采样时间、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方法及步骤) 提出监测报告要求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方案实施计划(保证结果的可信性) 以水和为例 一、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1.1 污染调查(来源和背景) 根据监测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 如进行区域性污染控制设施监测,就需要对该区域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如为了某项工程设计取得原始资料,则应按设计规范或卫生标准的要求,调查该 项工程及其范围内的污染状况。 A、地下水污染调查 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 料。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 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 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 排污、纳污和地表水污染现状。 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费用和采样程序。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定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 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B、水污染调查 水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调查研究:用水情况、废水或污水类型、主要污染物、排污去向、排放量、 车间、工厂或地区的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等 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方案、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 1.2 监测项目(内容) (1) 确定原则 ✓ 目的和要求:根据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水质标准及规范要求,选择测定项目

水质状况:不同水源天然水和不同的工业废水,需要考虑的污染物分析项目 不同,应对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进行监测。 分析测定条件:实际的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等选择可靠的分析方法和监测手 段以保证监测质量。 (2)通常监测项目(见书) 13分析方法(保证监测质量) 常量(>1%):滴定分析法 如:酸碱用酸碱滴定;金属离子用配位滴定;卤素用沉淀滴定;有机物用 氧化还原法。 微量(0.1%,001%)或痕量(<0.01%):仪器分析法 原则(保证质量冫应采用验证合格、通用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分析方法),根 据样品实际情况及仪器设备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如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则必须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 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的要求水平。 14监测布点(地点) (1)地下水监测布点一一以浅层地下水(潜水)为主,水井(机井),深层地 下水(承压水),孔隙水(第四纪),基岩裂隙水(泉水) 背景值监测点设置: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新开发区应在 引入污染源之前设背景值监测点。 监测井(点)布设 考虑因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 平行、垂直)(土层的滲透性)、以及区域水化学特征等 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03-0.5m处采样。 (2)废水污染源监测布点 工业废水: 车间或车间设备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1类污染物,有汞、镉、 砷、铅、六价铬、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2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 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杋磷、石油类、硝基苯、苯胺类等,根据具体 污染物而定。 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应在其进出水口均设采样点 排污渠道: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 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总排放口 污水处理厂:进出口
2 ✓ 水质状况:不同水源天然水和不同的工业废水,需要考虑的污染物分析项目 不同,应对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进行监测。 ✓ 分析测定条件:实际的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等选择可靠的分析方法和监测手 段以保证监测质量。 (2)通常监测项目(见书) 1.3 分析方法(保证监测质量) 常量(>1%):滴定分析法 如:酸碱用酸碱滴定;金属离子用配位滴定;卤素用沉淀滴定;有机物用 氧化还原法。 微量(0.1%,0.01%)或痕量(<0.01%):仪器分析法 原则(保证质量):应采用验证合格、通用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分析方法),根 据样品实际情况及仪器设备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如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则必须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 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的要求水平。 1.4 监测布点(地点) (1) 地下水监测布点——以浅层地下水(潜水)为主,水井(机井),深层地 下水(承压水),孔隙水(第四纪),基岩裂隙水(泉水) ✓ 背景值监测点设置: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新开发区应在 引入污染源之前设背景值监测点。 ✓ 监测井(点)布设 考虑因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 (平行、垂直)(土层的渗透性)、以及区域水化学特征等 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 0.3-0.5 m 处采样。 (2) 废水污染源监测布点 工业废水: ✓ 车间或车间设备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 1 类污染物,有汞、镉、 砷、铅、六价铬、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 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 2 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 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石油类、硝基苯、苯胺类等,根据具体 污染物而定。 ✓ 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应在其进出水口均设采样点 ✓ 排污渠道: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 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总排放口 污水处理厂:进出口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噪声监测.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资源与环境保护.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水污染及治理.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壤污染及治理.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农业环境管理.doc
- 《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乡镇企业污染及控制.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环境监测》课程电子教案.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地图学》电子课件.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电子教案.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电子教案.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农业化学》课程电子教案.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环系:《农业化学》课程电子教案.doc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义,共五章).doc
-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ppt
-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环境伦理观.ppt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和保存.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水和废水检测.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大气污染监测.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固体废物监测.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土壤污染监测.doc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生物污染监测.doc
- 兰州交通大学:《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报告》.ppt
- 《环境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共五章).ppt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5.4)自然生态系统.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大尺度生态学和微观生态.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应用生态学.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2)种群的遗传与进化.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3)种内、种间关系.pps
- 安徽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4.1)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