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3-5)嗅觉和味觉

第五节嗅觉和味觉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面积约5cm。由于它们的位置较高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到达。因此在嗅一些 不太显著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上冲,才能到达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主细胞也称 呼嗅细胞(图9-23),呈圆瓶状,细胞顶端有5-6条短的纤毛,细胞的底端有长突,它们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细胞的 纤毛受到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刺激时,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有气味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嗅上皮和有关中枢究竟怎样感受并能区分出多种气 味,目前已有初步了解。有人分析了600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7种基本气味:其他众多的气味则可能由这些 基本扬眉吐气的组合所引起。这7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他们发现,大多数具 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结枃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理论上至少有7种),这种结合可通过G蛋白而引起第二信使类 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某种离子通道开放,引起Na'、K等离子的跨膜移动,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后者 在轴突膜上引起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发放,传入中枢。用细胞内记录法检查单一唤细胞电反应的实验发现,每一个细胞只对一种或两 种特殊的气味坡反应:还证明嗅球中不冋部位的细胞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嗅觉系统也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 有其相对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非基本气味则由于它们在不同线路上引起的不同数量冲动的组合特点,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嗅 觉感受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 上皮,两侧总面积约 5cm2。由于它们的位置较高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到达。因此在嗅 一些 不太显著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上冲,才能到达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主细胞也称 呼嗅细胞(图 9-23),呈圆瓶状,细胞顶端有 5-6 条短的纤毛,细胞的底端有长突,它们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细胞的 纤毛受到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刺激时,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有气味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嗅上皮和有关中枢究竟怎样感受并能区分出多种气 味,目前已有初步了解。有人分析了 600 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 7 种基本气味;其他众多的气味则可能由这些 基本扬眉吐气的组合所引起。这 7 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他们发现,大多数具 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结构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理论上至少有 7 种),这种结合可通过 G-蛋白而引起第二信使类 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某种离子通道开放,引起 Na+、K +等离子的跨膜移动,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后者 在轴突膜上引起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发放,传入中枢。用细胞内记录法检查单一嗅细胞电反应的实验发现,每一个嗅细胞只对一种或两 种特殊的气味坡反应;还证明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嗅觉系统也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 有其相对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非基本气味则由于它们在不同线路上引起的不同数量冲动的组合特点,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嗅 觉感受

纤毛 图9-23嗅细胞(双极细胞)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部表面和知缘,口腔和咽部粘膜的表面也有散在的味蕾存在。儿童味蕾较成人为多,老年时因萎 缩而逐渐减少。每一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图9-24)。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由味蕾表面的孔伸岀,是味觉感 受的关键部位 舌表面不同部分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在人,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道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 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髙。 另外,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动物实验中正常大鼠能辩出1:2000的氯化钠深夜,而切除上腺皮质的大鼠, 可能是由于血液中低Na',可辨别出1:33000的氯化钠深夜,主动选饮这种含盐多的深夜。因此,味觉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 而且与营养物的摄取和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
图 9-23 嗅细胞(双极细胞)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部表面和知缘,口腔和咽部粘膜的表面也有散在的味蕾存在。儿童味蕾较成人为多,老年时因萎 缩而逐渐减少。每一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图 9-24)。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由味蕾表面的 孔伸出,是味觉感 受的关键部位。 舌表面不同部分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在人,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道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 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 20-30 ℃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另外,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动物实验中正常大鼠能辩出 1:2000 的氯化钠深夜,而切除上腺皮质的大鼠, 可能是由于血液中低 Na+,可辨别出 1:33000 的氯化钠深夜,主动选饮这种含盐多的深夜。因此,味觉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 而且与营养物的摄取和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

人和动物味觉系统可以感受和区分出多种味道:但很早以前就知道,众多的味道是由四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成的,这就是甜、咸、酸和 苦。不同物质的味道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的形式有关,便也有例外。通常NaCI能引起典型的咸味:甜味的引起与葡萄糖的主体结构有关 而奎宁和一些有毒植物的生物碱的结构能引起典型的苦味。有趣的是,这4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或跨膜信号的转换机制并不一样,如咸和 酸的刺激要通过特殊化学门控通道,甜味的引起要通过受体、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统,而苦味则由于物质结构不同而通过上述两种形式 换能。和前面讲过的嗅觉刺激的编码过程类似,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四种基本味觉的专用神经通路上的神经信号和不同组合来“认知” 这些基本味觉的以外的多种味觉 支持细歉 炫受器 钟沦纤维 图9-24味蕾的结构
人和动物 味觉系统可以感受和区分出多种味道;但很早以前就知道,众多的味道是由四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成的,这就是甜、咸、酸和 苦。不同物质的味道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的形式有关,便也有例外。通常 NaCI 能引起典型的咸味;甜味的引起与葡萄糖的主体结构有关; 而奎宁和一些有毒植物的生物碱的结构能引起典型的苦味。有趣的是,这 4 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或跨膜信号的转换机制并不一样,如咸和 酸的刺激要通过特殊化学门控通道,甜味的引起要通过受体、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统,而苦味则由于物质结构不同而通过上述两种形式 换能。和前面讲过的嗅觉刺激的编码过程类似,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四种基本味觉的专用神经通路上的神经信号和不同组合来“认知” 这些基本味觉的以外的多种味觉。 图 9-24 味蕾的结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2-5)肾尿生成的调节.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1-5)大肠内消化.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呼吸.ppt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九章(9-4)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4)甲状腺.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7-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6-4)前庭器官.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5-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4-4)小肠内消化.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3-4)呼吸运动的调节.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2-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1-4)血型与输血原则.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of blood.ppt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3-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3)垂体.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7-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6-3)听觉器官.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5-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4-3)胃内消化.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3-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4-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5-5)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6-5)器官循环.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ppt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1-6)清除率.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2-6)皮肤感受器.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3-6)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4-6)肾上.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5-6)吸收.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肾脏.ppt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1-7)胰岛.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2-7)尿的排放.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7-8)松果体其他.doc
- 暨南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下).ppt
-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动物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上).ppt
-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动物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中).ppt
-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动物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下).ppt
-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生态学基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