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耦合电感与变压器

第7章耦合电感与变压器 7.1互感和互感电压 7.2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3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 7.4理想变压器和全耦合变压器 7.5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第7章 耦合电感与变压器 7. 1 互感和互感电压 7. 2 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 3 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 7. 4 理想变压器和全耦合变压器 7. 5 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7.1互感和互感电压 互感和互感电压 2 W11 21 当线圈1中通入电流时,在线圈1中产生磁通( magnetic mx),同时,有部分磁通穿过临近线圈2 线圈的自感系数 (self-inductance coefficient) 21 线圈1对线圈2的互感系数,单位:H (mutual inductance coefficien
7. 1 互感和互感电压 一、 互感和互感电压 + u11 – + u21 – i1 11 21 N1 N2 当线圈1中通入电流i1时,在线圈1中产生磁通(magnetic flux),同时,有部分磁通穿过临近线圈2。 线圈1的自感系数 (self-inductance coefficient) 11 1 1 def L i = 21 21 1 def M i = 线圈1对线圈2的互感系数,单位:H (mutual inductance coefficient)

当i1与u1关联取向;21与磁通符合右手螺旋法则时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de d de 21 21 N d21 dt dt dt dt 1:自感电压;21:互感电压。Y:磁链( magnetic linkage) 当线圈周围无铁磁物质空心线圈)时,有 dt 21 21
t Φ N t Ψ u t Φ N t Ψ u d d d d d d d d 21 2 21 21 11 1 11 11 = = = = 当线圈周围无铁磁物质(空心线圈)时,有 1 1 11 1 21 21 d d d d i i u L u M t t = = u11:自感电压;u21:互感电压。 :磁链 (magnetic linkage) 当i1与u11关联取向;u21与磁通符合右手螺旋法则时,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12 22 12 d dΦ 自感电压l2 N 22 dt dt dt 互感电压 dp dΦ 12 =M12 dt 可以证明:M1=M21=M
+ u12 – + u22 – i2 12 22 N1 N2 22 22 2 22 22 2 2 2 2 12 12 2 12 12 1 12 12 2 d d d ( ) d d d d d d ( ) d d d i u N L L t t t i i u N M M t t t i = = = = = = = = 自感电压 互感电压 可以证明:M12= M21= M

当两个线圈同时通以电流时,每个线圈两端的电压均包 含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 ±a12=L1±M dt dt n2=n1土m2=M±L2 dt dt 互感的性质 ①可以证明,M12=M21=M ②互感系数M只与两个线圈的几何尺寸、匝数、相互位置 和周围的介质磁导率有关
当两个线圈同时通以电流时,每个线圈两端的电压均包 含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 1 2 1 11 12 1 1 2 2 21 22 2 d d d d d d d d i i u u u L M t t i i u u u M L t t = = = = 互感的性质 ①可以证明,M12=M21=M ②互感系数M 只与两个线圈的几何尺寸、匝数 、 相互位置 和周围的介质磁导率有关

耦合系数( coupling coefficien)k: k表示两个线圈磁耦合的紧密程度。 def 可以证明,0≤k≤1 2 全耦合( perfect coupling):K=1 紧耦合 K≈1 无耦合(孤立电感) K=0 Ms√L1L2 Mmas: =L42 (K=1,即全耦合时) 互感小于两元件自感的几何平均值
耦合系数 (coupling coefficient)k: k 表示两个线圈磁耦合的紧密程度。 全耦合(perfect coupling): K=1 紧耦合 K≈1 无耦合(孤立电感) K=0 1 2 def L L k = M 可以证明,0 k1 1 2 max 1 2 1 M L L M L L K = = ( ,即全耦合时) 互感小于两元件自感的几何平均值

二、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具有互感的线圈两端的电压包含自感电压和互感电 压。表达式的符号与参考方向和线圈绕向有关。 对自感电压: 当u1,i1关联取向 dt 当u1,i非关联取向 d dt 对互感电压,因产生该电压的的电流在另一线圈上, 因此,要确定其符号,就必须知道两个线圈的绕向。这在 电路分析中显得很不方便
二、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具有互感的线圈两端的电压包含自感电压和互感电 压。表达式的符号与参考方向和线圈绕向有关。 t i u L d d 1 11 = 1 对自感电压: 当u11, i 1关联取向 当u11, i1 非关联取向 t i u L d d 1 11 = − 1 对互感电压,因产生该电压的的电流在另一线圈上, 因此,要确定其符号,就必须知道两个线圈的绕向。这在 电路分析中显得很不方便

di N 三M21 d L21 十 dt 引入同名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同名端:当两个电流分别从两个线圈的对应端子流入,其所 产生的磁场相互加强时,则这两个对应端子称为同名端, 否则为异名端
+ u11 – + u21 – i1 11 0 N1 N2 + u31 – N3 s t i u M t i u M d d d d 1 31 31 1 21 21 = − = 引入同名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同名端:当两个电流分别从两个线圈的对应端子流入 ,其所 产生的磁场相互加强时,则这两个对应端子称为同名端, 否则为异名端。 * * • •

同名端表明了线圈的相互绕法关系。 同名端的另一种定义: 当随时间增大的时变电流从一线圈的一端流入时,则 另一线圈中互感电压的高电位端为其相应的同名端。 例 3
同名端表明了线圈的相互绕法关系。 同名端的另一种定义: 当随时间增大的时变电流从一线圈的一端流入时,则 另一线圈中互感电压的高电位端为其相应的同名端。 1 1' 2 2' 3' 3 * * • • 例

同名端的实验测定 R 如图电路,当开关S突然闭合时,谱增加, di >0 i dt 22 >0电压表正偏。 当两组线圈装在黑盒里,只引出四个端线组,要确定 其同名端,就可以利用上面的结论来加以判断。 当S突然闭合时: 8 电压表若正偏,则1、2为同名端 x粉电压表若反偏,则1、2为同名端
同名端的实验测定: i 1 1' 2 2' * * R S V + – 0, 2 2' = 0 电压表正偏。 dt M di u dt di 如图电路,当开关S突然闭合时,i增加, 当两组线圈装在黑盒里,只引出四个端线组,要确定 其同名端,就可以利用上面的结论来加以判断。 当S突然闭合时: 电压表若正偏,则1、2为同名端 电压表若反偏,则1、2 `为同名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电路的若干定理.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等效变换分析法(周围).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信道编码定理.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信道及其容量.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信源编码(一)离散信源无失真编码.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信息量和熵.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引论.ppt
- 高等学校通信教材:《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一章 绪论.ppt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8 VLSI for Signal Process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7 Multidimensional Signal Process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6 Spectral Estimation and Model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5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4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3 Computer Software.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2 Stability Analysi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apter 11 Frequency Response.pdf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线性电路的频率特性.ppt
- 重庆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三相交流电路.ppt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二章 随机信号分析.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五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六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三章(3-1)信道概述.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三章(3-5)信道的加性噪声.pps
- 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原理》第一章 绪论(夏平).pps
- 西安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第一章 绪论.pdf
- 西安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第一章(1-2)时域离散信号.pdf
- 西安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df
- 西安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章 离散 Fourier变换.pdf
- 西安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章 快速 Fourier变换(FFT).pdf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目录.ppt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实验电路结构图N.0.ppt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实验电路结构图NO.1.ppt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实验电路结构图NO.2.ppt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实验电路结构图NO.3.ppt
-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EDA技术与应用》实验电路结构图NO.6.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