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经典材料
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经典材料 今年无论考什么,两大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可以统摄。人与 人之间的问题用和谐社会的理论统摄,人与自然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 摄。 本材料附录了这两个理论的中央文件的摘录,考生看熟那些定型词句后在考 场上合理运用,能为你的答案提髙政治理论高度和政治性的语汇资源。有的考生 感觉看过材料后没有感觉,一则是这样的考生对政治性材料不敏感,二则也不需 要考生背诵这些材料,只要看明白了,头脑中就有了思维和印象,考场上就不会 因为陌生而恐惧,分析时知道一些大方向,写作时有话可说就可以了。 今年考点的方向最大的可能性是民生问题,这是三月两会至十七大的最大热 点主题。另外,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也值得关注一下。去年我讲两个热点方向: 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考选取了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问题来考。具体的考 试案例材料我们无法预测准确,但大的方向还是容易把握的,请各位考生务必重 视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克服工业化的弊端,使人类永续发展而提出的发展理念 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类带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有三个无法克服的弊端 l。消耗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导致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枯竭,已经不能支撑下 去了。石油价格飞涨,铁矿石,金价等资源能源价格高企还无法满足供应。中国 是“世界加工厂”,资源能源的紧缺尤为严重,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 废弃物的排放,资源可循环利用,效益提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的经济形式, 以克服传统工业经济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而对生态巨 大破坏)。我国还大力发展替代资源能源(如用麦秸秆制乙醇部分代替石油),推 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电等)和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如植树造 林获得木材) 2.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工业文明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后就会排出大量的污 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极大威胁:大气层 被破坏了,空气污染了,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吃的蔬菜粮食有化学残留, 鱼肉蛋禽也有化学残留,人类的疾病增多了,地球的物种好多已经灭绝了,气候 变坏了,灾害频发。如不改变工业文明的弊端,人类会自己葬送自己。我国提出 保护生态环境,十七大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今年无锡水藻事件后,中央下决心 永久关闭了十二个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全行业性的关闭的小造纸小火电小化 工,使用的方法是强行关闭,然后中央财政给企业补贴,并把那些髙炉炸掉 3.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工厂和公司都要赚钱,培养了工业文明的人唯利是 图。但人类除了物质需求还要精神家园。尔虞我诈的社会也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 展,更使得人们感觉社会的寒冷。我国近几年心理疾患显著上升(如郁闷,精神 性失眠,抑郁等等),人们普遍感觉心理压力增大,亚健康普遍,甚至自杀现象 显著增加。所以我国提出建设诚信社会,中宣部提出八荣八耻,党中央提出搞好 文化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社会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心理治疗,发 展旅游休闲经济,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 1 ~ 1 2008 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经典材料 今年无论考什么,两大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可以统摄。人与 人之间的问题用和谐社会的理论统摄,人与自然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 摄。 本材料附录了这两个理论的中央文件的摘录,考生看熟那些定型词句后在考 场上合理运用,能为你的答案提高政治理论高度和政治性的语汇资源。有的考生 感觉看过材料后没有感觉,一则是这样的考生对政治性材料不敏感,二则也不需 要考生背诵这些材料,只要看明白了,头脑中就有了思维和印象,考场上就不会 因为陌生而恐惧,分析时知道一些大方向,写作时有话可说就可以了。 今年考点的方向最大的可能性是民生问题,这是三月两会至十七大的最大热 点主题。另外,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也值得关注一下。去年我讲两个热点方向: 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考选取了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问题来考。具体的考 试案例材料我们无法预测准确,但大的方向还是容易把握的,请各位考生务必重 视。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克服工业化的弊端,使人类永续发展而提出的发展理念。 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类带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有三个无法克服的弊端: 1。消耗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导致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枯竭,已经不能支撑下 去了。石油价格飞涨,铁矿石,金价等资源能源价格高企还无法满足供应。中国 是“世界加工厂”,资源能源的紧缺尤为严重,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 废弃物的排放,资源可循环利用,效益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的经济形式, 以克服传统工业经济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而对生态巨 大破坏)。我国还大力发展替代资源能源(如用麦秸秆制乙醇部分代替石油),推 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电等)和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如植树造 林获得木材)。 2.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工业文明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后就会排出大量的污 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极大威胁:大气层 被破坏了,空气污染了,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吃的蔬菜粮食有化学残留, 鱼肉蛋禽也有化学残留,人类的疾病增多了,地球的物种好多已经灭绝了,气候 变坏了,灾害频发。如不改变工业文明的弊端,人类会自己葬送自己。我国提出 保护生态环境,十七大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今年无锡水藻事件后,中央下决心 永久关闭了十二个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全行业性的关闭的小造纸小火电小化 工,使用的方法是强行关闭,然后中央财政给企业补贴,并把那些高炉炸掉。 3.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工厂和公司都要赚钱,培养了工业文明的人唯利是 图。但人类除了物质需求还要精神家园。尔虞我诈的社会也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 展,更使得人们感觉社会的寒冷。我国近几年心理疾患显著上升(如郁闷,精神 性失眠,抑郁等等),人们普遍感觉心理压力增大,亚健康普遍,甚至自杀现象 显著增加。所以我国提出建设诚信社会,中宣部提出八荣八耻,党中央提出搞好 文化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社会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心理治疗,发 展旅游休闲经济,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 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 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 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 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 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 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 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 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 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 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 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髙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 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
~ 2 ~ 2 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 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 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 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 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 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 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 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 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 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 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 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 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
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 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 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 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 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 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 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髙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 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 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 3 ~ 3 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 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 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 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 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 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 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 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 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干群关系紧张, 贫富对立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就是要 1.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用敌我斗争的方法解决,应该 采用和谐的原则 2.实现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 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上三点参见科学发展观的讲解) 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理论的论述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解决我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大业的重要治国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 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 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 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 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 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 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 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 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 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 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 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 紧抓好。 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 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
~ 4 ~ 4 一、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干群关系紧张, 贫富对立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就是要: 1.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用敌我斗争的方法解决,应该 采用和谐的原则。 2.实现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 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上三点参见科学发展观的讲解) 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理论的论述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解决我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大业的重要治国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 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 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 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 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 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 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 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 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 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 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 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 紧抓好。 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 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
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到二O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谱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 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 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 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 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 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 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 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 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 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 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 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 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 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 华儿女的大团结。 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是:要坚持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 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 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 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 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 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 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 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5 ~ 5 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 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 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 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 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 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 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 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 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 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 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 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 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 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 华儿女的大团结。 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是:要坚持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 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 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 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 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 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 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 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 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 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 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 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増强政治敏 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査硏究,提髙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 真硏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 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 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 党群干群关系。 二、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 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 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 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 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 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 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 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 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 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 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 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 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 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 决不了的。 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 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 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 6 ~ 6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 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 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 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 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 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 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 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 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 党群干群关系。 二、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 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 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 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 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 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 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 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 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 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 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 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 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 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 决不了的。 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 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 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 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 关 。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 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 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 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 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 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 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 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 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 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 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 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 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 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 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 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 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 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 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 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 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 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 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 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 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 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 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 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 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 个渐进的过程
~ 7 ~ 7 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 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 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 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 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 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 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 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 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 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 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 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 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 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 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 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 10 年前差 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 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 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 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 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 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 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 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 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 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 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 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 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 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 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 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 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 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 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 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 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 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 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 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 是被权势阶层贪占。 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 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 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 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 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 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 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 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 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 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 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 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 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 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 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 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 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 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 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 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 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 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 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 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 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 8 ~ 8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 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 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 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 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 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 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 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 是被权势阶层贪占。 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 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 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 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 1/5 左 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 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 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 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 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 GDP 的比重 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 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 国家一般为 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 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 因此,要 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 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 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 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 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 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 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 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 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 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 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 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 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 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 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 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 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 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7。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 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 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 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 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三)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 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具体背景知识各位考生都已经很熟悉,是日常生活中所听所见,本材料附录 些文件材料供考生了解国家政策,在考场上也有思想和语汇资源(答案要点只 能来自于材料)。 附:十七大及其他中央文件对民生问题的具体论述: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 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 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髙教育现代化水平,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 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髙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 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 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 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推进城 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 等接受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 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 学水平和质量。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
~ 9 ~ 9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 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 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 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 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7。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 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 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 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 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三)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 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具体背景知识各位考生都已经很熟悉,是日常生活中所听所见,本材料附录 一些文件材料供考生了解国家政策,在考场上也有思想和语汇资源(答案要点只 能来自于材料)。 附:十七大及其他中央文件对民生问题的具体论述: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 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 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 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 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 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 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 95%。推进城 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 等接受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 800 万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 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 学水平和质量。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髙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 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 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4.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増长幅度明显髙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 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 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教 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 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 的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 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阶段学生的资助制度,完善贫 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 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 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 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 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 示制度。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学课程 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评价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 体制,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给学校更多自主 权,培育并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 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 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 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 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髙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 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髙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 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 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 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 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0
~ 10 ~ 10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 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 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4.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 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 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教 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 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 的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 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阶段学生的资助制度,完善贫 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 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 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 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 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 示制度。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学课程 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评价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 体制,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给学校更多自主 权,培育并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 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 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 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 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 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 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 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 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 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山东公务员考试重点阅读材料.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6理论热点面对面.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评集锦(2007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评集锦 2008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瞭望周刊 2008年第1-19期时事聚焦.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事资料手册(2008版各类考试通用).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奥运知识竞赛题.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高自考时事复习题(2007年9月-2008年2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4月自考邓论时事政治复习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年国际热点聚焦.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食品安全.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霸王条款.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腐败.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网络成瘾.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科技创新标准表述.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电子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电子教材(冲刺班内部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与申论专题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申论实用宝典.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考申论热点万花筒.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电子手册(公考必备).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时事与申论资料电子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一百个申论热点及优秀范文.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辅导材料(内部讲义).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华图申论讲义.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名言警句集粹.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国家行政学院申论快速通过电子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命题选材范围精选必读.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考前20天20练.doc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笔记讲义).doc
- 如何写教学大纲(讲义)怎样写教学大纲.doc
- 《心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课件讲稿).ppt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樊富珉).ppt
- Modulation of Attention by Faces Expressing Emotion:Evidence from Visual Marking_FangHao.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