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 1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科学发展写新篇-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3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4分蛋糕故事的启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5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建设服务型政府 6千差万别求相宜--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7在“感动中国”人物背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9“中国印”映出中华风采-以奥运为契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10“晒工资”现象的冷思考--收入差距问题 11从4100万人享有“低保”谈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开门立法”的典范--物权法的制定与实施 13本科毕业为何到技校“回炉”-正确对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14多管齐下抑房价--房价问题 15从诉讼费用的大幅降低谈起--打官司难的问题 16潮起潮落话股市--正确看待当前股市投资热 17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8风正一帆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重要讲话,科学 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推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现在,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征程上的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 新辉煌 怎样看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 谁曾想,29年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如今13亿多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谁曾想,29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 已几经升级,电脑、汽车、商品房等对越来越多的百姓来说早已梦想成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 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根到底,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 1 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科学发展写新篇---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3 风正好加力 惠农正当时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4 分蛋糕故事的启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5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 ---建设服务型政府 6 千差万别求相宜 ---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7 在“感动中国”人物背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9 “中国印”映出中华风采 ---以奥运为契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10 “晒工资”现象的冷思考 ---收入差距问题 11 从 4100 万人享有“低保”谈起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 “开门立法”的典范 ---物权法的制定与实施 13 本科毕业为何到技校“回炉” ---正确对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14 多管齐下抑房价 ---房价问题 15 从诉讼费用的大幅降低谈起 ---打官司难的问题 16 潮起潮落话股市 ---正确看待当前股市投资热 17 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8 风正一帆悬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1 、咬定青山不放松 ——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7 年 6 月 25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重要讲话,科学 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推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现在,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征程上的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 新辉煌。 怎样看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 谁曾想,29 年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如今 13 亿多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谁曾想,29 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 已几经升级,电脑、汽车、商品房等对越来越多的百姓来说早已梦想成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 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根到底,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9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这29 年,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 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 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 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 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这条“巨龙”以强大动力。29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 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 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进出口额达 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对外投资不断扩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29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 心,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 显著,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 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扬帆起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29年,人们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 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条 件大为改善。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 跨越。同时,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越织越宽,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在逐步解决,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后 顾之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 就,魅力缘自实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上许多 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 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 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9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事实雄辩地证明,29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 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怎样理解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
29 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这 29 年,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 29 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 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 9.7%的快速增长,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 20 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 格因素,是 1978 年的 13.3 倍,财政收入接近 4 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 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 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这条“巨龙”以强大动力。29 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 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 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6 年进出口额达 17607 亿美元,比 1978 年增加 84 倍。29 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 1.67 亿美元,2006 年突破 1 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对外投资不断扩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29 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 心,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 显著,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 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扬帆起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 29 年,人们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 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从 1978 年至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 343 元增加到 1175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34 元增加到 3587 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 6.7%。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 6.7 平方米、8.1 平方米,增加到 26.1 平方米、29.7 平方米,居住条 件大为改善。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 跨越。同时,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越织越宽,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在逐步解决,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后 顾之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 就,魅力缘自实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上许多 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 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 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9 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事实雄辩地证明,29 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 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怎样理解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的沃土孕育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科学的理论指引着实践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探索的过程。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理论认识的深化 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改革开放29年来,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 战略思想。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中国 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 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东方风来满眼春。”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鲜明 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 的主旋律。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 想,等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 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形 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领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等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提出了枃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艰辛孕育着发展,探索推动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 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 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怎样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道路: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实践的沃土孕育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科学的理论指引着实践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探索的过程。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理论认识的深化 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改革开放 29 年来,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 战略思想。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中国 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 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鲜明 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 的主旋律。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 想,等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 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形 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领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等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艰辛孕育着发展,探索推动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 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新 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宽广。 怎样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道路;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土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 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数浴血奋战,赢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党和人民通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把一个极度贫弱 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中国的历史。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变化中,我 们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其他任何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 族的振 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 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 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 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 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定信心与决心。当前要 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 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 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 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 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 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 160 多年,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 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数浴血奋战,赢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党和人民通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把一个极度贫弱 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中国的历史。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变化中,我 们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其他任何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 族的振兴。 一个始终不渝 四个坚定不移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 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 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 2020 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 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 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定信心与决心。当前要 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 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 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 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 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 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 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 能动摇。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 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 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 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新华网网民热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网民一: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让人激昂 网民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 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退回到僵化的计划体制,也不是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走资 本主义道路,其内在精神需要深刻领会 网民三: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29年的历史表 明,没有这条道路,就没有今天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今后不走这条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民族的 复兴也将成为泡影 网民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表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具有排除干扰、统一思想、开拓进取的多重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 键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 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引导广大 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 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前进的征途上,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 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经受 各种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2科学发展写新篇 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又好又快”一词,不到一秒的时间就显示出400多万条相关信息!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 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 能动摇。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 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 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 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新华网网民热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网民一: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让人激昂。 网民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 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退回到僵化的计划体制,也不是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走资 本主义道路,其内在精神需要深刻领会。 网民三: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29 年的历史表 明,没有这条道路,就没有今天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今后不走这条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民族的 复兴也将成为泡影。 网民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表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具有排除干扰、统一思想、开拓进取的多重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 键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 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引导广大 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 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前进的征途上,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 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经受 各种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2 科学发展写新篇 ---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又好又快”一词,不到一秒的时间就显示出 400 多万条相关信息!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又好又快”发展理念的广泛认同 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对促进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 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意义何在?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 是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 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 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 “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 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 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 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 是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 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那么,为什么强调 又好又快”呢? 方面,“又好又快”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 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概括地说,就是“又好又快”。“又好又 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又好又快”,体现了发展主体和目的 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的统一,反映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反 映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 另一方面,强调“又好又快”,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 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 严重,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这些问题大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和发展观 出现偏差有关,往往“快”字当头,把“快”放在第一位。倡导“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各级领 导干部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因此,提出“又好又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 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又好又快”发展理念的广泛认同。 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对促进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 向。 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意义何在?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 是发展的速度 。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 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 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 “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 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 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 年 12 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 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 是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 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那么,为什么强调 “又好又快”呢? 一方面,“又好又快”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 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概括地说,就是“又好又快”。“又好又 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又好又快”,体现了发展主体和目的 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的统一,反映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反 映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 另一方面,强调“又好又快”,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 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 严重,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这些问题大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和发展观 出现偏差有关,往往“快”字当头,把“快”放在第一位。倡导“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各级领 导干部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因此,提出“又好又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 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事实上,这种发展理念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经过29 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们实现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了现实的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体制性条件;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 了新的动力。正是这些方面的成就和变化,使我们有条件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更 加稳健的步伐。 如何理解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无比振奋: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7000亿美 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们为此消耗了多少能源和资源呢?能源消耗达到 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 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这些事实 告诉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就当前来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 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 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 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增长”到“发展”的改变,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又好又快”的要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了许多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些 高投入、高消耗、髙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项目屡禁不止,靠拼土地、拼蒡力、拼投资的 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 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抓紧落实支持科技进 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 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开放条 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 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同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 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 要的约束性指标。虽然2006年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2007 年4月27日,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对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作 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十项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现在关键是真抓实干,把工作 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
事实上,这种发展理念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经过 29 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们实现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了现实的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体制性条件;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 了新的动力。正是这些方面的成就和变化,使我们有条件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更 加稳健的步伐。 如何理解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无比振奋:2006 年我国 GDP 总量达到 27000 亿美 元,占世界 GDP 总量的 5.5%左右。但是我们为此消耗了多少能源和资源呢?能源消耗达到 了 24.6 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 15%左右。钢材消耗量达到了 3.88 亿吨,大约 占世界钢材消耗的 30%。水泥消耗了 12.4 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 54%。这些事实 告诉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就当前来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 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 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 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增长”到“发展”的改变,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又好又快”的要 求。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了许多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些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项目屡禁不止,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 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 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抓紧落实支持科技进 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 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开放条 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 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同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0 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0%,并将其列为重 要的约束性指标。虽然 2006 年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2007 年 4 月 27 日,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对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作 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十项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现在关键是真抓实干,把工作 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
制,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各个环节、各类节能减排主体都来自觉主 动地推行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指标 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当前,必须 抓住经济运行环境比较宽松、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有利时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引导 投资方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是深化改革?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越 走越宽广。如今,我国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前列,人民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整个国家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事实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 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发展和现在的大好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 也产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对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产生了不 少疑问,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鲜明地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 持改革方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5”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 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 推进。随着“625”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共识进 步增强 从当前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多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够合理、不够完善有关。必须通过进一步深 化改革,逐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 制保障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在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基础又 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需要有一系列相应 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统筹好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 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制,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各个环节、各类节能减排主体都来自觉主 动地推行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指标。 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当前,必须 抓住经济运行环境比较宽松、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有利时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引导 投资方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是深化改革?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越 走越宽广。如今,我国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前列,人民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整个国家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事实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 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发展和现在的大好局 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 也产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对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产生了不 少疑问,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鲜明地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 持改革方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 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 推进。随着“6?25”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共识进一 步增强。 从当前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多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够合理、不够完善有关。必须通过进一步深 化改革,逐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 制保障。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在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基础又 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需要有一系列相应 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统筹好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 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 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中 来。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 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 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 要沿着已经开辟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我们的智慧融入其中,把我们的热情融入 其中,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其中,让“好”与“快”比翼齐飞,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深度阅读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温家宝:《政府 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评论员:《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人民日报》2006 3、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 如何理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 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据统计,从 1978年到2003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56个,这其中包括从1982 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下发的5个“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下发4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2007年1月29日中央下发的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 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份“一号文件”犹如春风春雨,进一步催发了农村大地的 勃勃生机,将会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什么是现代农业? 提到农业”,也许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 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相”。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 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 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 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
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 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中 来。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 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 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 要沿着已经开辟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我们的智慧融入其中,把我们的热情融入 其中,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其中,让“好”与“快”比翼齐飞,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深度阅读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 6 月 26 日。 温家宝:《政府 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3 月版。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评论员:《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人民日报》2006 年 12 月 11 日。 3、风正好加力 惠农正当时 如何理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 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据统计,从 1978 年到 2003 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 56 个,这其中包括从 1982 年到 1986 年中央连续下发的 5 个“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 2004 年开始连续下发 4 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 2007 年 1 月 29 日中央下发的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 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份“一号文件”犹如春风春雨,进一步催发了农村大地的 勃勃生机,将会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什么是现代农业? 一提到“农业”,也许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 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相”。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 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 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 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
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 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 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 术。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跨越, 引领了水稻生产的新革命。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 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 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 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像河南双汇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等, 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 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过农业产业链 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 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 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 种新型农业形态。 总的来看,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可以说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 可或缺的部分。 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但也要看到,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 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 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 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既是 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 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 措。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 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
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 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 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 术。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 800 公斤的跨越, 引领了水稻生产的新革命。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 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 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 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像河南双汇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等, 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 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过农业产业链 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 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 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 种新型农业形态。 总的来看,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可以说,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 可或缺的部分。 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 29 年的发展,13 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但也要看到,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 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 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20 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 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既是 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 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 措。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 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6理论热点面对面.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评集锦(2007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评集锦 2008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瞭望周刊 2008年第1-19期时事聚焦.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时事资料手册(2008版各类考试通用).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奥运知识竞赛题.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高自考时事复习题(2007年9月-2008年2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4月自考邓论时事政治复习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7年国际热点聚焦.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食品安全.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霸王条款.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腐败.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网络成瘾.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科技创新标准表述.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破解申论.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的一些套路.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热点及范文.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版.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山东公务员考试重点阅读材料.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经典材料.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电子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电子教材(冲刺班内部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与申论专题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申论实用宝典.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国考申论热点万花筒.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电子手册(公考必备).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时事与申论资料电子手册.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一百个申论热点及优秀范文.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辅导材料(内部讲义).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华图申论讲义.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名言警句集粹.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国家行政学院申论快速通过电子教材.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命题选材范围精选必读.doc
-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申论考前20天20练.doc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笔记讲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