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各章练习题集(无答案)

第一章绪论1.复合材料根据其所用的基体材料不同,分为—,——,—三大类。2.下列哪种复合材料历史最悠久()A.树脂基复合材料;B.金属基复合材料;C.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D.几乎同时发展3.1940~1945年美国首使用,以手糊工艺制造军用雷达罩和远航飞机油箱,为复合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4.1956年和用SMC压制汽车部件、浴盆、船上构件等。5.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的缩写为6.增强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的缩写为和7.60年代,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只用于生产短纤维增强塑料。8.1972年美国PPG公司研究成功了热塑性片状模塑料,1975年投入生产,其最大特点是9.FRTP是的缩写。和两类。10.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为11.陶瓷基复合材料属于耐高温陶瓷结构,具有等特点。12.无机粘结剂基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是13.1972年在三校设立了复合材料专业,为我国复合材料工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14.两会的学术期刊分别是和15.15.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我国始于16.1983年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首次试制成功17.1988年武汉工业大学研究成功(高性能玻纤增强氯氧镁复合材料)18.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大于大于19.CM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基体材料性能,一般硬度为大于大于20.一般来讲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的优劣顺序为:
第一章 绪论 1.复合材料根据其所用的基体材料不同,分为 , , 三大类。 2.下列哪种复合材料历史最悠久( ) A.树脂基复合材料; B.金属基复合材料; C.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D.几乎同时发展 3.1940~1945 年美国首使用 ,以手糊工艺制造军用雷达罩和远航飞机油箱,为 复合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4.1956 年 和 用 SMC 压制汽车部件、浴盆、船上构件等。 5.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的缩写为 。 6.增强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的缩写为 。 7.60 年代,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是 和 ,只用于生产短纤维增强塑料。 8.1972 年美国 PPG 公司研究成功了热塑性片状模塑料,1975 年投入生产,其最大特点是 、 。 9.FRTP 是 的缩写。 10.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为 和 两类。 11.陶瓷基复合材料属于耐高温陶瓷结构,具有 、 、 等特点。 12.无机粘结剂基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是 、 、 。 13.1972 年在 、 、 三校设立了复合材料专业,为我国复合材料工业培 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 14.两会的学术期刊分别是 和 。 15.15.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我国始于 。 16.1983 年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首次试制成功 。 17.1988 年武汉工业大学研究成功 。 (高性能玻纤增强氯氧镁复合材料) 18.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是 。 19.CM 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基体材料性能,一般硬度为 大于 大于 。 20.一般来讲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的优劣顺序为: 大于 大于

第二章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1.手糊成型按成型固化压力可以分为——,—2.接触压包括()A.手糊成型B。喷射成型C。对模成型D。真空成型3.手糊成型的优点包括()A.不受产品尺寸和形状限制;B.设备简单,投资少,设备折旧费低;C.工艺简便、制品树脂含量较高,耐腐蚀性好:D.易于满足产品设计要求,可以在产品不同部位任意增补增强材料4.手糊成型的缺点包括()A: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卫生条件差:B.产品质量不宜控制,性能稳定性不高:C.产品力学性能较低;D.工艺复杂。5.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应用最普遍、用量最大的一类树脂。下列属于其优点的是()A.固化迅速,且能在常温下固化,无挥发性副产物;B.粘度低,浸渍性好;C.固化收缩较小;D.机械性能与电性能优良。6.聚酯树脂的品种,按用途可分为和两大类。7.聚合物集体的选择中,辅助材料包括8.增强材料主要形态为纤维及其织物,它赋予复合材料以优良的机械性能。手糊成型工艺用量最多的增强材料是。少量有和9.手糊成型模具分和两类。10.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模具材料是11.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是制造高表观质量模具的关键。对于贴塑面板面料的母模所翻制出的玻璃钢模版,包括工序:12.脱模剂分外脱模剂和内脱模剂两大类。外脱模剂主要应用于,内脱模剂主要用
第二章 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 1.手糊成型按成型固化压力可以分为 , 。 2.接触压包括( ) A.手糊成型 B。喷射成型 C。对模成型 D。真空成型 3.手糊成型的优点包括( ) A.不受产品尺寸和形状限制; B.设备简单,投资少,设备折旧费低; C.工艺简便、制品树脂含量较高,耐腐蚀性好; D.易于满足产品设计要求,可以在产品不同部位任意增补增强材料 4.手糊成型的缺点包括( ) A.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卫生条件差; B.产品质量不宜控制,性能稳定性不高; C.产品力学性能较低; D.工艺复杂。 5.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应用最普遍、用量最大的一类树脂。下列属于其优 点的是( ) A.固化迅速,且能在常温下固化,无挥发性副产物; B.粘度低,浸渍性好; C.固化收缩较小; D.机械性能与电性能优良。 6.聚酯树脂的品种,按用途可分为 和 两大类。 7.聚合物集体的选择中,辅助材料包括 、 、 。 8.增强材料主要形态为纤维及其织物,它赋予复合材料以优良的机械性能。手糊成型工艺用 量最多的增强材料是 。少量有 、 和 。 9.手糊成型模具分 和 两类。 10.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模具材料是 。 11.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是制造高表观质量模具的关键。对于贴塑面板面料的母模所翻制出的 玻璃钢模版,包括工序: 、 、 。 12.脱模剂分外脱模剂和内脱模剂两大类。外脱模剂主要应用于 ,内脱模剂主要用

于13.胶液的工艺性主要指和14.手糊成型所用增强材料主要是和。为提高它们同基体的粘结力,增强材料必须进行15.胶衣层不易太厚或太薄。太薄,太厚16.聚酯树脂从粘流态转为不能流动的凝胶,最后转变为不溶不熔的坚硬固体的固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方面。17.产品质量控制包括:18.胶衣的缺陷中最常见的三种缺陷为:19.简称RTM。20.用于RTM工艺的树脂系统应满足的要求:第三章夹层结构成型工艺与设备1.玻璃钢夹层结构的成型方法有和两种。2.玻璃钢夹层按其所用夹芯材料的类别通常可分为三种:3.泡沫夹层结构的特点为()A.质量轻;B.刚度大;C.保温隔热性能好;D.强度高4.波板夹层结构的特点为()A.适用于曲面形状的制品;B.结构简单;C.制作简单;D.节省材料5.根据涂胶方式的不同,胶接拉伸法可分为和6.金属蜂窝夹芯制造中,在金属箔表面处理时,金属箔在涂胶前必须7.干燥的目的是8.干燥后,为了在胶接蒙皮和蜂窝块时,排除挥发分,而在蜂窝块壁上
于 。 13.胶液的工艺性主要指 和 。 14.手糊成型所用增强材料主要是 和 。为提高它们同基体的粘结力,增强材料必 须进行 。 15.胶衣层不易太厚或太薄。太薄 ,太厚 。 16. 聚酯树脂从粘流 态转为不能流动的凝胶,最后转变为不溶不熔的坚硬固体的固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 段: 、 、 。 17.产品质量控制包括: 、 、 三方面。 18.胶衣的缺陷中最常见的三种缺陷为: 、 、 。 19. 简称 RTM。 20.用于 RTM 工艺的树脂系统应满足的要求: 、 、 。 第三章 夹层结构成型工艺与设备 1.玻璃钢夹层结构的成型方法有 和 两种。 2.玻璃钢夹层按其所用夹芯材料的类别通常可分为三种: 、 、 。 3.泡沫夹层结构的特点为() A.质量轻; B.刚度大; C.保温隔热性能好; D.强度高 4.波板夹层结构的特点为() A.适用于曲面形状的制品; B.结构简单; C.制作简单; D.节省材料 5.根据涂胶方式的不同,胶接拉伸法可分为 和 。 6.金属蜂窝夹芯制造中,在金属箔表面处理时,金属箔在涂胶前必须 、 、 。 7.干燥的目的是 。 8.干燥后,为了在胶接蒙皮和蜂窝块时,排除挥发分,而在蜂窝块壁上

和9.机械法生产蜂窝夹层芯根据涂胶方式,所用设备可分为10.通常蜂窝夹层结构成型与手工成型过程相同。按制造方法可分为()A.湿法成型;B.干法成型;C.一次成型;D.二次成型11.产生分层气泡的原因可能是()12.A.操作不当:B.玻璃布不平整;C.成型压力不足;D.在接触处压力易集中且蜂窝端面刚性较差12.泡沫塑料的发泡方法包括()A.物理发泡法B.机械发泡法:C.生物发泡法;D.化学发泡法和13.聚氨酯泡沫塑料制造时,按所用原材料不同可分为泡沫塑料。14.生产和聚氨酯泡沫塑料常用催化剂为15.泡沫夹层结构的制造方法通常有16.预制粘结法适用于的制品。17.现场浇注法适用于.18.粘结成型技术关键是419.整体浇注成型法浇注时要防止喷溅,否则会,影响泡沫质量。20.泡沫成型后的夹层结构一般要经过后处理工序,通常处理温度比成型温度第四章模压成型工艺1.模压成型工艺按增强材料物态和模压料品种可分为:2.短纤维模压料的基本组分为:和3.机械预混法所用设备主要有
9.机械法生产蜂窝夹层芯根据涂胶方式,所用设备可分为 、 和 。 10.通常蜂窝夹层结构成型与手工成型过程相同。按制造方法可分为() A.湿法成型; B.干法成型; C.一次成型; D.二次成型 11.产生分层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 12. A.操作不当; B.玻璃布不平整; C.成型压力不足; D.在接触处压力易集中且蜂窝端面刚性较差 12.泡沫塑料的发泡方法包括( ) A.物理发泡法; B.机械发泡法; C.生物发泡法; D.化学发泡法 13.聚氨酯泡沫塑料制造时,按所用原材料不同可分为 和 泡沫塑料。14.生产 聚氨酯泡沫塑料常用催化剂为 和 。 15.泡沫夹层结构的制造方法通常有 、 、 。 16.预制粘结法适用于 、 的制品。 17.现场浇注法适用于 。 18.粘结成型技术关键是 。 19.整体浇注成型法浇注时要防止喷溅,否则会 ,影响泡沫质量。 20.泡沫成型后的夹层结构一般要经过后处理工序,通常处理温度比成型温度 。 第四章 模压成型工艺 1. 模压成型工艺按增强材料物态和模压料品种可分 为: 、 、 、 、 、 、 、 。 2.短纤维模压料的基本组分为: 、 、 。 3.机械预混法所用设备主要有 、 和

4捏合机的作用是5.撕松机的作用是6.模压料的质量指标是:和7.模压料的工艺性主要为模压料的的缩写为SMC。9.下列属于SMC特点的是()A.重现性好;B.操作处理方便;C.作业环境清洁;D.SMC成型制品表面光洁度低和10.SMC由组成。11.和在通用SMC中占95%以上,被人们称为SMC的“三大员”12.适宜SMC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应满足()A.粘度低:B.易同增稠剂反应;c.固化缓慢;D.热强度较低13.交联剂用量增加,会使树脂糊初始粘度()A.升高;B.不变;C.降低;D.不确定14.迄今为止,大多数SMC制造所用的增稠剂主要包括15.MgO是应用较广的增稠剂,其特点是()A.增稠特性与MgO的活性和加入量无关:B.增稠速度快;C.增加MgO用量会显著增强SMC的耐水性D.短时间内能达到最高粘度16.以下那些因素影响增稠效果()A.聚酯树脂酸值;
4 捏合机的作用是 。 5.撕松机的作用是 。 6.模压料的质量指标是: 、 、 。 7.模压料的工艺性主要为模压料的 、 和 。 8. 的缩写为 SMC。 9.下列属于 SMC 特点的是( ) A.重现性好; B.操作处理方便; C.作业环境清洁; D.SMC 成型制品表面光洁度低 10.SMC 由 和 组成。 11. 、 和 在通用 SMC 中占 95%以上,被人们称为 SMC 的“三大员”。 12.适宜 SMC 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应满足( ) A.粘度低; B.易同增稠剂反应; C.固化缓慢; D.热强度较低 13.交联剂用量增加,会使树脂糊初始粘度(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4.迄今为止,大多数 SMC 制造所用的增稠剂主要包括 、 、 、 。 15.MgO 是应用较广的增稠剂,其特点是( ) A.增稠特性与 MgO 的活性和加入量无关; B.增稠速度快; C.增加 MgO 用量会显著增强 SMC 的耐水性 D.短时间内能达到最高粘度 16.以下那些因素影响增稠效果( ) A.聚酯树脂酸值;

B.增稠剂活性;c.微量水分;D.温度17.填料的性能及选择包括及密18.SMC的贮存寿命与其贮存状态和条件有关。为防止苯乙烯挥发,存放时必须用封包装。和19.在模压过程中,物料宏观上历经三个阶段。20.模压温度目前主要依来确定。第五章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1.理想内圆角半径应为壁厚的()A.1/4以上;B.1/4;C.1/4以下;D.不确定2.热固性塑料压制成型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因此模具必须加热。常见的加热方式等。有:3.一个水平分型面的压模,分型面将压模分成和两部分。4.两个水平分型面的压模,分型面将压模分成和三部分。和5.压模按上、下模配合结构特征可分为:6.型腔总体设计包括()A.制件在模具内加压方向的选择:B.凸模与凹模的配合结构:C.分型面位置确定;D.温度的控制7.为了便于制造,压膜的分型面和挤压边缘多为,较少采用曲面。8.溢式、不溢式和半溢式压模的凸模和凹模配合结构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A.考虑分型面特征:
B.增稠剂活性; C.微量水分; D.温度 17.填料的性能及选择包括 、 及 。 18.SMC 的贮存寿命与其贮存状态和条件有关。为防止苯乙烯挥发,存放时必须用 密 封包装。 19.在模压过程中,物料宏观上历经 、 和 三个阶段。 20.模压温度目前主要依 来确定。 第五章 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 1.理想内圆角半径应为壁厚的( ) A.1/4 以上; B.1/4; C.1/4 以下; D.不确定 2. 热固性塑料压制成型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因此模具必须加热。常见的加热方式 有: 、 等。 3.一个水平分型面的压模,分型面将压模分成 和 两部分。 4.两个水平分型面的压模,分型面将压模分成 、 和 三部分。 5.压模按上、下模配合结构特征可分为: 、 和 。 6.型腔总体设计包括( ) A.制件在模具内加压方向的选择; B.凸模与凹模的配合结构; C.分型面位置确定; D.温度的控制 7.为了便于制造,压膜的分型面和挤压边缘多为 ,较少采用曲面。 8.溢式、不溢式和半溢式压模的凸模和凹模配合结构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 ) A.考虑分型面特征;

B.考虑环境影响:C.考虑模压料的特点:D.考虑制品形状9.压模型腔应具有足够的和,在承受模压料的高压载荷时,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弹性变形、塑形变形及破裂。10.型腔壁厚计算以()为准。A.最小压力;B.标准压力:c.最大压力;D.实际压力11.对于大尺寸的型腔,为防止变形应按计算。12.模压工艺中电加热的特点是()A.设备简单、紧凑、投资少;B.便于安装维修使用;C.温度易自动控制D.用时短13.电加热的缺点是14.电加热装置包括15.用电阻丝直接作加热元件的缺点是()A.成本高:B.电阻丝与空气直接接触易氧化损耗:C.使用寿命短;D.不安全16.电热棒即将电阻丝密封在金属管里,并填充绝缘填料,因此17.液压机是模压成型的主要设备,其作用是18.液压机的液压传递系统由及组成。19.液压机按机身结构可分为:1和20.液压机按油缸部位和压力方向可分为:6.层压工艺与设备
B.考虑环境影响; C.考虑模压料的特点; D.考虑制品形状 9.压模型腔应具有足够的 和 ,在承受模压料的高压载荷时,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弹 性变形、塑形变形及破裂。 10.型腔壁厚计算以( )为准。 A.最小压力; B.标准压力; C.最大压力; D.实际压力 11.对于大尺寸的型腔,为防止变形应按 计算。 12.模压工艺中电加热的特点是( ) A.设备简单、紧凑、投资少; B.便于安装维修使用; C.温度易自动控制; D.用时短 13.电加热的缺点是 。 14.电加热装置包括 、 、 。 15.用电阻丝直接作加热元件的缺点是( ) A.成本高; B.电阻丝与空气直接接触易氧化损耗; C.使用寿命短; D.不安全 16.电热棒即将电阻丝密封在金属管里,并填充绝缘填料,因此 、 、 。 17. 液压机是模压成型的主要设备,其作用是 。 18. 液压机的液压传递系统由 、 及 组成。 19.液压机按机身结构可分为: 、 。 20.液压机按油缸部位和压力方向可分为: 和 。 6.层压工艺与设备

和下,1.层压工艺是指将的片材层叠,组合成叠合体,送入压机,在固化成型玻璃钢板材或其它形状简单的复合材料制品的一种方法。2.层压工艺主要用于生产的复合材料板材。它具有等特点,但一次性投资较大,适用于据所用增强材料类别分2.根层压板可,为等多种。等3.胶布生产所用原材料主要有增强材料。等。4.合成树脂主要有或5.玻璃胶布的制备是使用的玻璃布,经浸渍,控制一定的在一定的稳定下,经一定的时间烘干,使树脂由A阶段到B阶段,从而得到所要求的玻璃布。或6.胶布的制备是在胶机中进行的。和等。7.主要工艺参数包括及8.胶布的质量指标通常有9.流动度是胶布中三项指标的综合反映。10.胶布的浸胶设备通常称为,主要结构有和等。和11.玻璃钢层压板生产的主要工序包括等工序。和两个阶段。12.玻璃钢层压板的热压过程,一般分为12.预热预压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使树脂进一步浸渍玻璃布,并使树脂逐步固化至13.热压成型时的是三个最重要的工艺参数。14.三大工艺参数的选定主要取决于合成树脂的14.层压板的热压温度采用的五个阶段的升温制度,分别为和15.卷管分16.玻璃钢的卷制成型通常采用
1.层压工艺是指将 的片材层叠,组合成叠合体,送入压机,在 和 下, 固化成型玻璃钢板材或其它形状简单的复合材料制品的一种方法。 2. 层 压 工 艺 主 要 用 于 生 产 、 的 复 合 材 料 板 材 。 它 具 有 、 、 、等特点,但一次性投资较大,适用于 。 2.根 据 所 用 增 强 材 料 类 别 , 层 压 板 可 分 为 、 、 、 、 、 、 等多种。 3.胶布生产所用原材料主要有 、 、 、 、 、 、 等 增强材料。 4.合成树脂主要有 、 、 、 、 等。 5.玻璃胶布的制备是使用 或 的玻璃布,经浸渍 ,控制一定的 , 在一定的稳定下,经一定的时间烘干,使树脂由 A 阶段到 B 阶段,从而得到所要求的玻璃 布。 6.胶布的制备是在 或 胶机中进行的。 7.主要工艺参数包括 、 和 、 等。 8.胶布的质量指标通常有 、 、 及 。 9.流动度是胶布中 、 、 三项指标的综合反映。 10.胶布的浸胶设备通常称为 。主要结构有 、 、 、 、 和 等。 11.玻璃钢层压板生产的主要工序包括 、 、 、 、 、 和 等工序。 12.玻璃钢层压板的热压过程,一般分为 和 两个阶段。 12.预热预压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 、 ,使树脂进一步浸渍玻璃布,并使树 脂逐步固化至 。 13.热压成型时的 、 、 是三个最重要的工艺参数。 14.三大工艺参数的选定主要取决于合成树脂的 。 14.层 压 板 的 热 压 温 度 采 用 的 五 个 阶 段 的 升 温 制 度 , 分 别 为 、 、 、 、 。 15.卷管分 和 。 16.玻璃钢的卷制成型通常采用

7.缠绕成型1.将浸过树脂胶液的或上,然后成为,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增强塑料制品的工艺过程,成为缠绕工艺。2.缠绕成型工艺的分类有3.纤维缠绕增强塑料制品除具有一般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的优点外,还具有的特点。4.纤维缠绕所用原材料主要是和两大类。的芯模。5.为了获得一定形状和结构尺寸的纤维缠绕制品,必须采用一个6.常用芯模材料有石膏、、铝、和、木材、水泥、石蜡、塑料等。7.纤维缠绕通常由和_组成。8.无论环向和螺旋向缠绕,张力都对芯模表面产生压力,可分为和两部分。和9.纤维缠绕主要是制造和10.所谓缠绕规律,是描述纱片排布芯模表面以及间运动关系的规律。和三类。11.缠绕线型的分类包括12.线型是连续纤维缠绕在上的排布型式。和两种。13.内压容器的结构形状通常为和14.究竞采用哪种类型的缠绕,要根据制品的缠绕线型等综合考虑决定。和15.缠绕工艺一般由下列各工序组成:、胶液配制、、浸胶、缠绕、固化、检测等。16.在纤维缠绕过程中,所受的张紧力称缠绕张力,是缠绕工艺的重要参数。和17.固化制度有两种,主要取决于树脂系统。18.张力制度的主要问题:一是;二是19.要使纤维缠绕到管两端不滑线,就要借助于纤维与芯模表面或前一缠绕层表面的摩擦力及合理的导丝头运动控制,故称20.玻璃布带的排布可分为三种形式:
7.缠绕成型 1.将浸过树脂胶液的 或 ,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 上,然后 成为 增强塑料制品的工艺过程,成为缠绕工艺。 2.缠绕成型工艺的分类有 、 、 。 3.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制品除具有一般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的优点外,还具 有 、 、 、 、 的特点。 4.纤维缠绕所用原材料主要是 和 两大类。 5.为了获得一定形状和结构尺寸的纤维缠绕制品,必须采用一个 的芯模。 6.常用芯模材料有石膏、 、铝、 和 、木材、水泥、石蜡、 、 塑料等。 7.纤维缠绕通常由 和 组成。 8.无论环向和螺旋向缠绕,张力都对芯模表面产生压力,可分为 和 两部分。 9.纤维缠绕主要是制造 和 。 10.所谓缠绕规律,是描述纱片 排布芯模表面以及 和 间运动关系的规 律。 11.缠绕线型的分类包括 、 和 三类。 12.线型是连续纤维缠绕在 上的排布型式。 13.内压容器的结构形状通常为 和 两种。 14.究竟采用哪种类型的缠绕,要根据制品的 和 、缠绕线型等综合考虑决定。 15.缠绕工艺一般由下列各工序组成: 、胶液配制、 和 、浸胶、 、 缠绕、固化、检测等。 16.在纤维缠绕过程中, 所受的张紧力称缠绕张力,是缠绕工艺的重要参数。 17.固化制度有 和 两种,主要取决于树脂系统。 18.张力制度的主要问题:一是 ;二是 。 19.要使纤维缠绕到管两端不滑线,就要借助于纤维与芯模表面或前一缠绕层表面的摩擦力 及合理的导丝头运动控制,故称 。 20.玻璃布带的排布可分为三种形式: 、 、

8.缠绕设备1.纤维缠绕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数字程序控制缠绕机、2.机械控制缠绕机主体结构有三部分:及床身。3.床头箱的作用:一是一:二是_和4.为了实现缠绕机的基本运动,缠绕机应具有两种传动链:,与5.研究缠绕机的的内在联系,即为缠绕机的运动方程。6.小车环链式缠绕机缠绕不同规格的制品所需的是不同的。7.螺旋缠绕时产生超越长度的原因是导丝头与芯模存在距离及8.湿法缠绕,纱线速度不得超过9.小车环链式缠绕机的传动链有三条:,,为外联系传动链;,螺旋缠绕传动链:一,环向缠绕传动链。后两条为内联系传动链。10.螺旋缠绕的实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是11.环向缠绕只能在进行,不能缠封头。12.改变缠绕机运动速度的机构称为等。13.换置机构常用的有:、机械式无级变速、14.缠绕机消耗的功率,主要用以克服,运动副中的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和15.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在固化过程中需要等。16.固化炉的加热方式有17.电阻固化炉应用较为普遍,一般根据制品情况自行设计制造。18.炉体有炉墙、和炉架等部分构成。和来表征。19.炉温均匀性通常用炉温的20.影响炉温测量准确度的因素:测量仪表的准确度的影响,,环境条件引入的误差。9.其他成型工艺及设备到1.所谓连续成型工艺,是指从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连续不断地进行。和2.连续成型工艺主要包括和复合管生产工艺。3.连续制管工艺的主要特点是
8.缠绕设备 1.纤维缠绕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数字程序控制缠绕机、 。 2.机械控制缠绕机主体结构有三部分: 、 及床身。 3.床头箱的作用:一是 ;二是 。 4.为了实现缠绕机的基本运动,缠绕机应具有两种传动链: 和 。 5.研究缠绕机的 与 的内在联系,即为缠绕机的运动方程。 6.小车环链式缠绕机缠绕不同规格的制品所需的 是不同的。 7.螺旋缠绕时产生超越长度的原因是导丝头与芯模存在距离及 。 8.湿法缠绕,纱线速度不得超过 。 9.小车环链式缠绕机的传动链有三条: ,为外联系传动链; ,螺旋缠绕传动 链; ,环向缠绕传动链。后两条为内联系传动链。 10.螺旋缠绕的实现: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 。 11.环向缠绕只能在 进行,不能缠封头。 12.改变缠绕机运动速度的机构称为 。 13.换置机构常用的有: 、机械式无级变速、 等。 14.缠绕机消耗的功率,主要用以克服 ,运动副中的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和 。 15.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在固化过程中需要 。 16.固化炉的加热方式有 、 、 等。 17 电阻固化炉应用较为普遍,一般根据制品情况自行设计制造。 18.炉体有炉墙、 、 、 和炉架等部分构成。 19.炉温均匀性通常用炉温的 和 来表征。 20.影响炉温测量准确度的因素:测量仪表的准确度的影响, ,环境条件引入的误差。 9.其他成型工艺及设备 1.所谓连续成型工艺,是指从 到 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连续不断地进行。 2.连续成型工艺主要包括 、 和 和复合管生产工艺。 3.连续制管工艺的主要特点是 、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13 复合材料连接与机加工.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11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9 注射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10 挤出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12 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7 缠绕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5 玻璃钢复合材料夹层结构.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8 其它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6 层压工艺及其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1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图表部分).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2 材料表面处理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4 FRP模压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03 FRP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Composite Manufactur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doc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New Energy Materials Techniques.pdf
- 《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Pavemen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Hot Mix Asphalt.ppt
- 《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Materials for Roads and Bridge Decks(Introduction).ppt
- 《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Soils, unbound granular materials and cement stabilized materials.ppt
- 《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self healing.ppt
- 《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课程授课教案(PPT讲稿)Asphalt Mixtures to reduce Traffic Noise.ppt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模压工艺SMC与BMC.ppt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现代化国防与复合材料.ppt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模压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喷射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手糊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层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ppt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RTM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拉挤成型工艺.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注射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热塑性片状模塑料及其制品冲压成型工艺及设备.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增强热塑性片材成型.pdf
-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复合材料二次加工.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级).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高分子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高聚物加工工程》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高聚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化工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