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课件讲稿)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98
文件大小:10.65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2.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2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原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2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支路电流法 2.4节点电压法 2.5叠加原理 2.6等效电源定理 作业:P392-2、2-6、2-8、2-9、2-13、2-14 22:25:53

1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目录 2.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2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原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作业:P39 2-2、2-6、2-8、2-9、2-13、2-14 22:25:53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0◇◇⊙◇◇◇◇◇0◇◇◇◇◆◇◇◇◇0◇◇◇◇0◇◇ 本章要求: 1.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 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熟练掌握等效电阻的计算; 3.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4.掌握用支路电流法、诺顿定理分析电路。 22:25:53 2

本章要求: 1. 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 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熟练掌握等效电阻的计算; 3.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4. 掌握用支路电流法、诺顿定理分析电路。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25:53 2

2.1电阻串联和并联 2.1.1电阻的串联 特点: ()各电阻顺序相联,中间无节点无分支; R (2)外接电源后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R2 等效:相对于电源(或相关元件外电路)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R, U, R R1+R2 R1+R2 应用:降压、限流、调节电压等。 22:25:53

3 2.1.1 电阻的串联 特点: (1)各电阻顺序相联,中间无节点无分支; 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U R R R U 1 2 1 1   U R R R U 1 2 2 2   R =R1+R2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R1 U1 U R2 U2 I + – + + – – U R I + – (2)外接电源后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应用:降压、限流、调节电压等。 等效:相对于电源(或相关元件外电路) 2.1 电阻串联和并联 22:25:53

2.1.2 电阻的并联 (1)各电阻两端分别联在一起或接在两个 节点之间; (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R R 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11,1 R= RR, R RR, R.+R (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分流公式: 1 U RR:1 R, R R+RRR+R2 R 22:25:53 应用:分流、调节电流等。 4

4 2.1.2 电阻的并联 1 2 1 2 R R R R R   分流公式: I R R R R R R R R I R U I 1 2 2 1 2 1 1 2 1 1 1      I R R R I 1 2 1 2   1 2 1 1 1 R R R   (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1)各电阻两端分别联在一起或接在两个 节点之间; U R I + – I1 I2 U R1 R2 I + – (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22:25:53 应用:分流、调节电流等

2.1.3电阻混联(复联)电路的计算 例:电路如图,求U=? 解: 3 22 R"= R' 4 22 R'= 11 15 2 ①41V t.022 R' 121 12w 2+R ×41 12U2R =11V 24RXU=3V =R" 得U= 1 2+1 XU=1V 22:25:53 5

5 R' R" 例: 电路如图, 求U =? 解: 2.1.3 电阻混联(复联)电路的计算 R"= —  4 3 U1= —— ×41 = 11V R' 2+R' U2 = —— ×U1 = 3V R" 2+R" U = ——×U2 = 1V 2+1 得 1 R' = —  15 11 + – 41V 2 2 2 1 1 1 U2 U1 + – + – + – U 22:25:53

求下列电路的入端电阻Rb R2 D oa Rab-R2 Rab=1/8R 22:25:53 6

6 求下列电路的入端电阻Rab R1 a R2 b R R R R R R R R a b Rab=R2 Rab =1/8R 22:25:53

例2-1图中,a、b之间的等效电阻为(C) 92 92 92 b A.12 B.22 C.32 D.42 42 42 42 42 42 42 22:25:53 7

7 A.1Ω B.2Ω C.3Ω D.4Ω 例2-1 图中,a、b之间的等效电阻为( C ) 22:25:53

理想元件的特性(u与i的关系) R L di du u=R-i u=L i=c dt dt b-i-R2- 8

8 理想元件的特性 (u 与 i 的关系) R L C u  Ri dt di u  L dt du i  C p = ui = R i2= u 2 R 2 2 2 1 2 1  Cu(t)  Cu(0) (t)- (0) WC 2 2 2 1 2 1  Li Li WL

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电感的串联 特点: ()各电感顺序相联,中间无节点无分支; (2)外接电源后各电感中通过同一电流; (3)等效电感等于各电感之和;L=L+L2 等效:相对于电源(或相关元件外电路) 22:25:53 9

9 电感的串联 特点: (1)各电感顺序相联,中间无节点无分支; L =L1+L2 (3)等效电感等于各电感之和; L1 U1 U L2 U2 I + – + + – – U L I + – (2)外接电源后各电感中通过同一电流; 等效:相对于电源(或相关元件外电路) 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22:25:53

1、电容的串联 4=C了.i05d5 十 u 一十 w=L+4=(乙+乙G)d =6a ◆⊙@00◇◇⊙◇0◆◆⊙◆00◇O◇◇◆◇◆◆⊙⊙@0⊙⊙◇⊙⊙⊙◆0⊙◆0◇◆

1、电容的串联 u1 u C2 C1 u2 + + + - - i   t i ξ ξ C u ( )d 1 1 1   t i ξ ξ C u ( )d 1 2 2      t i ξ ξ C C u u u ) ( )d 1 1 ( 1 2 1 2   t i ξ ξ C ( )d 1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