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 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 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 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 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袁世凯垮台,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各派军阀 为争夺中央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进行激 烈的争斗:, 主要的军阀(三大派系): 直系冯国璋 皖系段琪瑞 奉系张作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袁世凯垮台,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各派军阀 为争夺中央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进行激 烈的争斗。 主要的军阀(三大派系): 皖系段琪瑞 奉系张作霖 直系冯国璋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 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 “统一”的。在1916年袁称 帝败亡之后,连这种形式上 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 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 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 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 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 引发了多次的战乱。 军阀混战中的湖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 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 “统一”的。在1916年袁称 帝败亡之后,连这种形式上 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 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 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 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 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 引发了多次的战乱。 军阀混战中的湖南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 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 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服 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 力量继续存在。 代替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 民国国民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 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 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服 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 力量继续存在。 代替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 民国国民政府”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一--一一--一一-前-一一-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LA JEUNESSE 以少 教告青年 人权 1图®圆]0d 要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李大钊 1889-1927 蔡元培 鲁迅 (18691940) (1881-1936) 钱玄同 (1887-1939) 胡适 刘半农 (1891-1962) (1891-1934)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李大钊 (1889-1927) 鲁 (1 迅 881-1936)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基本口号一“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 “民主” (Democracy)和“科学” (Science) 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称“民主”为“德先生” 称“科学”为“赛先生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 “民主” (Democracy)和“科学” (Science) 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称“民主”为“德先生” 称“科学”为“赛先生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 的科学方法 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 的科学方法 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五四 -一一--一一--一一-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导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Essential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ppt
-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_大作业-论文参考格式_论文格式参考.docx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谁统治美国?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谁统治美国?谁统治美国(第五版)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美)威廉·多姆霍夫.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谁统治美国?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 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谁统治美国?34座里程碑:造就美国的34次判决(美)迈克尔·特拉切曼着.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论美国的民主(下).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论美国的民主(上).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的种族问题《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国家体制遭遇的挑战《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美]艾萨克森着.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国家体制遭遇的挑战《34座里程碑:造就美国的34次判决》(美)迈克尔·特拉切曼.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商界的精英人物:洛克菲勒与乔布斯《洛克菲勒日记》[美]迈克尔D·波顿.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美】麦隆·马格尼特:美国政要热读《梦想与梦魔——六十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愤怒之爱——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史》.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教学资源(课程参考书)美国人的中国观《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美)费正清.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课程参考书:美国人生活与毒品《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美)威廉·多姆霍夫.pdf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pt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与名家一起读经典.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上、下)(一).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上、下)(二).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儒学与东方文化(徐远和,共七章).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李良玉).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十大系列丛刊——”十大史学家.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士与中国文化(一、二、三).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士与中国文化(三、四、五、六).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士与中国文化(七、八、九、十、十一、十二).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扩张与交往——区域历史文化简论(共十章).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文化史名著举要.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文化模式》PDF电子书(露丝·本尼迪克特).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