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数字电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第一章 数字电路基础 1.1数字电路概述 12数制与编码 13逻辑代数基础 1,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1.5逻辑代数的公式、定律和运算规则 1.6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 1.7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1.1 数字电路概述 1.2 数制与编码 1.3 逻辑代数基础 1.4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1.5 逻辑代数的公式、定律和运算规则 1.6 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 1.7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第一章 数字电路基础

1.1数字电路概述 1.1.1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电子电路的信号分为两类,既模拟信号和数字信 号。模拟信号指的是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连续变化的 信号,如模拟声音的音频信号和模拟图像的视频信号 等。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叫模拟电路。数字信号是指 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是离散的信号,如工厂中计件的 信号等。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叫数字电路
1.1 数字电路概述 1.1.1 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电子电路的信号分为两类,既模拟信号和数字信 号。模拟信号指的是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连续变化的 信号,如模拟声音的音频信号和模拟图像的视频信号 等。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叫模拟电路。数字信号是指 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是离散的信号,如工厂中计件的 信号等。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叫数字电路

1.1.2数字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数字电路的特点 (1)数字电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逻辑问题,即输入信号状态 和输出信号状态之间的关系。 (2)研究和处理逻辑问题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逻辑代数,逻 辑代数也叫布尔代数,还叫开关代数。在逻辑代数中只有两个数 , 既1和0。逻辑代数中的1和0没有数的含义,它们代表两种完 全对立的逻辑状态。 (3)数字电路对组成电路元件的精度要求不高,只要能可靠 区分1和0两种状态就可以。另外数字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二极 管和三极管)基本都工作于开关状态,即工作于饱和区和截止区 (4)数字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 强,便于集成化,价格便宜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生 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1.1.2数字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 数字电路的特点 (1)数字电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逻辑问题,即输入信号状态 和输出信号状态之间的关系。 (2)研究和处理逻辑问题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逻辑代数,逻 辑代数也叫布尔代数,还叫开关代数。在逻辑代数中只有两个数 ,既1和0。逻辑代数中的1和0没有数的含义,它们代表两种完 全对立的逻辑状态。 (3)数字电路对组成电路元件的精度要求不高,只要能可靠 区分1和0两种状态就可以。另外数字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二极 管和三极管)基本都工作于开关状态,即工作于饱和区和截止区 。 (4)数字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 强,便于集成化,价格便宜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生 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2.数字电路的分类 (1)按结构不同把数字电路分为分立元器件门电路 和集成门电路两种。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把集成电路 又分为如表1.1所示四类。 (2)按所用元件的不同数字电路分为双极型(TTL 电路)和单极型(CMOS电路)两种 (3)按电路工作原理不同数字电路分为组合逻辑电 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种
2. 数字电路的分类 (1)按结构不同把数字电路分为分立元器件门电路 和集成门电路两种。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把集成电路 又分为如表1.1所示四类。 (2)按所用元件的不同数字电路分为双极型(TTL 电路)和单极型(CMOS电路)两种 (3)按电路工作原理不同数字电路分为组合逻辑电 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种

1.2数制与编码 1.2.1数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计数,在选择计数的方法时人 们通常采用的是十进制数,而在数字电路中常常采用的 是二进制数,有时也采用十六进制数和八进制数。 1.十进制数 计数基数R=10,计数规则逢十进一、借一当十,展 开式 为 (W)o=a,10
1.2 数制与编码 1.2.1 数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计数,在选择计数的方法时人 们通常采用的是十进制数,而在数字电路中常常采用的 是二进制数,有时也采用十六进制数和八进制数。 1. 十进制数 计数基数R=10,计数规则逢十进一、借一当十,展 开式 为 i n i m (N) ai 10 1 10 − =− =

2.二进制数 R=2,计数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3.八进制数 R=8,计数规则是逢八进一、借一当八。 4.十六进制数 R=16,计数规则是逢十六进一、借一当十六。其中 10、11、12、13、14、15分别用A、B、C、D、E、F表 示。 任一进制数的展开形式为: 式中k表示任一进制数 (Nk
2. 二进制数 R=2,计数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3. 八进制数 R=8,计数规则是逢八进一、借一当八。 4. 十六进制数 R=16,计数规则是逢十六进一、借一当十六。其中 10、11、12、13、14、15分别用A、B、C、D、E、F表 示。 任一进制数的展开形式为: 式中k表示任一进制数 i n i m N k ai k − =− = 1 ( )

1.2.2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任一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转换方法:把该进制数按权的展开形式展开,然后相加所 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应的十进制数。 2.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数 (1)整数部分的转换 转换方法:将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数,把余数 按倒序排列排列就得到了相应的二进制数。 (2)小数部分的转换 转换方法:将十进制数的小数部分乘以2取整数,把整数 按顺序排列,就得到了相应的十进制数。 3.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转换方法: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一位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4.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转换方法:三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八进制数,一位八进 制数转换成三位二进制数
1.2.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 任一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转换方法:把该进制数按权的展开形式展开,然后相加所 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应的十进制数。 2.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数 (1)整数部分的转换 转换方法:将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数,把余数 按倒序排列排列就得到了相应的二进制数。 (2)小数部分的转换 转换方法:将十进制数的小数部分乘以2取整数,把整数 按顺序排列,就得到了相应的十进制数。 3.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转换方法: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一位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4. 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转换方法:三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八进制数,一位八进 制数转换成三位二进制数

1.2.3常用编码 用文字、符号、数字等给特定信息起名字的过程叫 编码,而用四位二进制代码来表示0一9十个数的编码方 法叫二一十进制编码。二一十进制编码也叫BCD码,常 用的BCD码见表1.2表中8421码、5421码、2421(A)码 为有权,它们按权展开时结果恰好是对应的十进制数, 余三3码和格雷码是无权码,余三码是8421码加3得到的 ,如“4”的8421码是0100则余三码为0111(0100十 0011=0111)。格雷码也叫循环码,它的特点是相邻的 两个编码之间只有一个编码的取值不同
1.2.3 常用编码 用文字、符号、数字等给特定信息起名字的过程叫 编码,而用四位二进制代码来表示0~9十个数的编码方 法叫二—十进制编码。二—十进制编码也叫BCD码,常 用的BCD码见表1.2表中8421码、5421码、2421(A)码 为有权,它们按权展开时结果恰好是对应的十进制数, 余三3码和格雷码是无权码,余三码是8421码加3得到的 ,如“4”的8421码是0100则余三码为0111(0100+ 0011=0111)。格雷码也叫循环码,它的特点是相邻的 两个编码之间只有一个编码的取值不同

表1.2常用BCD码 十进制数 8421码 5421码 2421(A) 余三码 格雷码 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0 1 0001 0001 0001 0100 0001 2 0010 0010 0010 0101 0011 3 0011 0011 0011 0110 0010 4 0100 0100 0100 0111 0110 5 0101 1000 0101 1000 0111 6 0110 1001 0110 1001 0101 7 0111 1010 0111 1010 0100 8 1000 1011 1110 1011 1100 9 1001 1100 1111 1100 1101
表1.2 常用BCD码 十进制数 8421码 5421码 2421(A) 余三码 格雷码 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0 1 0001 0001 0001 0100 0001 2 0010 0010 0010 0101 0011 3 0011 0011 0011 0110 0010 4 0100 0100 0100 0111 0110 5 0101 1000 0101 1000 0111 6 0110 1001 0110 1001 0101 7 0111 1010 0111 1010 0100 8 1000 1011 1110 1011 1100 9 1001 1100 1111 1100 1101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二端口电路.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电路频率响应和谐振现象.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正弦稳态分析(互感耦合电路、变压器).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动态电路.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电路分析.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规律(主讲:刘雪芳).ppt
- 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丛书:《晶体管电路设计》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晶体管电路设计(上)放大电路技术的实验解析(PDF电子版,共十二章).pdf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工程师应该掌握的20个典型模拟电路.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习题课.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放大器的频率特性.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原理及其应用.ppt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低频功率放大器.ppt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负反馈效大器.ppt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放大器基础.ppt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主讲:刘雪芳).ppt
- 复旦大学:《电路基础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习题)11 两端口网络.pdf
- 复旦大学:《电路基础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习题)10 电路的频率响应.pdf
- 复旦大学:《电路基础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习题)09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pdf
- 复旦大学:《电路基础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习题)08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pdf
- 复旦大学:《电路基础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Circuits》课程教学资源(习题)07 三相电路.pdf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pdf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pdf
- 新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研文档(模板)数统学院大纲模板.docx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pdf
- 广东工业大学:《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Senso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主讲:何家峰).pdf
- 中南大学: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课件讲稿)检测算法.pdf
- 中南大学: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隧道开挖面结构识别技术(硕士学位论文)Target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or Tunnel ExcavatedSurface Structure Based on 3D LiDARPoint Cloud.pdf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书籍电子版 Automa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三版,共十三章,PDF电子书,编著:梁森、欧阳三泰、王侃夫).pdf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传感器在现代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上).pdf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传感器在现代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下).pdf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检测系统的抗干扰技术.pdf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绪论(1/2).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绪论(2/2).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1/2)第一节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方法.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2/2)第三节 传感器及基本特性.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传感器(1/3)第一节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传感器(2/3)第二节 测温热电阻传感器.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传感器(3/3)第三节 气敏电阻、第四节 湿敏电阻传感器.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1/2)第一节 自感式传感器.ppt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2/2)第三节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