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茂名市一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 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 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 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 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但是这种普 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 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人美,我 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嫁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 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 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 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 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 “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 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 多其它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 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 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 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 尔,托尔斯泰一般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 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 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 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 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来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 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 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 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 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 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 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 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 半是松的贡献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 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 2013 年 1 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茂名市一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美 与 自 然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 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 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 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 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 G 调还是 F 调。但是这种普 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 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人美,我 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嫁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 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 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 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 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 “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 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 多其它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 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 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 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 尔,托尔斯泰一般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 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 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 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 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来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 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 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 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 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 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 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 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 半是松的贡献。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 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是物所固有,特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 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B.对于“美是心的产品”的问题上,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说法都不 致,这些说法不可能都错误,但可能都正确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 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峨嵋山有“庄严”、“厚重”的概念,但是它也须先有使人觉得有这种 概念的可能性,人们才能欣赏到它这样的概念。 E.直觉与形象一样,都离不开物,没有物,直觉就不能活动,没有形象的 直觉也就没有美感 13.根据文章,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 在努力寻找美的本质属性。 B.由于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因此信理智的哲学家都不 能欣赏艺术。 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 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14.文中说“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 的贡献”。请指出“我”的贡献是什么,松的贡献又是什么?(4分) 15.人们常说“情人眼底出西施。”依据文意,分析“情人眼底”为什么会出“西 施”?(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理解、分析文意】DE(5分)A“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理解错误,应为“此 观点具有普遍性”。B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C“本质区别”错, 从“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可知道它们本质相似。 13.【分析综合】D(3分)A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B过于绝 对。C错在“先” 与“然后”,据第三段“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 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 14.【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我的贡献是,松的形象是凭着我的人情创造出来 的:松的贡献是,松的形象不能无中生有,松为我贡献了可以创造成美的物。(4 分) 1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1)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2)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4 分) 珠海市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 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
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美是物所固有,特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 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B.对于“美是心的产品”的问题上,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说法都不 一致,这些说法不可能都错误,但可能都正确。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 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峨嵋山有“庄严”、“厚重”的概念,但是它也须先有使人觉得有这种 概念的可能性,人们才能欣赏到它这样的概念。 E.直觉与形象一样,都离不开物,没有物,直觉就不能活动,没有形象的 直觉也就没有美感。 13.根据文章,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 在努力寻找美的本质属性。 B.由于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因此信理智的哲学家都不 能欣赏艺术。 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 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14.文中说 “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 的贡献”。请指出“我”的贡献是什么,松的贡献又是什么?(4 分) 15.人们常说“情人眼底出西施。”依据文意,分析“情人眼底”为什么会出“西 施”?(4 分)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12.【理解、分析文意】DE(5 分)A“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理解错误,应为“此 观点具有普遍性”。B 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C“本质区别”错, 从“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可知道它们本质相似。 13.【分析综合】 D(3 分) A 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B 过于绝 对。C 错在“先” 与“然后”,据第三段“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 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 14.【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 我的贡献是,松的形象是凭着我的人情创造出来 的;松的贡献是,松的形象不能无中生有,松为我贡献了可以创造成美的物。 (4 分) 1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1)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2)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4 分) 珠海市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 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

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 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 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 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 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 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 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 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 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 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 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 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 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 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 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 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 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 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 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 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 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 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 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 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 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 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 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 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 警醒。 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 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 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 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 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髙压政策,促进了问题 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 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 还值得深入探讨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 )(5分)
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 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 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 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 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 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 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 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 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 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 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 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 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 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 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 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 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 1999 年 11 月 24 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 11 月 26 日头版头条刊出被 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 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 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 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 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 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 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 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 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 1994 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 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 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 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 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 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 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 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 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 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 还值得深入探讨。 12-13 题为选择题。(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 )(5 分)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 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 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 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有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 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 新闻事件中去。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 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 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 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 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 (分) 5.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 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 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 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 师的行为。(4分) 12、CE(C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E项表述为西方记者的观点。) 13、A(B项“记者想出名”于文无据:C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 关;D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 得深入探讨”。) 14、参考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 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2分)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 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 探讨。(2分)(意思对即可。) 15、参考答案:①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 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②阿巴斯的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 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③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 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 社会公共道德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 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 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 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有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 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 新闻事件中去。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 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 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 1994 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 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 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 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 (4 分) 15.2012 年 12 月 3 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 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 58 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 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 4 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 师的行为。(4 分) 12、CE(C 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E 项表述为西方记者的观点。) 13、A(B 项“记者想出名”于文无据;C 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 关;D 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 得深入探讨”。) 14、参考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 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2 分)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 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 探讨。(2 分)(意思对即可。) 15、参考答案:①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 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②阿巴斯的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 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③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 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 社会公共道德

(评分要点:答案应包括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各2分。①②两点,答出 点即可得2分;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广州市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论友谊 蒙田 人类钟情于交往超过任何其他活动,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友谊各种各样, 通常由欲望、利益、公众或私人的需要建立和维系。因此,越是掺杂着其他的动 机、目的和利益的友谊,就越难有其美好和真诚的东西,也就越无友谊可言了。 父子之间没有友谊,因为孩子对于父亲,多半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 差距最巨大,难以有这种交流,也许还可能伤及父子间天然的义务。父亲不应向 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以致父子间产生不适宜的关系;同时儿子也不能责备 和指出父亲的错误,这是友谊最重要的职责。 男女的爱情也不属于友谊之列。尽管爱情的火焰更活跃、更炽热、更勇猛,但它 让我们处于紧张之中,有时是一种想急切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狂妄。然而友谊 却是一种普通的温热,它平稳宁静、持久不变;它温柔平和,不会让人感到伤痛 和难受 爱情倘若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彼此赏识阶段,它便会慢慢消退,进而 消逝。友谊在得到之后便会进一步滋长、健壮、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 也会由此而得以升华。友谊除了自身之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交易存在 友谊实际上是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无间。 罗马执政官在处死提比略·格拉库斯之后,继续迫害与他相识的一些人,他最要 好的朋友凯厄斯·布洛修斯便是其中之一。莱利马斯当着罗马执政官的面,问布 洛修斯愿意为朋友做些什么,布洛修斯的回答是一切事情。莱利马斯又说:“什 么?一切?如果他要你烧掉我们的神庙呢?”布洛修斯反驳说:“他绝不会做这 样的事情。”“但他坚持这样要求呢?”莱利马斯接着问。布洛修斯答道:“那 我会照办。” 谴责他言辞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秘密,也不知道布洛修斯所持的看法。实际上他 们俩相交甚深,由于深交,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钦佩。让道德和理性来引导这样 的信赖,你就会发现布洛修斯应该这样回答:“假如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一致的 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千万不要把普通的友谊和这里的友谊相提并论。对于一般的友谊,人们像提着智 慧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前行,绳索须小心地呵护才不至于出现可能的断裂。“爱他 时,就要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恨他时,又要想到你可能会再次爱他。”奇隆这 样说道。这一规则对崇高的友谊而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可对于普通的友谊来说, 却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用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哦,我 的朋友们,世上并没有一个是朋友。 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然而在至高无上的友谊中,却找不到它的踪迹, 因为我们的意志己完全交融。在必要时,我们会得到朋友的救助,我们也不会因 为自己尽了什么职责而感到庆幸。朋友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朋 友间没有了义务的感觉,他们所讨厌的引起分歧和争端的字眼,如利益、义务、 感激、祈求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实,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 拥有的。他们行动一致,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他们是一个灵魂占据两个躯体
(评分要点:答案应包括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各 2 分。①②两点,答出一 点即可得 2 分;第③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广州市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论友谊 蒙田 人类钟情于交往超过任何其他活动,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友谊各种各样, 通常由欲望、利益、公众或私人的需要建立和维系。因此,越是掺杂着其他的动 机、目的和利益的友谊,就越难有其美好和真诚的东西,也就越无友谊可言了。 父子之间没有友谊,因为孩子对于父亲,多半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 差距最巨大,难以有这种交流,也许还可能伤及父子间天然的义务。父亲不应向 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以致父子间产生不适宜的关系;同时儿子也不能责备 和指出父亲的错误,这是友谊最重要的职责。 男女的爱情也不属于友谊之列。尽管爱情的火焰更活跃、更炽热、更勇猛,但它 让我们处于紧张之中,有时是一种想急切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狂妄。然而友谊 却是一种普通的温热,它平稳宁静、持久不变;它温柔平和,不会让人感到伤痛 和难受。 爱情倘若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彼此赏识阶段,它便会慢慢消退,进而 消逝。友谊在得到之后便会进一步滋长、健壮、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 也会由此而得以升华。友谊除了自身之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交易存在。 友谊实际上是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无间。 罗马执政官在处死提比略•格拉库斯之后,继续迫害与他相识的一些人,他最要 好的朋友凯厄斯•布洛修斯便是其中之一。莱利马斯当着罗马执政官的面,问布 洛修斯愿意为朋友做些什么,布洛修斯的回答是一切事情。莱利马斯又说:“什 么?一切?如果他要你烧掉我们的神庙呢?”布洛修斯反驳说:“他绝不会做这 样的事情。”“但他坚持这样要求呢?”莱利马斯接着问。布洛修斯答道:“那 我会照办。” 谴责他言辞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秘密,也不知道布洛修斯所持的看法。实际上他 们俩相交甚深,由于深交,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钦佩。让道德和理性来引导这样 的信赖,你就会发现布洛修斯应该这样回答:“假如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一致的 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千万不要把普通的友谊和这里的友谊相提并论。对于一般的友谊,人们像提着智 慧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前行,绳索须小心地呵护才不至于出现可能的断裂。“爱他 时,就要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恨他时,又要想到你可能会再次爱他。”奇隆这 样说道。这一规则对崇高的友谊而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可对于普通的友谊来说, 却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用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哦,我 的朋友们,世上并没有一个是朋友。” 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然而在至高无上的友谊中,却找不到它的踪迹, 因为我们的意志已完全交融。在必要时,我们会得到朋友的救助,我们也不会因 为自己尽了什么职责而感到庆幸。朋友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朋 友间没有了义务的感觉,他们所讨厌的引起分歧和争端的字眼,如利益、义务、 感激、祈求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实,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 拥有的。他们行动一致,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他们是一个灵魂占据两个躯体

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 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 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 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 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 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 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 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 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 地呵护。 E.立法者希望婚姻与至高无上的友谊相仿,没有恩惠和利益,因而禁止夫妻间的 馈赠。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合理的一项 是 (3分) A.爱情不属于友谊之列,相爱的双方有时会互相伤害,这是人们追求友谊的缘故 B.作者用布洛修斯愿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来证明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的 C.那些真正得到至高无上友谊的人,能够共同拥有彼此之间的思想、观点和荣誉。 D.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帮了其中的一个,说明你们之间存在崇高友谊 1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如何逐层论证友谊的?(4分) 15.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相交40年。马克思钦佩恩格斯的学识和人格;恩格斯为 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研究革命理论,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 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倾尽余生,最终完成他们共同思想的结晶《资本论》。 依据文意,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至高无上的友谊”。(4分) 原文表述是“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而非“由人 的本能赋予的”,混淆了或然与必然。B.原文表述是“父 信息 12筛选 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而非“诉说内心的秘 5C、E 密”,范围扩大了。D.“有智慧、小心翼翼地呵护”,这 是一般的友谊,而不是“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 [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内容「3C从原文“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中可以得
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 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 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 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 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 一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 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 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 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 地呵护。 E.立法者希望婚姻与至高无上的友谊相仿,没有恩惠和利益,因而禁止夫妻间的 馈赠。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合理的一项 是 (3 分) A.爱情不属于友谊之列,相爱的双方有时会互相伤害,这是人们追求友谊的缘故。 B.作者用布洛修斯愿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来证明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的。 C.那些真正得到至高无上友谊的人,能够共同拥有彼此之间的思想、观点和荣誉。 D.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帮了其中的一个,说明你们之间存在崇高友谊。 1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如何逐层论证友谊的?(4 分) 15.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相交 40 年。马克思钦佩恩格斯的学识和人格;恩格斯为 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研究革命理论,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 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倾尽余生,最终完成他们共同思想的结晶《资本论》。 依据文意,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至高无上的友谊”。(4 分) 12 信息 筛选 5 C、E A.原文表述是“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而非“由人 的本能赋予的”,混淆了或然与必然。B.原文表述是“父 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而非“诉说内心的秘 密”,范围扩大了。D.“有智慧、小心翼翼地呵护”,这 是一般的友谊,而不是“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 [5 分。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3 内容 3 C 从原文“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中可以得

归纳 出。A.因果推断不成立。B.“连‘火烧神庙’这样的事 都能去帮朋友做”是证明真正友谊“思想与行为一致”,不 是论证“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D.“求你帮忙” 的朋友已不符合作者所认为的“崇高友谊”的特征。 14.【思路把握】(4分) 第一层论证友谊不同于父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二层举例证明至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或:思想行为一致的) 第三层对比论证至高无上的友谊与一般友谊的区别 [4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5.【分析综合】(4分)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互相信任,互相钦佩,恩格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援助 马克思,马克思则坦然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的交往不存在交易(恩惠和利益)。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持完成《资本论》,两人的思想完全交融。(或: 两人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了一致与升华。) [4分。一点2分。其中,正确分析材料事实,1分;运用文中原理,1分。意思 对即可。] 惠州市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 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 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 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 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 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 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 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 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 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 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 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 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 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 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 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归纳 出。 A.因果推断不成立。B.“连‘火烧神庙’这样的事 都能去帮朋友做”是证明真正友谊“思想与行为一致”,不 是论证“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D.“求你帮忙” 的朋友已不符合作者所认为的“崇高友谊”的特征。 14.【思路把握】(4 分) 第一层论证友谊不同于父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二层举例证明至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或:思想行为一致的)。 第三层对比论证至高无上的友谊与一般友谊的区别。 [4 分。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15.【分析综合】(4 分)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互相信任,互相钦佩,恩格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援助 马克思,马克思则坦然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的交往不存在交易(恩惠和利益)。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持完成《资本论》,两人的思想完全交融。(或: 两人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了一致与升华。) [4 分。一点 2 分。其中,正确分析材料事实,1 分;运用文中原理,1 分。意思 对即可。] 惠州市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 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 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 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 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 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 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 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 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 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 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 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 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 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 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 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 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 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 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 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 《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 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 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 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 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 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 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 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 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 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 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 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 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 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 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 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 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 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选秀节目要嬴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 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 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13.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 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14.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 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分)
今天的 80 后 90 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 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 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 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 《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 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 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 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 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 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 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 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 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 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 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 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 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 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 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 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 年第 9 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 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 2005 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 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 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 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13.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 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14.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 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 分)

15.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 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5分)C.D【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 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的曲解和过度发挥;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的 曲解,“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不能说成“2005年以后”;E项, “过于苛刻”不符合作者的态度。】 13.(3分)B【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 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 点新人”与此抵牾。】 14.(4分)【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 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15.(4分)【①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歌手;②应该在形式、程序 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关注点可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改变;④应该引导公众将 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⑤应该关注公众的 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⑥应该 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1点1分,本题最多得4分)】 汕头市 灵魂教育 周国平 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 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 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 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学各种技能,弹钢 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违 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 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 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 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除 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 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 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这叫独处。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 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 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 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 素所说的"无用的书”。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 莫大的享受。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 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15.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 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4 分)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12.(5 分)C.D【A 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 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的曲解和过度发挥;B 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的 曲解,“2005 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不能说成“2005 年以后”;E 项, “过于苛刻”不符合作者的态度。】 13.(3 分)B【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 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 点新人”与此抵牾。】 14.(4 分)【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 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15.(4 分)【①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歌手;②应该在形式、程序 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关注点可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改变;④应该引导公众将 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⑤应该关注公众的 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⑥应该 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1 点 1 分,本题最多得 4 分)】 汕头市 灵魂教育 周国平 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 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 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 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学各种技能,弹钢 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违 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 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 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 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除 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 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 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这叫独处。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 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 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 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 素所说的"无用的书”。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 莫大的享受。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 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 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和美育一样,德育也 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 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 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 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 义,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 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什么是灵魂 的高责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 的神性的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 东莞市 三、必考论述文。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 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 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 围剿。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俗雅两条路,一条被 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无形中,文字的两 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 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 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 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 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识字的人 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 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常用字 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 样的体会: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汉语的“字”与外 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 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 去,以供作者选用。我的希望落空了。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 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 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 字代之。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比如,“酶”,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写成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 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和美育一样,德育也 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 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 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 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 义,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 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什么是灵魂 的高责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 的神性的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 东莞市 三、必考论述文。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 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 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 围剿。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俗雅两条路,一条被 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无形中,文字的两 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 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 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 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 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识字的人 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 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 2500 个,这 2500 个常用字对现 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 97.97%!次常用字 1000 个,覆盖率为 1.51%。常用字 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 3500 个汉字,覆盖率为 99.48%。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 样的体会:不掌握 6000 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汉语的“字”与外 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无论如何,3000 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 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 去,以供作者选用。我的希望落空了。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 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 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 字代之。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比如,“醨”,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写成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附.doc
-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华附.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_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测试题_华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一摸测试题.doc
- 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
- 广东省化州市2018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化州市2018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
- 广东省凤翔中学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 广东省兴宁市高三2013年2月23日月考语文试卷_试卷类型.doc
- 广东省兴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试题_广东省兴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试题.doc
- 广东省兴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兴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
-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语文2013年1月19日测试试卷_兴宁一中高三语文2013年1月19日测试.doc
-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语文2011年12月30日期末测试试卷_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语文2011年12月30日期末测试试卷.doc
-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
-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及运用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语言运用专题.doc
- 广东省各市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汇编(共13套)_广东省各市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汇编含答案(共13套).doc
- 广东省名校2017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一)_广东省名校2017高三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华附.doc
- 广东省四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华南师大附中.doc
- 广东省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doc
- 广东省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等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期末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期末四校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x
- 广东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期末四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docx
- 广东省四校2018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华附.doc
- 广东省四校2020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广东省四校高三.doc
- 广东省培正中学2012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_广东省培正中学2012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语文.doc
- 广东省培英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一).doc
- 广东省增城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阶段综合测试语文试题_广东省增城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测试语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