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 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 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 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 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 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 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 挚感情(1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诗 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 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 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寒食[】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 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 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广东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 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 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 分) 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 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 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 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 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 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 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 的所见所闻(1 分)和所感(1 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 分)和对友人的真 挚感情(1 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 分) 诗 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 分) 作 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 现了道士的人品。(1 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寒 食【注】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 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 分)

10.(①1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 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 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 分析即可,2分) (2)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 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 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 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 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 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 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 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 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 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 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裒。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 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 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 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
10.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 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 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 分析即可,2 分) ⑵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 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 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 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 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 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 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 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 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 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 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 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 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 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 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 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

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 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 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 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 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晩唐张友正《寒 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 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 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 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 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 幽默诙谐,是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岀-种攫住人心的悲裒。这说明诗 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 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 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 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 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 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 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 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 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 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 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 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 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 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 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 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 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 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 2009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涧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脉相连,所以,诗中又 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0、(1)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 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 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2分, 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 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1分。) 附录:2.唐温如《题龙阳县育草湖》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 记住了他 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 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 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 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 绘结合了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 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 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 可谓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 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饱饱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 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 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意化”了的世界里了。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 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 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 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10、(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 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 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 2 分, 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 1 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 1 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 1 分。)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 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 1 分,反面衬托 1 分,最后表述 1 分。) 附录:2.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 记住了他。 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 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 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 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 绘结合了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 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 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 可谓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 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 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 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童化”了的世界里了。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 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

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 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广东省汕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0、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 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 评时要点明。)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 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分,两种“感情”各1分。 “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分。) 2008学年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09届高三诊断考试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 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广东省汕头一中 2009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 答: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10、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 “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 评时要点明。)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 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 分,两种“感情”各 1 分。 “分析”2 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 分。) 2008 学年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09 届高三诊断考试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6 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3分)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3分) 10.诗歌鉴赏 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 (2)①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 (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一点2分,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广东东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 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3 分)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3 分) 10. 诗歌鉴赏 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 分 (2)①情景交融给 2 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 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1 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 (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一点 2 分,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广东东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 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0.(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 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1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 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分)。(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2分) (2)不是,(1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 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分)。(意思对即可) 广东省四大名校联考2009届高三期末统测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10.考査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 的惋借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 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 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 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 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 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 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 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 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 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 潮阳区2008年-2009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10.(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 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1 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 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 分)。(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 2 分) (2)不是,(1 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 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 分)。(意思对即可) 广东省四大名校联考 2009 届高三期末统测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10.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 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 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 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 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 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 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 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 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 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 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 潮阳区 2008 年—2009 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3分) (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10.(1)(3分)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1分)作 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1分)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1分) (2)(4分)“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 “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分)抒写了作者甘于 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鉴赏】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 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在 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 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 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 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 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 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人才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 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 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 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 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 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这所以为 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 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湛江市2009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3 分) (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4 分) 10.(1)(3 分)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1 分)作 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1 分)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1 分) (2)(4 分)“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 “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 分)抒写了作者甘于 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 分) 【鉴赏】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 。句意化用杜甫《 佳 人 》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天寒翠袖薄 , 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 ,在 和煦的春日黄昏 ,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 》: “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 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 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 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 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 ”,兰花的芳馨无人 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 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人才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 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 ,是 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 竹翠萝寒 ”,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 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 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 见用于时的心声 。“着意闻时不肯香 ,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这所以为 幽兰的特色 ,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 ,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 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湛江市 2009 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连离坡: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 有何变化?(3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4分) 1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 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3分,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 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 “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4分,“任” “放”各2分;大意相同即可) 2008-2009年第一学期广东省广宁县广宁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拟人,1分;分析,2分。) (2)①这句话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 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句意1分,情感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 情。(2分) 广东省徐闻一中第四次阶段考试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离坡: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 有何变化?(3 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4 分) 1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D 级。 答案:(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 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3 分,每点 1 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 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 “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4 分,“任” “放”各 2 分;大意相同即可) 2008—2009 年第一学期广东省广宁县广宁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 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10.(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拟人,1 分;分析,2 分。) (2)①这句话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 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句意 1 分,情感 2 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 情。(2 分) 广东省徐闻一中第四次阶段考试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敫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形象有什么相同之 处?请简要分析。(2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与“烟销日出不见人,敫乃一声山水绿”两 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10、(1)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1分) 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1分) (2)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 接表现渔父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 交融,将渔父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手法各1分,分析各1 2008学年汕头林百欣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 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形象有什么相同之 处?请简要分析。(2 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 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 分) 10、(1)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1 分) 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1 分) (2)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 接表现渔父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 交融,将渔父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手法各 1 分,分析各 1 分) 2008 学年汕头林百欣中学 2009 届高三语文 11 月月考试卷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 分) 官舍竹 (王禹偁 )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 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及运用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各地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2013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doc
- 广东省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附.doc
-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华附.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_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
-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测试题_华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一摸测试题.doc
- 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
- 广东省化州市2018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化州市2018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
- 广东省凤翔中学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 广东省兴宁市高三2013年2月23日月考语文试卷_试卷类型.doc
- 广东省兴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试题_广东省兴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试题.doc
-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语言运用专题.doc
- 广东省各市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汇编(共13套)_广东省各市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汇编含答案(共13套).doc
- 广东省名校2017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一)_广东省名校2017高三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华附.doc
- 广东省四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华南师大附中.doc
- 广东省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doc
- 广东省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等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期末联考.doc
- 广东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期末四校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x
- 广东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期末四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docx
- 广东省四校2018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华附.doc
- 广东省四校2020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广东省四校高三.doc
- 广东省培正中学2012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_广东省培正中学2012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语文.doc
- 广东省培英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一).doc
- 广东省增城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阶段综合测试语文试题_广东省增城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测试语文.doc
- 广东省增城中学、三水中学等六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增城中学.doc
- 广东省增城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_广东增城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doc
- 广东省始兴县2013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广东省始兴县.doc
- 广东省实华附四校2010届高三水平测试语文试卷_广东省实华附四校2010届高三水平测试语文试卷.doc
-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