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新疆大学:《恢复生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36
文件大小:194.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1 绪论.1 2 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4 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6 4 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13 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5 6 景观、区域与全球生态恢复.19 7 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21 8 被破坏地生态恢复.24 9 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29 10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32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恢复生态学 授课教案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恢复生态学》课程小组编写 2015年9月

恢 复 生 态 学 授课教案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恢复生态学》课程小组 编写 2015 年 9 月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 目录 1绪论 l1 2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4 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6 4生态恢复的枝术背景 13 5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15 6景观、区域与全球生态恢复 19 7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 21 8被破坏地生态恢复。 24 9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 29 10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32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 I 目 录 1 绪论.1 2 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4 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6 4 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13 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5 6 景观、区域与全球生态恢复.19 7 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21 8 被破坏地生态恢复.24 9 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29 10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32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绪论 章节 1绪论 教学内容问题切入: 。人卷对白状生态系统的王状与被坏导致捕站成少。水十流失 荒漠化、 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能否恢复(restoration)与重建(rehabilitation)己退化的生态系 统,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恢复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 。生态恢复技术与方法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 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很难达到) (2)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 ·彭少麟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与原因、退化生态系多 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强调生态整合性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持升天系统健康及更 新的过程: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最终定义)。 定义比 ·相同点:研究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是关于 生态梅复的一门科受,干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古 ·不同点: 具有主观特征, 在研究中的过程和目 标有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 原因、退化生态系统 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1.2恢复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恢复生态学早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 ·100年前:自然资源管理 ·20世纪30年代:草场恢复 ·20世纪50-70年代:矿山、水土流失、水体恢复 ·20世纪70年代:热带雨林 。195年:“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美国),首 次探讨 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机 与方法 12.2恢复生态学建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80年:著作《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1984年:召开了恢复生态学研讨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强调了恢复生态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985年:Abr和 ordan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术语: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绪论 1 章节 1 绪论 教学内容 问题切入: 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 能否恢复(restoration)与重建(rehabilitation)已退化的生态系 统,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 恢复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  生态恢复技术与方法 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 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很难达到) (2)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  彭少麟: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与原因、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强调生态整合性恢复  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持升天系统健康及更 新的过程;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最终定义)。 定义比较  相同点:研究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是关于 生态恢复的一门科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 不同点:具有主观特征,在研究中的过程和目标有差异。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与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 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1.2 恢复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 恢复生态学早期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 70 年代)  100 年前:自然资源管理  20 世纪 30 年代:草场恢复  20 世纪 50-70 年代:矿山、水土流失、水体恢复  20 世纪 70 年代:热带雨林  1975 年:“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美国),首 次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与方法 1.2.2 恢复生态学建立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 1980 年:著作《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 1984 年:召开了恢复生态学研讨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强调了恢复生态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985 年:Aber 和 Jordan 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术语;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绪论 1.2.3恢复生态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瑞士),强调恢复 生态学在生态学中的地位, 恢复技术与生态学的连结,恢复 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内容的重要性,随后每年召开一次国际研 讨会。 ·世界各发表大量的论文。 124恢复生态学的发据挡势 (3)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来表达。 (4)强调生态恢复的设计。 (5)强调生态系统边缘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6)强调生态恢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1.2.5我国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959年:余作岳等人在广东开展热带沿海台地退化生态系 统的植被恢复技术与机理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仲崇信等人开展沿海滩涂种植大米草摇 制河岸带得中研究 20世纪80年代: 中科院兰州沙漠所开展沙漠治理与固 研究:中科院水保所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与综 利用:中科院水生所开展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中科院西 北高生所开展高寒退化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 科院成都生物所开展岷江上游植被恢复研究:中科院南京士 壤所开展红壤恢复与综合利用研究:广西科学院和中山大学 开展红树林恢复重建研究:中科院植物所(内蒙古草原站 开展不同退化程度羊草草原恢复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东北林业大学开展黑龙江退化森林生态 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国林业科学院开展海南热带林地 的植被恢复研究:中国环科院、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 展废弃矿地和垃圾场的恢复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部专著出版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季员会在生命科学、地理学等 学科中筛选了若干优先资助方向,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确立为生态学科学长期项目盗助领域.启动了重大科 学研究计划中国 西部 不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 其中优先 资助对“多重胁迫下典型生态系统(特别是西南地区)稳定 性和恢复能力”进行探索。 1.3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与应用特征 1.3.1恢复生态学的的综合性 ·多学科的 综合 ·学科的自然属性(没有政治边界》 1.3.2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实践性 ①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自身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绪论 2 1.2.3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 1996 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瑞士),强调恢复 生态学在生态学中的地位,恢复技术与生态学的连结,恢复 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内容的重要性,随后每年召开一次国际研 讨会。  世界各发表大量的论文。 1.2.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强调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 (2)强调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要跨越边界。 (3)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来表达。 (4)强调生态恢复的设计。 (5)强调生态系统边缘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6)强调生态恢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1.2.5 我国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 1959 年:余作岳等人在广东开展热带沿海台地退化生态系 统的植被恢复技术与机理研究。  20 世纪 60 年代:仲崇信等人开展沿海滩涂种植大米草控 制河岸带侵蚀研究。  20 世纪 80 年代:中科院兰州沙漠所开展沙漠治理与固沙 研究;中科院水保所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与综合 利用;中科院水生所开展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中科院西 北高生所开展高寒退化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 科院成都生物所开展岷江上游植被恢复研究;中科院南京土 壤所开展红壤恢复与综合利用研究;广西科学院和中山大学 开展红树林恢复重建研究;中科院植物所(内蒙古草原站) 开展不同退化程度羊草草原恢复研究。  20 世纪 90 年代:东北林业大学开展黑龙江退化森林生态 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国林业科学院开展海南热带林地 的植被恢复研究;中国环科院、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 展废弃矿地和垃圾场的恢复对策研究。 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多部专著出版。 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生命科学、地理学等 学科中筛选了若干优先资助方向,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确立为生态学科学长期项目资助领域;启动了重大科 学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其中优先 资助对“多重胁迫下典型生态系统(特别是西南地区)稳定 性和恢复能力”进行探索。 1.3 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与应用特征 1.3.1 恢复生态学的的综合性  多学科交叉与综合  学科的自然属性(没有政治边界) 1.3.2 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实践性 ①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自身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绪论 需要; ②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退化己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 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赖于人类对生境的保护和恢复: ④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重点:恢复生态学的定义,恢复生态学的热点问题 与难点 课堂讨论1.你身边的生态恢复问题。 2.如何学好恢复生态学。 作业 课后思考题1.1、1.2、1.4 自选《恢复生态学习题集》习题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绪论 3 需要; ②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退化已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 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赖于人类对生境的保护和恢复; ④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恢复生态学的定义,恢复生态学的热点问题 课堂讨论 1.你身边的生态恢复问题。 2.如何学好恢复生态学。 作业 课后思考题 1.1、1.2、1.4 自选《恢复生态学习题集》习题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章节 2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教学内容2.1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211陆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全球森林道破坏以及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形 的生活受到影响。 (1)裸地:又称光板地,环境条件极端,分为原生裸地(自 然干扰形成)和次生裸地(认为干扰形成) (2)森林采伐迹地:人为干扰造成,其退化状态因采伐的 强度和频度而异。 (3)弃耕地:人为干扰形成,退化状态因弃耕时间而定。 (4)荒漠化地:自然或人为干扰形成。 (5)矿山废弃地:指被采矿活动破坏的、 未经治理而无 使用的土地,包括四类 ,废石堆废弃地 :②开采坑废弃地 ③尾矿废弃地:④采石矿废弃地。 (6)垃圾堆放场:又称垃圾填埋场,是人为干扰形成的堆 积来自家庭、城市、工业等的废弃物的地方。 2.12水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举例:越南湄公河:世界最大湿地巴西潘塔纳尔保护区;云 南滇池: 填海 田:海南红树林 2.2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2.2.1植被的破坏与减少: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木材,特别是用于造 纸和饲养牲畜,以及森林大火等原因,世界原始森林有23已消 失。 (自然植被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有极为重要意义) 222侵蚀 侵蚀是指士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 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它是导 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土 地退化的首要问题。 2.2.3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 可由自然于扮 要原因。 2.2.4石漠化:石质化(石漠化)退化是指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 或二者同时干扰下,使原来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上,植被遭破坏 土壤严重流失造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是该区域 土壤退化的最后阶段。 2.2.5土壤贫瘠化:土壤贫瘠化退化是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土地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2.2.6污染: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物(废水、固体 废弃物、废气)、农药和化肥,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未经处理的“ 废”不但恶化了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水域的污染和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4 章节 2 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教学内容 2.1 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2.1.1 陆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981 年 到 2003 年间,全球森林遭破坏以及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 达到约 3506km2,相当于地表面积的 24%,全球有超过 15 亿人 的生活受到影响。 (1)裸地:又称光板地,环境条件极端,分为原生裸地(自 然干扰形成)和次生裸地(认为干扰形成)。 (2)森林采伐迹地:人为干扰造成,其退化状态因采伐的 强度和频度而异。 (3)弃耕地:人为干扰形成,退化状态因弃耕时间而定。 (4)荒漠化地:自然或人为干扰形成。 (5)矿山废弃地:指被采矿活动破坏的、未经治理而无法 使用的土地,包括四类:①废石堆废弃地;②开采坑废弃地; ③尾矿废弃地;④采石矿废弃地。 (6)垃圾堆放场:又称垃圾填埋场,是人为干扰形成的堆 积来自家庭、城市、工业等的废弃物的地方。 2.1.2 水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举例:越南湄公河;世界最大湿地巴西潘塔纳尔保护区;云 南滇池;填海造田;海南红树林。 2.2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2.2.1 植被的破坏与减少: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木材,特别是用于造 纸和饲养牲畜,以及森林大火等原因,世界原始森林有 2/3 已消 失。(自然植被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有极为重要意义) 2.2.2 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 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它是导 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土 地退化的首要问题。 2.2.3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 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可由自然干扰 或人为干扰而形成。植被破坏后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引起沙化的重 要原因。 2.2.4 石漠化:石质化(石漠化)退化是指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 或二者同时干扰下,使原来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上,植被遭破坏、 土壤严重流失造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是该区域 土壤退化的最后阶段。 2.2.5 土壤贫瘠化:土壤贫瘠化退化是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土地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2.2.6 污染: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物(废水、固体 废弃物、废气)、农药和化肥,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未经处理的 “三 废”不但恶化了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水域的污染和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大气污染。 2.3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2.3.1干扰对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作用及其特征 (1)不连续性与规律性 (2)多源性与相关性 (3)干扰量与效应的不一致性 (4)干扰因子的协和作用与主导干扰因子 2.3.2自然干扰 (3)土壤干扰 (4)地因性干扰 (5)动物干扰 (6)植物 2.3.3人类干扰 (1)人类干扰和人类破坏 (2)无效干扰和有效干扰 (3)正干扰、 负干扰和维持性干扰 (4)作用 1 (5)规模等级 ①规模等级I:引起无效干扰。 ②规模等级Ⅱ:引起难以直接观测到的有效干扰。 ③规模等级Ⅲ:引起一般的有效干扰 引起显著的有效干扰 2.3.4干扰的综合驱动力 2.4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2.4.1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动态特征 2.4.4生态退化与生态安全 补充: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短 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后退化沙质草地群落恢复力稳定性的测度 与比较 教学重占 重点: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和原因 与难点 难点: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课堂讨论 1干早区退化生态系统类型 2开展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作业 思考题2.1、2.2 2.4、 自选《恢复生态学习题集》习题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5 大气污染。 2.3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2.3.1 干扰对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作用及其特征 (1)不连续性与规律性 (2)多源性与相关性 (3)干扰量与效应的不一致性 (4)干扰因子的协和作用与主导干扰因子 2.3.2 自然干扰 (1)火干扰 (2)气候干扰 (3)土壤干扰 (4)地因性干扰 (5)动物干扰 (6)植物干扰 (7)污染干扰 2.3.3 人类干扰 (1)人类干扰和人类破坏 (2)无效干扰和有效干扰 (3)正干扰、负干扰和维持性干扰 (4)作用规模 (5)规模等级 ①规模等级Ⅰ:引起无效干扰。 ②规模等级Ⅱ:引起难以直接观测到的有效干扰。 ③规模等级Ⅲ:引起一般的有效干扰。 ④规模等级Ⅳ:引起显著的有效干扰。 ⑤规模等级Ⅴ:引起人类破坏。 2.3.4 干扰的综合驱动力 2.4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2.4.1 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动态特征 2.4.2 退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征 2.4.3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2.4.4 生态退化与生态安全 补充: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短 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后退化沙质草地群落恢复力稳定性的测度 与比较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和原因 难点: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课堂讨论 1.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类型 2.开展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作业 思考题 2.1、2.2、2.4、2.5 自选《恢复生态学习题集》习题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章节 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3.1生态恢复的的基本要素 3.1.1与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主导生态因子:影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进程的 首先是主导生态因 土壤 (2)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耐受定律和最小量定律。(先锋 种的选择) 3.1,2与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食物网原理对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综合利用非常有 效 2)食物网构建技术(植物配置,食物链(网)构建) 举例:广东鹤山林-果-草-鱼复合生态系统 3.1.3与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种群密度制约:有助于确定在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时采 用的种植密度 及林分改造时怎样合 理间 (2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为均匀分布格局,集群 分布格局也会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3)生态位原理 ①利用牛态位原理物建地上多层次结检 ②利用生态位原理构建地下多层次结构 ③利用生态位原理构建群落多物种结构 3.1.4与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基础理 3.1.5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网状植物链结构的增加,使生态 系统更趋向稳定。 (2)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①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的食物 ②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的微生境 (3)生物多样性结构调控: ①恢复乡 种的生物多样性 遗传:适应当地的温度、土壤类型以及具有抗干扰 品质的品种 物种:选择阳性、中性或耐阴种类并合理搭配,考 虑物种与生态的复杂关系(环境变化、种群遗传、 影响因素、生态生物特性 生境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②恢复项目的管理和评估 管理:生物控制:建立共生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演替 过程中的物种替代问题 评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照,从各组织水平评估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6 章节 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 3.1 生态恢复的的基本要素 3.1.1 与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主导生态因子:影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进程的 首先是主导生态因子。(水、土壤) (2)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耐受定律和最小量定律。(先锋 种的选择) 3.1.2 与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食物网原理对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综合利用非常有 效。 (2)食物网构建技术(植物配置,食物链(网)构建) 举例:广东鹤山林-果-草-鱼复合生态系统 3.1.3 与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种群密度制约:有助于确定在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时采 用的种植密度,以及林分改造时怎样合理间伐。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为均匀分布格局,集群 分布格局也会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3)生态位原理 ①利用生态位原理构建地上多层次结构 ②利用生态位原理构建地下多层次结构 ③利用生态位原理构建群落多物种结构 3.1.4 与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基础理 论。 3.1.5 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网状植物链结构的增加,使生态 系统更趋向稳定。 (2)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①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的食物 ②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的微生境 (3)生物多样性结构调控: ①恢复乡土种的生物多样性 遗传:适应当地的温度、土壤类型以及具有抗干扰 品质的品种 物种:选择阳性、中性或耐阴种类并合理搭配,考 虑物种与生态的复杂关系(环境变化、种群遗传、 影响因素、生态生物特性、足够生境)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②恢复项目的管理和评估 管理:生物控制;建立共生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演替 过程中的物种替代问题 评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照,从各组织水平评估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兼顾生境损失、破碎化和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③外来种 3.2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3.2.1演替过程与演替阶段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 代的过程。 先锋群落→顶级群落 3.2.2顺行演替与逆行演替 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吲 替过程。 (2)逆行演替: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的退化演变。 3.2.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2)次生演替 3.2.4演替的主要学说 (1)单元项级学说 ①植物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每类又可分为早生与水生以及更细的类型。 ②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发展、稳定日 个阶段,最后达到和该地区气候条件最协调、最平衡 状态的植被,即演替的顶级群落, ④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是如何的不同 植被的响应总是趋向于向减轻极端情况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得生培活合干再名的植物生长 同一气候风内 ,也会出现因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 素决定的稳定群落,有前顶级、亚顶级、后项级或歧 顶级等。 ⑥演替的方向是由植物改变生境的影响而决定的,只 可能前讲,不可能后退」 (2)多元顶级群落理论 ①虽然演替 的会聚是 一个重要现象,但这种会聚是高 分的和不完全的。 ②由于演替的不完全会聚,在某一地区不同生境中产 生一些不同的稳定群落或顶级群落。 ③在这些群落中,有一种群落分布得最广,并且最直 接地表征气候特征 这即为气候顶级,但是, 需要假设该地区的其他稳定群落都一定要发展成气候 顶级。 ④稳定性以及区域优势或气候代表性是分别考虑的。 >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7 兼顾生境损失、破碎化和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③外来种 3.2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3.2.1 演替过程与演替阶段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 代的过程。 先锋群落→顶级群落 3.2.2 顺行演替与逆行演替 (1)顺行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 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 替过程。 (2)逆行演替: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的退化演变。 3.2.3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水生演替; 旱生演替)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2)次生演替 3.2.4 演替的主要学说 (1)单元顶级学说 ①植物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每类又可分为旱生与水生以及更细的类型。 ②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发展、稳定 6 个阶段,最后达到和该地区气候条件最协调、最平衡 状态的植被,即演替的顶级群落。 ③顶级群落如遭破坏,演替又会按上述 6 个阶段重新 发展再次恢复。 ④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是如何的不同, 植被的响应总是趋向于向减轻极端情况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植物生长。 ⑤同一气候区内,也会出现因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 素决定的稳定群落,有前顶级、亚顶级、后顶级或歧 顶级等。 ⑥演替的方向是由植物改变生境的影响而决定的,只 可能前进,不可能后退。 (2)多元顶级群落理论 ①虽然演替的会聚是一个重要现象,但这种会聚是部 分的和不完全的。 ②由于演替的不完全会聚,在某一地区不同生境中产 生一些不同的稳定群落或顶级群落。 ③在这些群落中,有一种群落分布得最广,并且最直 接地表征气候特征,这即为气候顶级,但是,这并不 需要假设该地区的其他稳定群落都一定要发展成气候 顶级。 ④稳定性以及区域优势或气候代表性是分别考虑的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稳定性规定了顶级群落,但在一个地区的几个稳定群 落中,气候顶级群落同时也是区域占优势的一种群落 ⑤由于承认 个地区存在着 些或多或少同样稳定的 群落,因此,这种解释可以称为多元顶级学说。 (3)项级配置假说 ①一个景观中的环境构成一个环境梯度的复杂配置或 者环境变化方向的复合梯度,它包括许多单个因素的 梯度 ②在景观配置的每 点,群落都向 个顶级群落发展 因为群落和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联系非常密切, 因此,演替群落和顶级群落的特征都取决于那一点的 实际环境因子,而不取决于抽象的区域气候。顶级群 落被解释为适应自己特殊环境或生境特征的稳定状态 群落。环境的差异(地形位置的不同或母质的显著 异等)通常意味着顶级群落的组成不同。 ③沿着连续的环境梯度,环境的差异常常意味着不同 的位置交织着连续变化的顶级群落。顶级群落配置将 与景观环境梯度的复合配置相一致。植物种在顶级群 落配置中有 个独特的种群散步中心,这也可以解 为复杂的种群连续。 ④在顶级群落类型中,通常有一个种群类型是景观中 分布最广的,这种区域类型可以叫做景观的优势顶级 群落 忍耐、促进和抑制机理 (6)适应对策演替理论 ①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 ②C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态下的生境 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 ③S对策种 ,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 能力强,也叫做耐胁迫种。 (7)资源比率理论 (8)等级演替理论 第一个层次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 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 能力 二个层次是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的生态过 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率和程度,种 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繁殖体的生产力,传播能 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 第三个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的因着 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 3.3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理论 3.3.1脆弱性的概念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8 稳定性规定了顶级群落,但在一个地区的几个稳定群 落中,气候顶级群落同时也是区域占优势的一种群落。 ⑤由于承认一个地区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同样稳定的 群落,因此,这种解释可以称为多元顶级学说。 (3)顶级配置假说 ①一个景观中的环境构成一个环境梯度的复杂配置或 者环境变化方向的复合梯度,它包括许多单个因素的 梯度。 ②在景观配置的每一点,群落都向一个顶级群落发展。 因为群落和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联系非常密切, 因此,演替群落和顶级群落的特征都取决于那一点的 实际环境因子,而不取决于抽象的区域气候。顶级群 落被解释为适应自己特殊环境或生境特征的稳定状态 群落。环境的差异(地形位置的不同或母质的显著差 异等)通常意味着顶级群落的组成不同。 ③沿着连续的环境梯度,环境的差异常常意味着不同 的位置交织着连续变化的顶级群落。顶级群落配置将 与景观环境梯度的复合配置相一致。植物种在顶级群 落配置中有一个独特的种群散步中心,这也可以解释 为复杂的种群连续。 ④在顶级群落类型中,通常有一个种群类型是景观中 分布最广的,这种区域类型可以叫做景观的优势顶级 群落。 (4)初始植物区系学说 (5)忍耐、促进和抑制机理 (6)适应对策演替理论 ①R 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 ②C 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态下的生境 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 ③S 对策种,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 能力强,也叫做耐胁迫种。 (7)资源比率理论 (8)等级演替理论 第一个层次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 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 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的生态过 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率和程度,种 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繁殖体的生产力,传播能 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 第三个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的因素 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 3.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理论 3.3.1 脆弱性的概念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