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3 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的测定

5.3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G,并验证剪切虎克定律。 2.掌握扭角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圆柱扭转时,若最大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则扭矩M,与扭转角φ存在线性关系: Mlo 0= (5.3-1) GJn 式中,J,=0 为圆截面的极惯矩,D一试件的直径:p一距离为1。的两截面之间的相对扭转角: 32 M,一扭矩:G一试件材料的切变弹性模量。 Mn M Mnmax 图5.3-1 由上式可知,在弹性范围内,材料扭转符变形时合虎克定律,即在扭矩达到P点之前,M和p 成线性关系(参见图5.3-1)。当试件受到一定的扭矩增量△M,后,在标矩1。内可测得相应的扭转角 增量△0。于是由上式可求得: G=AM,lo (5.3-2) △aJn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测G实验台,扭转试件,千分表,游标卡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直径D,在标距范围内量取三个直径,取平均值作为直径D。 2.采用等级加载法进行实验,一般分为4~5级加载。根据试件的直径及其许用应力确定总的加 载扭矩。一般控制在许用应力的60~80%以内,然后确定每次所加扭矩的大小。 3.安装扭角仪和试件。将扭角仪的两根臂杆分别安装、固定在试件标距的两端,测量标距长度 lo。当试件受扭△M:时,固定在试件上扭角仪的两根臂杆就会绕试件轴线而转动,它们所转过的角 92
92 5.3 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 G 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G,并验证剪切虎克定律。 2.掌握扭角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圆柱扭转时,若最大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则扭矩M n 与扭转角 φ 存在线性关系; n n GJ M l 0 (5.3-1) 式中, 32 4 D J n 为圆截面的极惯矩,D—试件的直径;φ—距离为 0 l 的两截面之间的相对扭转角; M n —扭矩;G—试件材料的切变弹性模量。 由上式可知,在弹性范围内,材料扭转符变形时合虎克定律,即在扭矩达到 P 点之前,Mn和 φ 成线性关系(参见图 5.3-1)。当试件受到一定的扭矩增量M n 后,在标矩 0 l 内可测得相应的扭转角 增量 Δφ。于是由上式可求得: n n J M l G 0 (5.3-2)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测 G 实验台,扭转试件,千分表,游标卡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直径 D,在标距范围内量取三个直径,取平均值作为直径 D。 2.采用等级加载法进行实验,一般分为 4~5 级加载。根据试件的直径及其许用应力确定总的加 载扭矩。一般控制在许用应力的 60~80%以内,然后确定每次所加扭矩的大小。 3.安装扭角仪和试件。将扭角仪的两根臂杆分别安装、固定在试件标距的两端,测量标距长度 l0。当试件受扭 ΔMn1时,固定在试件上扭角仪的两根臂杆就会绕试件轴线而转动,它们所转过的角 φ 图 5.3-1 0 Mn Mnmax

度差为△p1=p21-p11。再分别加扭矩△Mn2、△Mn3、△Mn4和△Mns,相应得到△p2、△p3、△p4和△p5。 4.重复上述测试三次,观察其线性关系及重复性,取各次的平均值,得到△M和△0,根据上 述公式计算出材料的切变模量G。 五.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仪器设备名称、规格、量程,实验记录及结果。 六.问题讨论 1.分析测量G的误差情况。 2.根据本实验结果G的测定,分析讨论与E、值三个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9
93 度差为 Δφ1=φ21-φ11。再分别加扭矩 ΔMn2、ΔMn3、ΔMn4和 ΔMn5,相应得到 Δφ2、Δφ3、Δφ4和 Δφ5。 4.重复上述测试三次,观察其线性关系及重复性,取各次的平均值,得到 ΔMn和 Δφ,根据上 述公式计算出材料的切变模量 G。 五.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仪器设备名称、规格、量程,实验记录及结果。 六.问题讨论 1.分析测量 G 的误差情况。 2.根据本实验结果 G 的测定,分析讨论与 E、 值三个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2 扭转.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4 不同截面结构的扭转.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3 单层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2 冲击载荷系数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1 压杆稳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0 薄壁构件拉伸.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1 拉伸.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7 单圆盘转子的临界转速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6.4 动量矩守恒.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6.3 陀螺力矩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6.2 复杂物体质心位置与转动惯量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6.1 非惯性系平台认识与傅科摆.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6 弦振动的振型.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5 动力消振器.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4相对运动中的哥氏惯性力.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3 惯性主轴.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2 高速自转陀螺的规则进动.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5.1 陀螺仪.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4 连杆质心与转动惯量的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4.3 隔振系数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4 冲击.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5 金属疲劳.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6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定.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7 偏心拉伸.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8 弯曲.pdf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5.9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应力.pdf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1_绪论(林志良).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动物的运动综述_01.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动物的运动综述_02.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水下前沿.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陆地前沿.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飞行前沿.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01_绪论.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作业1 要求.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生物仿生.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第三次作业要求_作业3 要求.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第三次课_动物的运动综述_02.ppt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第五次课_作业2 要求.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第五次课_作业2(文献阅读)评分表.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仿生——启示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_第五次课_飞行前沿.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