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6讲 信源编码

无线通信工程 姚彦教授 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1年11月24日
无线通信工程 姚彦教授 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1年11月24日

第六讲 无线通信的信源编码
第六讲 无线通信的信源编码

引言
引言

概述 信源的原始信号绝大多数是模拟信号,因 此,信源编码的第一个任务是模拟和数字 的变换,即:AD,D/A。 抽样率取决于原始信号的带宽: f。=2×w,w为信号带宽 抽样点的比特数取决于经编译码后的信号 质量要求: SNR=6×L(dB),L为量化位数
信源的原始信号绝大多数是模拟信号,因 此,信源编码的第一个任务是模拟和数字 的变换,即:A/D,D/A。 抽样率取决于原始信号的带宽: fc = 2 w,w为信号带宽 抽样点的比特数取决于经编译码后的信号 质量要求: SNR = 6 L(dB),L为量化位数 概述

概述(续) 但是,由于传输信道带宽的限制,又由于 原始信源的信号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则信 源编码不是简单的AD,D/A,而是要进行 压缩。为通信传输而进行信源编码,主要 就是压缩编码 信源编码要考虑的因素: 发信源的统计特性。 传输信道引入的损伤,如误码。 受信者的质量要求
但是,由于传输信道带宽的限制,又由于 原始信源的信号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则信 源编码不是简单的A/D,D/A,而是要进行 压缩。为通信传输而进行信源编码,主要 就是压缩编码。 信源编码要考虑的因素: -发信源的统计特性。 -传输信道引入的损伤,如误码。 -受信者的质量要求。 概述(续)

理论 信源编码定理 对于给定的失真率D,总可以找到一种信源 编码方法,只要信源速率R大于R(D),就可 以在平均失真任意接近D的条件下实现波形 重建。 说明1:R(D)称为率失真函数,它是单调非 增函数,速率越高,平均失真越小。 说明2:为了保证在一定速率下的失真,必 需采用信源编码,因而会引入编码延时
信源编码定理: 对于给定的失真率D,总可以找到一种信源 编码方法,只要信源速率R大于R(D),就可 以在平均失真任意接近D的条件下实现波形 重建。 说明1:R(D)称为率失真函数,它是单调非 增函数,速率越高,平均失真越小。 说明2:为了保证在一定速率下的失真,必 需采用信源编码,因而会引入编码延时。 理论

理论(续) 信道编码定理 如果信源速率R小于信道容量C,总可以找 到一种信道编码方法,使得信源信息可以 在有噪声信道上进行无差错传输,即: R<C,无差错传输条件 说明1:信道容量C是根据仙侬定理得到的 C=W×log2(1+S/N 说明2:为了保证无差错传输,必需采用信 道编码,因而会引入编码延时
信道编码定理: 如果信源速率R小于信道容量C,总可以找 到一种信道编码方法,使得信源信息可以 在有噪声信道上进行无差错传输,即: R C,无差错传输条件 说明1:信道容量C是根据仙侬定理得到的 C = Wlog2 (1+S/N) 说明2:为了保证无差错传输,必需采用信 道编码,因而会引入编码延时。 理论(续)

理论(续) 信息传输定理: 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综合,就得 到信息传输定理。即:为保证无差错传输及 失真度,必需满足:C≥R(D 说明1:在一般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 信道编码可以分开考虑。信道编码定理给出 无差错的速率上限,信源编码定理给出无失 真的速率下限。 说明2:为了实现理想性能,都要付出延时的 代价
信息传输定理: 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综合,就得 到信息传输定理。即:为保证无差错传输及 失真度,必需满足:C R(D) 说明1:在一般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 信道编码可以分开考虑。信道编码定理给出 无差错的速率上限,信源编码定理给出无失 真的速率下限。 说明2:为了实现理想性能,都要付出延时的 代价。 理论(续)

性能指标 速率:高速率、中速率、低速率 压缩比 质量: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 延时:质量和延时的关系 不同业务对延时的要求 复杂性:算法的复杂性及软硬件实现的复杂 性
速率:高速率、中速率、低速率 压缩比 质量: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 延时:质量和延时的关系 不同业务对延时的要求 复杂性:算法的复杂性及软硬件实现的复杂 性 性能指标

实现方法 波形编码 将波形直接变换成数字码流。特点:比特率较高、解码后质 量较高、延时较小。可以分为:时域波形编码,如PCM、 ADPCM、^M等;频域波形编码,如:子带编码(SBC) 自适应变换编码(ATC)等 参数编码 从信源信号的某个域中提取特征参数,并变换成数字码流 特点:比特率较低、解码后质量较低、延时较大。如:各种 声码器 混合编码 将以上二种方法混合,特点:以较低的比特率获得较高的质 量,延时适中,复杂。如:G723.1,G728,G729,GSM的 语音编码,IS-95的语音编码等
波形编码 将波形直接变换成数字码流。特点:比特率较高、解码后质 量较高、延时较小。可以分为:时域波形编码,如PCM、 ADPCM、M等;频域波形编码,如:子带编码(SBC)、 自适应变换编码(ATC)等。 参数编码 从信源信号的某个域中提取特征参数,并变换成数字码流。 特点:比特率较低、解码后质量较低、延时较大。如:各种 声码器。 混合编码 将以上二种方法混合,特点:以较低的比特率获得较高的质 量,延时适中,复杂。如:G723.1,G728,G729,GSM的 语音编码,IS-95的语音编码等。 实现方法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5讲 载波传输.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4讲 基带传输.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3讲 信道.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2讲 组成及规范.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1讲 绪论.ppt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移动 IP上的QoS 保证.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封面封底.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密集波分复用光网络的几个关键技术.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无线通信工程复习提纲.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仿真课程设计报告.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软交换技术.doc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复习.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数/模、模/数转换.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数/模、模/数转换.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1A应用举例.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7.4 DMA控制接口.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串行通信与8250,8251A.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可编程定时/计数控制器8253原理及应用.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可编程定时/计数控制器8253原理及应用.ppt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并行接口.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7讲 信道编码.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8讲 多址1.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09讲 多址2.ppt
- 清华大学:《无线通信工程》第10讲 抗衰落.ppt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第12讲 无线系统及网络.ppt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发展.doc
- 清华大学:《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讲义)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的新趋势.doc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课程简介.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开关理论基础.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半导体基本器件.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组合逻辑电路.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ppt
-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门电路.ppt
-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综合复习材料.doc
-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资源:Chapter 5 Procedure Activations.ppt
-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产生.ppt
-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第一章(1-2)编译简介.ppt
-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第二章 语言描述与实现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2.1 程序语言的语法描述.ppt
-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第二章 词法分析 2.6 利用Lex自动生成扫描程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