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为学》学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9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为学》学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22《为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资料链接 1.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 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 堂文集》。 2.背景资料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 “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 以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 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 其中的喻义,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初读文章 1.自读课文,给下列生字注音。 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不逮人()怠()迄(.)屏 弃()鄙()侍()钵() 2.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 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 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 分的语气停顿。 示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B.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子何恃而往 D吾一瓶一钵足矣 E.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F.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 迄乎成()倍人也()

1 22《为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一、资料链接 1.彭端淑,约 1736 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 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 堂文集》。 2.背景资料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 “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 以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 例子,让子侄 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 其中的喻义,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二、初读文章 1.自读课文,给下列生字注音。 为学 (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不逮人( ) 怠 ( ) 迄( ) 屏 弃( ) 鄙( ) 恃( ) 钵( ) 2. 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 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 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 分的语气停顿。 示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B.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子何恃而往 D.吾一瓶一钵足矣 E.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F.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疏通文意 1.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吾资之庸( )不逮人( )迄乎成( )倍人也( )

卒于鲁也传之()()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侍而往 买舟而玉()犹未能也()越明年()直南海还()()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自败者 自力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3)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4)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深入探究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3.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是何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积累迁移 1.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2.按要求默写。 (1)贫者语于富者曰:“ 富者曰 ”富者曰:“ (2)吾资之昏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迄乎 吾资之聪,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3.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 (请用原 文回答) 4.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一个什么成语

2 卒于鲁也传之( )( )岂有常哉( )(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 )吾欲之南海,何如( )( )子何恃而往( ) 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 )越明年( ) 自南海还( )( )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自败者( ) 自力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3)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4)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深入探究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3.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是何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积累迁移 1.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2.按要求默写。 (1)贫者语于富者曰:“ , ?”富者曰:“ ?”曰:“ 。”富者曰:“ , 。 ?” (2)吾资之昏,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迄乎 成,而 。吾资之聪, ;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 3.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 文回答) 4.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一个什么成语

22《为学》 、1.为学(wei)贫者语于富者曰(yi)不逮人(dai)怠(dai)迄(qi) 屏弃(bing)鄙(bi)侍(shi)钵(b0)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子/何恃而往 D.吾/一瓶一钵/足矣 E.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1.吾资之庸(天资,天分)不逮人(及、赶得上)旦旦(每天)迄乎成(等到)倍(超 过)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岂有常哉(难道)(永远不变、常规)鄙(边境) 语(告诉、对……说)欲之南海(往、到)何如(怎么样)恃(凭借、倚仗)买舟而下(顺 江而下)犹(还、尚且)越(到)自南海还(从)(回来)富者有惭色(惭愧的神色)西 蜀之去南海(距离)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自败者(是自己毀了自己)自力者(是靠 自己努力学成的) 2.(1)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 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 (2)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 (3)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敏的曾参传下来的 (4)既然这样那么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 (5)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6)我多年以来,想攒钱买船顺江而下,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去! (7)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 惭愧的神色 (8)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哪个穷和尚吗? 四、1.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 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 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 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更为深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

3 22《为学》 二、1. 为学 (wéi)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不逮人(dài ) 怠 (dài) 迄 (qì) 屏弃(bǐng ) 鄙(bǐ)恃(shì ) 钵(bō )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B.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子/何恃而往 D.吾/一瓶一钵/足矣 E.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F.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1.吾资之庸 (天资,天分)不逮人(及、赶得上)旦旦(每天)迄乎成(等到)倍(超 过)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岂有常哉(难道)(永远不变、常规)鄙(边境) 语(告诉、对……说)欲之南海(往、到)何如(怎么样)恃(凭借、倚仗)买舟而下(顺 江而下)犹(还、尚且)越(到) 自南海还(从)(回来)富者有惭色(惭愧的神色)西 蜀之去南海(距离)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自败者(是自己毁了自己) 自力者(是靠 自己努力学成的) 2.(1)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 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 (2)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 (3)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敏的曾参传下来的。 (4)既然这样那么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 (5)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6)我多年以来,想攒钱买船顺江而下,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去! (7)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 惭愧的神色。 (8)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哪个穷和尚吗? 四、1.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 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 。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 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 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更为深刻。 2.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

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的对比论述 3.面对困难,物质条件并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主观是否努力,即为与不为。通过蜀 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 用。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 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4.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一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 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五、1.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 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 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2.(1)“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吾数年来 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可恃而往?” (2)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久而不怠焉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倍人也吾材之敏 其与昏庸无以异也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事在人为 4.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5.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竞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中心

4 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的对比论述。 3.面对困难,物质条件并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主观是否努力,即为与不为。通过蜀 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 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 用。 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 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4.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 “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五、1.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 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 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2.(1)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吾数年来 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可恃而往?” (2) 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 久而不怠焉 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倍人也 吾材之敏 其与昏庸无以异也。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事在人为 4.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5.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中心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