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各种颜色是如何通过三原色调出来的

各种颜色是如何通过三原色调出来的?例如黑色? 我们在学习涂料调色方法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些颜色方面的常识。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 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辐射在物体上, 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眼睛的结果。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 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一个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 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则被它吸收,如果 在钠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钠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份可以被它反 射,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 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 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这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白黑系列上 的非彩色的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时,接近白色,越低时,接近黑色。彩色系 列是指除了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光谱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颜色的色调,如红、 橙、黄、绿、青、紫等。要确切地说清楚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即 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总效果。色调是指在物体反射的光线 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色调是决定颜色本质的基 本特征。颜色的饱和度是指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属 性,非彩色则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个属性 凃料的混合配色遵循一种减色法原理,其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的互补色是兰、红、绿。 所谓补色即两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色色光,红色的补色是青色,黄色的补色是兰色, 绿色的补色是紫色。减色法混合的结果归纳如下: 黄色=白色-兰色 紫色=白色-绿色 青色=白色-红色 黄色+紫色=白色-兰色-绿色=红色 黄色+青色=白色-兰色-红色=绿色 紫色+青色=白色-绿色-红色=兰色 黄色+紫色+青色=白色-兰色-绿色-红色=黑色 这些关系式标明颜料依次相加的关系,混合后得出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 凃料调色技术主要有实色漆调色,透明漆调色等,通常在拟定调色配方以前,要根据颜色样 板或按某一实物的颜色来进行分析,首先了解色相范围,由几种颜色组成,哪种是主色,哪 种是副色,色与色之间关系如何,各占比例约多少,然后根据经验初步拟出调色配方,再经 小样调试,调色时,先加入主色,再以着色力较强的颜色为副,慢慢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 要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取样抹、刷、喷或沾在干净的样板上,待颜色稳定后与原始样板比 色,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减色法的原理可以看出,若样品与标 准板比较,过红可以采用减色法或加青,过绿可以采用减绿或加紫,过兰可以采用减兰或加 黄的方法调整,反之亦然,因为黄、青、紫和兰、红、绿互为补色,但是颜料的这种混合将 导致明度下降,可以用黑、白来调节混色的明度 目前涂料生产厂家一般备有黑、白、红、绿、兰、黄、青、紫等色浆用于调色,在进行实色 漆调色时,多采用浅色域在白基础漆中加小于5%的髙浓度色浆调色,深色域使用淸漆加固 定量色浆的调色方法。而透明色的调色则选用的是一些透明颜料浆或染料液,透明色的颜色
各种颜色是如何通过三原色调出来的?例如黑色? 我们在学习涂料调色方法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些颜色方面的常识。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 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辐射在物体上, 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眼睛的结果。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 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一个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 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则被它吸收,如果 在钠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钠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份可以被它反 射,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 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 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这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白黑系列上 的非彩色的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时,接近白色,越低时,接近黑色。彩色系 列是指除了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光谱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颜色的色调,如红、 橙、黄、绿、青、紫等。要确切地说清楚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即 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总效果。色调是指在物体反射的光线 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色调是决定颜色本质的基 本特征。颜色的饱和度是指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属 性,非彩色则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个属性。 涂料的混合配色遵循一种减色法原理,其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的互补色是兰、红、绿。 所谓补色即两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色色光,红色的补色是青色,黄色的补色是兰色, 绿色的补色是紫色。减色法混合的结果归纳如下: 黄色 = 白色 - 兰色 紫色 = 白色 - 绿色 青色 = 白色 - 红色 黄色 + 紫色 = 白色 - 兰色 - 绿色 = 红色 黄色 + 青色 = 白色 - 兰色 - 红色 = 绿色 紫色 + 青色 = 白色 - 绿色 - 红色 = 兰色 黄色 + 紫色 + 青色 = 白色 - 兰色 - 绿色 - 红色 = 黑色 这些关系式标明颜料依次相加的关系,混合后得出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 涂料调色技术主要有实色漆调色,透明漆调色等,通常在拟定调色配方以前,要根据颜色样 板或按某一实物的颜色来进行分析,首先了解色相范围,由几种颜色组成,哪种是主色,哪 种是副色,色与色之间关系如何,各占比例约多少,然后根据经验初步拟出调色配方,再经 小样调试,调色时,先加入主色,再以着色力较强的颜色为副,慢慢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 要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取样抹、刷、喷或沾在干净的样板上,待颜色稳定后与原始样板比 色,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减色法的原理可以看出,若样品与标 准板比较,过红可以采用减色法或加青,过绿可以采用减绿或加紫,过兰可以采用减兰或加 黄的方法调整,反之亦然,因为黄、青、紫和兰、红、绿互为补色,但是颜料的这种混合将 导致明度下降,可以用黑、白来调节混色的明度。 目前涂料生产厂家一般备有黑、白、红、绿、兰、黄、青、紫等色浆用于调色,在进行实色 漆调色时,多采用浅色域在白基础漆中加小于 5%的高浓度色浆调色,深色域使用清漆加固 定量色浆的调色方法。而透明色的调色则选用的是一些透明颜料浆或染料液,透明色的颜色

变化还受到涂层的厚度及底材的影响,在实际调色比色时应该在规定的厚度及底材上进行比 较。了解了这些涂料调色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勤学多练,会很快掌握这门技术的
变化还受到涂层的厚度及底材的影响,在实际调色比色时应该在规定的厚度及底材上进行比 较。了解了这些涂料调色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勤学多练,会很快掌握这门技术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色彩构成.doc
-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服装工业制板》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中式服装工业制板.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材料学》织物部分.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材料学》新型纺材.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材料学》纤维结构与纱线部分.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材料学》纺织纤维及其分类.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材料学》(英文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extile.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思考题.doc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实验指导书.doc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六章 数字印剂原理.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五章 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移.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四章 平版印刷油墨转移.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二章 印刷压力.ppt
-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原理》第一章 绪论.ppt
- 《服装结构设计》试题库.doc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造型》课程PPT教学课件(服装设计概述)绪论(廖雪梅胡雪梅).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造型》课程PPT教学课件(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感)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感.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造型》课程PPT教学课件(服装外轮廓设计)服装外轮廓概述、服装外轮廓分类、造型元素在廓型设计中的应用、影响廓型形态设计的因素.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造型》课程PPT教学课件(服装系列设计)系列设计的概念.ppt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色彩理论.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色彩的种类与基本特性.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补色.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什么是补色.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什么是“三原色”和“三补色”.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光和颜色.doc
-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讲义:256色颜色表.doc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讲 美的探索(四)中国的美与艺术发展历程综述(2).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讲 美的探索(五)中国的美与艺术发展历程综述(3)、美的问题.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讲 服饰美学的研究课题.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五讲 服饰美的问题.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讲 服饰学的原理.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七讲 服饰史学问题.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八讲 近、现代服装史.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九讲 服饰的流行问.ppt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饰史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十讲 服饰中所反映的时代.ppt
-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纺织品染整学》纺织工业常用纤维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能.ppt
- 北京化工大学:《服装服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目录(陈郁).pps
- 北京化工大学:《服装服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1/3,陈郁).pps
- 北京化工大学:《服装服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2/3).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