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1)气体的物态参量平衡态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6-1气体的物庵参量平衡奄理翘气体的 物态方程 研究对象: 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热运动:构成宏观物体的大量微观粒子的永不休止的 无规运动 研究对象特征 单个分子一无序、具有偶然性、遵循力学规律. 整体(大量分子)一服从统计规律
6-1 气体的物态参量 平衡态 理想气体的 物态方程 研究对象: 热现象 : 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热运动 : 构成宏观物体的大量微观粒子的永不休止的 无规运动 . 研究对象特征 单个分子 — 无序、具有偶然性、遵循力学规律. 整体(大量分子)— 服从统计规律

微观量:描述个别分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不可直接 测量),如分子的m,⑦等。 宏观量:表示大量分子集体特征的物理量(可直接测 量),如p,V,T等。 微观量统计平均 宏观量 研究方法 实验经验总结,给出宏观物体热现象的规律, 从能量观点出发,分析研究物态变化过程中热功转 换的关系和条件
微观量:描述个别分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不可直接 测量),如分子的 等。 宏观量:表示大量分子集体特征的物理量(可直接测 量), 如 等。 微观量 统计平均 宏观量 研究方法 实验经验总结, 给出宏观物体热现象的规律, 从能量观点出发,分析研究物态变化过程中热功转 换的关系和条件 . v m, p,V,T

气体的物态参量及其单位(宏观量) 1气体压强P:作用于容器壁上 单位面积的正压力(力学描述) p,V,T 单位:1Pa=1N 标准大气压:45纬度海平面处,OC时的大气压 1atm=1.013×103Pa 2体积V:气体所能达到的最大空间(几何 描述) 单位:1m3=103L=103dm3 3温度T:气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学描述) 单位:温标K(开尔文).T=273.15+t
一 气体的物态参量及其单位(宏观量) 1 气体压强 :作用于容器壁上 单位面积的正压力(力学描述). p 单位: 2 1Pa 1N m 1atm 1.013 10 Pa 5 标准大气压: 纬度海平面处, 时的大气压. 45 0 C 2 体积 : 气体所能达到的最大空间(几何 描述). 3 3 3 3 1m 10 L 10 dm V 单位: p,V,T 3 温度T : 气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学描述). 单位:温标 K(开尔文). T 273.15 t

平衡态 定量的气体,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经过 定的时间,系统达到一个稳定的,宏观性质不随时 间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态。(理想状态) 确定平衡态的宏观性质的量称为状态参量。 常用的状态参量有四类: 几何参量(如:气体体积) 力学参量(如:气体压强) 化学参量(如:混合气体各化学组分的质量和摩 尔数等) 电磁参量(如:电场和磁场强度,电极化和磁化 强度等)
二 平衡态 一定量的气体,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 经过一 定的时间, 系统达到一个稳定的, 宏观性质不随时 间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理想状态) 确定平衡态的宏观性质的量称为状态参量。 常用的状态参量有四类: 几何参量(如:气体体积) 力学参量(如:气体压强) 化学参量(如:混合气体各化学组分的质量和摩 尔数等) 电磁参量(如:电场和磁场强度,电极化和磁化 强度等)

注意: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既不涉及电磁性质又 无须考虑与化学成分有关的性质,系统中又不发生 化学反应,则不必引入电磁参量和化学参量。此时 需体积和压强就可确定系统的平衡态,我们称这 种系统为简单系统(或pV系统)。 真空膨胀 VT (p, v,T) °(p,V,T) p, , T
注意: 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既不涉及电磁性质又 无须考虑与化学成分有关的性质,系统中又不发生 化学反应,则不必引入电磁参量和化学参量。此时 只需体积和压强就可确定系统的平衡态,我们称这 种系统为简单系统(或pv系统)。 p,V,T p ,V ,T ' ' 真 空 膨 胀 p o V ( p,V ,T ) ( , , ) ' ' p V T

平衡态的特点 (P, V,T) 1)单一性(P,处处相等); 2)物态的稳定性—与时间无关; 3)自发过程的终点; 4)热动平衡(有别于力平衡)
平衡态的特点 ( p,V ,T ) p V *( p,V ,T ) o 1)单一性( 处处相等); 2)物态的稳定性—— 与时间无关; 3)自发过程的终点; 4)热动平衡(有别于力平衡). p,T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理想气体宏观定义: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 物态方程:理想气体平衡态宏观参量间的函数 关系 对一定质量PV=P2V2 的同种气体 理想气体 物态方程mRT M 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1.Kl
三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理想气体宏观定义: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 . 物态方程:理想气体平衡态宏观参量间的函数 关系 . 2 2 2 1 1 1 T p V T p V 对一定质量 的同种气体 RT M m pV 理想气体 物态方程 1 1 8.31J mol K 摩尔气体常量 R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4)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和等压过程摩尔热容.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4.6)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4.4)力矩的功、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4.3)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教学要求).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8)能量守恒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7)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6)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5)保守力与非保守力.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4)动能定理.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2)动量守恒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要求).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6)非惯性系惯性力.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5)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4)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3)几种常见的力.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2)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2.1)牛顿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牛顿定律(教学要求).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2)准静态过程功热量.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3)內能热力学第一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8)熵 熵增加原理.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5)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6)循环过程卡诺循环.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6.7)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律.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气体动理论(7.2)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气体动理论(教学要求).ppt
-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气体动理论(7.1)物质的微观模型统计规律性.ppt
- 《电磁场》第一讲 向量分析与场论.pdf
- 《电磁场》第二讲 向量分析与场论.pdf
- 《电磁场》第三讲 静电场.pdf
- 《电磁场》第四讲 静电场(Ⅱ).pdf
- 《电磁场》第五讲 静电场(Ⅲ).pdf
- 《电磁场》第六讲 恒定电流场(I).pdf
- 《电磁场》第七讲 恒定电流场(Ⅱ).pdf
- 《电磁场》第八讲 恒定磁场(I).pdf
- 《电磁场》第九讲 恒定磁场(Ⅱ).pdf
- 《电磁场》第十讲 恒定磁场(Ⅲ).pdf
- 《电磁场》第十一讲 恒定磁场(Ⅳ).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