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2/3)

三、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一)定位误差及其计算方法 1、定位误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定位误差:指由于工件定位不准确,而造成 工序尺寸或位置要求方面的加工误差 *产生原因: (1)工件有关表面本身及它们之间在尺寸 位置上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 (2)夹具定位元件本身及各定位元件之间存 在尺寸和位置公差
三、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一)定位误差及其计算方法 1、定位误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定位误差:指由于工件定位不准确,而造成 工序尺寸或位置要求方面的加工误差。 *产生原因: (1)工件有关表面本身及它们之间在尺寸、 位置上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 (2)夹具定位元件本身及各定位元件之间存 在尺寸和位置公差

分析:机床保证了 小孔与销的轴线之 间的尺寸,但因销 孔之间存在间隙,囫「图 销、孔、外圆均存 在尺寸误差,均会 引起尺寸H的变化 闭1 Hmax:当销最小 趟 孔最大、外圆最大 + 销孔右边接触 Hmin:当销最小、 l一短圆柱定位销;2—支承垫圈;3-钴套 孔最大、外圆最小 图2-32钻孔工序简图及钻孔夹具 销孔左边接触
分析:机床保证了 小孔与销的轴线之 间的尺寸,但因销 孔之间存在间隙, 销、孔、外圆均存 在尺寸误差,均会 引起尺寸H的变化。 • Hmax:当销最小、 孔最大、外圆最大, 销孔右边接触 • Hmin:当销最小、 孔最大、外圆最小, 销孔左边接触

例:孔一销配合例子 D D+TD Xmin Ⅹmin X max id 图233一批工件定位基准O和工序基准A相对 定位基准理想位置O的最大变动量
• 例:孔—销配合例子

基准位置误差δ位置o:定位基准O相对于其 理想位置O的最大变动量 δ位置(O)=01O2=O3O-TD+Td1+ Xmin=Xmax 基准不重合误差δ不重(A:工序基准A相对 于定位基准理想位置O的最大变动量 不重(A)=A1A2=Td/2
• 基准位置误差δ位置(O):定位基准O相对于其 理想位置O’的最大变动量 δ位置(O)=O1O2=O3O4=TD+Td1+Xmin=Xmax • 基准不重合误差δ不重(A) : 工序基准A相对 于定位基准理想位置O’的最大变动量 δ不重(A) =A1A2 =Td/2

2、定位误差的组成及计算 定位误差主要由基准位置误差δ位置(和基准不重合 误差δ不重(A)组成
2、定位误差的组成及计算 定位误差主要由基准位置误差δ位置(O)和基准不重合 误差δ不重(A) 组成

D+tD ditd tO)5不(A) 定位HF 图2-34计算定位误差时工件的两个极端位置

定位(H)=A1A2=fH max-Hmin =O1O2+d/2-d-Td)/2=O1O2+Td2 即:δ定位(H)=δ位置(0)+δ不重(A)=O1O2+Td2
δ定位(H)=A1A2=Hmax-Hmin =O1O2+d/2-(d-Td)/2= O1O2+ Td/2 即: δ定位(H)= δ位置(O) + δ不重(A) = O1O2+ Td/2

3、结论 (1)定位误差只产生在采用调整法加工一批工 件的条件下,若一批工件逐个试切加工,则 不存在定位误差 (2)定位误差是由于工件定位不准确而产生的 加工误差。他的表现形式为工序基准相对于 加工表面可能产生的最大尺寸或位置的变动 范围。它的产生原因是工件的制造误差、定 位元件的制造误差、两者的配合间隙及基准 不重合等
3、结论 (1)定位误差只产生在采用调整法加工一批工 件的条件下,若一批工件逐个试切加工,则 不存在定位误差。 (2)定位误差是由于工件定位不准确而产生的 加工误差。他的表现形式为工序基准相对于 加工表面可能产生的最大尺寸或位置的变动 范围。它的产生原因是工件的制造误差、定 位元件的制造误差、两者的配合间隙及基准 不重合等

(3)定位误差由基准位置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两 部分组成,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这两部分都存在 定位基准无位置变动,基准位置误差为零;定位基 准与工序基准重合,基准不重合误差为零 (4)定位误差的计算可按定位误差的定义,根据所 画出的一批工件定位可能产生定位误差的良种极端 位置,再通过集合关系直接求得。也可按定位误差 的组成,由公式: δ定位三δ位置士δ不重 计算得到,根据一批工件的定位由一种可能的极端 位置变为另一种极端位置时δ位置和8不重的方向的异 同,以确定公式中的加减号
(3)定位误差由基准位置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两 部分组成,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这两部分都存在。 定位基准无位置变动,基准位置误差为零;定位基 准与工序基准重合,基准不重合误差为零。 (4)定位误差的计算可按定位误差的定义,根据所 画出的一批工件定位可能产生定位误差的良种极端 位置,再通过集合关系直接求得。也可按定位误差 的组成,由公式: δ定位=δ位置± δ不重 计算得到,根据一批工件的定位由一种可能的极端 位置变为另一种极端位置时δ位置和δ不重的方向的异 同,以确定公式中的加减号

二)几种典型表面定位时的定位误差 平面定位时的定位误差 *毛坯表面定位: 由于实际表面相 对于其理想位置 有较大的变动范 围,存在基准仁 置误差 定位(H)=δ 位置(M) △H
(二)几种典型表面定位时的定位误差 1、平面定位时的定位误差 *毛坯表面定位: 由于实际表面相 对于其理想位置 有较大的变动范 围,存在基准位 置误差。 δ定位(H)= δ位置(M) =ΔH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工件的装夹及夹具设计(2.2)工件的定位.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二章 工件的装夹及夹具设计 2.1 概述.ppt
-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讲义(PPT课件).ppt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模具材料选用.ppt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冲压变形理论基础.ppt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冲压设备及选用.ppt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冲压成形与模具技术概述.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第三、四篇 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机床、夹具与刀具(共十三章).pdf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及物体的受力分析.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摩擦.ppt
-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静力学》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空间力系.ppt
- 机器人学——机械工程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PDF电子书).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九章 机械系统设计综述.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七章 机械零部件设计综论.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弹簧设计.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工件的装夹及夹具设计(2.3)工件的夹紧.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定心、对中夹紧机构.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1/3).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3/3).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5.1 概述 5.2 表面粗糙度及其降低的工艺措施 5.3 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及其改善的工艺措施.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5.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及控制.ppt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现代制造技术 7.1 概述.ppt
-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第二章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ppt
-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第一章 数控机床控制基础.ppt
-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 第2节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 第3节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编程方法.ppt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一讲 EDS进一步加强产品开发软件战略.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二讲 入门.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三讲 建模目录.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四讲 装配.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五讲 制图.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六讲 协同工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七讲 陈列室环境.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八讲 部件导航器.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九讲 整曲线和曲面.pdf
- 《ug2.0教程》教学讲义:第十讲 装配导航器依附性面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