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绪论

绪论 现代汉语 绪论 开始 返
1 绪 论

绪论 第一节语言 第二节现代汉语概述 第三节现代汉语规范化 第四节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2 第二节 现代汉语概述 第一节 语言 第三节 现代汉语规范化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绪论 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社会性 (二)语言的全民性 (三)语言的体系性 、言语和语言 三、口语和书面语
3 (一) (二) (三) 一、语言的性质 三、口语和书面语 二、言语和语言

绪论 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性质问题,是语言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要学习语 言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对语言的性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语言究竟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具有三 种性质:社会性、全民性、体系性。 (一)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社会性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 一、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性质问题,是语言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要学习语 言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对语言的性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语言究竟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具有三 种性质:社会性、全民性、体系性。 语言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社会性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的社会性

绪论 1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 与社会自始至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2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最落后的,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 言都与自己的社会紧密相连,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形成的历史。这个社会 的语言不同于另一个社会的语言,这正说明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的制约。 这一点,在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5 1 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 言与社会自始至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2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最落后的,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 言都与自己的社会紧密相连,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形成的历史。这个社会 的语言不同于另一个社会的语言,这正说明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的制约。 这一点,在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绪论 (二)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就其功能特征而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 具。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全民的共同财富,语言具 有全民性即无阶级性。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 3语言没有阶级性
6 (二)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就其功能特征而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 具。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全民的共同财富,语言具 1 2 3

绪论 (三)语言的体系性 语言就其结构特征而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或者 说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它具有符号性和体系性。 语言的符号性主要指词的语音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性质,具有一般符号的特点。语言和其他符号一样,都是指代某种事物 的标记。语言符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它本身是一种代替关系,即用 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 语言又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有 机整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 构规则,三者处于一定的规律性的联系中。不仅语音、词汇、语法之间存在 着规律性联系,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也自成系统。如果一个方面发生变化, 另一个方面也往往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语言符号绝不是孤立的,也不是 语言材料的杂乱堆积。语言的体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7 语言又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有 机整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 构规则,三者处于一定的规律性的联系中。不仅语音、词汇、语法之间存在 着规律性联系,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也自成系统。如果一个方面发生变化, 另一个方面也往往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语言符号绝不是孤立的,也不是 语言材料的杂乱堆积。语言的体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语言的体系性 语言就其结构特征而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或者 说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它具有符号性和体系性。 语言的符号性主要指词的语音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性质,具有一般符号的特点。语言和其他符号一样,都是指代某种事物 的标记。语言符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它本身是一种代替关系,即用一 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

绪论 1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上绵延, 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2层级性 语言的结构要素,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 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所构成的 个层级装置。 3排列组合性 线性关系主要在言语过程中才能实际体现出来,而在语言系 统中,它表现为某个语言单位的潜在的结合能力。每一种语言都是 可以进行各种排列组合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中 两种根本的关系。语言符号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即每个语言的 基本单位既能跟别的单位替换,又能跟别的单位结合
8 线性关系主要在言语过程中才能实际体现出来,而在语言系 统中,它表现为某个语言单位的潜在的结合能力。每一种语言都是 可以进行各种排列组合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中 两种根本的关系。语言符号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即每个语言的 1 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上绵延, 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2 语言的结构要素,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 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所构成的 一个层级装置。 3 排列组合性

绪论 、言语和语言 言语和语言在语言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指的是人们在思维 和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可以叫做“言语活动”)以及结果(可以叫做 “言语作品”),而语言则是言语的综合,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 规则的总和。言语是每个人对语言的运用,也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 为了某种目的对语言这个体系中的一些单位的具体运用,它是属于个人 的,具体的。语言则是贮藏于每个社会成员脑子里的一个语法系统, 个“声音形象”的仓库,是音义结合为基础的词和语法规则的总和,它 是属于社会的,抽象的。个人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随意改变它。言语 是信息,语言是代码。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人打 过这样的比方,语言好比是乐谱,言语是这个乐谱的具体演奏。乐谱是 相同的,而每个人的具体演奏是不同的。也有人把语言比喻为打字机的 字盘,言语则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字盘里的铅字有一定的数目,排列 也有一定的规则,面对同一盘铅字,不同的人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打 出许多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句子来。正因为如此,言语具有开放性,它按 照语法规则利用数量有限的语言材料可以造出所需要的任何句子,其数 量是无限的;而语言的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及其规则是有限的
9 二、言语和语言 言语和语言在语言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指的是人们在思维 和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可以叫做“言语活动”)以及结果(可以叫做 “言语作品”),而语言则是言语的综合,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 规则的总和。言语是每个人对语言的运用,也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 为了某种目的对语言这个体系中的一些单位的具体运用,它是属于个人 的,具体的。语言则是贮藏于每个社会成员脑子里的一个语法系统,一 个“声音形象”的仓库,是音义结合为基础的词和语法规则的总和,它 是属于社会的,抽象的。个人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随意改变它。言语 是信息,语言是代码。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人打 过这样的比方,语言好比是乐谱,言语是这个乐谱的具体演奏。乐谱是 相同的,而每个人的具体演奏是不同的。也有人把语言比喻为打字机的 字盘,言语则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字盘里的铅字有一定的数目,排列 也有一定的规则,面对同一盘铅字,不同的人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打 出许多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句子来。正因为如此,言语具有开放性,它按 照语法规则利用数量有限的语言材料可以造出所需要的任何句子,其数 量是无限的;而语言的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及其规则是有限的

绪论 三、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指人们口头说的话,即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书面语指用文字 写下来的话,即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运用的两种形 式。口语用声音表达,书面语用文字表达。 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 的。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和基础,对书面语起决定作用。反之,书面语也 不断给口语以影响,推动了口语的发展,促使口语更加丰富,更加纯洁, 更趋于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但书面语一旦产生以后,便有自己的发展 规律。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离开口语。书面语的产生还促进了文学 语言的形成。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即规范化了的书面语。文学语 言主要用于书面形式,用于公文、报刊、科学著作,但也有口头形式。文学 语言的口头形式与口语不同。它还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朗读,如电台的广播, 大会的讲话,电影戏剧的台词等等。因此文学作品的规范不仅指语法规则和 词语使用的规范,还包括读音即音素的发音、语调等规范问题
10 三、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指人们口头说的话,即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书面语指用文字 写下来的话,即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运用的两种形 式。口语用声音表达,书面语用文字表达。 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 的。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和基础,对书面语起决定作用。反之,书面语也 不断给口语以影响,推动了口语的发展,促使口语更加丰富,更加纯洁, 更趋于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但书面语一旦产生以后,便有自己的发展 规律。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离开口语。书面语的产生还促进了文学 语言的形成。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即规范化了的书面语。文学语 言主要用于书面形式,用于公文、报刊、科学著作,但也有口头形式。文学 语言的口头形式与口语不同。它还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朗读,如电台的广播, 大会的讲话,电影戏剧的台词等等。因此文学作品的规范不仅指语法规则和 词语使用的规范,还包括读音即音素的发音、语调等规范问题。 返回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三章 词汇.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五章 修辞.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四章 语法.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二章 文字.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一章 语音.ppt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1、2、3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4、5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目录.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附录——教读和自读课文的练习答案.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6、7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前言.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编写说明.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1、2、3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10单元、附录:教读、自读课练习参考答案(1/2).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目录.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6、7、8、9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前言.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5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4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附录:教读、自读课练习参考答案(2/2).doc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九章 方言调查的实施.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语流音变.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方言词汇.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国际音标.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二章 徽州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三章 湘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一章 吴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章 官话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汉语方言字音的记录和语音对应规律的探求.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汉语方言的字音分歧(语音对应规律).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汉语方言学绪论.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课程简介(李小凡、项梦冰).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教学大纲.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 方言语法.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汉语方言的分布.pdf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 应用文书写作概述.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章 经济仲裁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一章 经济诉讼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二章 礼仪信函.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三章 职业文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