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章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官话”一词的来历 ■官话次方言的划分 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 ■官话方言音档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官话”一词的来历 官话次方言的划分 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 官话方言音档

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官话的源头与汉语同样久远,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通行范围南扩, 基础方言东移。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上古: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地缘性部落联盟进一步 兼并,到秦汉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推动了方言的融合和共 同语的形成。先秦汉语的南北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秦汉时期大体保 持了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但北方通语逐渐与长江流域的方言混同。 (2)中古:晋随唐宋。北人不断南迁,南方逐渐开发,南北界限推 至长江,并进一步向江南推进。北方汉语以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 势进一步加强。西周雅言”一西汉“通语”一汉晋“北方通语”。南方受中 央集权控制统治较弱,南方汉语相对独立发展,并受土著语言影响, 最终在东南一带形成了与北方汉语有明显差异的六大方言。 (3)近代:元明清。北方汉语的基础方言继续东移至北京。近代共 同语正式形成并稳定下来:明清“官话”一民国“国语”一新中国“普通 话。同时继续向地广人稀的东北、云贵等处扩张
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官话的源头与汉语同样久远,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通行范围南扩, 基础方言东移。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上古: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地缘性部落联盟进一步 兼并,到秦汉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推动了方言的融合和共 同语的形成。先秦汉语的南北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秦汉时期大体保 持了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但北方通语逐渐与长江流域的方言混同。 (2)中古:晋随唐宋。北人不断南迁,南方逐渐开发,南北界限推 至长江,并进一步向江南推进。北方汉语以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 势进一步加强。西周 “雅言 ”-西汉 “通语 ”-汉晋 “北方通语 ”。南方受中 央集权控制统治较弱,南方汉语相对独立发展,并受土著语言影响, 最终在东南一带形成了与北方汉语有明显差异的六大方言。 (3)近代:元明清。北方汉语的基础方言继续东移至北京。近代共 同语正式形成并稳定下来:明清 “官话 ”-民国 “国语 ”-新中国 “普通 话 ”。同时继续向地广人稀的东北、云贵等处扩张

近代以前的北方汉语 秦以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抑制了北方各方言的发展,而以 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势则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 代、天灾人祸以及异族入侵联绵不断,京城几度迁移,京畿方言 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加速了北方汉语的演变和融合,以及与北方 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西周便已存在的以东都成周(今洛阳附近 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雅言”,到西汉变成以京畿长安(今西安) 的秦晋方言为基础的“通语”。东汉西晋建都洛阳,又变成以洛阳 话为基础的“北方通语”。三国时,以洛阳、长安两京为中心的中 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后汉书·董卓传 记载:“迁天子西都长安.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天子 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赢者相食。三年间 关中无复人迹。大规模的人自无定向流动使中原、关中一带的 方言进一步混化。隋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均在中原、关中地 区。古都洛阳唐为东都,宋为西京,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地位, 其语音被尊为“正音”。即使东普、南宋偏安江南 间,人们仍以洛阳音为正宗
近代以前的北方汉语 秦以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抑制了北方各方言的发展,而以 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势则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 代、天灾人祸以及异族入侵联绵不断,京城几度迁移,京畿方言 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加速了北方汉语的演变和融合,以及与北方 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西周便已存在的以东都成周(今洛阳附近 ) 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 “雅言 ”,到西汉变成以京畿长安(今西安) 的秦晋方言为基础的 “通语 ”。东汉西晋建都洛阳,又变成以洛阳 话为基础的 “北方通语 ”。三国时,以洛阳、长安两京为中心的中 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后汉书·董卓传 》 记载: “迁天子西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天子 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嬴者相食。二三年间, 关中无复人迹。 ”大规模的人口无定向流动使中原、关中一带的 方言进一步混化。隋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均在中原、关中地 区。古都洛阳唐为东都,宋为西京,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地位, 其语音被尊为 “ 正 音 ” 。即使东晋、南宋偏安江南期 间,人们仍以洛阳音为正宗

洛生咏 ■《南齐书·张融传》:张融,吴郡吴人也。出为 封溪令。广越嶂崄,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 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 《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 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逾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浩 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此处注引宋 明帝《文章志》:“(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 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 手掩鼻而吟焉
洛生咏 《南齐书·张融传》:张融,吴郡吴人也。出为 封溪令。广越嶂崄,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 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 《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 , 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 谢之宽容逾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浩 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此处注引宋 明帝《文章志》: “(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 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 手掩鼻而吟焉。

南宋人心目中的洛阳音 ■陆游《老学庵笔记》:四方之音有讹 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 正 ■朱熹《朱子语类》:却是广中人说得声 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 只是太南边去,故有些热
南宋人心目中的洛阳音 陆游《老学庵笔记》:四方之音有讹 音……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 正。 朱熹《朱子语类》:却是广中人说得声 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 只是太南边去,故有些热

北方汉语的南扩 北方汉语随着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而不断向南扩 展。中古时期南北汉语的界限已从淮河、秦岭一线向 南推进到长江一线。并进一步向江南推移。东晋京城 度迁至江南建康(今南京),使长江下游原属吴语 的南京镇江地区纳入北方话。南宋建都临安(今杭 州),又使位于吴语腹地的杭州话打上了北方话的深 刻烙印。安史之乱后,北方移民大批涌入长江中游洞 庭湖以北地区,《旧唐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自 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今豫南鄂北)百姓、两京 (长安、洛阳)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 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随着北人南迁,这一带也 被纳入北方话的范围
北方汉语的南扩 北方汉语随着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而不断向南扩 展。中古时期南北汉语的界限已从淮河、秦岭一线向 南推进到长江一线。并进一步向江南推移。东晋京城 一度迁至江南建康(今南京),使长江下游原属吴语 的南京镇江地区纳入北方话。南宋建都临安(今杭 州),又使位于吴语腹地的杭州话打上了北方话的深 刻烙印。安史之乱后,北方移民大批涌入长江中游洞 庭湖以北地区,《旧唐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 “ 自 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今豫南鄂北)百姓、两京 (长安、洛阳)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 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随着北人南迁,这一带也 被纳入北方话的范围

近代官话的形成 北方汉语随着北方居民成分的大幅度变动而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东南六大方言则相对保守。北方汉语的结构变化突出表现在 语音系统的快速简化和词汇系统的加速复音节化上。而其内部的 地域发展则有两个特点,一是基础方言东移,二是继续向西南、 西北、东北等地广人稀之处扩张。自元朝起,北京成为全国的政 治中心。同时,随着新兴文学样式元曲的兴盛,北京也渐渐成为 文化中心。北曲主要用北京口语写作,周德清特地为元曲创作编 写了《中原音韵》,称该书所依据的语言为“天下通语”。这表明 北京音取代了中原正音长达千年的通语地位。明代推行移民和屯 垦戍边的政策,《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时徙民最多),“于 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 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噎清代除继续向西北、西南移民外, 还向东北大批移民。历史上东北人口较少,满清入关后筑“柳条 边严禁关内居民越界垦殖。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大 批破产农民铤而走险“闯关东”,清廷被迫开禁,遂形成移民狂潮。 明清移民主体是北方居民,他们将官话扩散到青海、四川、广西、 东北笔 地
近代官话的形成 北方汉语随着北方居民成分的大幅度变动而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东南六大方言则相对保守。北方汉语的结构变化突出表现在 语音系统的快速简化和词汇系统的加速复音节化上。而其内部的 地域发展则有两个特点,一是基础方言东移,二是继续向西南、 西北、东北等地广人稀之处扩张。自元朝起,北京成为全国的政 治中心。同时,随着新兴文学样式元曲的兴盛,北京也渐渐成为 文化中心。北曲主要用北京口语写作,周德清特地为元曲创作编 写了《中原音韵》,称该书所依据的语言为 “天下通语 ”。这表明 北京音取代了中原正音长达千年的通语地位。明代推行移民和屯 垦戍边的政策,《明史·食货志》记载: “太祖时徙民最多 ”,“ 于 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 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 ”清代除继续向西北、西南移民外, 还向东北大批移民。历史上东北人口较少,满清入关后筑 “柳条 边 ”严禁关内居民越界垦殖。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大 批破产农民铤而走险 “闯关东 ”,清廷被迫开禁,遂形成移民狂潮 。 明清移民主体是北方居民,他们将官话扩散到青海、四川、广西 、 云 贵 、 东北等地

明儒笔下的“官话” 《四溟诗话卷三》(谢榛1495-1575):及 登甲科,学说官话,便作腔子。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何良俊1506 1573):雅宜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 n《问奇集》(张位1550-1625):大约江北入 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具载;江 南多患齿音不清,然此亦官话中乡音耳
明儒笔下的“官话” 《四溟诗话·卷三》(谢榛1495-1575):及 登甲科,学说官话,便作腔子。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何良俊1506- 1573):雅宜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 《问奇集》(张位1550-1625):大约江北入 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具载;江 南多患齿音不清,然此亦官话中乡音耳

《老乞大》里的“官话” 成书约在元末至正6-28年(1346-1368),刊印 于1423-1434年间。据《李朝实录,成宗十一年》 (1483)记载,后世因“与今华语顿异,多有未解 处。,即以时语改数节,皆可解读。请令能汉 语者尽改之。” ■你是高丽人,却怎么汉儿言语说的好?我汉儿 上学文书,因此上些少汉儿言语省的。 ■你却是朝鲜人。怎么能说我们的官话呢。我在 中国人根前学书来著。所以些须知道官话
《老乞大》里的 “官话 ” 成书约在元末至正6-28 年(1346-1368),刊印 于1423-1434年间。据《李朝实录·成宗十一年》 (1483)记载,后世因 “与今华语顿异,多有未解 处。,即以时语改数节,皆可解读。请令能汉 语者尽改之。 ” 你是高丽人,却怎么汉儿言语说的好?我汉儿 上学文书,因此上些少汉儿言语省的。 你却是朝鲜人。怎么能说我们的官话呢。我在 中国人根前学书来著。所以些须知道官话

利玛窦眼里的“官话” ■《利玛窦中国扎记》(1615年德国初版,1983年中华 书局全译) ■中国各省,口语也不大相同,即各有方言乡音。此外 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官话 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 他们要访问的那个省份的居民之间使用。 ■在中国的许多方言中,有一种称为官话,是为行政及 法院用的,很容易学;无论哪一省的人,只要常听就 会;所以连妓女及一般妇女,都能与外省人交谈 第一件事就是学中国话——宫廷里的官话,全中国所 用的话
利玛窦眼里的“官话” 《利玛窦中国扎记》(1615年德国初版,1983年中华 书局全译) 中国各省,口语也不大相同,即各有方言乡音。此外 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官话 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 他们要访问的那个省份的居民之间使用。 在中国的许多方言中,有一种称为官话,是为行政及 法院用的,很容易学;无论哪一省的人,只要常听就 会;所以连妓女及一般妇女,都能与外省人交谈。 第一件事就是学中国话——宫廷里的官话,全中国所 用的话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一章 吴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三章 湘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二章 徽州方言.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国际音标.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方言词汇.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语流音变.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九章 方言调查的实施.pdf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绪论.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三章 词汇.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五章 修辞.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四章 语法.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二章 文字.ppt
-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PPT课件:第一章 语音.ppt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1、2、3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4、5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目录.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附录——教读和自读课文的练习答案.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第6、7单元.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前言.doc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教师手册(第一册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编写说明.doc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汉语方言字音的记录和语音对应规律的探求.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汉语方言的字音分歧(语音对应规律).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汉语方言学绪论.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课程简介(李小凡、项梦冰).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教学大纲.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 方言语法.pdf
- 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汉语方言的分布.pdf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 应用文书写作概述.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章 经济仲裁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一章 经济诉讼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二章 礼仪信函.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三章 职业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十四章 科技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二章 思路与结构.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三章 应用文书写作的语言及表达方式.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四章 行政公文写作知识概述.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五章 行政公文写作.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六章 规章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七章 会务文书.ppt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教案课件)第八章 事务文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