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课 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分析以及数据链路层技术

移动通信一第八课 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分析 以及数据链路层技术
移动通信---第八课 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分析 以及数据链路层技术

目录 多址技术 系统容量分析 DLc层技术 MAC协议 链路控制技术 动态信道分配
目录 多址技术 系统容量分析 DLC 层技术 MAC协议 链路控制技术 动态信道分配

无线媒介 所有用户共享无线资源; 信道接入成为中心问题,它决 定了网络的基本容量,并且对 系统复杂度和/或成本有极大 的影响
无线媒介 所有用户共享无线资源; 信道接入成为中心问题,它决 定了网络的基本容量,并且对 系统复杂度和/或成本有极大 的影响

双工方式 收发如何复接在一起 频分双工-FDD:上下行信流在不同的频段同时传送。 没有同步问题 上下行链路信道衰落相互独立; 需用双工器来分离上下行信号。 时分双工TDD:上下行信流在不同的时隙交替传送。 双工装置简单 个方向上的信号传输可用于另一个方向的信道测量;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带宽分配灵活; 需要同步,并要考虑收发无线切换的时间 需保护时隙来防止上下行时隙混叠 引起额外的延时和缓冲器的开销; 码分双工-CDD:用正交和半正交码来分离上下行链路。 半正交码不能克服“远近效应”; 在任何现有系统中没被采用过
双工方式 收发如何复接在一起 频分双工-FDD:上下行信流在不同的频段同时传送。 没有同步问题; 上下行链路信道衰落相互独立; 需用双工器来分离上下行信号。 时分双工-TDD:上下行信流在不同的时隙交替传送。 双工装置简单; 一个方向上的信号传输可用于另一个方向的信道测量;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带宽分配灵活; 需要同步,并要考虑收发无线切换的时间; 需保护时隙来防止上下行时隙混叠; 引起额外的延时和缓冲器的开销; 码分双工-CDD:用正交和半正交码来分离上下行链路。 半正交码不能克服“远近效应”; 正交码的正交性在多径信道中被恶化; 在任何现有系统中没被采用过

接入技术设计 FD、TD、CD、或混合 小区内的效率 对其它小区的干扰 ■蜂窝系统“容量” n其它考虑的问题 频率规划 同步需求 软切换 功率控制需求 频率复用需求
接入技术设计 FD 、TD 、CD、或混合 小区内的效率 对其它小区的干扰 蜂窝系统 “容量 ” 其它考虑的问题 频率规划 同步需求 软切换 功率控制需求 频率复用需求

频分(FD) 所有的带宽被划分成正交的频道再分配给 不同的用户使用。 优点: n窄带信道(没有IsI); 复杂度低; 允许连续时间传送信号和进行信道估计 缺点: 基站需采用多个无线电设备; ■由于连续时间传送信号而导致越区切换复杂; 信道专用(空闲的用户也占有信道造成浪费) 很难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道。 FD没有在现有数字系统中单独使用
频分(FD ) 所有的带宽被划分成正交的频道再分配给 不同的用户使用。 优点: 窄带信道 (没有 ISI); 复杂度低; 允许连续时间传送信号和进行信道估计。 缺点: 基站需采用多个无线电设备; 由于连续时间传送信号而导致越区切换复杂; 信道专用 (空闲的用户也占有信道造成浪费 ); 很难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道。 FD 没有在现有数字系统中单独使用

时分(TD) 时间被划分为正交的时隙,不同的时隙被分配 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优点: 在基站所有的用户公用无线电设备; 不连续传输信号使越区切换简单,并且功耗减小; 容易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道; 无需双工器 缺点: 需同步; 多径恶化了时隙的正交性; 通常需采取措施减轻ISI的影响; ■空闲信道可能被浪费; 短时传送信号使均衡和动态资源分配困难
时分(TD) 时间被划分为正交的时隙,不同的时隙被分配 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优点: 在基站所有的用户公用无线电设备; 不连续传输信号使越区切换简单,并且功耗减小; 容易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道; 无需双工器。 缺点: 需同步; 多径恶化了时隙的正交性; 通常需采取措施减轻 ISI 的影响; 空闲信道可能被浪费; 短时传送信号使均衡和动态资源分配困难

码分(CD) 通常用正交或半正交码来调制每个用户的信 号,接收机则根据用户的专用码分离用户 优点: 在系统中没有用户数的硬性限制(软容量——系统是 干扰受限的) 使用干扰减小技术增加容量; 无需同步; n采用多码道或多速率技术可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 道 ■缺点 ·复杂; 存在“远近效应”问题
码分(CD) 通常用正交或半正交码来调制每个用户的信 号,接收机则根据用户的专用码分离用户。 优点: 在系统中没有用户数的硬性限制 (软容量——系统是 干扰受限的); 使用干扰减小技术增加容量; 无需同步; 采用多码道或多速率技术可为一个用户分配多个“信 道”。 缺点: 复杂; 存在“远近效应”问题

多址接入简介 基本概念:实现不同地点、不同用户接入网络 的技术 ■多址接入与信道 信道:传输信息的通道 无线信道:(f,t,C,S 分类 频分多址(FDMA):频道划分,频带独享,时间共享 时分多址(TDMA):时隙划分,时隙独占,频率共享 码分多址(CDMA):码型划分,时隙/频率共享 空分多址(SDMA):空间角度划分,频率/时隙/码共 享
多址接入简介 基本概念:实现不同地点、不同用户接入网络 的技术 多址接入与信道 信道:传输信息的通道 无线信道: ( f, t, C, S) 分类 频分多址(FDMA):频道划分,频带独享,时间共享 时分多址(TDMA):时隙划分,时隙独占,频率共享 码分多址(CDMA):码型划分,时隙 /频率共享 空分多址(SDMA):空间角度划分,频率 /时隙 /码共 享

频分多址(FDMA) 用 用户2+力 基本概念:总带宽被分隔成多个正交的频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 频道。 用户地址:频道号。 FDMA的特点: 比较简单,容易实现,适用于模拟和数字; 是以频率复用为基础的蜂窝结构,以频带划分各种小区 需要周密的频率规划,是一个频道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以频道分离用户地址,每一频道传输一个模拟/数字话路; 对功控要求不严,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频道设置; 基站是多部不同载波频率发射机同时工作; 频谱效率低,不宜在大容量的系统中使用
频分多址 (FDMA) 基本概念:总带宽被分隔成多个正交的频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 频道。 用户地址:频道号。 FDMA的特点: 比较简单,容易实现,适用于模拟和数字; 是以频率复用为基础的蜂窝结构,以频带划分各种小区; 需要周密的频率规划,是一个频道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以频道分离用户地址,每一频道传输一个模拟/数字话路; 对功控要求不严,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频道设置; 基站是多部不同载波频率发射机同时工作; 频谱效率低,不宜在大容量的系统中使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课 信源编码和调制技术.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课 移动环境下的电波传播、场强估计(大尺度)和覆盖设计.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课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课 移动信道模型和简单定量分析.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课 选择性衰落(时延扩展)对策.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课 一般概述和发展史以及蜂窝概念(王捷).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瑞利衰落仿真试验结果.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六.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七.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四.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五.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三.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二.pdf
- 广东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一.pdf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绪论(主讲教师:孙霞).ppt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数据采集接口板卡.ppt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模/数转换器.ppt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采样/保持器.ppt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测量放大器.ppt
- 山东理工大学:《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模拟多路开关.ppt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课 平坦衰落对策.pdf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课 GSM移动通信系统.pdf
-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3-3)数据信号的数 传输.pdf
-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差错控制.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06 Vehicular System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07 Industrial.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08 Instrument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09 Navigation System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0 Reliability engineer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1 Environmental effect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2 Computer-Aided Control Systems design.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3 Bioelectricity.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4 Biomedical sensor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5 Bioelectronics and.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6 Medical lmag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7 Biocomputing.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8 Computer Design for.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19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Science.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SN01 Circuits.pdf
- 《电子工程师手册》学习资料(英文版)ch101 Robotic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