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1.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电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 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 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下一页

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放大器 示波器 (甲)当A、B电极都位 细 令他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干干干干卡辛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甲) 放大器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B电极插入膜内时,细 示波器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卡行 外间有电位差。 放大器 (丙)当A、B电极都位 示波器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士== 细 胞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丙)
(甲)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位差。 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膜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位差。 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膜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表1-1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膜内外的离子浓度(mdL 细胞膜内 细胞膜外 130 膜内外浓度比 281 离子流动方向膜内流向膜外膜外流向膜内膜外流向膜内
(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C1>Na+>A 下一页
•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 通透性:K + > Cl- > Na+ > A - 下一页

·③静息时,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K+外流→细胞内负外正电位差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內负的 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 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 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这就是静息电位。 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 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称为K+平衡电位
• ③静息时,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 K+外流→细胞内负外正电位差 •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 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 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 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这就是静息电位。 • 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 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称为K+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孑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1>Nat>A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 +>Cl->Na+>A -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电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下一页
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下一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血液(2.3)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1.1)肌纤维的结构.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血液(2.1)概述.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1.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1.4)骨骼肌特性.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pps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问答题.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简答题.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判断题.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选择题.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填空题.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八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七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六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五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四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三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二答案.doc
- 江汉大学:《体育保健学》考试试卷一答案.doc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循环机能(3.1)心脏的机能.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呼吸机能(4.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循环机能(3.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循环机能(3.4)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呼吸机能(4.3)呼吸运动的调节.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呼吸机能(4.4)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5.3)体温.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5.1)物质代谢.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5.2)能量代谢.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呼吸机能(3.2)血管生理.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肾脏机能(6.1)肾脏的基本结构.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呼吸机能(4.2)气体交换和运输.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7.2)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pps
-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7.1)内分泌概论.pps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运动训练专业田径运动导论.doc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田径运动的技术原理.doc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中学田径教学.doc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竞赛组织与裁判法.doc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田径运动场地.doc
-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短跑技术5次课.doc